良师益友话当年

老顽固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跟啥人学啥人,跟着神汉学跳神。”再文雅一点儿地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什么人在一起的确很重要,周围的人性格,习惯,情绪会潜移默化影响着你,勤奋好学的人,带你努力进取,积极乐观的人让你充满正能量,心里阳光向上,他们可能影响你的的一生。我非常幸运,刚毕业参加工作时就遇见众多推我进步,携我前进的人,他们是对我学习和工作帮助很大的人。</p> <p class="ql-block">  邱成梁是我院敬佩的人之一,我们很早就在一起相处,他在我院机修室工作,维护医疗设备。他聪明好学,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做事有个专研劲,对周围有一般人少有的凝聚力,为人处世令人佩服,从他身上让人看到人格的魅力。我是另类老三届,文革期间经过“复课闹革命”草草毕业。毕业后分配到医院不久,又因“根红苗正”,和医院老职工无瓜葛,无派性,我被调进清查办深挖搞外调。我记得很清楚,在第一次与他接触时,他就坦荡表明他家是地主成分,当时,我想他可能政治上受压抑,对一个人不了解可能存有戒心,但在后来的日子,我们兄弟般地相处。他是我们独身群里的老大,常聚在一起喝酒,有时甚至酩酊大醉,但我们不是沉迷吃吃喝喝酒肉朋友,更多的是在一起相互鼓励工作和学习,求上进进取,在我们相处的日子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珍宝岛反击战备战紧张那些年,作为医院基干民兵我们这些独身都搬到医院里住,我与他居住同一个寝室,在日常接触中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喜欢读书,兴趣广泛,所看书种繁杂。他知识面广,对周围事物敏感,他讲出的东西通俗易懂,易被接受,有一年,他辅导四个参加高考的学生都相继考入了大学。在那个年代,他自己订了一份《人民日报》,每天空闲或在晚间翻阅,这也是那个年代获取信息和知识面广的原因之一吧。</p> <p class="ql-block">  他写一手好字,都说字如其人,但他不注重外表衣服穿戴,生活上有些懒散,他穿的衬衣积攒五六件才洗。所谓的字如其人,我认为不止说一个人的外表,更体现一个人的内涵。他生活无规律,有时会半夜爬起来看书,他常常晚上喝茶到十一,二点。他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他曾经跟我讲他自学过高等数学,对数学方面东西非常敏感。有一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来牡丹江在文化宫推广“优选法”,不知道他在哪里搞到两张门票让我陪他听课,回来后又给我讲我听不明白的地方,并将以前收藏的华罗庚“统筹法”小册子拿给我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爱人去日本居住,当我听说他在一家株式会社带着日本人搞电气自动化,后来还听说会长辞去了那个日本人让他自己干,这件事我一点儿都不惊讶,凭他的聪明才智不足为怪。医疗器械维修上,他出国前在牡丹江市就很有名气,当时市卫生局有意向通过他搞个医疗器械维修部。他的女儿受他影响,求知欲望强,学的就是数学,有一年回国跟我说,孩子念了十年大学,问她还念吗?她说还念。后来,真的读完博士后以学者身份又去美国和英国访问学习,现在在一所日本大学教数学,真是应了那句话,学无止境。</p> <p class="ql-block">  老邱在学习上有个刻苦专研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院进了一个CASO-FX-702型电子计算机,为了弄清计算机编程,他用了四五天时间进行研究学习,那段时间,我半夜起床时还看见他在那里看书,摆弄计算机。上来高兴劲,深更半夜还给我讲计算机二进制数算法。那段时间我正好在功能检查科工作,原来肺功能检查获得的数据都是手工草纸计算,计算过程繁琐并容易出错,在与老邱的帮助下,采用微机编写程序处理肺量计检查获得数据,直接打成报告,从而达到准确,省时,快捷。同年,与邱成梁共同撰写《应用CASO-FX-702型电子计算机处理肺量计检查数据》一文,参加了1986年黑龙江省康复学术会议交流。</p> <p class="ql-block">  老邱在学习上有一股韧劲,他有一本小说《牛牤》译本,书前言是用俄文写的,他用好几个晚上硬是将它翻译出来,然后给我看。后来,我们一同参加电大公共英语学习,在共同勉力下完成了学习结业。他自学日语不长时间就去了日本居住,他家里人没有会日语的,但超市买东西都是他的事,他第一次回国时我问他到日本语音沟通的问题,他跟我说日语英语一起说,他是他家最早会说日语的人。他这种学习精神对我学习业务和后来搞外语翻译资料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在我们相处的那时年里,从他身上学到不少的东西,培养出学习看书习惯。</p> <p class="ql-block">  关金有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哈医大毕业生,全院公认的书呆子,甚至有人称他“老夫子”。他喜欢看书学习,他的业务水平在全院医生中也是名列前茅。在我的印象中他总是笑呵呵,办事规规矩矩,说话也有背书感觉。1972年,我和他在一个科室工作,在那个年代他通晓心电图检查,肺功能测定及A型超声波等项物理检查。他讲起理论来滔滔不绝,做为上级医生,在与他共事的日子里,我较快地熟悉并掌握这些检查和操作。在他的促动下,激发我学习热情,有一种不学不行的感觉,因此业务提高的较快。</p> <p class="ql-block">  1977年,我参加了地区防疫站举办医学数理统计学习班,关金有跟我说,学完的东西就得用,尤其是数理统计学得趁热打铁,不用等于白学。在他的策划指导下,利用学到的统计学知识对慢性气管炎和合并肺气肿患者的心电图,肺量计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比观察。那个年代没有计算器,更谈不上电脑,一色草纸笔算,花费一个月时间,最后写出“慢性气管炎及合并肺气肿125例心电图分析”发表在《中华结核和呼吸病杂志》1978年第一期上。虽然我不是第一作者,但它对我撰写和发表论文欲望影响很大,在后来工作期间我撰写报道和论文近20篇刊登国家级,省级医学刊物或参加省级学术会议。</p> <p class="ql-block">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天道酬勤。关金有是我的上级医生,他对我的业务提高影响很大,他不仅陪养出我学习业务的习惯,还学习到了临床观察收集素材写作方法。1979年,随着医院模式转变,他调到鸡西卫校,又辗转到唐山煤矿医学院,最后到石家庄一家医学院讲授心电图和超声波。遗憾的是,他离开我院较早,我和他没留下拍照,这两张也是他与我院科室人员留下不多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院周汝翔院长是建国前大学生,就读八年制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后直接授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周院长的同学都是有名望医学专家,方圻是著名心血管专家,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病重和逝世前一直守在他们身边,吴蔚然是著名外科专家,长期从事中央领导保健工作,他曾经给毛主席做过手术。上个世纪五十初周院长为了支援大东北,从繁华的上海来到牡丹江,后来一直从事疗养工作。虽然,周院长没有他同学名声大,但他一生辛勤耕耘属于他自己的土地,他是疗养医学专家,把一生都献给了疗养事业。他是《中国疗养医学》名誉编辑,是《实用疗养学》和《常见慢性病疗养康复指南》主编。他生活简朴,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为人低调。周院长是值得我尊敬和敬佩领导,前辈,老师,他是我的学习榜样,在身上我学到了很多课本学不到东西。</p> <p class="ql-block">  1971年5月,周院长从牛棚解放出来,我也刚从黑龙江省中医学院西学中回院,我与周院长被安排在一个疗区工作。周院长不善言辞,为人谦虚,态度和蔼,说话音调低,对人总是彬彬有礼客客气气。周院长对患者特别有耐心,询问病史非常细致,查体全面认真,写出病志字体工整,内容丰富,让人赏析悦目。在和他共事的日子让我在他身上学到老一代医务工作者对患者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严谨科学态度,对我这个刚刚毕业学生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全国掀起了学习英语热,随潮流我们也开始学习参加英语,当时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借助字典翻阅外文文献。1978年,我参加了市卫生局六个月的医用英语学习班,回单位后又赶上参加电大公共英语单科班学习,院内参加学习的人比较多,十几个人组成一个班。周院长被聘做班级辅导员,他辅导认真,有对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人十分有耐心,在共同的努力下,最后我们都坚持学完课程,大家都单科结业,周院长也被评为优秀辅导员。</p> <p class="ql-block">  1980年,我借助工具书开始翻阅外文书刊和杂志,花费大约三四月时间翻译完美国人J.B.West著的《呼吸生理学基础》,译成十一万汉字,由周院长校正。用原稿纸誊写好后送给周院长,他看完后在首页译校者一栏偷偷划掉他的名字,周院长对我是用心良苦,在一次去省里开会时,带着我去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看看能不能出版。接待我们的人说,现在这类书不像文革时期那样短缺,还说哈医大有个老师也翻译了这类书内容也没接受,要不到别的出版社看看,总之婉言谢绝。当时我翻译这本书初衷也不是为了出版,这本英文书是医学教科书,语法修辞相对简单,只是初学翻译练练。实际上,我每翻译一个章节都拿给周院长看,周院长对我十分耐心,仔细阅读翻译稿子,将我译错的地方,写在另张纸上,标出行页,对语法错误还要特别写出,从不在译稿上涂抹,这些事令我感动,至今也难以忘掉。在周院长的指导下,通过这本书翻译,我英文阅读能力有很大提高。</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是我院辉煌时期,医院图书室每年还能订一些外文杂志,我借出所需要的杂志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翻阅。1983年,我翻译一些外文医学论文并开始投稿,翻译的“小剂量药物治疗收缩压占优势的高血压”,“老年人心率和室性早搏的昼夜节律”,“住在老人之家老年人锌状态的研究”等五篇文章经周院长校对后分别刊登在《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上。</p> <p class="ql-block">  1987年,我翻译“中风病人抑郁症的筛选”投稿到《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上并发表。1988年,我被该杂志社聘为特邀通讯员,2002年又被《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聘任为特约撰译者。杂志社每年都有一些稿约,这些稿约译文百分之九十要求的不是翻译全文,而是摘要,因此,增加了难度,在理解全文基础上以摘要的形式译出,最后还要考虑文字修辞。最初两年,每次来稿翻译完后我都要给周院长看,周院长总是不厌其烦地校对,由此,我的译稿能力进步较快。截止2003年共翻译,摘译文章近50篇,累积十万余汉字,1992年前发表那些译文都是在周院长帮助下完成的。如今在互联网上还能查到这些翻译的文章,甚至还能看到有人写论文作为文献引用我翻译的文章,这让我有一种自豪感,这也是周院长对我培养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今年,牡丹江市单位的老房子拆迁,我回老家在整理老房子物件时,看到当年工作期间用的那些业务书,证件,证书,还有那些曾经发表论文和译文的那些杂志,勾起一些往事回忆。当年刚参加工作接触那么多催我向上,携我进步的人,从他们身上我学到教科书学不到的东西,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我特别欣赏这样一段话,“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如今我以古稀之年,回忆起来是他们影响了我的工作学习,为此撰写此文感谢与我同行的人,并缅怀已知故去的周汝翔,邱成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