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热土 美丽孙祖

人生如歌

<h3><font color="#167efb"><b>一、地理位置<br></b><b>  山东省,沂南县西部,距县城12公里。<br></b><b>  孙祖镇位于孟良崮山脚下,镇驻地孙祖村距县城12公里。东与张庄镇交界,西与岸堤镇为邻,北与依汶镇相连,南与双堠镇接壤,葛岸路横贯东西。总面积152.13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4.3万人(2021)。南西北三面环山,孙祖河横贯全境,向东注入汶河。全镇林木覆盖率36%。境内优质石英砂储量超过1亿吨,居全省第一位。</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祖镇地形图</h3> <h3><b><font color="#167efb">二、历史变迁<br></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孙祖村自西汉时期即有人居住。传说因有孙氏兄弟三人皆为武将,长兄名孙祖,死后葬于此,故取村名孙祖。1928年境域属沂水县依汶区(后称五区),1939年10月沂南县设孙祖乡,(</font><font color="#39b54a">同期,1939年10月在北瓦庄村成立中共南沂蒙县委即现在的沂南县委前身。下辖原沂水县的第五、六、九、十区和原蒙阴县的第二、四区。</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1941年6月改称孙祖区。1958年2月增设孟良崮乡(驻地代庄),10月分设孙祖、孟良崮两个人民公社。1961年8月设孙祖区,1968年改称孙祖公社,1984年6月撤销公社设孙祖区,1985年9月撤区设孙祖乡,1996年12月撤乡设孙祖镇,2000年代庄乡并入。</font></b></h3> <b><font color="#167efb">三、红色印记<br>  抗战时期,我党曾在孙祖镇长期生活、战斗过,留下很多红色印记。</font></b> <font color="#ed2308"><b>1、《跟着共产党走》诞生地(东高庄村南岭)</b></font>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br><br>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br><br>伟大的中国共产党,<br><br>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br><br>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br><br>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div><br></div><div>(歌曲《跟着共产党走》歌词)</div> <p class="ql-block">茅草亭下刻有《跟着共产党走》词曲的石碑。</p> 李子超题字的“你是灯塔”。 沙洪题字的“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1940年6月,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在校长周纯全、政委李培南率领下刚好从晋东南经过长途行军转战,穿越敌人重重的封锁线,前进至山东沂蒙山抗日根据地,驻在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br>  这时,沂蒙抗日根据地即将迎来建党19周年和抗战3周年的日子,中共山东分局就此委托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编写一首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歌曲,以向党的生日和党代会献礼。随即,抗大一分校政治部发出通知,文工团把创作歌曲的任务交给了时任文工团副主任的作曲家王久鸣。沙洪用10分钟时间写出了歌词,王久鸣也用10分钟时间,赶写出了曲谱,并广为传唱。<div>  沙洪去世后,在东高庄村有其骨灰安放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资料摘自网络)</div> <font color="#ed2308"><b>2、抗大一分校旧址(东高庄村内)</b></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时抗大一分校的教室</h3> <b><font color="#ed2308">3、徐向前故居(东高庄村内)</font></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主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过道</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翻修的徐向前故居</p> <b><font color="#ed2308">4、《前卫报》成立旧址(天水栈村)</font></b>   山东纵队机关报——《前卫报》1940年11月创刊,武中奇题写报头。 1961年1月1日起更名为《前卫报》为济南军区机关报。1994年4月27日《前卫报》创刊6000期。2016年《前卫报》完成历史使命,1月15日出版了《休刊纪念》专号,宣告正式停刊。<div>  1939年到1940年初,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部队的军政建设,提高战斗力,八路军第一纵队和山东纵队领导决定创办山东纵队机关报。</div>  1940年11月,根据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八路军第一纵队政委朱瑞提议,山东纵队决定由政治部创办《前卫报》,为纵队军政委员会机关报。<br>  1940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纪念日),一份名为《前卫报》的山东纵队机关报在临沂的孟良崮下正式创刊。 <br>  7日,《前卫报》在沂南孙祖创刊。该报面向广大战士和基层干部。<br>  1942年8月,《前卫报》成为鲁中军区机关报。报社印刷厂设在天水栈村,于瑞光任厂长,刘宗卓任编辑主任。<br>  1942年8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八路军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同时以山东纵队机关为主建立鲁中军区。《前卫报》即由山东纵队机关报改为鲁中军区机关报,由鲁中军区政治部出版。<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资料摘自网络)</div>   土坯房是当时的报社排版、生活的地方,印刷在对过路南的小屋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0年5月18日的前卫报,网络截图。</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5、九子峰战斗遗址(又称孙祖战斗,孙祖村西南)</b></p>   九子峰位于孙祖西南2.5公里处,海拔236米,9个山头相连,故名。<br>  1940年3月15日,日军调集沂水、莒县、铜井、朱蔚、东里店等据点的日军300多人,伪军200多人,进犯沂蒙山区,企图偷袭驻东高庄的八路军纵队司令部、驻西高庄的大众日报社和驻东铁峪的山东分局党校。16日拂晓,日军经西铁峪向孙祖方向进犯。司令员徐向前指挥山纵二支队于九子峰奋起反击。埋伏在荆山的山东分局党校警卫连,以1个班的兵力对敌人进行阻击,引诱敌人进入包围圈。9时许,敌人进入包围圈。埋伏在九子峰的九连战士迅速插到山下,对敌人突然袭击。敌军遭到沉重打击后,迅速集中队伍,妄图从西南方向突围。一连战士从南山脚下迂回到敌人后面;二连占领北面的小山,堵住敌人退路。敌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再次抢夺九子峰。时近中午,纵队参谋长罗舜初赶到前沿阵地,参与指挥,战斗更加激烈。八路军先后打退了敌人的九次进攻。<br>  黄昏时分,纵队司令员徐向前下达了全歼残敌的命令,战士们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敌人伤亡惨重。17日夜,再次组织部队与敌人血战。这时,敌人只剩下100余名,已无力战斗,趁深夜经朱家里庄逃至沂水。战斗胜利结束。<br>  此战毙敌190余人,缴获小车60余辆,军马5匹,大盖枪20余支,钢盔、大衣、刺刀及其他军用品一宗。<br>  战斗中群众、民兵积极支前参战,自动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情报队,送菜送饭,运送伤员。铁峪南山(今联合村)有个叫田大的农民,当他在山上看到3名战士在顽强阻击十几名敌人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参加了战斗。等敌人冲上来时,他推倒一道大墙,当场压死了两个日军。接着战士们扔手榴弹,把敌人打退了。战后田大由于过度劳累,得了精神分裂症,四处呼喊“杀鬼子”、“打敌人”,不久就去世了。孙祖一带的民众为纪念他,特地召开追悼会,还编了歌到处传唱:<br><br>三月里来麦青青,<br><br>八路军大战九子峰,<br><br>英勇的田大也参了战,<br><br>铁峪的南山逞了威风,<br><br>拼命流血战日寇,<br><br>为人民解放壮烈牺牲。<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资料来自沂南县人民政府网站)</div> <b><font color="#ed2308">6、孟良崮战役发生地</font></b> <div>  孟良崮,相传为北宋杨邺的部将孟良操练兵马处,故名。孟良、 焦赞曾在此山安营扎寨,至今留下了跑马梁、试刀石、旗杆石、古城墙等遗迹。<br></div>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5月13日至16日由毛泽东指示,陈毅、粟裕指挥,在孟良崮地区对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进行的进攻作战。<div>  此役,华东野战军在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密集前进的态势下,从战线中央割歼其精锐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1个团共3.2万余人。</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大崮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孟良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东面看孟良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西面看孟良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有孟良崮林场大门</h3> <b><font color="#ed2308">7、八路军第一纵队成立旧址(栗林村)</font></b>   为加强并统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中共中央、毛泽东决定组建八路军第一纵队。1939年8月1日,八路军第一纵队在沂南县岱庄栗林村宣告成立。在成立大会上,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向全国发表了就职通电。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徐向前指挥八路军第一纵队与山东纵队,为沂蒙根据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6月,徐向前去延安,第一纵队番号撤销。(碑文)<div><br><div> <b> 以下为网络介绍:</b></div><div>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坚持在山东地区抗日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之一。1939年8月,为统一领导山东地区抗日武装力量,中共中央将第一一五师师部、教导大队及第三四三旅、山东与苏北地区地方武装整编,组建了八路军第一纵队。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纵队在机构未健全的情况下,粉碎了日军对鲁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扫荡”。八路军第一纵队在山东沂蒙地区正式成立,后随即成立山东军政委员会,朱瑞任书记。同时,第一纵队所辖各部队,相继成立了鲁西行政主任公署和鲁西北、运东区、运西区、泰(山)西区、胶东北海区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及莱芜、新泰、蒙阴、沂水、临朐、东平、宁阳、平阴、泰安等县抗日民主政府。10月,第一纵队机关与山东纵队机关合并(保留山东纵队番号)。1940年6月,徐向前奉命返回延安,参加筹备党的七大,八路军山东纵队恢复建制。1941年1月,八路军第一纵队番号撤销。</div></div> <font color="#ed2308"><b>8、和尚崮战斗(赵家城子村北山,当地百姓称为野鸡愁突围)</b></font>   和尚崮,位于沂南县城西12.5公里的孙祖镇赵家城子村北山,海拔422米,面积1平方公里。因崮顶状似僧帽,当地俗称和尚帽子,西南、南面、东南面为悬崖绝壁。和尚崮山势陡峻,周围有野鸡愁山、石旺崮等环围,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1941年在此发生了惨烈的“和尚崮战斗”。这里红色故事多,村村有烈士、户户救伤员。提起“狼牙山五壮士”,可谓尽人皆知。和尚崮17壮士的英雄事迹,就与之类似。   1941年12月3日,山东纵队第2旅第4团政委刘仲华奉上级的命令率第3营去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黎玉,研究部署反“扫荡”事宜。当天,第3营便从沂南县孙祖南的小南峪村急行军到达岸堤南面的艾山前,在此驻扎一晚。<br>  4日拂晓,战士聂振田在村西岭上突遭数百名日军偷袭。聂振田立即开枪射击,一时枪声大作。刘仲华立即派出通信员命令3营下属的九连、十连前来支援。但九连、十连已被日军合围,命令无法传达。刘仲华便率七连、八连向岸堤方向突围。<br>  这时,与营部失去联系的九连、十连,正在副营长秦鹏飞指挥下,向东边的和尚崮突围,在村东与冲进栗林的日军隔河激战。日军在河西架起机枪和掷弹筒,向八路军猛烈射击,当即有数名战士牺牲。战士们连边打边撤,给追击日军较大杀伤,激战1个多小时后,撤至和尚崮西侧山脚下。<br>  很快秦鹏飞发现,从孟良崮北侧的河北村、南瓦庄一带迂回的日军已抢占了和尚崮东南侧的制高点,截断了部队的东撤之路。发现敌情变化后,秦鹏飞决定由和尚崮西侧深沟向西北转移,但此时山沟里隐蔽着2000多名群众和沂南行署机关人员,需要部队保护。秦鹏飞果断命令九连一班、二班抢占和尚崮西侧的无名高地,掩护群众突围。不过,当一班、二班占领阵地后,从铜井、界湖据点出动的日军已从东北越过和尚崮,向无名高地猛攻。一班、二班战士大部壮烈牺牲。<br>  日军占领西侧制高点后,秦鹏飞部已处于三面受敌的危险境地,且山沟里的群众还没有完全转移出去。在这生死关头,秦鹏飞大声喊道:“一个连也好,一个排也好,一个班也好,每一个战士也好,这里是我们的死地,冲出去就是活路!”他命令部队扔掉背包,脱掉上衣,立即突围。边联县大队的王连长,光着脊梁,端着机枪,大声喊道:“同志们,冲啊!”八路军战士端着刺刀,提着手榴弹,在一片喊杀声中冲上了和尚崮,并夺回了被日军抢占的制高点,但有30多名八路军战士献出了生命。<br>  在部队掩护下,大部分群众突出敌人合围。可是八路军战士们手里的枪早已没了子弹,他们就掀起山上的石块,往冲上来的敌人砸去。<br>  上午十点多钟时,八路军战士们终因寡不敌众,被前面和左右两边的敌人攻上来。秦鹏飞他们红着眼睛,端着没有子弹的枪,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搏斗,连长孟有三的双腿被打断,坐在地上挥着大刀砍鬼子,一时间鲜血四溅,整个和尚崮被染成了红色。<br>  战斗到最后,只剩下十七名八路军战士,敌人从三面包围了过来,嘴里喊着:“捉活的,一定捉活的!”战士们退到悬崖边上,秦鹏飞将手里的枪支狠狠往山石上摔去,高声喊着:“同志们,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我们对得起父老乡亲了!”然后带头纵身向悬崖下跳去,其他的战士相继跳了下去。<br>  这次战斗,九连、十连的172人,除4人突围、4人受伤被群众救出外,其余164人全部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获救的乡亲们一边掩埋烈士遗体,一边放声大哭。<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资料来自临沂齐鲁网,沂蒙精神|八路军十七壮士魂断和尚崮 )</div>   战后,烈士遗体埋葬在赵家城子村后,孟良崮烈士陵园建成后,全迁至陵园。   上图就是野鸡愁山谷。战争发生时,山上没有树,松树是1958年以后栽的。   右侧为石旺崮。   从东侧西看石旺崮。   和尚崮,当地叫七寸崖。当地有一种蛇叫七寸蛇,不怕人,还追人,所以人们都惧怕它。而这个地方七寸蛇很多,干脆叫它七寸崖。   野鸡愁山谷西侧。上面是一平地,就是这次战斗的主战场。   从上面看野鸡愁山谷。   十七烈士就是从对面山崖上跳下去的。   日本鬼子在左侧崮顶架一挺机枪,右侧石旺崮顶架一挺机枪封锁八路军南撤路线。 <h3><b><font color="#167efb">四、历史景观遗址</font></b></h3> <b><font color="#39b54a">1、黄山寺遗址(三里沟村)</font></b>   在三里沟村北,有一石山,因石头颜色发黄,当地称之为黄山,又叫黄石山。山前有一古寺,名开元寺,建寺时间久远。曾有“先有黄山寺,后有济南府”之说。现古寺几经朝代更迭,早已荒废,只留下三间破屋框,一眼老井,三棵银杏树。到处是残碑破瓦,并被住户盖屋居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山(又叫黄石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元至元十一年立的《黄庭观记》四龙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龙碑背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在的四龙碑用木棒顶着以防倒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国十二年的《建修龙王庙碑记》石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面的一株银杏最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面的两株银杏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庙前的龙井现已干涸无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间龙王庙只剩残垣断墙</h3> <font color="#39b54a"><b>2、竹林庵遗址(书堂村)</b></font>   大庵,原名竹林庵,明朝时徐州名士王静明建庵,王静明修行77年后,于103岁那年(石碑记载时间为天启七年即1627年)离世涅槃。庵西侧不远处有八宝连环洞,王静明在洞中修行30余年。<div>  现在竹林庵仅存有破屋地基,石碑三通,祼露于外的石坟一座,高数丈的古银杏树一株。银杏果产量巨大,每年产果期树枝都会被果实压折。</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枝繁叶茂的银杏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银杏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天启七年《王翁碑记》石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露出地面的石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乾隆二年《新修泰山行宫》碑</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3、古柏树(当地称唐柏,岱庄村西)</b></p>   龙泉寺遗址。村民称其为西庙,当年香火极盛。寺内有一古钟,与寺一起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被毁坏。现只有唐柏一株,古庙构件偶见于地沿。龙泉寺的名字源于西侧沟边一眼泉水,称之为龙泉,因其出水量巨大,不管天气多干旱,水量从不见小而得名。 <b><font color="#39b54a">4、保住庵(岱庄村内)</font></b>   在岱庄村内,有一古庵,名保住庵,当地村民称为南庙。庙前有一通民国四年立的《万世流芳》碑,内容为《重修龙泉寺保住菴碑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保住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修龙泉寺保住庵碑</h3> <b><font color="#39b54a">5、张家胡同(东高庄村内)</font></b>   胡同内居住的都是张姓人家,为安全起见,在胡同头上安一门口,晚上把门掩上,外人进不来。现在只余一胡同门楼。 <p class="ql-block"><b><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6、《泉壤腾辉》碑(</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孙祖村西南河边)</span></b></p>   石碑文字遒劲有力,刻痕非常深。从碑文看,是清朝道光二十八年孙祖村增生胡清光的妻子尹氏立的。   较为可惜的是,石碑的背面于1957年5月5日,被当地生产合作社因修孙祖河堤当作纪念碑用了,横刻,主题是“筑堤造福”。 <h3><b><font color="#167efb">五、自然景观</font></b></h3> <font color="#39b54a"><b>1、垛石门(天水栈)</b></font>   在天水栈村,垛石沟北岸,原来是相连的整块岩石,后风化出一道裂隙,犹如一天然门口,当地百姓称之为垛石门,犹如把大块石头码放到一起。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门西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门东侧</h3> <b><font color="#39b54a">2、石嬷嬷(天水栈)</font></b><br>   在天水栈石门西侧不远处,在垛石沟南侧。当地人称之为石嬷嬷(注:嬷嬷,沂蒙山区对老太太的称呼。),如一老妪背负一子。初一十五常有百姓来此祈福,以保佑孩子平安健康。 <font color="#39b54a"><b>3、仙桃石(天水栈)</b></font> <b><font color="#39b54a">4、坠石(姚家官庄东山)</font></b>   在石缝中,夹一巨石,成一景观。姚家岭东山为石灰岩,坠石位于崖顶西侧。 <b><font color="#39b54a">5、海豚石(大庵洞顶部)</font></b>   在大庵洞顶沟底,有一块巨石,从东向西看去,犹如一头跃起后入海的海豚,栩栩如生。 <b><font color="#39b54a">6、鳄鱼石(大庵洞顶)</font></b>   在洞顶,有一巨石,亦是东西走向,如一鳄鱼趴在石头上晒太阳,闭眼享受着日光浴。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7、香炉石(黄庄水库泄洪闸沟底南侧)</b></p>   在黄庄水库西侧沟南,有一块孤石,为石英砂材质,天长日久风化所成,形如一大型香炉。常有信众来此祈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炉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炉石正面(面向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背面(南侧)</h3> <h3><b><font color="#167efb">六、地方特产</font></b></h3> <b><font color="#39b54a">1、孙祖小米</font></b>   孙祖小米产于沂蒙山孟良崮东麓——沂南县孙祖镇,已有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相传早在明朝时期,孙祖就因生产小米得名。<br>  清朝末年,沂水大旱,时任沂水知县刘中翰百感交集的说:“唯有阳都南川谷粟救急。”并封此地名为“粟囤”。<div>  抗战时期,孙祖小米供养了许许多多八路军战士,为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div> <b><font color="#39b54a">2、石英砂</font></b>   孙祖镇境内石英砂储量极大,全境都有分布,在山东省内储第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搜集整理、摄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 李家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 人生如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