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的8月来到云南丽江的白沙镇,走在青石板的路上寻觅那些久远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曾经,丽江的铜器既是茶马古道上输往外地的著名大宗商品,又是纳西族姑娘结婚时必备嫁妆。</p> <p class="ql-block">曲曲弯弯的一条小巷里,丽江铜器制作手工艺的院子映入眼帘。走进这典型的纳西族院落,环绕着一圈的是制铜工艺工作位,但都没有人,或许是周末的缘故吧。只有院落右边一个工位上有一位花白头发的男子聚精会神地敲打着手里的物件,对进入院落的我们视而不见!受这位师傅的专注和投入状态影响,我们也不敢说话,呼吸与脚步都特别轻盈。走近了仔细看着师傅敲打手上那伙计,叮当叮当叮当……清脆的敲击声在小院里不停响起。</p> <p class="ql-block">过了好一阵,师傅才停下手中的敲击,端持着刚刚击打的红铜色的袖珍小铜壶细细端详。</p> <p class="ql-block">看着师傅<span style="font-size:18px;">专注的审视小铜壶,认真的检查着他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继续着一锤锤的敲击,直到它的完美。据师傅讲一个完美的铜壶有可能会敲打两万的次才能满意!所以执着的背后是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和不放弃。</p> <p class="ql-block">我问师傅,是否可以参观一下?师傅点头,示意我们随意!在院落回廊,仔细端详着一个个半成品,和成品,多数摆在外面的工艺品都是各种形状构造的茶壶。有的精致,有的简单;也有一些很家常用的锅具灶具……虽然现代生活也渗透到云南丽江边远的白沙小镇,但纳西族的老人还是喜欢用铜打造的炊具,所以这些小玩意儿还是有一些市场。</p> <p class="ql-block">积善铜艺的匾额和桌上工艺精美的各式小铜壶漂亮又有灵气。</p> <p class="ql-block">一直到看见墙上的一个镜框里的照片,才明白刚才聚精会神敲打铜壶的师傅应该就是这位云南丽江纳西族的铜工艺非遗传承大师和善均!时下和师傅已经是“积善铜艺”第六代传人、著名的丽江打铜匠和善均的纳西铜器店。此时,和师傅忙着干活,夫人在煮饭,阳光下的小院只有不时响起敲击铜壶的的叮当声在回响。</p> <p class="ql-block">由于疫情期间,和师傅的学徒都回家了,他忙碌这要完成许诺客户的定制,或许是一个壶或许是一口铜锅,也可能是一件工艺品……我们不便打扰。回到民宿查找到介绍和师傅的资料。和善均1986年初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和积宽学习祖传铜器制作技艺,开始了制铜生涯,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20岁出头的和善均掌握了纳西族传统制铜工艺,并能够独立打制火锅、茶壶、铜锁、香炉、雕花火盆、铜鼎、浮雕铜盘等100多种铜器。1987年至1993年,是丽江手工艺市场比较兴旺的几年,但到了1993年后,铝、不锈钢等产品大量冲击丽江市场,对做手工活的人影响很大,一年下来父子俩最多卖10多个铜器,只赚到1000元左右,这种状况给和善均一家生活带来了很大压力。</p><p class="ql-block">“在最困难的时期,身边的亲戚朋友劝我们放弃,但父亲说,纳西族制铜工艺有1000多年的历史,你一定要相信,到了一定时间它肯定会好起来。”父亲教导和善均要有担当、有责任也要有自信,所以和善均一边做农活补贴生活,一边把打铜坚持了下来。</p><p class="ql-block">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兴起,不少国内外游客来到丽江旅游,他们看到传统手工艺铜制器皿都很喜欢。“一年当中遇到10个懂手工艺的游客就够了。现在,生意越来越好了。”和善均说,制作每一件器皿看似在重复锤击,但每一次落锤,都是按自己的想法打造它,锤的角度也好、力度也好都在改变。每次制作一把壶或是一个碗,如果完成后达到想要的效果,都会感到很欣慰、很骄傲、很自豪。</p><p class="ql-block">和善均告诉笔者,他第一次独立做出一个碗是在学习制铜技艺3年之后,第一个满意的作品是学习7年后做出的一个小火锅。</p><p class="ql-block">1996年,和善均被上海市“中华民族大观园”聘请为传统工艺技术师,与同行互相交流学习后,他明白了民族传统工艺如要得到弘扬和发展,就必须在保留民俗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创新。现在他不仅制作纳西族传统铜器,还借鉴其他工艺的精髓,不断创新。和善均告诉笔者,他制作出来的铜制咖啡器皿得到了国外订购者的喜爱。</p><p class="ql-block">和善均在制作过程中,运用了很多新的手法,创制了许多新的器形,把纯粹的生活用品艺术化,使铜器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赋予了收藏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辈子我只做一件事,并且尽量把它做好。”这是和善均从书本上看到过的一句话,也是他的目标,“要把纳西族的制铜工艺好好传承下去,而且做到最好。”这就是和师傅的执着与坚持的缘由,有这样的工匠精神和坚持何愁“积善铜艺”的日渐红火日趋完善呢?</p> <p class="ql-block">其实,艰难前行的工匠又何止制铜工艺?每一行当的传承发展都有着瓶颈,或者断代。也许走着走着就断了,亦或许又有一些爱好者会去寻觅去学习,期冀着一种传承方式而后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比如在沙溪古镇所见到的木雕工艺工作中心,我们看见有一些前来学习的青少年。虽然才入行半年多只能做一些很初级的活,但看着帅哥们聚精会神的在木板上雕琢一朵朵花瓣你能感觉到他们心中的安静!后来了解到这里是专门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的场所,一个孩子不能说话,另一个与我们交流的孩子是腿有残疾。由于心智是健全的,所以看到他们的专注和认真状态也非常感动!</p> <p class="ql-block">木雕工艺无疑还算是幸运的,有古建筑艺术对它的需求,有纳西民风的房屋建筑需要,所以工艺的传承发展趋势已经见到曙光。但还有一些小的作坊式的工匠手艺就已经逐渐的变得减少或稀缺,甚至消亡。比如在四川都江堰虹口场看见的鬃刷制作师傅,工作态度之认真,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一个个工序一丝不苟!</p> <p class="ql-block">备棕,</p> <p class="ql-block">扎眼</p> <p class="ql-block">穿棕</p> <p class="ql-block">修齐剪短!</p> <p class="ql-block">四川这边赶场有天数,诸如三三六九赶场,他就在那赶场天在固定的位置出现,老人家从不抱怨客人少了买主少了。总是一道道工序的去做,不偷懒,不减料。这种鬃刷总是会受到那些赶场的老妇们的喜欢。于是讲价啦,挑拣啦………总是能为乡下的赶场天增加几分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我虽平凡依然向阳!</p><p class="ql-block">360行,行行有源头,行行有纷呈的精彩。各行各业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展到高峰起到不可或缺的用场。这些行道能有今天的传承,发展一定是执着的用心坚持,坚守。期盼着多层面的对这些工艺大师们关注,对工匠精神给予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