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窗外月华白,小室茶香暖。</p> <p class="ql-block">12月19日,时近冬至,爱学习的女生再次相约,聚在启明工作室,一起聆听专业心理咨询师陈建爱老师“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系列讲座之《到底哪些问题是心理问题》。</p> <p class="ql-block">爱爱老师娓娓而谈,对上次讲座做了简单的回顾,建议家长从饮食、睡眠、行为、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关注孩子,从临床意义、社会功能两方面判断青少年是否有心理问题,对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p> <p class="ql-block">爱爱老师说,不少人对心理问题理解过窄或过宽,这次课,进一步从医学角度与大家探讨“到底哪些问题是心理问题?”。</p><p class="ql-block">心理既是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脑的机能。它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诚实地记录着外界现实提供的内容,让我们拥有知觉、思维等能力。老师说,心理问题有一个需要澄清的方面是:心理问题和脑子有关,是脑部结构问题,是脑理学。</p><p class="ql-block">脑如果从硬件方面出问题,是目前仪器可查的看得见的区域、器官、物理成分出问题,比如脑梗、脑膜炎等;脑如果从软件方面出问题,是运动、感觉、记忆、认知的管理控制系统出问题,比如出现冬天不知冷、感觉被人跟踪、老年痴呆、情感失控、认知偏差等。</p><p class="ql-block">心理问题专业的说法是脑硬件正常,脑软件出了问题,是神经元、神经递质出问题,<span style="font-size:18px;">导致一系列的异常(如器官、认知、记忆等发生变化)。这些异常没有仪器可查,看不到器质病变,相对而言患者难以接受病情。</span></p> <p class="ql-block">心理问题,通俗地讲可以表现在以下几类:</p> 生物遗传类 <p class="ql-block">此类有一定的家族史,又分为:</p><p class="ql-block">1.神经发育有问题,通常发生在6-7岁孩子身上,占18%。最常见的是<b>注意力缺陷,</b>表现为多动症、丢三落四,等孩子基底节、扣带回发育好了会有改善;最严重的有<b>自闭症</b>,表现为刻板、没有情感交流;其他还有如:小学生抽动、交流障碍、特定学习障碍、精神发育不全(需要在12岁前做基底节训练)、运动障碍、记忆障碍等,这些都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行为训练改善。</p> <p class="ql-block">2.<b>精神分裂症</b>,这个是大脑软件出了问题,运动、感觉、认知出问题,感觉缺失,情绪、记忆、情感不协调,占40%。</p> <p class="ql-block">3.<b>双相情感障碍</b>,表现时而情绪高涨,亢奋,突然几天自我感觉很厉害、效率高、兴奋,甚至有特异功能。时而情绪低落,啥都不想做,不想动。老师详述了双相情感障碍的三个亚型。她说患者在躁狂、抑郁时,神经递质无法控制,高涨时像汽车油门不用加油也很快,容易冒险出事;抑郁时,加油也上不去。这类病主要靠药物控制,比如服用丙戊酸钠。对这类人建议生活上压力不要太大,想法不要太多,家庭工作要选择稳定型的,心态放平,切忌冒险投资。</p> <p class="ql-block">4.睡眠、排泄、性功能等障碍,需要多学科结合分析综合看病,比如有的胃病可通过精神科心理科治好。</p> <p class="ql-block">5.<b>神经认知障碍</b>,如阿尔海默症。</p> <p class="ql-block">6.<b>物质使用障碍</b>,比如烟瘾酒瘾戒不了,跟小时候口欲期未得到满足有关。</p> <p class="ql-block">老师说,生物遗传类的心理问题,需要综合治疗,治疗时间长,至少需要三年。</p> 环境因素类 <p class="ql-block">这类心理问题主要跟环境因素有关,也有遗传因素影响。比如焦虑、抑郁、强迫,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跟学习、父母教养环境有关。像我们农民出身的父辈对我们学业要求不高,而我们这一代人对孩子高要求比比皆是。老师说,人在高压状态、长年累月地被动地只做一件事,一定会有烦恼,当努力没有达到结果,容易焦虑、抑郁、狂躁,产生躯体相关障碍、创伤性应激障碍等等。如果父母焦虑抑郁,孩子也容易焦虑抑郁。</p><p class="ql-block">老师说,环境造成的心理问题是非常好治愈的。</p> 人格障碍 <p class="ql-block">医学上对孩子18岁前不诊断为人格障碍,因为人格特质在18岁后定性。有人格障碍的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自己痛苦,也造成身边人痛苦,让人感觉很累,常常被误认为性格问题。人格障碍,关乎心态问题,也是价值观问题。</p> <p class="ql-block">老师详述了:</p> <p class="ql-block">a类.<b>分裂型人格</b>,精神分裂,什么都不在乎,情感淡漠与他人不接触;<b>偏执型人格</b>,多疑,相信自己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b类.<b>边缘型人格,</b>不相信别人,情绪不稳定,没有情感连接(有遗弃经历,如留守儿童)。不懂情感滋养,夫妻关系不好,或者不结婚,或者结婚后很快离婚;<b>依赖型人格,</b>自己没有主见,希图被满足,易焦虑;<b>强迫型人格,</b>以自我为中心,要求高,追求完美,几乎没有朋友,对子女要求高,家庭鸡飞狗跳。</p> <p class="ql-block">其他还有:<b>反社会人格,</b>具破坏性、仇恨心理;<b>自恋型人格,</b>自认优秀,听不进别人意见;<b>回避型人格,</b>因人际关系搞不好,不去学校单位。</p> <p class="ql-block">在此,爱爱老师敲黑板说“<b>不让别人难受,是公民的义务。</b>”</p> <p class="ql-block">老师说,生活中,我们不乏碰到有的人,在某种状态下,固执、情绪化,对自己和别人要求很高、挑剔,非常注重精神体验,只要感觉对了,什么都好,发脾气跟事件无关,和自己的感受有关。我们需要加强自我觉察,懂得宽容体谅,提高修养品格。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希望每个人都能多给自己一些自我关怀,同时重要的,与人相处令人如沐春风。</p> <p class="ql-block">感谢爱爱老师翔实的专业的心理科普,让我们对心理问题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懂得怎样与他人相处更融洽,谢谢各位光临的亲,在一起用真诚汇成美好的学习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