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笔会》画友雅集酣墨楼

轻舟

<p class="ql-block">  新春将至,洋洋意气,申江书画院会员张玉秋女士诚邀左杭林老师组织迎春笔会,画家邹盛生、纪康金、杨慧钦、徐志来,孙忠民、王丙刚、黄喜枝、宋之光、吕兆梁喜聚酣墨楼、用酣畅淋漓的水墨,力透纸背笔力,落纸云烟、柿柿如意的传统吉祥绘画跃然纸上,商会绘画经纪组织人蒋克成先生也欣然参加观赏,并拍照传送北京特此介绍上海画家绘事情况。</p><p class="ql-block"> 笔会各位画家畅谈画论,杨惠钦老师认为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中存在着大量关于“变”的哲思,中国画的最高意境是哲学的审美,当代某些国画家考虑“变”的作品创作中,觉得“新”与“西”是可相互替换的同义词。“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下,就出现了目前的“国展审美”,出现西方古典艺术的细繁复杂的画面就是好画的标准,其实宋代画法之精细也是登峰造极的,但不是因浓丽而为淡雅,由工致为超逸。真正理解中国画的精妙之处只有以大的气力打进传统,以大的勇气打出传统才能明白什么是中国画。</p><p class="ql-block"> 纪康金老师回忆曾经为参加国展的那些日子,几乎完全脱离了中国画的哲学审美,追求“大”“细”“繁”呆板的画面,现在看来完全是脱离了中国画“似与不似”审美精髓。他提倡用新的构图改变传统的格局,重新组合与排列形成新的水墨关系,甚至把画好的作品剪裁分布后产生新的秩序让人为之一振,焕然一新才是现代审美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左杭林老师认为:中国画是以线造型的传统审美,以线为主,体与面就成为烘托主题的过渡,一张画中,只有线是统帅,是首要的,像建筑中的的钢架。没有线,再好的墨色、颜色都是零散的、松垮的,要有完全用线画的本事。线不要死板,要有随意感,但随意里要有一种力量,不要松,不要板,不要草,好的线条感觉是刻出来的,先求线的力量入纸,然后再求线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笔会中画家们形成的共识:中国画的遒劲是一种内在的的东西,而不是外形上外露的东西。遒劲是指线之性质,用笔只有慢才能找味道,找变化,用线一定要追求一种味道,若有若无,不是面面俱到。画什么都要和周围有关系,要有空气感、雾气感,好像有空气在石间流动,这种感觉完全在于用笔,也是画家一辈子追求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组织笔会不是完成几本册页为目的,重要的是笔会中研讨中国画传统艺术的深浅、高低、宏隘,才是笔会的实用含义。中国绘画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强调“自然”这一概念在中国画中的本体地位,把握好“自然”这一概念,无疑就把握了中国画之特点和本质。所以笔会中绘画审美的讨论促使画家中得心源有多角度的启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杭林</p> <p class="ql-block">纪康金</p> <p class="ql-block">纪康金</p> <p class="ql-block">杨惠钦</p> <p class="ql-block">杨惠钦</p> <p class="ql-block">王丙刚</p> <p class="ql-block">王丙刚</p> <p class="ql-block">李菽銘</p> <p class="ql-block">徐志来</p> <p class="ql-block">徐志来</p> <p class="ql-block">徐志来</p> <p class="ql-block">黄喜枝</p> <p class="ql-block">孙忠民</p> <p class="ql-block">邹盛生</p> <p class="ql-block">吕兆梁</p> <p class="ql-block">张玉秋</p> <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28日于酣墨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