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忆录【2】,《见证黑龙江省柳河五·七干校的最后岁月》

百姓作家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作者 阿 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篇 黑龙江省柳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五·七干校的最后日子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一、人心开始动摇</b></p><p class="ql-block"> 1976年9月9日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了,柳河大地沉静的无限的悲痛之中。不久大街小巷里就公开议论,五七干校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成为五七战士、知青们议论的中心话题。在柳河的中高层的干部当中开始人心动摇,想想通过亲历几年的锻炼,学习劳动改造和斗私批修,得到了什么?每个人心中都自己好坏的结论,就是都不敢言。因为他们到省里汇报工作,找有关厅局解决问题,都被推萎拖着不办了,基层实际工作落实不到位,这人心动摇是有原因的。1977年春节后,就开始有的五七战士便经常请病假,有的请事假回哈尔滨名曰照顾家庭,其实作返城找单位的准备。对工作得过且过的态度,对矛盾推着走,绕着过,怕得罪人。特别是生产和加工的单位企业,遇到具体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生活供应物资和需求的矛盾突出。因为人们思想变了,以“先生产后生活”转为“先生活后生产”观念。从艰苦奋斗、艰朴生活的笼罩中走出来,追求美好生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柳河生活条件差,也只有追求更多白面细粮,猪肉和豆油,连这个基本的生活,当时柳河五·七干校的后勤都保障不了。粮食供应部三天两头不开门,开了门又没有粮卖。群众对担负着粮、油、肉供应的粮食供应部意见极大。甚至有的人公开破口大骂:“柳河这个鬼地方,早黄了早好,一天都不想呆下去”。当时粮食供应部是隶属粮食连管。</p><p class="ql-block"> 1976年12月16日领导找我谈话,调离农机厂,我临危上任,一点都没有思想准备,时年22岁。张恕副处长给我谈话说:“任命你为粮米加工厂副厂长兼供应部主任,还要临时接管依福琴的户粮册籍的工作。原来是满洪如副厂长兼供应部主任,张继福同志是厂长,马乃玉是副厂长。目前供应部隶属生产处和粮米加工厂共管。你来后马上重组机构人员,财务独立出来,归口总务处总务科,业务归总务处直接领导,分管是我,总务科长是于世春。你主要工作,在近期行内解决生活供应物资和需求的突出矛盾。</p><p class="ql-block"> 干校到1976年底,柳河知青第一批,第二批下乡的哈市知青,也通过上学,招工,参军的途径也多基本返城了。为了维持生产后勤劳动力相对稳定,维持短班干部培训教学正常开展,必须稳定柳河的骨干劳动力。于是干校党委年底向省里要了100名招机关工勤人员名额,性质为事业单位指标。分配给各单位,从知青中选优录取,定向就是在柳河扎根下去的知青。我当时在农机厂铸造车间是副主任,被选中招工了。作为骨干,被留在农机修造厂。我当年去当兵,也被内定留下来了,说是把要我作为领导干部培养。这个时候的柳河最突出生活的矛盾:就是吃黑面粉,粗粮比例多,和白面粉副食品供应不上的问题。也影响人心涣散,厌卷柳河,五七干部不安心柳河也有直接的关系。生活的矛盾都集中到生产处和总务处。我去“五·七干校粮食供应部”当主任,在第一线就是要具体操作执行解决这些问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二,改善生活条件,想法稳定人心</b></p><p class="ql-block"> 全校改善生活的组织职能是总务处,当时彭堤任处长、张恕、王秉仁为副处长;总务科长(于世春→殷青山→张光熙)。主要生产粮食农业单位一分场(尤进奎)、三分场(崔禄)和家属站(杜殷周);加工单位粮米加工厂(张继福),粮油米副食品综合供应单位是粮食供应部(黄永寿)。粮食产量完全可以自产自给。</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1,供应部的业务和工作量</b></p><p class="ql-block">一是、承担全校,2750人和485户住粮食和副食品供应。</p><p class="ql-block">二是、承担粮食成品粮的调运、装卸车和销售。</p><p class="ql-block">三是、承担全干校的肉食品的供应,收购和屠宰猪、牛、羊等工作。</p><p class="ql-block">四是、承担全干校的,职工家养生猪的核实,饲料的发放,及生猪饲料的收购管理。</p><p class="ql-block">五是、承担全干校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粮食关系”迁出迁入的办理,掌管,“一证五票”发放和供应。政策性原则性强,服务后勤保障。</p><p class="ql-block">六是、1977年春节后,改为“黑龙江省柳河五·七干校粮食供应部”,独立核算。设有:主任、会计、出纳、册记 、开票、卖粮、肉酒销售、装卸、屠宰等人员。没有专职的,都是一个人兼好几项工种。粮食、饲料运输、装卸车,都是大家一起干。杀猪,杀牛,杀羊,男职工一起干。</p><p class="ql-block">七是、供应部人员。供应部是一个五·七干校生活后勤保障的服务型的重要单位。人员,当时配备较少,重活,累活,赃活多。又是一个计划凭证供应,原则性很强的工作职能部门。我调到供应部没几天,人员进行调整:主任黄永寿。会计张敬华(兼册记员),出纳员王国珍(兼开票员)。开票员:龙淑芬,魏淑义,张淑华。付粮员张贵忠,邹本廷,李贵(兼),卖肉卖酒员李r贵,屠宰员季友(兼更夫)。</p><p class="ql-block"> 五七干校结束了,移交给农场。后来,知青返城和工作变动,又来了高景祥,胡庆田,朱道德,陈宝琴,佟续金,袁桂婷,郑中芳等同志。合并到农场商店财务有赵淑华,陈文艳,王凤英等人。</p><p class="ql-block"> 供应部是全干校生活的焦点单位。当时对外,突出问题是五七战士家属,农工家属,职工们买粮难,三天两头关门不营业。突出矛盾是,白面粉与黑面粉,粗粮多细粮少。每月凭票每人一斤肉票,都不能保证供应。对内,职工消极怠工,不团结,管理制度不完善,工作秩序混乱,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之弊症。看到这个工作环境,头几天,也是老虎吃刺球无从下口。和我在农机修造厂工作性质完全不一样,张恕副处长亲自指导,帮助理顺各种关系,给我当“靠山”。支撑着,我才“新官上任三把火”。把柳河五·七干校粮食供应部职工工作激情点燃了。讲政策把原则,讲政治抓团结,抓管理讲公平,身体力行。一个一个问题解决,一件一件事情办好。半年时间,把粮食供应部,从一个干校老大难单位,变成先进单位,广大五七战士和农工家属,评价为:“满意的单位”。从此,黄永寿名声在柳河也跟着响亮起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2、解决白面粉与黑面粉问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面粉本来就是白色的,在柳河五·七干校有特殊的白面粉与黑面粉之分名称。因为,吃商品粮的干部职工,每月口粮按粗细粮搭配的面粉是庆安县粮食科供给,是标准的面粉是白色的。吃农场粮(农村)的农工家属的口粮,是干校自给自产的面粉,颜色偏黑,因为干校粮米加工加工技术不过关。面粉里含有土砂使面粉变黑了蒸出来馒头牙蹭又黑。当然,大家都喜欢买白面粉吃白面馒头,不喜欢买黑面粉。这就成了粮食供应部卖粮中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怎么解决?干校领导征求粮食供应部意见,我提出几条,实际可行的建议意见,后来,都被校革委会采纳,形成了有关文件执行。第一,干校全部人口,常年3000多人,不含短班学员,已经是商品粮和农场粮混合在一起供应了。后来吃商品粮人数只有500多人,吃农场粮人数多,混合卖粮,吃商品粮的干部职工,买自产面粉黑,有很大意见。为了统一卖粮,不搞特殊,干部、职工、农工、知青、学员都平等供应。在国家定量的标准上,从每月基本定量28斤,提高到36斤(按工种最高45斤),干校自产粮补给差额。质量上差些,数量上增加些,以平衡心理,缓解矛盾。第二,提高粗细粮比例予以弥补,庆安县供应商品粮的细粮比例,基本是保持一半细粮,干校把细粮的比例提高到70%,在执行中,一袋面粉45斤,比例折算差,2-5斤能满买一袋,就给放宽,凑袋卖给了。第三,做庆安县粮食科的工作,争取更多面粉指标。一是找县领导批条,多谈五七战士下放劳动的困难等等。每个季度适当提高给柳河干校的面粉比例。数字也是很可观的;二是逢年过节,再去庆安县粮食科去走动,求人情,还会提高一点面粉和小米比例;三是疏通粮食调配股,有关小人物大实权人士的工作,干校自产豆油供应比县里多,卖点干校豆油给他们做交易。调配股每季度,有机动面粉指标,也会给干校批几吨。为了干校职工、知青、学员,能多吃点庆安白面粉,这些工作都是我一个人,默默的偷偷的去疏通以上关系,但还要保守秘密,不能公开“走后门”搞特殊化。目的是为干校广大干部职工解决吃到更多的庆安标准白面粉。第四,分类按批次卖面粉缩小矛盾每个家庭,每个月一般都会到粮食供应部购粮两次左右。当他拿着面粉袋走进粮食供应部大门那一刻,都渴望,今天能碰运气买到白面粉。其实,我的心和买面粉的人连在一起。也希望买到一袋称心如意的面粉回家,蒸出白白馒头,全家高兴开心的吃。可粮食供应部,不生产面粉,粮米加工厂生产什么样,我们就卖什么面粉。柳河生产面粉不拆袋(封口),不挑面就这样卖。碰到面粉质量好,就满意,碰到质量差就不满意。就是庆安面粉,有时质量也不均匀。针对面粉每批次质量不均匀问题,粮食供应部采取分类按批次卖粮既:庆安面粉依户人口按比例集中一个月卖两次,保证每户都能买到庆安县标准面粉。干校粮米加工厂生产的面粉,比较好的整袋不拆袋卖。根据每批面粉质量,有时采取拆两袋选一袋卖的原则,质量差些拆袋散斤卖。这样做矛盾缓和些了,大家也满意许多。但给粮食供应部付粮员带来了更重的工作量,只要群众满意的事儿,粮食供应部虽然人手少,工作量大,都得克服困难去做好。</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3、保障每月二斤猪肉供应</b></p><p class="ql-block"> 创新养猪户籍化管理为满足干校干部职工家属好的生活需要,就时是白面,豆油和猪肉。猪肉凭票每个月每人半斤,含:单身汉知青,单位食堂。每月需猪肉总量在2500斤左右,得杀20头左右生猪。干校粮米加工厂有一个小型的养猪场,每月生猪的出栏在五头猪左右,农工家属个别家庭养猪,每月收购也在五头猪左右,这还差一半。都得找学员中有关领导外县来培训的,写条子到他县食品公司去拉一点猪肉回来补充,供应每人每月半斤的猪肉。1976年底,我到粮食供应部时,当时还不能保证半斤肉的供应,家家户户手里,还压着许多肉票。干部职工吃不到肉,不能改善生活,愧对父老乡亲!行政处张恕,王秉仁副处长,总务科于世春科长,召集我一起参加研究解决办法。</p><p class="ql-block"> 当时,农工家族养猪只有30来户,我挨户走访,征集良策,他们普遍反映,要扩大养猪数量,一是饲料都没有保证;二是收购生猪,杀后秤白条,定等级有时不公平,价格偏低的问题,养猪没有积极性。我走访采纳集体养猪粮米加工厂,养猪饲养员,和一分厂,三分厂食堂养猪的经验。优点是,质量有保障,缺点是,饲养员不精心养猪,不按猪的成长阶段,科学饲养和配料。一栏中许多头猪,强悍者抢食吃饱撑死,弱小者抢不到食饿干瘪,不长体重,特别是到冬天,更不会长了。农户养猪,普遍好于集体,一头猪,一天能长膘毛重一斤多,集体养猪在一斤以下。问题的症结,是饲料管理问题,养猪又脏又累,这活没有人愿意干,找不到好的饲养员。靠粮米厂扩大规模养猪,发展养猪的方向,是行不通的。在调研的基础上,1977年春节后,我向行政处,写了一份“关于调整农工家属养猪饲料定量供应实施意见”。总务处主管的张恕副处长,很快批复了,并把张继福厂长招来开会协调,做好饲料源保障。实施意见有六条:</p><p class="ql-block"> 第一条、取消原来养猪户,发饲料票办法,改为按月发“饲料票”,限当月购买。 </p><p class="ql-block"> 第二条、查猪栏,看到猪,发给票,凭票购买,防止虚报冒领。</p><p class="ql-block"> 第三条、每养猪户申报养猪数量,建立台账,核实后,每头猪每月定量,麦麸60斤,豆饼30斤,按平价供应。</p><p class="ql-block"> 第四条、供应平价饲料的猪,出栏必须卖给粮食供应部收购。否则,扣回饲料,或已买走的饲料,按高价补差,以人的口粮,做抵押保障。</p><p class="ql-block"> 第五条、取消按毛猪估测等级收购办法,采取屠宰后,按白条出肉率,定等级收购,做到公平合理。生猪白条收购,各等级率和价格,执行庆安县食品公司收购的标准,价格提高5%。</p><p class="ql-block"> 第六条,生猪收购供应猪肉,无利润的保本经营。按部位定价格,分:后秋,前槽,五花肉,猪脚,下水,猪头,灯龙挂,板油,杂油,大骨头,猪血等,分品种,定价格。1977年3月份,推出新的养猪政策,鼓励农工家属家庭户养猪模式。5月份,申报养猪,达到50户,存栏数到121头。到了7月份,达到80多户,存栏数198头。5月份,开始,从每个月每人半斤肉供应,调整为一斤。到1978年五一节,开始每人每月,猪肉供应两斤。基本满足了柳河五七干校员工的猪肉食用,领导也满意,员工家属也高兴。</p><p class="ql-block"> 为了实现稳定二斤肉供应目标,粮食供应部全体人员,做了细致艰苦的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为稳定猪存栏和不伤害养猪户积极性,我制定了一套《员工家庭养猪的户籍化管理办法》。养猪户,买猪仔时,要两天内,到供应部申报,建立台账。猪的品种,体重,颜色,公或母,编号登记清楚。生猪出栏后申报注销。登记台账由册籍员负责。每月供应部安排一次,二人一组,分别到养猪户的猪栏里,查头数与台账相符合,并估计猪重量登记上册,然后发给麦麸票和豆饼票。以供应部为中心,分成东、西、南、北,四片管理。四合院水井那条道路开始,按横路东西走向四条路。南北走向三条路的住房,有养猪户在门前院的木板围栏板上,编上号码,与台帐一致,便于查猪对账。在申报养猪台账时,养猪户要把猪身上剪毛编号,如果没有编号的,查猪存栏时给补上,以防止个别户,大猪外卖,小猪顶数交给供应部。养猪户,在饲养中,猪得病死亡,要当天申报,派人核实,注销台账。实行养猪户生猪户籍化管理,很有效很公平,堵住了过去偷卖猪现象。有的养猪户一头猪,吃粮食供应部饲料,一年还长不到一百斤。原因是,猪养大出栏被外卖了,买小猪仔顶存栏数。解决养猪户混养猪,留小头卖供应,大头外卖的问题。 比如,有的饲养户,养三头猪,其中,申报两头是吃粮食供应部饲料,一头是吃自家饲料的。过年,屠宰的自供饲料猪。但一个猪圈里,分不清,哪头猪是吃公饲料的,哪头是吃自供饲料的,一编号就清楚了。也堵住了,一头猪吃了半年供应部饲料,冒报死亡的问题。猪栏的编号也为当时柳河干校各条街道无路标,无编号等问题。为外来和走亲访友,提供了“门牌号”。后来,柳河派出所,对柳河住户的人口管理也借鉴了我们的生猪户籍管理办法。</p><p class="ql-block"> 执行养猪户籍化管理中,遇到种种困难,如册籍员兼管猪册记台账。还要入户核查,一位年轻女知青张敬华负责,忙不过来,每月都要走访上百户人家,工作量太大。到了1977年5月份,猪的台帐,核实猪头数,这项工作,由我承担,把粮食供应部查猪,发票,最突出矛盾,我自己揽过来,干在第一线。还比如,1978年4月份,制材厂于师傅混养猪,多领饲料不交猪,被供应部处罚。他不服反而告到干校党委书记于湘甫那里。于书记作了批示,我们连夜入户调查,核实取证,及时反馈。做通于师傅工作,指出他作弊手段行为,让他服气,以礼以情感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4.冯伯禄主任亲自去查猪圈</b></p><p class="ql-block">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年开过,对文化大革命运动有结论了,省委对撤销柳河五七干校也有明确通知。五七战士大部分的人员开始陆续返城了,只有一小部分五七战士在柳河。有的五七战士家属还没走,农场人员,仍然要工作生活。五·七干校移交给谁?还没有最后敲定。这个时候调来于l湘甫为党委书记,冯伯禄为副主任,干部人在心不在,评多工作都得不到落实。冯伯禄分管行政后勤工作,恰好碰到柳河生猪“勾蹄疫病”的传染病,白文斌兽医也束手无策。这种突然传来的传染病,造成部分猪的病死,得传染病的猪肉也不敢吃。供应部生猪收购不上来,又加上,5月份粮米加工厂的猪场一场火灾,把猪都给烧死了,后备补充的生猪来源也断了。供应部两个月“闹肉荒”,群众吃不到猪肉意见牢骚满腹。为了稳定人心,冯伯禄主任,亲自找我到他到他办公室,商讨对策。10月5日,党办通知我,准备材料于湘甫书记要听汇报。改革收购生猪办法,卖肉办法,解决当务之急,做好后勤保障,稳定留守员人员情绪。我把户养生猪的存栏数,以及“勾蹄疫”的传染病治疗情况作了汇报。汇报后,冯伯禄说,你带我到养猪户看一看。我们从邮政局那条路开始,用了三个多小时,走了五条街,走访有代表性的三十几户的养猪户,听取他们的意见。这让我感到很突然,冯伯禄主任他是搞政治的,教学的文人,性格随和,接触的是学员干部,管的是,政治方面人的事情,这下突然管到牲畜,还要亲自去查猪,不可思议!冯主任很认真,做了调研,询问养猪的方法,猪苗的来源,饲料的供应,供应部的服务情况,“勾蹄疫”传播,如何产生和传播,如何防疫与治疗。在走访养猪户过程中,路人都停下脚步,看看究竟,还以为,这家发生了什么事儿?连冯伯禄主任,都到他家里了。这也是柳河干校,养猪以来第一次,厅级领导干部,走访养猪户。亲自看猪圈,查生猪,在群众中,引起很大的反响。群众也知道了“闹猪肉荒”,领导也是在想办法解决之中。冯主任与我走访后,下午,开个小型会议,做了研究,在会上我重点发言,讲了几条解决问题的对策:</p><p class="ql-block"> 第一,“勾蹄疫”病是由个别农工供养猪户,从干校之外村屯买猪,传播进来的。以被传染的饲养户,采取措施,相对隔离,同圈的未感染分开圈养,兽医进行消毒等措施,逐户落实到位,马上行动,供应部配合督办。</p><p class="ql-block"> 第二,以染病严重不可治的,交供应部统一屠宰,白条,够评等级的予以收购,统一进行焚烧,不能收购的,已领用饲料票,供给料的予以注销核免。维护饲养户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第三,从外县调生猪,非“勾蹄疫”区域,就近原则收购,适当提高价格,利用价格杠杆作用,通过农户养猪户,到屯子里去,偷偷收购,顶他家存栏,上交供应部收购。</p><p class="ql-block"> 这是应急的权宜之计,不能让庆安县知道。因为地方养猪收购归庆安县,这样做,就干扰了他们生猪市场。所以,由我负责,具体操作。(这个办法,连续两个月,收购地方资源40多头,缓解了供应部卖肉的矛盾)。在这五·七干校的末期,人心惶惶,有人提意见,很少有心人具体抓工作的落实,我主动敢于担当了,后勤供应的保障。有力的配合冯伯禄主任后期的干校生活方面工作。通过工作的接触,他对我的工作能力,智商,为人处事,给我很好评价,在大会上几次表扬我。我也在想干部和知青,都在忙于找返城哈尔滨的自己的事情。处长科长也是这样,人在心不在,遇到问题绕着走,出工不出力,大家心里都是知道的。正好给我一次,工作能力施展才干的机会。后来有一段时间,省委食堂来拉面粉,豆油。个别干部,搬家需要粮票和庆安面粉,冯伯禄主任就直接,给我写条子,我也积极支持他的工作。</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干校局面乱了,后勤供给不能乱</b></p><p class="ql-block">到1979年干校党委工作几乎是维持不乱的局面。剩下在柳河的干部,有的跑省城找工作,知青有的找门路返城,农工虽然没门路去哪里,但心照样被搅乱了。柳河何去何从交给谁管,是关系到农工家属的今后发展和生活切身利益问题。那时这个处长,那个科长,表面上表现的平静,遇到实际问题都推着、挂着、绕着不管了。我在供应部面临重重困难,,还有3000多人口要吃饭。这大米、猪肉、面粉、玉米面、小米等杂粮都得保障供给。当时情况,粮米厂的加工面粉技术水平过不了关,仍然是黑面带砂子。养猪场因火灾,十几头老母猪烧死了,主要猪源断了。靠农工,家属养猪收购上来供给。养猪的农工家属们也开始狡猾不听话了,上报猪吃平价饲料,却把猪养大了,偷偷高价外卖了。供应部实行户籍化管理也管不住了。遇到这样具体问题,找到哪个领导都说得很好,就是不具体拿出方案去解决。我作为一名供应部主任当然是心有余力不足。造成下半年猪肉供应非常紧张。本来校内自产自销每人每月1斤猪肉,现在半斤都保不住了。经常排长队买猪肉,找季友师付头吵架的人越来越多了。后来想个办法,派季友师付在养猪户一早一晚盯哨,控住外卖。另一个办法,屯子里寄亲戚户头来干校卖猪,我们也收购,多给平价饲料补差价,这样维持了猪肉的供给。杀猪又脏又累的活还是我们四名男的员工干,每周杀一次,一般4-6头,逢年过节,突击加班。1979年12月21日这天,气温零下25度,我们从早上4:30分到晚上9:30分杀了24头猪,累的筋疲力尽,又饥饿又冻。杀猪的活我负责第一道工序:用铁棒打晕猪、亲手捅刀把生猪放血,季友师付和李贵脱扒猪毛,邹本延开肠破肚。都是脏活累活,就这样默默无闻支撑着猪肉的供给保证正常。维持卖粮也是十分艰难,有的干部返省城了,搬家时,粮本的存粮一次性买完,不想把柳河黑面带到省城。这种心情可以理解的,但毕竟庆安县的面粉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多次去庆安县粮食局供应股找老罗协商,多给调剂一些面粉,小米以满足返城干部带粮回哈市的问题。自己宁可去磨去说,低三下四去求人,多搞一些庆安面粉豆油、以满足返城干部带粮回哈市,也多化解一些黑面与白面粉的矛盾。当时我想五七战士响应毛主席号召,连家都搬到柳河了,吃了不少苦,最后要走还得带黑面粉回哈尔滨家里,那是什么心情?所以我决定,对返城搬家买走余粮,品种满足他们要求。五七战士们知道后,最后一次来供应部购粮都是满面笑容。这也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 </p><p class="ql-block"> 那时供应部工作量也增多,也没办法执行计划工作。供应部的个别女员工也随丈夫返城了,人手经常不够,我也经常顶班干,我一个人经常顶开票,付粮,付饲料三个人岗位。有位女知青魏淑义怀孕都快临产了,还在坚持卸车扛粮扛面粉袋。记得1979年11月27日,女知青魏淑义她头一天下午还在扛面粉袋卸粮,到了晚上就把小孩生了。她说下午卸粮时肚子就痛了,看卸粮人手不够,硬坚持下来的。虽然这样拼命干,但也没有加班工资。我看职工这么团结,这么吃苦干活。杀猪时安排了二次加餐吃猪肉,这事后来被人反映到上面,还挨了徐场长批评。供应部内部的工作怎么忙怎么累,我都千方百计咬牙顶住。外部的工作就麻烦,比如有时去庆安县拉粮,到车队要不到汽车。去粮米厂运粮到总务科派不到马车,是经常有发生的。周日拉不进粮食,周一开门无粮卖,也是时有出现的情况。买不到粮的人就骂我,委屈泪水往肚子里流啊!后来遇到公家派车不行的时候,就私下找司机帮忙,让他挑白面粉,多卖二斤猪肉给他。就这样维持到五七干校结束。干校局面乱了,在那个环境下,拼命的干活,为了什么?那时候只有一个信念,组织上把供应部后勤保障这么重要工作交给我管了,是看的起我。一定要负责任,克服困难,逆境中自觉应对。心系着对柳河人民的感情,供应部要保障正常运转,不能瘫痪,这是真感情。用我的良心道德,思想觉悟,人格作为支撑。当时我还不是一名共产党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6、推小车去送粮,服务到五七战士家</b></p><p class="ql-block"> 1977年春节后,粮食供应部就创新“两保一送”的优质服务内容。一是保证卖粮时间。每周三、五、日三天开门营业,周一休息,周二去庆安粮库或粮米加工厂拉粮入库,周六拉饲料、杀猪。后来,人员增加了,每周开门四天营业。拉粮时间为一天,男职工去庆安拉粮,女职工去粮米加工厂拉面粉,装卸车。周六男职工杀猪,女职工去拉粮面粉,每周挤出一天时间,开门营业,方便职工买粮。二是保证买粮品种齐全。有:面粉,小米,苞米碴子,玉米粉,高粱米,来一次就能全部买到,每个月每家来两次购粮就够了。“一送”就是出差的五七战士或五七战士返城哈市,家里有特殊困难没有劳力在家的,家里人来店开票后,我们供应部派专人把他们的买的口粮,用手推车送到他家的个性服务。也是我们供应部,响应干校党委提出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服务行业学雷锋,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出具体的布置和落实。给干部职工家属送粮到家,刚开始想要送粮的家庭人,还不好意思开口。我每天都在观察,买粮的人数和身体年龄,多数是中老年女同志。买一袋面粉,用肩膀扛走了,一手再拎点粗粮和豆油。有的买多点,用自行车推走了, 再多了,用手推车装上推走了。但五七战士,干部家属,有的家里没有自行车、手推车的交通工具。送人到户的服务项目公布的第三天,沈阿姨买了两袋面,接受了我们的送粮服务。派季友师傅,把两袋面,送到北大楼她家里。要么沈阿姨要分两次,一次扛一袋面粉,要用1个多小时间。帮她送粮,此事迅速传开,眼见为实。每天卖粮,都有几户老人家来买粮,我们都安排送粮到家。体现了人走茶不凉,柳河人还是热心有情有义的。供应部每位职工都有固定岗位,只有我主任岗位是机动的补缺。还有季友师付是晚上的更夫,周六杀猪,周日卖肉,其他营业时间,他有空闲时间。让他推着小车去送粮,这个事儿,基本上是我和季友师付两人承担了。为了实现供应部的承诺,取信于民,后来只要有人提出送粮到家的要求,多忙也要送,上班不行下班送,刮风下雨不耽误,数九寒天,下雪天不间断。例如:有一次,薛老师家,人口多,买了几袋面粉,粗粮,还有饲料装得一推车满满的。我为他家送,我在前面拉着车,老薛在后面推。出供应部拐弯上大道,有一条小沟架着桥正是上坡。由于雨后路面泥泞又滑,我奋力拉着向上冲却脚步打滑了,车没拉上去,反而被车拉下坡。一下子连人带车,翻到沟里去。我的手也被磨擦伤了,鲜血直流,满身是泥浆。我爬起来,把车抬到路上,沟里粮袋分两次装上车,送到他家。其中,有一袋面粉开了口,撒出几斤面粉。这是我送粮不当造成损失,应该赔薛老师家,我自己掏钱,买了五斤面粉,送到他家。此事薛老师非常感动,见人就说,我什么什么好啊!高云升同志老母亲经常来买粮,开完票拿不动,每次都得下班后的高云升或儿媳老曲来扛粮回去。像他这样的情况有几户。还有几户五七战士经常有出差不在家的,都是老父亲和老母亲来买粮的,我看在眼里,记在本子上。对这些特殊买粮的困难户,做了登记,帮忙送粮到户。或是预约买粮,优先付粮的办法,尽可能方便工作在一线的干部和员工,解除买粮的后顾之忧。许多同志很受感动,从哈市出差回来到供应部分分糖果,表示感谢!“推着小车去送粮”,在柳河成了服务行业中的一个亮点,得到干校党委的肯定和表扬。用不到半年时间,供应部落后的面貌完全变了。在干校职工心目中树起了良好形象,很多人见到我就夸奖几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7.为干校员工提供吃饭方便</b></p><p class="ql-block"> 柳河这块土地上是肥沃的黑色的,虽然边陲,但地面是红色。这么多年,你看不到一点儿“资本主义生活”的营地。比如,饭店,澡堂,浴室,宾馆,饭店,修脚,推拿,法廊,按摩的地方。1978年11月1日上午,柳河第一家饭馆挂幌开张了。我受五·七干校家属站站长杜荣周的邀请,参加了鸣鞭炮的开张挂幌仪式。柳河饭馆就在供应部同一栋房子的西边两间房。与供应部用木板钉栏隔开,也是原柳河子弟校的校址。因当时,粮油米面肉,还是计划供应,凭票,凭证供应的。柳河饭馆的营业,货源还要依靠供应部,提供豆油,面粉、挂面,猪肉,这些品种还是要供应部给予保障。行政处召集开会协调,为柳河人民生活方便些,特别对单身五七战士提供吃饭和改善生活的方便。北大楼机关食堂已经撤了,柳河单身合并一个食堂。柳河饭馆做个改革试点,也多安排几个就业人员。家属站自己种地,如:土豆,粉条,大豆,豆腐自身可以解决。比如炸大果子,做熟食的面类,肉包,酥饼,花卷,还是要凭五·七干校内部补助粮票,收票后再到供应部购买。豆油,根据销售面类食品,按比例配给。头两个月,做个实验,以后按月报预算,面粉、豆油,猪肉的供应指标,报总务处批准。两家配合的还很好,保证饭馆正常营业。柳河饭馆开张了,家里来了客人,可以到那里,炒两个菜招待,不必到家了。朋友,单位要聚一聚,喝点小酒也方便。早晨上班来不及,可以到那里,吃大果子,喝豆浆,也方便。也可以买干粮打包带走,很受柳河群众的欢迎。柳河附近的新胜公社屯子的农民,来柳河办事的,也有地方吃饭了。柳河饭馆开张营业,还是风风火火,一炮打响。负责饭馆的事刘会计,是个30多岁的女同志,也是很热情,很执着尝试这一新鲜事物“阿庆嫂开茶馆”的生意方式。行政处在这个第三产业的饭馆试验成功的基础上,接着柳河浴室也开张。浴室每天下午到晚七点营业,也让柳河干部群众,享受城市生活的味道,解决了过去一个多月或更长时间,一个冬天不洗澡的问题。有了这两项开张的点缀,柳河变得有点像城市生活的味道了。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8、千方百计为干部和知青返城特办“粮食关系”</b></p><p class="ql-block"> 1979年3月3日周六上午,干校党委办公室主任黄堃突然来供应部找我谈话,很简单几句话:“小黄同志,我参加党委会刚散会,党委决定交给你一个特殊任务,当前干部、知青返城,遇到商品粮关系,有的被庆安县卡住,有9名人员转正的,还有1973年被注销的177名干部和家属,以及78名知青的商品粮关系要恢复,要保障他们返城”。接着,他用急促语气说:“你马上跟我到县里去跑一趟,吉普车在外面等,上车我们慢慢再说!”11点多,我们到了庆安粮食科,管商品粮关系的孙长玉主任不在,没见到面。下午一上班,又和黄堃主任到了孙长玉主任的办公室。孙长玉主任说,这事儿复杂,原则性强,一下子谈不完。黄堃主任就当孙主任的面,全权委托我,以后处理这件事。就把这棘手的问题转交给我了。</p><p class="ql-block"> 9名知青转干部的,当时没有申请更改商品粮关系。177名从哈市、外县迁入干校的五七战士及家属,还有78名哈尔滨市知青的商品粮关系。在商品粮的册籍台账中供应部没有登记,是按农场粮食关系管理。庆安县的商品粮册籍台账中,也没有登记。现在,有的急的办理户粮关系返城。是农场粮食关系,就是农村的粮食关系,农村户粮人口,进不了哈尔滨市落户了,这是一个大问题。大部分人找到干校党委,行政处诉求解决。这到底怎么回事?一种说法1973年前,供应部册籍管理混乱,业务不清楚,没有和庆安县对接,把这班人的商品粮食关系,直接放在干校农场粮食关系册籍,没有上报庆安县所造成的。这种说法,但供应部档案里(装二个麻袋)册籍,找不到这班人员原来从各地迁入的“商品粮关系转移证”的凭证。另一种说法:1973年以前,柳河干校,对外宣布,粮食能自产自给,减轻国家粮食的负担,自愿放弃吃国家供应粮。不管迁入柳河的什么粮食关系,都放在供应部统一落户籍就可以,不到县里去申报登记吃商品粮的供应定量。吃国家商品粮供应和城镇商品粮关系,是两种概念,有的人是把它混淆了。我们干校有关部门都搞不清。粮食供应部是具体管理部门,由粮米加工厂管。领导、册籍人员是经常更换,在档案中也找不到问题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这么大的历史遗留问题,交给我调查核实解决。黄堃主任很肯定地跟我说:“小黄你脑袋瓜好使,做事认真负责,现在干部中,这方面你的业务最熟了,和县里的关系,也是最熟的一位,党委相信你,尽快把这件事做好,尽快办手续,帮这些人返城,也是帮党委解决问题。”黄堃主任把我表扬了一番,看来这个担子,我得担当起来,接下来怎么开展工作?一是不管哪一种说法,对于否,先把原来那一班人“商品粮关系迁移证”找到。供应部,翻箱倒麻袋,查了几天几夜,都找不到。从户口上都是一样的柳河五七干校,找不到依据。二是走访177名干部、78名知青中的几位同志,打听户粮迁入柳河干校的时间,让当时的册籍员,再回忆为什么给注销了?三是多次到庆安县和张长玉主任汇报,争取做通,在县粮食科册籍档案中,找到那一班人的原“粮食关系迁移证”。经过三番五次的,苦口婆心,又请县里有关同志、办事员,吃饭喝酒,卖点豆油给他们,增进感情。我住在庆安,加班加点帮助一起查找。按我提供的时间段终于找到了一部分人的“商品粮关系迁移证”。这就说明了177名和78名人员的户粮关系,已经在县里有申报过,原始凭证,被县里收藏为档案了。</p><p class="ql-block"> 我带着非常喜悦的心情,奔干校北大楼,向黄堃主任汇报。四是根据校领导的意见,177名和78名中一定要核对到人头。我又得到庆安县跑一趟,拿着干校的介绍信,找到孙长玉主任,提出把那一部分柳河被注销的吃“商品粮关系迁移证”的原件,借到干校给办公室进行核实,但总是人数不全,有的还是对不上号。五是根据以上情况判断,看来是干校自己放弃吃商品粮供应的关系,现在要恢复,就难了。经过多次和孙主任交往也增进了感情,他看我为民办事这么执著认真,不辞辛苦,感动了孙主任。</p><p class="ql-block"> 后来孙主任给我出个主意:由干校党委直接向省粮食厅打报告说明情况,要求恢复这班人粮食关系。省厅批下来,我们才能有依据,办理恢复手续。后来,就按县里的意见去办了。五年的遗留问题,我出乎意料的,用十几天的时间,我给摆平办妥了。当时,我想是供应部主任职责,为干校干部、家属、知青,排忧解难,也是应该做的。这件坏事变好事,有的五七战士家属,因祸得福。当时,具体名单,县里原件,有些对不上号,办商品粮关系时县里也不会一个一个对号人座,这就是一个漏洞。干校怕以后还会有人冒出来说,给漏了怎么办?我给黄堃主任出个主意,名单的名额,向省厅打报告多些名额,留有余地。省粮食厅一旦批下来,在庆安县粮食科,就是一个严格的“指标限制”了。我们干校五七战士中,有许多家庭成员中“农村粮、商品粮混合的双户制”,比如:自己是干部吃商品粮,老婆是农村粮,生下来的孩子,当时,落粮食关系政策是随母亲,也变成了农村粮。有的干部,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岳父岳母,来干校投亲靠友,都在同一粮证上落籍了。这次要返城,哈尔滨市“农村粮食关系”就进不了哈市。有的人知道了,就向校领导打报告,占用“多出指标”,“张冠李戴”返城了。有的知青是县城来干校的,按规定,返城不能进哈尔滨市,但对象是哈尔滨的,造成两地分居,这也有十几位的特殊情况。农机厂,机关,有几位和我比较熟悉,也帮助她们找领导给特批了。办这种特殊少数人的利益,还不能公开,每次都得我单线与县里联系,说个理由把“庆安县商品粮关系转移证”给开出来,让他们高高兴兴返城。当时我认为就是工作,解决五七战士和知青返城,为民办好事实事。当时受益的人,没送礼给我,我也没有向他们要任何礼品礼金。只是收了“谢谢你”,“非常感谢,帮了大忙!”这几句话。</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在1980年初,调工资的时候,供应部个别人举报我,“违反政策,为吕文学家等人走后门,改变商品粮关系进哈尔滨。”此一时,彼一时的政策和领导人,我有嘴都不能辨啊!还好,我有工作日记,打开给调查组组长吕俭同志审阅,差点遭受处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待续…… </b></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笔名:阿寿。原为黑龙江省柳河五·七干校知青。退休前上班于黑龙江省委机关、福建省建阳市政府、市政协,南平市烟草局、市台联会会长。现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平市作协会员,秀屿区作协会员。系福建省政协第七至第九届委员,在职研究生,高级经济师。公开发表几百万字文章,己出版多本著作如:《山区经济之路》、《名烟营销》、《火石山风情》、《砥砺青春》等。 2021.12.29.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