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h3></br><h3>这句子,出自《被讨厌的勇气》,一本浅显易读的小册子,以一位迷茫青年和哲人对话的方式来阐明阿德勒心理学的几个观点。</h3></br><h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出生,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h3></br><h3>早年间,阿德勒曾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核心成员,后因学术观点对立导致关系破裂。最终,阿德勒创立个体心理学,<strong>其研究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关注对自我的解放。</strong></h3></br><h3> <h3>首先,阿德勒明确否定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说(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创伤是导致人生不幸的罪魁祸首),阿德勒则认为遭遇灾难或童年受到虐待,对人格形成会有影响,但关键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看待发生的事。<strong></strong></h3></br><h3>阿德勒心理学不考虑<strong>过去的“原因”,只考虑现在的“目的”。</strong></h3></br><h3>他相信每个人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生活,即目的论。</h3></br><h3>比如有位朋友,他或许遭遇一些挫折,于是闭门不出,如果出门就会引发生理性的病变,头疼、腹痛或流汗不止等。</h3></br><h3>这种症状、不安或恐惧无疑是真实的。</h3></br><h3>但阿德勒认为这些症状和过去的遭遇关系不大,而仅仅是朋友为了达到“不出门”这个目的制造出来的,因为出门意味着可能再次遭遇挫折。</h3></br><h3>阿德勒还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h3></br><h3>如果人们只关注过去的遭遇,以此来解释事物的发展,那就会陷入“原因论”——即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决定,根本无法改变。</h3></br><h3><strong>但他认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选择的,哪怕你的生活很不幸,也是自己亲手选择的不幸。</strong></h3></br><h3>阿德勒用“生活方式”一词来说明性格或秉性,即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又如何看待自己,种种“赋予经历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就是一个人的性格或者说世界观,而世界观具有改变的可能性。——所以,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br></br></h3></br><h3>一个人之所以觉得生活“无法改变”,是因为已然下了“不改变”的决心。</h3></br><h3>“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h3></br><h3>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h3></br><h3><strong>人生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存在能力不足这种事,而是因为我们缺乏此时此刻的“勇气”。</strong></h3></br><h3>阿德勒的目的论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h3></br><h3>所以,人不是受过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为了达成现在的目的而采取行动的;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变......<br></br></h3></br><h3>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即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h3></br><h3>你依然是“你”,只是重新选择了某种生活方式。</h3></br><h3>就像有个小女生害怕被喜欢的男性拒绝,所以认为自己有脸红恐惧症无法表白,但是当她被这个男生表白之后,脸红恐惧症立刻消失了。</h3></br><h3><strong>——每个人也都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strong></h3></br><h3><strong>你以为自己有社交恐惧症,其实是觉得与其陷入此种窘境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打交道。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strong></h3></br><h3> <h3>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h3></br><h3>书中青年很自卑,因为太过惧怕人际关系而讨厌自己,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h3></br><h3><strong>自卑感在德语中的原意是劣等感,即“自我价值感低”。</strong><br></br></h3></br><h3>阿德勒认为<strong>导致自卑感的并非“客观性的事实在”,而是“主观性的解释”。</strong><br></br></h3></br><h3>比如哲人身高155,只是一个客观事实。</h3></br><h3>他感觉自己矮小,恰恰是从与别人的比较中——即在人际关系里——产生的一种自卑感。</h3></br><h3>问题并不在于155,而在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高及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h3></br><h3>如果从“不会带给人威慑力”或者“让人感觉轻松”之类的角度去看,它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优点。<br></br></h3></br><h3>所以自卑感完全是一种主观臆想,也是个体的主动选择。</h3></br><h3>阿德勒认为价值感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上,也就是人际关系中。<br></br></h3></br><h3>那为什么很多功成名就的人还是无法摆脱自卑感的困扰呢?<br></br></h3></br><h3><strong>首先,人是作为一个无力的存在存活于世,为了摆脱这种无力感,人类产生了一种普遍欲求,即“追求卓越性”,而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状态的自己就会形成一种自卑感。</strong></h3></br><h3><strong>所以,越是具有远大志向的人越容易产生自卑感。</strong></h3></br><h3>这种自卑感是健康的、正常的,是促进个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h3></br><h3>但有些人坚持认为“现实不会因为我的努力而改变”,从而消极委顿,缺乏行动的勇气,<strong>这种“自卑情结”,则是反常的,病态的。</strong><br></br></h3></br><h3>自卑情结没有把自卑感当成进步的契机,反而当作不去努力的借口。<br></br></h3></br><h3>比如“我因为学历低无法成功”,“因为我不够漂亮所以结不成婚”等等。</h3></br><h3><strong>——将原本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好像有因果关系一样,就是所谓的“外部因果律”。</strong><br></br></h3></br><h3>如果有人说“我之所以无法结婚,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离婚的缘故。”——这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认为个体幼年的精神创伤,与成年后的婚姻观具有因果关系。</h3></br><h3>但阿德勒极其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你只是为了达成现在不想结婚的目的,而把小时候父母离婚的事当作借口而已。</h3></br><h3>“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所以拿出勇气和努力去追求进步是最健全的姿态。</h3></br><h3>没有这种勇气的人会陷入自卑情结,<strong>而自卑情结有时候还会发展成另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优越情结: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中。</strong></h3></br><h3>最常见的是<strong>权势张扬</strong>,比如喜欢大力宣扬或吹嘘自己的权力、地位或名誉,或者虚报履历,过度追逐名牌等,<strong>显示自己是某种特别的存在。</strong><br></br></h3></br><h3>这种对“虚假优越感”的表演,其根源在于强烈的自卑感。</h3></br><h3><strong>自大,是另一种自卑。</strong></h3></br><h3>真正的自信,完全不需要自大。</h3></br><h3>而自卑感强烈的人如果不自吹自擂,表演优秀的的话,就会担心得不到周围的认可。</h3></br><h3><strong>但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本质上还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之中。</strong></h3></br><h3>所以,<strong>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表面截然相反,实际上是同根生发。</strong></h3></br><h3>现实中还存在一种更复杂的状况,<strong>是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具体表现为夸耀不幸。</strong></h3></br><h3>我们都见过津津乐道于成长过程中种种不幸的人,这时候,如果别人试图安慰<br></br></h3></br><h3>,他们往往会说“你怎么能体会我一个残疾/生病/失恋/矮小的人的烦恼的呢”,如此一来,别人势必要小心翼翼地对待他了。<br></br></h3></br><h3><strong>本质上,这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的特别,甚至是以自己的不幸作为武器来支配对方。</strong></h3></br><h3>阿德勒曾指出:<strong>“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strong><br></br></h3></br><h3>他说:“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要问谁最强大,那答案也许应该是婴儿。婴儿其实总是处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h3></br><h3>——但如果一个人习惯了把自己的不幸当作特别的武器来使用,那他就会永远需要不幸。<br></br></h3></br><h3> <h3><strong>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和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和“理想的自己”比较。</strong></h3></br><h3>阿德勒所说的“追求优越性”,并非是指要尽力超越别人,或者通过排挤别人踩踏别人往上爬,而是需要意识到“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h3></br><h3><strong>不和任何人竞争,只是自己不断前进。</strong></h3></br><h3><strong>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超越自我。</strong></h3></br><h3><strong>但这就需要放弃对地位、名誉的追求,退出无处不在的竞争。</strong></h3></br><h3><strong>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strong><br></br></h3></br><h3>如果做不到放弃竞争,那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br></br></h3></br><h3>因为有竞争就会有胜负,就会在人际关系中产生“敌意”。</h3></br><h3>即使偶然地胜出了,获得了暂时性的成功,也会一刻不得安心,因为他将时刻处于竞争的危险之中,周围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都成为敌人。</h3></br><h3>只有放弃竞争,一个人才能感到真正的安心和快乐,才可能活出挺拔舒展的人生。</h3></br><h3>未完待续......<br></br></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mCWOG2RomKxRszlYle9YI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