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中师生

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文章作者:张喜武(榆树)</p> <p class="ql-block">  日前,网上热传一篇名为“一代中师生的芳华”的诵读文章,中师生出身的妻马上转给了我,让我一定看看。打开链接一看,图文并茂,生动感人,触动了我那根中师情结很深的神经,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是啊,我是名副其实的“那代中师生”,想想自1983年8月入学到吉林省长春市的榆树师范学校,成为松辽平原腹地小城的一名中师生,至今已整整38年。再过几天,就是元旦,那棵中师生的情感之树又增添了一圈崭新的年轮!</p> <p class="ql-block">  又一想,自己那时才刚满16岁,还不到花朵的年纪,只能算是隐在绿叶中的花蕾而已。那一年的那一天,是自己背着行李,一手拎着提包,一手拎着装着脸盆牙具的网兜,从榆树客运站出来,沿着砂石路向东,步行至学校的大门口。望着大门西侧那块牌子上的几个大字——榆树师范学校,不由得停下了脚步,放下手里的东西,擦擦顺脸淌下的汗水,心里是抑制不住的激动,默默对自己说——我终于能走进这个校门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是啊,榆树师范学校,这个远近闻名的“教师摇篮”,是我梦想中的学校啊。对于一个山沟沟里的孩子来说,我当时最现实的想法是能走出大山,能吃上“红本儿”,能挣上工资,能走出地垄沟。不是自己嫌弃农民,也不是自己厌恶生我养我的土地,而是自己单薄的身体很难适应高强度的田间劳作。按当时屯里个别人给出的判断,如我回到农村务农,都很难挣钱养活自己,可能连个媳妇都娶不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时,初中毕业想马上改变身份,只有考入师范学校一条路,没有其他选择。 对于与我有类似境况的初中生来说,这条路绝对是一个幸运一个机会。于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大多数应届初中毕业生把升入师范学校,成为“公家人”,作为最佳的选择。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得努力学习,仅学习好还不够,得冲到全校的前几名才有希望考上师范学校,才能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命运。因为是全县初中毕业生的竞争,个别学校因教学质量问题而师范生“挂零”,常常出现甲乡学生到乙乡就读的情况,形成了早期的中考“移民”现象。在我初中那个班,就有来自邻县邻乡的同学,投亲靠友的到异地求学,来到教学质量很高的我的母校光明中学就读。那时,能够考上师范学校,在十里八村无疑是一个轰动性的动人消息,人们会奔走相告,屯里人会向你投来赞许羡慕的眼光,说不定你还没入学,就有媒人到你家提亲。家人亲属比过年都要高兴,有的还会摆上几桌酒席答谢师长,很多乡亲会传为我们是考上了大学,并把我们作为教育子弟的样板。</p> <p class="ql-block">  榆师四年,自己从一个少年跨入青年的行列。四年后,怀揣着中师毕业文凭,回到乡村中学任教,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那代中师生,都已接近了退休年龄,有的还在三尺讲台尽职尽责;有的女同学已经退休,过上了儿孙绕膝的生活。平日里与榆师的同学校友见面闲聊,在感慨岁月人生之余,都会更有感慨地说道——在榆师的四年,是我们有生以来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可爱的榆师校园,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和满满的眷恋,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常常想到校园的璀璨灯光;打开毕业纪念册,就想起了丁香花开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是啊,时光一去不再来,只能是如诗如画般的回忆。那时的我们,来自全县各初中,基本是各学校的“尖子生”。榆师四年,我们没有虚度,我们没有沉沦,我们朝气蓬勃,我们豪情万丈,我们脚踏实地过好在校的每一天。我们满怀信心走出校门,如风儿吹散的蒲公英,奔赴各中小学校,走上人生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成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去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时至今日,我们可谓一片丹心育桃李,满园芬芳洒人间。</p> <p class="ql-block">  可能,有的人觉得我写的有些假,有些虚。我想说,我们那代中师生的想法很简单,很朴素,很纯粹,就是在学校学好知识,毕业后当个好老师。我们是那样想的,也是那样做的。几十年的事实证明,那代中师生,扛起了乡村基础教育的大旗,筑牢乡村教育的基石,打好一个时期共和国的文化底色,一个个农村娃由此走出田间,走进学校,走向城市,去放眼外面的世界。我们没有给母校——师范学校丢脸,我们配得上中师生的闪光身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曾经也有人问过我,当初上师范而没有上实验高中,你没后悔吗?是啊,以当初我们上师范的中考成绩,是能顺利进入实验中学的,以后就可以参加高考,就可能进入大学的校门,就可能大展宏图光宗耀祖。可是,并不是我们胸无大志,也不是我们目光短浅,更不是我们贪图安逸。每一次的选择,无论这个选择是大是小,往往都要基于现实。从我们那代中师生大多数的家庭状况来看,能考入师范学校,是很实际很务实很明智的选择,何况,这个选择是很让人激动而振奋的,并非是出于无路可走无路可退,称得上是国家对农村初中生的利好政策。我们那代中师生,大多数家庭是很困难的,一些学生像我一样,家庭是相当困难,我的母亲为了我上学几元钱的车费,出去借了好几家才凑齐,到如今,她老人家外出借钱的背影,还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们深知父母的不易,更感受到日子的艰难。那四年,我们基本读懂了什么叫生活,初步明白了什么叫过日子。一到寒暑假,像我一样,一些中师生要去勤工俭学,自己去挣学习的费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代中师生,是父母心中的孝顺孩子,是老师眼中的懂事学生,是同辈人学习的榜样。 </p> <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我们那代中师生,都已来到中年的深处,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我们用一点一滴的努力撰写人生的那本大书。虽然我们的日子过得清苦,但我们过得从容过得塌实;虽然我们没有轰轰烈烈大红大紫,但我们如向日葵般俯首大地问心无愧。我们每个人如一片树叶,无法选择长在哪棵树上哪个枝头,但我们选择了向阳而生的坚强和执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是啊,时间,真的如握在手中的水,感觉是在你的掌握之中,可一打开双手,手心里是空空的,凉凉的,不知那时间什么时候溜走的,从哪里跑掉的,又跑到哪里去了呢?到了我们这个年龄,习惯回忆如烟的过往,习惯面向灿烂的夕阳。那代中师生,值得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去追忆、去总结、去肯定。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历史将进一步充分证明,我们那代中师生,我们的选择是经得起考验的,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伟大而崇高的。时至今日,我没有因为选择上师范学校而后悔,真的,一次也没后悔过,一点也没后悔过。</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名中师生,我很骄傲,也很自豪。虽然,我没有成为栋梁之材,可我婆娑出一棵小草的婷婷姿态,这,就足够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榆树师范学校已被长榆高中取代!)</p> <p class="ql-block"> 2021.12.27于榆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