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的弄堂工业是20世纪前期非常重要的工业状态。是上海民族资本发展的阵地和代表,也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弄堂工厂作为上海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特殊现象,不仅见证了近代上海百年历程,尤其中国传统民族工业的崛起和发展,也见证了上海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的历史变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里堂工业就是上海人平常所讲的小型企业和手工作坊两者的作业模式,它混杂于上海高密集式的住宅里弄之中,将市民生活与工厂作业自然融洽,浑然一体。弄堂工业是上海这座海派城市的一个特色,也是一个亮点,其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这在上海以外的其他城市是看不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如果你查阅一下近代上海的工业资本构成,你会发现在上海的工业企业中,一些主要的行业基本上都是外资工业企业处于垄断地位的,民族资本在受到强势的外企资本的直接冲击和压迫,均处于身陷艰难的困境之中。虽说上海民族资本的大型企业,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已经有了十足的增长,但这些企业在整个民族工业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仍十分有限。相比较而言,在这个时间段当中,上海的中小型企业包括里堂企业发展的更为迅快,且占有绝对优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不管怎么说,综观近代上海工业企业的生产水平,在总体上还是处在一个不发达的阶段,那些遍地开花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众多的弄堂工业,它们与一些大型企业相比,在生产效率、专业化程度以及资本利用率方面,缺乏一定的竞争能力。鉴于这样情势与局面,促使众多的中小企业和里弄工业,它们居危思进,充分利用行业分布面广、善于捕捉市场发展动向、灵动易变、勇于钻研、保持创新之优势特征,循序渐进,能较好把握好自身前行的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总之,上海在20世纪三、三十年代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生产资料的机械加工业到消费资料的日用品工业的产业结构模式。弄堂工业往往规模小、伸缩性大,具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来调节自己的生产目标和产量。另外,弄堂工业在与同业强势企业竞争中,依靠创新并积极扩展行业范围,为上海工业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余姚路40号,上海马宝山糖果饼干制造厂</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上海马宝山糖果饼干公司的儿童饼干包装纸</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同乐坊,最让人无法忘怀的可能就是在同乐坊长大的孩童,他们小辰光最快乐的记忆,就是当年马宝山生产的饼干曾给他们带来了好多好多的诱惑——那饼干自带一种甜甜咸咸的味道,饼干上还有那碧绿香葱的点缀……</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上海马宝山糖果饼干公司M.P.SAN’S奶油饼干包装纸</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马宝山有限公司糖果饼干制造厂,最早由马宝山(马玉山的胞弟)创办。马宝山糖果饼干厂1929年先设厂于香港,资本额50万元,性质为无限公司;至1933年9月,再来沪开设上海马宝山有限公司糖果饼干制造厂,资本额为18万元,1934年1月27日改组为股份公司,厂址在上海星加坡路(今余姚路)14号,近小沙渡路(今西康路),注册商标“马头牌”。“马宝山糖果饼干公司”是当时我国最大的糖果饼干制造企业。</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中国食品工业工会上海马宝山糖果饼干厂委员会聘请书</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张“马宝山”饼干商标,今快递刚收到,非常精美,不易觅见。它保留至今,是因为该商标解放后弃用了,1952年该厂工会在商标的背面白空上印了文案,当作“聘请书”派用场,所以该纸一纸两用,一面是商标,一面又是聘请书,因聘请书而被私人保留至今。聘书内容: 中国食品工业工会上海马宝山糖果饼干厂委员会聘请张世松担任财务委员会委员。</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上海马宝山糖果饼干公司的奶油饼干包装纸</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要说余姚路“同乐坊”的弄堂工厂,可能名气最响非“马宝山”莫属了。如今收藏品市场里“马宝山”的饼干听常见,而“马宝山”的饼干盒包装纸却不多见,这是因为纸质的不易保存。这两张看似一样包装纸,但底部的时政宣传广告却不一样,这也导致了这两张包装纸在收藏价值上出现了差异!当然左边那张卖价相应也贵了很多。</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上海马宝山有限公司糖果饼干制造厂糖果纸袋</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对于当前两岸关系紧张、台海和平稳定风险明显升高,“台独”势力勾结外部势力不断进行挑衅,两岸爱国同胞就此表示高度关注和担忧,使人们又想起“一定要解故台湾”这句口号,采取什么样方式来实现两岸统一,也成为两岸同胞热议的话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重温这句口号的历史来源。第一次提出是在1949年3月15日。是新华社当日发表的一篇社论,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中将“解放台湾”,全歼国民党政权的最后残余势力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的任务之一。这个口号从此时起到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为止,一直是党和政府对台工作方针的主要表述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下面这两张上海马宝山有限公司糖果饼干制造厂印制的糖果纸袋,见证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那个时代背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新闸路1432号,上海益民食品四厂</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国营上海益民品四厂的香草饼干包装纸</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益民食品四厂成立于1954年,沪上皆知的“压缩饼干”就是益民四厂生产的军工产品。上世纪50年代初,美商的“沙利文糖果饼干厂”、苏格兰人的“义利食品厂”以及香港人的“马宝山糖果饼干公司”三家合并为上海益民食品四厂。所以说,益民四厂与马宝山有沿革关系,但沙利文与马宝山是平行关系,两家各行其道,只是最终皆落户“益民”而已罢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新闸路1432号,美商沙利文糖果饼干公司</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今日新闸路1432号已成为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的所在地。</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沙利文”出品的“小丑马戏团”巧克力包纸</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ullivan’s Fine Candies沙利文糖果行,最早是个1914年开设在南京路上的糖果行,洋人沙利文自任经理销售糖果、饼干等食品。1933年,“沙利文”老板投资75万美元,改称沙利文面包饼干糖果公司,资本注册于美国俄亥俄州,置地新闸路1432号靠近小沙渡路口(今西康路口),盖建厂房添置设备投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沙利文”门市部除南京路总店外,还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设沙利文西区分店,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贝当路(今衡山路)设沙利文糖果店、西点部。关于徐汇区衡山路288号的“沙利文公寓”,它建于1939年,曾因楼下曾有沙利文糖果而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4年1月1日,沙利文面包饼干糖果公司并入为上海益民食品四厂(今天的上海光明集团前身),加入解放后上海食品工业主干“益民”辈企业。1997年与益民七厂等部分重组为上海冠生园益民食品有限公司。国营益民食品四厂是国内第一家生产方便面的工厂,曾经推出过酒心巧克力,居然有过茅台酒味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周而复所著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共四部)中,就有对“沙利文”的描述和介绍。上海老百姓情有独钟的“万年青”饼干,就是“沙文利”的一张名片。殊不知,“沙利文”还是上海最早生产巧克力的外资企业。上海不仅是进口巧克力最早的城市,也是国内最早生产巧克力的城市。至于“沙利文”的西点,亦是上海时髦人士在家待客的不二之选。</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沙利文委员会红旗生产竞赛大会节目单</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是一张1951年沙利文委员会红旗生产竞赛总结大会的会议事项清单。会议开始,先通过主席团名单,待主席团成员就座后,全场肃立,奏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然后,主席团主席、军管专员、工厂经理分别作大会报告。接着颁奖,安排红旗小组代表作典型发言。此后进入会议的高潮,全场起立振臂高呼口号,口号共10句,句句振奋人心响彻云霄。这10句口号基本上反映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他们对时势政治经济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清醒认识,喊出了新时代中国工人阶级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大无畏激情和高昂斗志。会后,全部到会人员兴致勃勃观看了由上影厂1950年拍摄的电影《上饶集中营》。该影片在1957年荣获了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接管旧政权遗留下来的各类企业之后,工人阶级随之开展“清点物资、献纳器材、恢复生产、抗美援朝以及几次的增产节约运动”,深刻体现出工人阶级在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后,以高昂的劳动热情和冲天的干劲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之中。劳动竞赛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国家建设计划顺利完成的一种方式由此开始萌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华山路28号,西区老大房</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1940年代,静安寺路(1945年后改称南京西路)上的老字号茶食糖果店房“老大房”柜台售卖可口可乐。</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上海南京路老大房包装纸</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上海南京路老大房号包装纸</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西区老大房是静安寺闹市地段一家独具苏帮茶食特色的老店。它以自产自销带有传统特色苏式糕点、糖果而享誉沪上。以其选料上乘、操作精细、风味独特而门庭若市,使顾客近悦远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老大房”首创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店面最早设在南京路盆汤弄422号,并自设工场于店后的五福弄堂内。1926年为做大做强,在南京路抛球场(今河南路口)290号开设真老大房分店,1932年又在沪西闹市的静安寺华山路开设真老大房西区分店。后者又改称为西区老大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由于“老大房”忽略了对自己这块金字招牌的注册登记,导致其经营在上海红火后,一些新开的茶食店也纷纷借用“老大房”的招牌,当年在上海滩总共有五、六十家“老大房”,如北区老大房,沪东老大房,鉴记老大房等等。象“鉴记老大房”与“西区老大房”仅一板之隔,至解放后两家才携手合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西区老大房常年供应的熟火腿,切片匀整,色泽晶莹剔透,红润诱人,嚼之腊味醇厚,可与特产“异味熏鱼”媲美,其销量为附近专业腌腊商店所望尘莫及。当年居住在愚园路、大西路(今延安西路)上的公馆住户、外国侨民大都成了西区老大房的常年主顾,因而业务之盛与南京路老店平分秋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6年西区老大房实行公私合营。该店继承和发扬苏帮产品的特色,集苏帮名点之大成。这个店的产品富于创新,独树一帜,质量上乘,口味独特,包装精美。此外,被誉为“球糖之冠”的“金鼠”牌高级奶油球糖,人称“捏不瘪”的白元蛋糕,问世伊始便风靡沪上的“万宝可乐”硬糖,等等,更是让广大的消费者“食”刻不忘,赞不绝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石门一路357号,上海鼎有日福建土产食品商店</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鼎日有”太仓式猪肉松包装塑料袋</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鼎日有”福建肉松,是上海著名的食品之一。以自产自销福建特色肉松而著称的上海鼎日有福建土产食品,在上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相传,福建肉松是在清咸丰元年(1851年)一位叫林鼎鼎的厨师始创的。福州的“鼎日有”,前店后坊,专营肉松,名声远播。林有一位高徒名叫梁本暖,1913年萌发来沪创业,在延安东路(重庆路口)1376号合伙开店,将店名取为上海鼎日有福建土产食品商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的“鼎日有”也是以自制福建特色肉松而著称。这种肉松选用优质腿肉,配以虾米等上等佐料,经过精细加工而成。产品香、鲜、酥、松、色、香、味俱佳,具有福建人所喜爱的油而不腻,润而不湿,软而不韧的特色,且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这种肉松最宜老幼病弱者食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现在,“鼎日有”除经营福建特色商品外,还经销南北果品、炒货和腌腊等商品,品种不下一千余种,已成为一家综合性的特色食品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康定路1190弄34号,大中饼干(食品)厂</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上海大中饼干厂的算术、奶油、菠罗饼干包装纸</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南京西路1001号(茂名北路口),凯司令食品厂</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凯歌“弹性奶糖”包装纸(注: 凯司令西菜馆,曾名凯司令咖啡馆、凯歌食品店、凯歌西点工场、凯司令食品厂)</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滩一些老吃客有句习惯语: “吃奶油蛋糕就要吃凯司令的。”从这句话闲话中,你不难想象“凯司令”在上海的名气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凯司令”西餐馆创建于一九二八年,起初是开在赫德路(今常德路)女作家张爱玲住的公寓楼底层,并在静安寺路静安别墅东面开有分店,经营德国菜和蛋糕。虽是西餐馆但在下午也卖咖啡。由于那时咖啡店的火车座相当风行,而“凯司令” 西餐馆是西餐座不是火车座的座位,故下午的咖啡生意不怎样。“凯司令”西餐馆几经搬迁至南京西路。关于“凯司令”这个招牌的来历,据说是业主为纪念1928年北伐军胜利凯旋所起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2年春, 蛋糕制作一流技师凌庆祥带着他的“左右手”长子凌鹤鸣、次子凌一鸣,跨进了凯司令的大门,打破了洋人垄断上海西餐业的局面,运用独特的裱花技艺将蛋糕制作的栩栩如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6年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凯司令公私合营后在石门二路50号建立了上千平方米的制作工厂。1960年,凌一鸣在北京参加全国西点烘培比赛中获得“第一大奖”得到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凯司令除奶油蛋糕出名,其生产的“维纳斯”各式饼干亦非常著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6年 凯司令的发展可谓经历磨难,久经风霜,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被改名为“凯歌食品厂”1981年 公司恢复原名“凯司令”,继续将老字号品牌发扬壮大。1996年 公司定名为“凯司令食品有限公司”并将厂房搬迁至纪念路,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江宁路645号,英商最高中奶公司</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1980年代,江宁路645号昌平路口,上海市牛奶公司乳品一廠</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上海市牛奶公司的運輸隊正在裝卸牛奶</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英商可的及最高牛奶公司敬赠的《怎样保障我们的孩子》(方文渊编)广告宣传册</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英商可的、最高牛奶公司广告宣传单</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江宁路最高牛奶公司部分老同志摄影留念,1979.1.1</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江宁路645号昌平路口的上海市牛奶公司乳品一廠,其前身是英国商人开办的“可的”牛奶公司子公司——最高牛奶公司。查1939年行路图悉,1930年代此地是家兽医院,周边还有多幢平房和久大煤棧;到了1940年代原兽医院连带周边平房都成了“最高牛奶公司”場地。“可的”是上海当年上海牛乳业之王,原地址在今淮海中路上海图书馆所在地;“最高”则在今静安区江宁路的昌平路囗,今天在江宁路武定路一家商店仍用“可的”的名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旧社会上海人主要的乳制品来源,是1911年成立的英商“可的乳品公司”等外资企业提供的。过去上海人有个习惯,都称外国人的牛奶公司为“牛奶棚”,画坛老先生贺友直还直接称之为“可的牛奶棚”,国内乳制品供应基本被外国品牌所垄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5年,上海英商的“可的牛奶公司”将其属下四个牧场(共1200头奶牛),和位于上海江宁路的一个加工厂“最高牛奶公司”一并转让给上海地方工业局,改名为“地方国营上海牛乳场”。1956年1月,上海政府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以上海地方国营牛奶场为主,对当时登记在册的127家牛奶棚、牧场、牛奶厂等实行公私合营,改组成立了上海市牛奶公司。改组后的牛奶公司下辖上海第一、第二、第六牧场,并将原来第五牧场江宁路一分场改建为乳品一厂,将原第四牧场改建为乳品二厂。至此,上海牛奶公司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国营牛奶公司和牧场几乎覆盖了上海市场全部的牛奶产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90年,上海市日供瓶装消毒奶已突破200万瓶,乳品二厂火了,座落于江宁路的乳品一厂也来凑热闹,竟把名字改成了“牛奶棚大酒店”。这大概也是有人误以为“牛奶棚”在江宁路的原因吧。1993年后,乳品二厂整体搬迁,现在变成了上海图书馆。光明乳业在历史沿革中也将英国商人在上海成立的上海可的牛奶公司,即后来的乳品二厂,认为光明乳业业务前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江宁路401弄3号,益利汽水行</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上海益利汽水公司的柠檬、香蕉、梳打、桔子、沙示饮料商标</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益利汽水公司乃沪上著名企业家许廷佐(1882—1941年)经营。1921年德商科发药房在制药同时又兼制汽水,三年后将汽水经营转让予许佐廷,后易名上海利益汽水公司。万籁鸣三兄弟曾为“益利”汽水制作过广告动画短片。许,家境贫寒,13岁由外国传教士介绍,从浙来沪进一外商饭店谋生,后发迹于1916年在百老汇(今大名路)开设利益饭店,销售洋酒、汽水、饼干、罐头等。之后,创办了一系列以“益利”冠名的汽水厂、五金店、拆航打捞公司等。1922年他与朱葆三合置“舟山轮”辟上海至海门航线。1926年办生产力利轮航公司辟上海至温州航线。1929年又开通上海至三门湾航线。是年上海总商会推荐他为民国特区三门湾商港开发商,随之在虹口百老汇74号成立三门湾辟埠公司,6月14日民国政府批准设立三门县,许廷佐也因此被誉为三门县的“开山鼻祖”。其孙许志勤,现为香港和合航业集团董事长。1995年被授予舟山市荣誉市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胶州路343号,屈臣氏汽水公司</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屈臣氏汽水广告</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1940年代,胶州路343号,屈臣氏汽水公司的可口可乐灌装车间。工厂内等待装货的可口可乐送货车队</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1940年代,胶州路343号,屈臣氏汽水公司的可口可乐灌装车间。门前是长长的可口可乐送货车队。</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胶州路343号,原址上海屈臣氏汽水公司,后来是上海手表二厂,现在楼下是餐吧,沿武定路一面是酒吧一条街。</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上海华商屈臣氏汽水公司的搪瓷广告盘</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828年,来自英国的A.SWaston在广州开办一家专售西药的药房,这就是后来的“屈臣氏”。1895年屈臣氏开始尝试推出他们的第一款饮品果味糖水,1905年屈臣氏汽水厂在上海设立,屈臣氏正式形成大药房和汽水公司两家企业。以后,开始分类经营,英商屈臣氏药房兼制汽水。1914年,屈臣氏药房将汽水部售予华商,改称华商屈臣氏汽水公司制造厂,厂址设上海汇山路86号。20世纪40年代,位于胶州路的屈臣氏汽水公司授权灌装可口可乐。"屈臣氏"还代理进口酒类饮料,风靡世界的"可口可乐"公司进入中国之前,就是由"屈臣氏"为总代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康定路159号,上海啤酒厂分经销处</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上海啤酒厂的友啤(UB)啤酒商标</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上海啤酒厂啤酒瓶、广告烟灰缸</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为扩大新厂影响力,1937年公司聘沪上著名月份牌画家杭穉英绘制了这张月份牌,图案为《红楼梦》中的“宝蟾进酒”。</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11年,德商在江宁路1420号处设立上海第一家啤酒厂——联合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工厂雇员100人,年产啤酒2000吨,啤酒商标为“UB”(联合啤酒)。这是上海最早的啤酒生产厂家,上海人根据其生产出来的啤酒牌子的读音又称之为上海友啤啤酒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19年被挪威商人汉记收购,改名顺和啤酒厂。仍使用原“友啤”商标,平时该厂就叫斯堪脱维亚啤酒厂。1935年啤酒厂的大部分股票被英商巨头维克托·沙逊所认购,并在苏州河南岸宜昌路(现址)购地扩建新厂,并易名上海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啤酒商标“UB”仍继续保持,而且在标签上写着“斯堪脱维亚的继承者”。汉记仍是公司的三位经理之一。 该厂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啤酒厂,在东南亚也享有盛誉。该厂1949年停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啤酒厂分经销处”于1940年代设于康定路159弄内,而上海啤酒厂就是在江宁路西苏州路口近江宁路桥堍的那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7年由国家接管,易名地方国营上海啤酒厂。1959年恢复生产,商标改用“天鹅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南京西路1182号(近陕西北路口),泰昌食品商店</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泰昌食品商店始创于1945年,开在南京西路(近陕西北路口)1182号,是上海规模较大的一家食品商店。该店以自产自销各式面包、西点著称,但业务范围较小。1959年扩大为五开间门店,经营品种开始增大,以中、高档食品为主,有西点、糖果、罐头、瓶酒、饼干、巧克力、白脱(奶油)、咖啡等十大类700个品种。1980年再续扩建为九开间的大型综合型食店,并恢复工场自产自销花色面包和各色西点。上海泰昌食品厂的厂址在延安中路971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上海自由农场,延平路260号</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民国时期上海的牛奶消费,与西人进入有极大的关联。开埠之初,上海的牛奶及奶制品都是为满足外侨的饮食习惯而生产销售的。鸦片战争后,各国列强在上海等地设立租界,侨民纷至沓来,作为西人重要的日常食物,牛奶以舶来品身份随西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随着生鲜牛奶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市场需求的增长,牛奶本身的营养价值日益受到关注。上海的报刊和杂志上开始大量出现分析牛奶化学成分的科普性文章,牛奶被作为一种滋补品、而非一种单纯的食品或饮品向读者宣传,从1910到1920年十年间,上海饮用牛奶的人增加了一倍。自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颁布《乳场管理规则》以来,牛奶就被纳入食品卫生监管范围。1925年由美国引入的“标准A级巴氏杀菌法条例”,对沪上牛奶分级影响最为深远的是1936年工部局经行的牛乳分级考核,按检查结果将市售牛奶分为ATT级、A级、B级三个等级,并颁发给牧场甲、乙等级牌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5年上海著名的牛奶公司自由农场发起牛奶普及的三大活动,即儿童饮奶运动、学校饮奶运动以及机关饮奶运动。自由农场将瓶装消毒牛奶由不同渠道分送至家庭、校园和政府部门。其中政府部门采用四分之一磅牛奶混合四分之一磅红茶,两者冲调后再加以白糖用罐头装好分送。另配饼干两块。借用自由农场总经理尤怀皋之言,此举可方便“机关里的公务人员,不必出门,就可进用茶点”。此外,华商几大乳场联合开设“MILKBAR”,中译名为“银河奶府”,类似于今天的牛奶专卖店,联合经营牛奶冰、鲜牛奶、奶酪、奶茶等各类牛乳产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834年,上海开埠通商,各国侨民纷至。当时,欧美人已经喝牛奶了,但上海没有产奶的乳用牛。江南一带以种植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少,牛用于耕地,且为水牛。当地人就用水牛或浦东产的一种黄牛来挤奶,经过稀释、过滤蒸煮,然后供欧美人饮用。这是上海最早的牛奶。但黄牛和水牛的奶脂肪率高,不易消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外国侨民引进了英国的爱尔夏牛,法国的红白花牛。1901年,徐家汇天主堂修女院把荷兰产的“黑白花奶牛”引入沪上,这种牛也叫荷斯坦牛,后来又从日本、英国、法国、丹麦、美国、加拿大等国成批进口奶牛。据史料记载,1938~1942年,上海从日本和香港引入三批奶牛,总计332头,其中荷兰牛就有245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最早的奶牛,在富人家的后院养育,自给自足,这种“庭院奶牛”现象,是当时社会的独特风景。随着奶牛饲养的增加,牛奶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在上海的市场。1870年,有记录记载上海的牛奶,每10瓶为一个银元(一瓶650ml)。</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约1900年,一位名叫Culeg的商人,将法国驻军牛奶房改为商业经营,后被英国人收购经营,冠名为可的牛奶公司,可的便利店即由来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中外富人的推动下,奶牛业迅速发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已经拥有可的牛奶公司、最高牧场、爱光社等大牧场以外,小型奶牛场共计65家。报纸上也开始出现牛奶广告,也体现出中国追随现代化的脚步。国内的自由农场、畜植牛奶公司、华德牛奶公司、洁园农场、派克牛奶公司等联手打出“多饮牛奶,养成壮健国民,发扬民族精神”的广告词,号召饮用牛奶。可的牛奶公司,也打出广告:“饮可的牛奶,完成强健之父母,养育强健之子女,始有强健之国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随着新鲜牛奶的发展,加工奶粉的中外厂家也相继出现。进口的品牌与国产品牌竞相出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组照片是1932年拍自上海畜槙牛奶公司的,为当时典型的牛奶生产企业。珍贵罕见的历史资料照片,可研究可收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