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宜昌市邮协成立4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br><br><br> 光阴似箭,宜昌市集邮协会从成立至2021年12月27日,已经走过了40年不平凡的历程,这是发展壮大、风雨同舟的40年,是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特色集邮的40年,是集邮从个人爱好发展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40年,也是印证国家改革开放成果丰硕的40年。<br> 宜昌市邮协最值得自豪之处,我认为有以下四点:<br> 一、成立最早<br> “宜昌市群众艺术馆集邮组”成立于1981年1月25日,“宜昌市集邮协会”成立于1981年12月27日。湖北全省能与之媲美的仅有沙市市集邮小组(1980.9.11)、沙市市集邮协会(1981.9.27),均略早于宜昌。但由于行政体制变化,沙市现已不是省辖市。因此,有人说全省最早的地市邮协是宜昌。我认为,应该历史地、客观地看待此事,准确地说,宜昌市邮协是全省成立最早的地市邮协之一。<br> 最早或最早之一,说明什么呢?说明宜昌市文化底蕴深厚,说明宜昌集邮者对先进文化嗅觉敏锐,说明宜昌集邮文化组织凝聚力初步形成。这当然是值得自豪之处。<br> </h3> <h3> 二、活动丰富<br> 从集邮组到市邮协成立的1981年,宜昌集邮活动就呈现出丰富多彩,长盛不衰的景象,这一年,宜昌共出了8种纪念封和15种纪念戳,还举办了“宜昌市第二届集邮展览”(1963年刘光刃老师举办的国庆邮展为第一届),盛况空前。接着,佳邮评选、集邮征文、集邮知识竞赛、集邮讲座、各种规模的邮展、为灾区和弱势群体举办的邮票义展、义捐、义拍等各种集邮活动纷纷举行,基层邮协不断涌现,集邮市场也建立起来了。集邮活动丰富多姿成为了宜昌多年以来的常态。</h3> <h3> 三、特色浓郁<br> 特色一:宜昌题材票品特色。屈原、昭君、三国、葛洲坝、三峡、嫘祖、端午等邮票的原地均在宜昌,新中国建国以来,宜昌题材的邮资票品计有:邮票 29 套 42 枚、小型张 7 枚、邮资封片 23 枚。这在全国同等规模的城市中非常罕见。因此,宜昌的邮票首发活动频繁,宜昌与邮票结下了不解之缘。</h3> <h3> 特色二:集邮的地方文化特色。主要是指长江三峡文化,包括三峡的自然风光,三峡的人文历史,三峡的建设成就等等。一个地方的集邮文化成就与其特色紧密相连,比如:北京,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它集邮的特色是早期中国邮票、古典邮票的研究。上海,以海上文化为特征,它的优势在于广度,对外国邮票研究擅长。这是相对而言大致如此,不是没有其他。还有苏州,生肖集邮非常活跃,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生肖集邮便成其为特色。<br> 那么宜昌呢?毫无疑问应以三峡文化作为其集邮的特征。市邮协早期推出的“长江三峡风景名胜组戳”是勇于探索提升故乡和集邮影响力的成功之举。被誉为“中国民间第一套风景组戳”“新中国最早的风景戳”。这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对于我国 1985 年标准风景日戳的问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我称之为“邮史留痕,美誉长存”。<br> 市邮协“八大”以后,我们对三峡地方文化特色集邮有了更加自觉的认识,明确提出了,要将三峡特色集邮作为宜昌市邮协长期的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这是我市集邮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共识,也是宜昌集邮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所以我们邮展的冠名,邮刋的主要特色和众多栏目文章的组织等等,都是围绕地方文化特色去做的。文艺界有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套用到集邮界:只有地方特色的,才是有存在价值和公众认可的。</h3> <h3> 特色三:青少年集邮特色。“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的培养和评定工作,已经持续了十多年。全国陆续评定了五批共390 个“示范基地”。而2003年湖北省首批全国“示范基地”的命名授牌仪式,就是在宜昌市第11中学校园内举行的。我市的“示范基地”学校,集邮从第二课堂走入第一课堂,由选修改为必修,编写了集邮校本教材,集邮授课、集邮展览、集邮讲座、集邮征文、邮票设计、集邮文化墙,以及校园外的集邮长廊等等,形式多样。校园集邮已经形成了长效机制,学校主要领导频繁变更,校园集邮工作不受影响。全国青少年生肖个性化邮票设计大赛,现在每年有约50万中小学生参加,评出金银铜奖,其中金奖仅12个。我们宜昌市已经 4 次荣获金奖。在全国“祖国颂”集邮教学比赛中,我市荣获中学组唯一的一等奖。还有集邮征文、集邮演讲等,我市在全国、全省青少年集邮活动中摘金夺银已成为家常便饭。集邮“示范基地”学校,不仅集邮活动搞得好,中考升学率也不降反升。全市目前已有11中、十中、九中、三中 4 所全国“示范基地”学校,还有14中和当阳东门小学两所省级“示范基地”学校。“与邮结缘,寓教于邮”的路子越走越宽,校园集邮得到了教育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可,青少年集邮也成为了宜昌市集邮的显著特色之一。</h3> <h3> 四、突破众多<br> 突破,是对原有工作水平的发展和升华,宜昌市邮协40年来实现了众多突破。如:<br> 突破一:邮史出版。《宜昌集邮史》于2006年12月出版,时值市邮协成立25周年。这是继《黄石集邮史》(2001)和《湖北集邮史》(2003)之后,我省第三部集邮史。其体例更加规范,文字和装帧等都达到了新的水平。<br> 突破二:创建成功。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中开展“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城市”创建活动,于2010年3月启动。活动由中宣部等中央和国家机关七部委领导,采取坚持标准,不分指标,自行申报,经省和国家两级验收后,命名授牌的方式进行。宜昌市邮协积极进取,主动汇报,赢得了市邮政部门和市领导的支持,联合社会各界参与,动员骨干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创建工作,按照评审标准逐项分工落实,查缺补漏,克难攻关,改进工作,限时完成,通过了省级初验。2011年7月13-14日,经国家验收组严格、仔细、全面的检查,我市以91分入围。最终于2011年11月11日在江苏无锡授牌。整个创建活动全国共29座城市申报,18座城市被命名授牌。我市曾两次参加全国创建会议,并应邀在会上作典型发言。<br> 时任中共宜昌市委副书记李亚隆评价说:“集邮文化成为了我们城市的又一特色品牌。宜昌目前已获得了不少荣誉称号,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等,包括综合的或某一方面的,这么多城市荣誉奖牌中,’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城市’的奖牌是唯一由协会主抓获得的,而其他荣誉奖牌都是政府、党委拿在手里主抓的,这是非常不容易而且值得充分肯定的。”</h3> <h3> 突破三:大型邮展。大型集邮活动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至2011年创建验收时,宜昌市从未举办过省级及以上的大型邮展,这也是我市的短板之一。当得知将举办全省邮展时,市邮协便积极争取邮政部门和市领导的支持,使全省邮展落户宜昌,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协调会,宣传、文化、教育、公安、旅游、城管等甚至包括武警和消防都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共同为办好省展努力。“宜昌2012湖北省集邮展览”于5月11-13日在宜昌图书馆成功举办,规模280标准框,这是宜昌历史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髙的邮展,也是全省继2005年以后7年来又一次大型综合竞赛级邮展。邮展参观者众多,还有不少兄弟城市的观众专程前来,社会反响非常好。从集邮专业角度看,我市邮协组织了 15 部邮集参展,获得了很好的奖项,参展数和获奖数均仅次于省会武汉,并有5部邮集获得了进军当年全国邮展的资格,占了全省参加国展9部邮集的半壁江山。</h3> <h3> 突破四:国展夺金。以往宜昌邮集参加全国邮展最好成绩是大银奖,从未沾金。这一现象在创建中被扣分,并被指责为“太不应该!”这成了宜昌集邮界的耻辱和心病,市邮协痛下决心,要努力实现国展夺金。采取的措施有两条,一是努力提升本土作者的组集水平,我们先后邀请了李鸿远、李伯琴、马驎等三位全国集邮联会士来宜讲课辅导,向武汉获奖邮集学习;二是动员企业家购买邮集参展,此事议过多年,但没有行动,这次落实到人联系,还请市领导出面,终于得以办成。双管齐下取得了明显效果。在2012呼和浩特全国邮展上,我市刘勇、孙根浩等人的邮集一举斩获“三金两银”!卧薪尝胆的奋发努力,终于获得了空前的佳绩,宜昌邮集在全国邮展上的获奖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br> 接着,方少华的邮集在2013珠海东亚邮展、阎华的邮集在2016西安全国邮展、朱复兴的邮集在2017绵阳全国专项邮展上,相继获得一框类镀金奖和两个镀金奖。一年多以后,孙根浩和方少华的邮集进军在武汉举办的被誉为“集邮界的奥林匹克盛会”的“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双双荣获大银奖和一框类银奖,为宜昌再次赢得了荣誉,为宜昌集邮史书写了新的篇章。<br> 另外,没在国家级集邮报刊上发表集邮学术文章,是我们创建工作中的又一差距。针对问题,市邮协积极努力,从2012年起,朱复兴、阎华、孙根浩、颜希、熊道发等人的集邮学术性文章陆续登上了《集邮》《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等国家级集邮报刊,使这一状况得到了改观。</h3> <h3> 突破五:会刊扬名。1981年2月20日,宜昌市邮协的前身市群艺馆集邮组,创办了油印会刊《夷陵集邮者》。甫一问世即受到各地集邮界欢迎,山东德州《集邮通信》、香港《邮票世界》、新加坡《莱市邮票会》等邮刊都纷纷报道,《中国集邮年鉴》对其专门介绍,中国邮票博物馆曾专函征集《夷陵集邮者》原件作为馆藏。后由小刊改为铅印小报、铅印大报,1993年更名为《三峡集邮》。<br> 2010年5月,市邮协“八大”后会刊由报纸型改为杂志型,一改以前刊期不稳定、时断时续的出版状况,报改刊12年来,坚持按时出刊,确保质量,广受省内外集邮者、专家、会士好评,《三峡集邮》每两年出一卷精装合订本,并两次参加全国邮展荣获集邮文献类银奖,还在2018常州全国邮展上获得了集邮文献B类(集邮报刊合订本)评审的最高得分。《三峡集邮》的邮文均系原创,经常被全国多家集邮刊物转载。<br> 《三峡集邮》有明确的办刊理念,不是凑满版面了事。有鲜明的刊物风格“独特、清新、深刻、精细”,刊物风格是刊物成熟的标志。有有效的争取稿源的方法,发现稿源、吸引稿源、预约稿源、布置稿源。有保持特色的明确追求,地方文化特色、学术研究特色、不断创新特色、清新高雅特色。加上精心改稿,精心编排,精心校对,定期评刊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使《三峡集邮》在全国众多集邮报刊中,成为办刊最用心、最认真的邮刊之一,成为了弘扬三峡集邮文化、凝聚宜昌集邮者的一面旗帜,成为了宜昌集邮的靓丽名片和特色品牌。<br> 全国集邮联历任领导,常务副会长谭小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佳维、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徐建州等,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都对宜昌集邮文化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徐建洲副会长2013年11月专程来宜昌调研,在听取汇报和座谈后说:“宜昌市邮协多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做得非常好。宜昌市邮协成立早,发展快,活动多,影响大,水平高,凝聚了大批的集邮者,办了很多特色鲜明、效果实在的事情,首批18个“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城市”有咱们宜昌,就是对宜昌集邮工作的充分肯定。一个市级集邮协会做到如此程度,非常不简单。”<br><br><br></h3> <h3> 我2004年末调来宜昌,从2005年4月宜昌市邮协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起,至2013年元月市邮协八届四次理事扩大会止,担任宜昌市集邮协会会长。从2010年5月起,至今一直任宜昌市邮协会刊《三峡集邮》主编。为宜昌集邮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与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奋斗,对宜昌集邮有很深的感情。在市邮协成立 40 周年之际,我要表达三个方面的衷心感谢。<br> 一是衷心感谢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我们探索的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才有条件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才可能谈收藏,搞集邮。<br> 二是衷心感谢各级领导对集邮文化建设的大力支持。多年来,市领导多人多次出任市邮协名誉会长,支持集邮事业。市政协主席李泉还是市邮协的创始会员,一直为宜昌集邮鼓与呼,第八届“中国艺术节”闭幕活动在宜昌,李主席主动提议,将邮展纳入了其间的系列活动;《三峡集邮》改刊,李主席亲自撰写了改刊致词,后又多次为会刊赐稿;这次市邮协成立 40 周年,李主席在京住院,仍应邀为我们书写了题词等等。市政府在宜昌邮集首度国展夺金后,奖励市邮协2万;创建“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城市”成功后,又奖励市邮协 10 万;宜昌举办全省邮展,市政府提出明确要求,协调各方,确保省展成功,还承担了相关费用。<br> 还应特别感谢市邮政部门,市邮协成立以来,经历了七任市邮政领导班子,他们对市邮协和集邮事业的关心、指导和支持始终不变。集邮活动及会刋的费用等资金支持也是始终如一,不论是纳入财务预算,还是实报实销,也不论是每期会刋的出版,还是精装合订本的制作,均保证了充足的费用。没有市邮政部门的领导和支持,就没有市邮协的今天。<br> </h3> <h3> 三是衷心感谢各位集邮同仁的共同努力。集邮骨干队伍,是宜昌集邮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所期望的集邮活动、邮集编组、邮文写作三支骨干队伍已基本形成,宜昌集邮界人才济济。与此同时,还吸引了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集邮活动,在邮文写作中如:市社科联原副主席、研究员刘开美,民俗专家、著名学者杜心宁,市收藏协会原会长郭辅练,市作家协会原会长李华章,三峡日报主任编辑韩永强,湖北日报主任编辑林道生,全国集邮联会士、中国集邮报编辑王宏伟,三峡大学教授王尚庆等等,都曾为《三峡集邮》写稿,或多次赐稿,或成为我们邮刊的主笔之一。<br> 还有已经仙逝的邮友,如勤奋撰写系列邮文的邓礼洁、将集邮与青少年公益活动结合的抗癌邮友徐克定、热心集邮活动做事扎实而又任劳任怨的刘家德等等,也都为宜昌集邮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宜昌集邮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成就,来自于广大邮协会员、集邮爱好者和社会有关人士的共同努力。在市邮协成立 40 周年之际,要向所有的集邮同仁表达最诚挚的衷心感谢!</h3> <h3> 随着时代的发展,集邮的社会环境和集邮队伍自身都发生了变化。集邮的某些活动方式如讲座、巡展等仍很受欢迎,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活动方式,如:集邮思政课、集邮党课、集邮沙龙,还有与兄弟城市邮协联办的集邮文化论坛等等,也都有很好的效果。<br> 当年意气风发创建市邮协的青年集邮者们,如今已是资深的老邮人了。愿我们的集邮队伍不断有新鲜血液补充,大家共同努力,为宜昌集邮文化的发展,为配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促进邮政事业的进步,继续贡献我们的力量。<br><br><br> (全文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