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一碧千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10年10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行走在读书的行列里,让我感慨的是,儿时学习的时候书没读好,书读得很艰难,书读得甚少。而后,为了立业又读过两年师范类课本,教育教学书籍。冬去春来,读得最多而且不厌其烦地反反复复读了30余年,还只是小学教科书,一直停留在小学语文课本书这个阵地上,没什么长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想起来,书终归是学生读得比老师好,90年代小学各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都有量化标准也有阅读书籍目录且内容丰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后,无论口语交际,看图作文,日记,还是写人记事文均有出乎预料的惊喜。边远旗县班里的一名学生小升初考试在地级市名列第一(语数两科。大循环1-5年级)。这让我们自信一点点,这也是读小学教科书带来的喜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学语文课本改革到80年代初的人教版还只是注重培养学生,识字书写,解词析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到90年代的人教版除上述内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加了单元阅读篇章。曾经,参与过北师大版的语文教科书实验,这本教科书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相长,本人也受益匪浅。不过,自己仍然在读小学教科书,依然停留在a,o,e,的层面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想想,一些书读了,只读个皮毛,不求甚解;一些书读了,只剩下书名;还有一些书读后连同书名及内容也淡淡地忘记了……</span></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2010年3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有空闲又想起读书,星星点点地读几部。只是这书读是读了,要么书名张冠李戴;要么书的内容互换,任由自己读书的随意且放肆。读书不多、不好,终究是个缺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退休后,挑挑拣拣读了几本书。18年从四川旅游回来线上阅读沈老的《边城》有人这样评说:“沈从文用自己独特的风格——朴素、平淡、抒情、静默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乡土的深情,对生命的无限热爱。”19年从日本旅行归来读了川端康成的诺贝尔奖小说《千纸鹤》《古都》《雪国》;其中“《雪国》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写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达之中,往往带着淡淡的哀思,表现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及《伊豆舞娘》,川端康成的作品表达的是一种细微的美,一些内容描写刻木三分,总也挥之不去;读了莫言的诺贝尔奖小说《蛙》。那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那个年代的烙印,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民史志上。</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1年读三毛《哈撒拉萨沙漠》《梦里花落知多少》《温柔的夜》“《温柔的夜》延续了三毛一贯的写作风格,阅遍种种人情冷暖之后,溢于三毛笔端的依然是对大千世界的温柔观照,真挚动人。”每本书都记录了她的生活故事,字里行间看得出她是个极具个性率真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了柏杨《中国人史纲》。 “《中国人史纲》是台湾作家柏杨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作家着史的最杰出代表作。该书完成于监狱之中,以近八十万字的篇幅,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此书有如下优点:首先是文字舒展漂亮,如行云流水;评论尖锐深刻,可洞幽烛微。其次,在章节安排上富于创造。全书以“世纪”分章,以问题分节,给人以明快的感觉。”以史为镜,唤醒未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美友阅读莫言《晚熟的人》读后感,引用了英国戏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一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挂在嘴边。读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跟着美友读了余华的《活着》。“《活着》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文中主人公眯缝的眼里,你会看到一个放荡不羁的阔少爷,会看到一个担惊受怕在生死边缘线上的青壮年,看到一个挣扎在贫穷饥饿的现实生活中的中年人,看到一个历经苦难后还可以温柔对待生活,依然经营着自己生活的老年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 我不知道一篇怎样的文章使读者读得读得实在读不下去!(读第七章几次放下,不忍再读)心跟着痛。难怪大老爷们读后,眼泪唰唰地滴落下来。怎样的血泪史让读者悲苦到难以言表?作者如是说,“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弟媳发来的有声朗读集,陶舒天、陶方宣的著作《盛装,张爱玲》共72集。我打开听,听到第5集不小心点了一下屏幕,坏了,得重新播放。就是得一次性听一集,不然还得重新开始播放。听有声朗读小说可以不用眼睛盯着看,可以在做家务时播放,一边听书,一边做家务。不足的是(我听的这个版本)不能暂停也不能回放只能重播。看惯纸质书和电子版书感官不一样,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我的弟和弟媳也算是喜欢读书的人,时不时地读点书,时不时的给大家推荐书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谢老师我们一起合作过。吃得了苦的她,为人正直善良。朋友圈里天天可以看到她的读书签,樊登读书会书签。樊登读书,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读书都很便利。(我们居住附近维多利超市里就有樊登读书阅览室)读书的形式多了,范围广了,不限于纸质书了,喜欢阅读经典名著。</span></p> <p class="ql-block">进修小谢老师的每日读书一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以为,读书让嘈杂喧哗的生活静下来,成为休闲养生的一部分内容,读书让快速节奏的生活慢下来,充盈自己的岁月朝夕;读书可穿越古今,可游历山川,览过世间美景;读书可行遍大千世界,寻觅人间温柔,阅遍天下之事;读书还可释怀那些林林总总的不悦,扎在书堆中,或开心或感动;读书自有读书的乐趣,读书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习惯,读书已蔚然成风。如今,倡导终身学习制,终身读书成为现实,能读就坚持读下去,为我一直读不好书补过也弥补一下读不好书的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线上线下均有书读。愿与大家一起读书且持之以恒。读得是书,品得是生活,丰富的是内心世界。愿内心深处有一片书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