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说乡愁一一松溪之变迁(二)

淡淡老兵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里对村的印象,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房屋排列得错落有秩,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其它地方的人一样。村里路都是用石头铺就的,村中有一条不宽的水圳,从村的东头引入象一条盘龙,弯弯曲曲,穿过村子,可与邻村华堂的九曲水圳一比;圳不深,常年水流不断,圳水清晰见底,能见到游动的小鱼;从现代的角度来说,先人想法比较周到,一是为了方便村民平时用来洗涮衣服或者其它生活所需;二是作为畜水,一旦村中有火灾发生时,便于取水救火。我小的时候经常会圳里玩,特别是在夏天,小孩子们会在圳里捉鱼,先在圳的下游放一只大一点畚箕(现在这东西在农村也很少见到了,住在城镇的更加不知道了,这是一种毛竹片编制而成的农民生产生活用具),然后一人从上游下去用脚左右横扫着往下游赶,直到下游放着的大畚箕处,此时站在圳上的人迅速拎起畚箕,清点进入畚箕中的小鲫鱼、小泥鳅,小伙伴们有时会把这些劳动果实拎回家给家中的鸡、鸭改善伙食,有时用一个大一点瓮,把它们养起来。现在这个圳还在,但已今非昔比,面目全无。</p> <p class="ql-block">村里路都是用石头铺就的,村中有一条不宽的水圳,从村的东头引入象一条盘龙,弯弯曲曲,穿过村子,可与邻村华堂的九曲水圳一比;圳不深,常年水流不断,圳水清晰见底,能见到游动的小鱼;从现代的角度来说,先人想法比较周到,一是为了方便村民平时用来洗涮衣服或者其它生活所需;二是作为畜水,一旦村中有火灾发生时,便于取水救火。</p> <p class="ql-block">我小的时候经常会圳里玩,特别是在夏天,小孩子们会在圳里捉鱼,先在圳的下游放一只大一点畚箕(现在这东西在农村也很少见到了,住在城镇的更加不知道了,这是一种毛竹片编制而成的农民生产生活用具),然后一人从上游下去用脚左右横扫着往下游赶,直到下游放着的大畚箕处,此时站在圳上的人迅速拎起畚箕,清点进入畚箕中的小鲫鱼、小泥鳅,小伙伴们有时会把这些劳动果实拎回家给家中的鸡、鸭改善伙食,有时用一个大一点瓮,把它们养起来。现在这个圳还在,但已今非昔比,面目全无。</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有上年份的老台门,记得起来的有上园台门、下园台门、老台门、李家台门、下新屋,有的离家日久不记得了,村中有大祠堂、小祠堂、厅下等供族人祭祀、议事的地方,记得我是在大祠堂里上的小学,那时祠堂前面的门厅已经建成成了用砖木结构建造的两层楼房了,只有中间的戏台、大厅和两边的廊屋,大厅的西边放着几张族人的棺材,那时人小胆子小,课间也不敢往大厅去,两边廊屋里堆放着乱七八糟的东西,而东边廊屋里堆放着糖梗渣,那时经济溃乏,大队自己种植甘蔗和糖梗,用以加工土红糖,而这些甘蔗和糖梗的渣,经过翻晒干燥后便存放室内,当作其它用料。</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天晚上,不知道什么原因,东边堆放糖梗渣的廊屋突然发生火灾,我老屋的台门与大祠堂只隔了几间房,大人们都去救火了,我当时还小,跑到边上的火烧场站在石板上看,火势很猛,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空,邻近的几个大村的义务消防队员们抬着水龙赶来救火,当时通信和交通相对落后,等到县里消防队赶到,大火已被众奋勇扑灭,此后,大祠堂开始慢慢拆除消失在我的视觉里。</p> <p class="ql-block">小祠堂和厅下是属于第四生产队,记得小祠堂与大祠堂只隔着一条路,小得时候也在那读过书,后来成为第四生产队的育秧场地和生产队的平时用房。</p> <p class="ql-block">而厅下距我家不远,是一栋比较高大的房子,在当时属于高大上的那种,有上下两层,楼上只记得在上楼的梯口处锁了一把锁,也不知道是谁锁的,反正从我懂事到离开家乡,从来</p> <p class="ql-block">都没有上去过,也不敢上去,不知是人小胆小,还是人大了不想管事,心中只有一个“怕”。楼下曾经也当过教室,那时村里有一个学校,其实名义上是一所学校,其实只有一个教室,各个年级段的学生都在同一教室,一个老师同时要教不同年级的课,而且还得教体育、音乐等,当时的老师真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听说后来也在新农村建设中拆除了。</p> <p class="ql-block">“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随着岁月的流逝,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现在走进村里,映入眼帘的都是现代式的楼房,路面宽阔,干净整洁,只有一两处老房仍然屹立着,见证松溪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撰文:松溪散人</p><p class="ql-block">摄影:松溪散人</p><p class="ql-block">编辑:松溪散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