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太平府铜壶

光影

<p class="ql-block">  在当涂县城西大街一间临街的门面房里,70多岁的张恒兴师傅在展示他制作的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太平府铜壶"。</p> <p class="ql-block">  "太平府铜壶”俗称紫铜壶,兴起于李唐王朝的中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采石乘船渡江攻占当涂,改太平路为太平府,紫铜壶后来便被冠名以"太平府铜壶"之名。民国时期,当涂县的太平府铜壶参加在芜湖举办的国际铜壶博览会,一举荣登榜首,其制作技艺,新中国成立前还曾被编入小学教科书。近年来"太平府铜壶"日益受到重视,2007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张恒兴也由此成为太平府铜壶制作技艺传承人,并获得工艺美术师专业技术职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张恒兴的家在当地可称是"铜壶世家"。其父解放前曾在县城开了家名震一时的"张永兴铜壶店",他自幼随父学艺,经过多年潜心钻研,掌握了"太平府铜壶"独特的手工制作工艺。他不仅能制作重达百公斤的大壶,也能制作只存杯水的小件;不仅能制作弧形壶、线形壶、 也能制作用于茶道表演的长嘴壶,其纯手工制作工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p><p class="ql-block">用传统工艺打制铜壶</p> <p class="ql-block">  每把壶上都要刻上"太平府张恒兴铜艺"字样标记</p> <p class="ql-block">  在张恒兴家门面房靠墙的玻璃架上,摆放着十来把铜壶。张老说,2007年,太平府铜壶成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他将这间门面房改造成"太平府铜壶店"。许多外地人来参观后很感兴趣,都要买壶,出价很高。但这并沒有让张老感到兴奋。相反,他倒深深担忧起来,“铜壶都是以前打制的,现在身体不好己做不了了。如果这门手艺真的后继无人,那卖一把就少一把了。"他说:“现在当务之急是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还没打成铜壶的铜皮堆放在家中,张恒兴很焦急。</p> <p class="ql-block">  张恒兴申请注册了"太平府铜壶”商标,并亲自设计商标图案。</p> <p class="ql-block">  喜获首届安徽省传统工艺产品大奖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平府铜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证书。</p> <p class="ql-block"> 图/文 王文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