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见“老三间”

蓝湖

<p class="ql-block">  重见“老三间”,是在四十年后的今日。阴雨初霁,冬阳暖照,我与好友夏君驱车丽岙,看望一位老画家,路过鹅湖村头陀寺,特地拐进去,经过寺前放生池,放慢脚步,轻轻走进寺内,绕过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毕恭毕敬地来到“老三间”跟前。</p><p class="ql-block"> 说是相隔四十年,其实中间去过一次。那天,我到“老三间”附近的一所培训学校授课,中午在食堂用餐,年轻教师围坐身旁,谈及“老三间”的逸事,语气中充满神秘与诱惑。饭后,我瞅时间稍有多余,匆匆而进头陀寺,瞥一眼寺内后坦到底的“老三间”,便回来了。这次却不同,是预先计划好的,专程为“老三间”而来。我在“老三间”门前伫立良久,感慨万千,怀恋之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老三间”原为头陀寺住持的住处,由三间木板平房构建而成,人字型屋顶,外墙刷着土黄色油漆。算不上精致,甚至有些简陋,却是头陀寺的精华所在,大小和尚心向往之。1982年温州警校初创时,经市里与宗教主管部门协调,偌大的头陀寺暂为警校所用。学校为照顾新招大学生教官,议定“老三间”为他们的住校宿舍。由于学校离市区较远(约十三公里),故新教官大多住校,一周回家一次。“老三间”成了六位新教官下班(下课)后呆得最多的地方。我亦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在“老三间”看书备课改作业,与教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老三间”是个小巧雅致的庭院,这里藤蔓援墙,玫瑰遍种,后院里有一棵金杏树,还有几株小杨柳,足以遮荫避日。我们常常在此支一方小桌,围几张藤椅,品一杯清洌醇正的茗茶,一边呼吸着围墙外头陀山吹来的清新空气,一边享受着静谧阳光与书籍墨香带来的宁静和喜悦,惬意无比,回味无穷。我在“老三间”一住就是好几年,与之感情深厚,其砖砖瓦瓦、花花树树,镌刻在我的生命里,此生难忘。多年以后,我被调往市区,还念念不忘“老三间”,写就一篇纪念“老三间”的文章,标题为《“老三间”与小水井》,述及当年发生于此的逸闻趣事,想来哑然失笑。由于涂鸦时倾注感情,一气呵成,侥幸被评为当年(2012年)全国最佳散文奖,放入我的散文集《蓝湖微波》首篇。</p> <p class="ql-block">  思绪收回,眼前的“老三间”却是面目全非,当年的圆洞门已然不见,代之两扇新漆的淡黄色木门。木门紧闭,门上方为长条石梁,石梁上嵌有“安居”两字。再上端是木椽条,花纹浮雕素瓦装饰其上。木门周边全是仿古砖砌就,成九十度兀立,靠犄角处立有柱形石碑,上书“天台宗谛闲大师闭关处”。门右手,依然是那棵眼熟的硕大榕树,茂密如林,与四十年前一模一样,唯树体表倍增有余。我踮脚探头往里瞧,原“老三间”位置,现为一栋二层精舍,羞怯地露出一角,旁边有袅袅炊烟上腾,有人居兹。我欲敲门入内,又缩了回来,心想出家人最怕打扰,不进也罢。</p><p class="ql-block"> 我对门前新添碑文“天台宗谛闲大师闭关处”心有好奇,遂询问台州学院文学教授胡正武(大学同学)。云:天台宗是佛教一宗,谛闲大师是我国现代著名高僧。他1858年生于黄岩,20岁到临海白云山出家从道,留寺参禅,勤于精进,专修天台教义,被授为传持天台教观四十三世祖。他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余年,岁无虚日,终为台宗泰斗。至于闭关,源自古印度无上瑜伽密法,为修行最高境界。疫情期间,不少人说自己闭关宅家,并非闭关本意。闭关修行期间,不吃五谷杂粮,只吃饮少量水果蔬菜及水,关闭人之六根心意,不被杂染,唯求清静。</p> <p class="ql-block">  当晚,我在灯下逐字观读头陀寺碑文(白天从寺内碑亭里拍得),得知头陀寺旧称密印寺,傍山而建,“山锐而顶圆,下瞰诸山,如老僧趺坐说法”,故号。相传唐代高僧玄觉(即永嘉禅师)曾栖迟于此。后汉乾佑年间(948—956)正式建寺。历经宋元至明重建。清代有谛闲、晓柔诸法师,先后于寺中闭关修行。又查阅谛闲法师个人小传,说到他于光绪十年(1884年),年二十七,到上海龙华寺听晓柔法师讲《法华经》,后到国清寺、头陀寺诸地闭关潜修数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首任永嘉头陀寺住持,后任上海龙华寺住持。1932年某日,这位毕生以住持正法、净化人间为己任的谛闲大师含笑坐化,各界吊唁者不下数万人。</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居住“老三间”三年有余,整日孜孜于教学工作。当时头陀寺名为庙寺,实是教育机构,故我对上述资讯信息忽略不详,实为惭愧。今退休赋闲,当补上这一课。才过寺院门前照墙时,望见“永嘉祖庭”几个大字,令我诧异。吾家世居松台山脚,一直以为永嘉大师出家并圆寂于西山龙兴寺,修行地在松台山巅,今山顶建有“宿觉禅师真身舍利塔”,又名“净光塔”。今日甫知,大师宗庙就在头陀寺。又查资料,述及头陀寺是永嘉禅师的家庙,其曾寓居于此。至于大师是否为寺内住持,住“老三间”,不得而知。而谛闲大师是头陀寺首任住持,应栖居“老三间”,便比较确信。晓柔法师(1827-1886)系清代佛学造诣很深的大师,温州平阳人。《中国天台宗通史》载有“谛闲法师曾向晓柔问学,颇得奖掖”之语。晓柔法师在头陀寺当过住持(年代不详),亦应潜居“老三间”。我便由此深为感慨:蓝某何德何能,三生有幸,能在众住持精舍浮居数年,浸润其间而不知修为,如今年过花甲,一事无成,空付华年,蹉跎岁月,不禁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  告别“老三间”,放眼头陀寺,但见寺院规模宏大,宽敞幽静,周围尽是葱笼茂密的树林。时值隆冬,经过霜降的浸染,满山树叶层林尽染,如诗如画,将这座古刹及“老三间”掩映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