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关丽英</p><p class="ql-block">编辑:关丽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南吕· 一剪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红与黑》(通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关丽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利欲熏心步步膨,善愈凋零,伪愈丰盈。茫茫生死见真情,爱也无声,恨也无形。</p><p class="ql-block"> 【前腔】权贵相挟处处争,红也权衡,黑也欺凌。环环圈套葬前程,追梦一生,玩味一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次读《红与黑》已是辛丑年深秋。那几日天气尚暖,能从一些喧嚣中解脱出来,静静的读一本好书,悟一些道理,安享一份独处的时光,也算一种秋获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一些外国名著,我很容易混淆其中人物的姓名,导致乱了情节半途而废。这次或许是年龄渐长定力使然,又或许是于连这个人物已令人刻骨,当我认认真真把这本书读完也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揉揉干涩的眼睛,对自己说,不错哟这已是个奇迹。合上《红与黑》,男主人公于连,与德·瑞那夫人和马蒂尔德之间的爱像一把剪子,是于连拿着它活生生的将他们的情爱之梦剪得粉碎,也剪得我心疼。同时也叫醒了一些装睡之人。那些耐人寻味的章节随即又被我反复翻阅,咀嚼,直至被消化吸收,转化成我的营养我的思想。爱是否只有在错乱的情况下才是刻骨的,才能铭心?我不是个哲学家,但瞬间觉得自己仿佛真的变成了一头牛,虽然我不知道牛在咀嚼的时候会不会思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我们都被生活所负压,特别是在这几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窘境下,更是活得小心翼翼。我无时不在告诫自己: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不能太为难自己,凡事不必太认真。如此安慰,心情便会骤然大好。得此自我疗愈,我便如获神丹妙药,以此类推去劝解他人的各种不开心。比如,有份工作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能太为难自己;阅读本来是件很快乐的事情,也不能太为难自己等等。可是,我偏偏是个喜欢咬文嚼字的人。文字是个很恼人的东西,快乐的时候它让你更快乐,悲伤的时候它会让你更悲伤。这些天我就深陷其中,耳边好像有另一个自己在问:你愿意像于连那样钻进爱的圈套里为所欲为地活着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观上讲,我不愿意,因为那样爱着活得太累,会变得身不由己。可转念一想,我又何曾像他们那样赤裸裸地爱过。现实中有多少人可以自主地爱着活着,不被欲望名利羁绊,做成了一个纯粹的人?司汤达为世人揭开了爱的面纱,撕掉它的虚伪,好让我们真正去讨论爱本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与黑》为我们编织了两张网,第一张便是由爱穿针引线编织而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一直在为于连惋惜。一个如此帅气优秀而又有思想的青年,因为爱、因为欲望,最终败于权贵与教会的圈套,死于自我欲望的膨胀与高傲。他为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惜踩着两个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把两个花一般的女人当做人肉阶梯。这是他的残忍,也是他的懦弱,不是大丈夫所为。特别是对德·瑞那夫人,还有她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越是爱之心切,便越伤之最深。但一切爱,如果不建立在道德标准的层面上,那注定是个空中楼阁只可昙花一现,便也不会结出什么果。爱是一把刀,它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它所爱的生命,即便他们仅仅是个孩子。所以,司汤达说;“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坟墓,是用来埋葬所爱的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蒂尔德又是怎样一个高傲、自命不凡的女人,但因为于连的不断引诱挑衅性的爱,使她把自己卑贱的跌落到尘埃里。可悲的是于连致死都没将他所谓的爱,从德·瑞那夫人那里舀出一羮分与马蒂尔德半匙。司汤达的笔尖是残忍的,他虽然没把马蒂尔德写死,但她比死去的人更悲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连的可悲之处在于,他心中背得滚瓜烂熟的《圣经》,终究也只能作为一个生存的资本,但他悔不该不得其中之要义,在爱他的人面前为所欲为。只到死才懂得去忏悔,“他(上帝)会宽恕一切有爱之人,可我真的爱过吗?”他的生命由爱而起,也由爱而落。于连对马蒂尔德的爱是纯利用性质的爱,而我们的爱呢?有几分是真的,又有几分没有被生活所胁迫,纯粹的没有一丝卑劣之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成人的世界里,爱情在婚姻变质之前,它仿佛永远是一朵娇艳的花,即便开在严冬里也是朵朵傲雪的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透过爱,我们可以去看透一切,而看透之后,你能不能再回过头来爱吾所爱呢?能忍的是圣人,不能忍的都是凡人。毕竟,生活中凡人居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读一本书只会被其中的爱恨表象所吸引,心情也会随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此起彼伏。而此刻,我看到的是爱恨背后的东西,不仅自嘲,自己是不是老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与黑》的另一层网便是一张无形的生存之网。故事发生在法国大革命失败之后,作者司汤达将一个刊登在《司法公报》的死刑案件改编成剧,意在通过这篇小说,表现法国社会新旧交替时期下层青年的处境与思想,及资产阶级权贵与教会的勾心斗角利欲熏心,以此再现拿破仑的伟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剧里剧外都是戏。法国大革命距今已久远,我们无需去讨论它的是非曲直。但我只想说,一个故事脱离它发生的社会背景,就不敢称作为一个好故事。勾心斗角利欲熏心这些字眼,被放入不同的历史环境下都会存在的,起码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存在的,除非我们消灭了贫富阶级差异。红与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两个矛盾体的组合。“人”从字的构造分析,它的一撇一捺像向两个反方向拉扯的支撑,是不是也组成了一个矛盾体?而我们的生存环境首先是由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性格的人构成,它,难道不是一个更大的矛盾体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汤达通过细腻灵动的笔触,去刻画人的内心世界,意在给人心这个纠结的矛盾体寻找一个更恰当的释放出口。即便它有时是隐晦的,甚至是卑贱的,但我仍然可以在其中发掘出一些欲言又止的快感,这也许就是人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的生存环境一定程度上可决定你的生存质量,从而去影响你的一生。我们大可不必站在自己的角度一个生命的制高点上去评判任何人。试想,我们如果生活在满是硝烟满目疮痍的世界里,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今天,此时此刻,我们有没有心思去怀疑爱或不爱,矛与盾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樊登在采访周国平时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周国平答:“其实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当你得不到的时候,心生欲望,而当你得到的时候,你又感觉无聊。人生就像钟摆,在欲望和无聊中摇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不管我通过这场红与黑与白与其他的五颜六色,看到了什么,就在那一刹那,有过心动有过厌恶也有过惋惜,那都是他人的情节。而接下来呢,我仍然得亲自收拾我的爱,及被欲望弹落的一地鸡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转眼离2022年仅剩几天的功夫。人是不能怀想的,一怀想便感觉自己又老了。所以,只要是活着,就得去思想,老就老了,那也是件无可奈何的事。这篇文字权当是自己对人生的些许感悟吧。噢,只能说是之前的人生,不敢说是全部,因为我还没有能力预知我的后半生。余生只是想好好的活着,活出更多的感悟,或者说一边活着一边去感悟。我是个口齿笨拙的人,好在我的笔墨还算灵动。用它记下我的足迹,记得我曾经来过,或者如此诉说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马尔克斯说:“活着是为了讲述。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同的年龄,文字会寄予你不同的养分,令生命鲜活而不呆板。人本就是个矛盾体,你怎样评判它都不为过,毕竟你是个局外人,也是个局内人。爱也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我还是想借《红与黑》中的一句话来作为结束语,谨此表达对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先生的崇敬之情。也一并将它敬于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既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让我们一起走过。</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