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市法拉盛草原-科罗纳公园游记2021年11月

Vincent Zhou

<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27日星期六,在朋友任颂羔、王颖夫妇的邀约下,与他们一起游览了法拉盛草原-科罗纳公园(Flushing Meadow-Corona Park)。</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个公园就在我家附近,我每天还去地处公园一端的皇后植物园散步,刚搬来法拉盛时,还曾在公园的湖中泛舟。记得那条小船是用脚踏的方法驱动的,当时儿子还是小孩,用“工钱”奖励,他才肯积极参与。二十多年过去了,恍同隔世,但还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这个公园实在太大,主要的建筑又处在另一端,在法拉盛住了二十年,也没有想到要穿越公园,去另外一端看看。因而,对那边的情况只有耳闻,并无目睹。这次开车前往那一侧,还不得其门而入,费了一番周折,才得以进入公园的范围。其实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公园地处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干线之间,很容易错过入口。步行去那里也不方便,公交巴士没有相应的服务。因而,这个公园就是在本地,也养在深闺人未识,尽管天生丽质难自弃。</p><p class="ql-block">有此机会,我自然应该好好观赏,而且,这个公园近水楼台,就在我居住多年的法拉盛地区,又是举办过两次世界博览会的会址,就觉得 更应该仔细探究,了解其来龙去脉</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公园入口附近的高速公路,远处建筑物位于公园以内。</p> <p class="ql-block">公园地处纽约市皇后区北部,总面积为 897 英亩(363 公顷),是纽约市第四大公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来仅以法拉盛为名,1964年世界博览会期间将公园另一端的科罗纳添加到公园的名称之中,这是纽约市议会的决定,科罗纳地区曾是纽约市工业废料的倾泻处,居民也多是社会底层的劳工,市议会觉得太亏待它了,应该作些补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公园地图。</p> <p class="ql-block">公园是随着法拉盛地区的开发逐渐建立起来的。</p><p class="ql-block">公园的历史始于1920年代,纽约市公园局在那时首次构想,在法拉盛地区建立另一个中央公园,因为在那个年代纽约市大幅度扩张,部分人口迁往皇后区和长岛,这儿的人口开始稠密。</p><p class="ql-block">由于这一形势,1930年确立的这一地区的开发计划就包含建立“法拉盛河公园”和“法拉盛河公园大道”的内容,这些设想逐渐落实,“法拉盛草地公园”呼之欲出。</p><p class="ql-block">公园与两次世博会关系密切,能有现在的设施和规模,俱拜两次世博会所赐。</p><p class="ql-block">1939年世博会的举办和筹备,为公园的最终成形推波助澜。纽约市当选为1939年世博会的举办城市,1935年,纽约市决定将博览会举办场地选在“法拉盛草地公园”。</p><p class="ql-block">1936年6月16日世博会场地动工,工程包括平整灰丘和草甸,挖掘<span style="font-size: 18px;">草甸湖和柳樹湖这</span>两个大湖,作为主要景观,至今这些湖泊仍很热门,纽约市每年的赛龙舟活动就在这里举行。平时,则成游客休憩泛舟之处。</p><p class="ql-block">1959年,公园再次成为世博会场地,这一次是1964年世界博览会。就是在世博会举办当年的1964年初,纽约市议会决定在公园的名称上加上“科罗纳”字样。<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纽约市还决定将世博会经费剩余的1160万美元经费中的大部分,用于这个公园的建设,使其名副其实,具备真正公园的功能。</span></p><p class="ql-block">由于这次世博会,公园重新规划,在原先的三个建筑的基础上,作了大规模的扩建。公园现在的布局就在那时定型。</p><p class="ql-block">由于这一规划,公园大致分为七个“区域”:沿法拉盛湾而建的码头(包含世界博览会码头)、“体育中心”(包含花旗球场和美国科技大学)、“西部公园” “(大中央公园大道和展览场地以西延伸的一小部分,设有纽约科学馆和皇后动物园)、“休闲与花园植物区”(包括凯西纳走廊公园和皇后植物园)、“历史悠久的世界博览会核心区”、草甸湖和柳樹湖。&nbsp;</p><p class="ql-block">我们游览的是其中的世博会核心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世界博览会核心区的地图。</p> <p class="ql-block">其中皇后植物园与我关系密切,与我家仅二街之隔,是我每天散步的场所。</p><p class="ql-block">凯西纳走廊公园以及凯西纳公园,则属于世博会以后公园局的规划,在1967年开始修建,这两处也是我常去休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为皇后植物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纽约科技馆处进入园区。纽约科学馆(New York Hall of Science),也以其缩写NYSCI为名,这个科学博物馆,属于公园, 是1964 年纽约世界博览会尚剩的少数建筑之一,又是纽约市唯一的实践科学和技术中心。 侧重于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馆原是世博会为数有限的科学博物馆之一。博览会之后其他科学博物馆均关闭,仅此硕果仅存,现已成为纽约市学生的宝贵学习资源。</p> <p class="ql-block">学生可以经过申请,参加此馆安排的学习规划,圆满完成任务以后,可以继续在附近的皇后学院深造,学费减免,减免部分由纽约市政府支付,但需要承诺,毕业以后至少在纽约市一些缺少科学老师的中小学工作两年。</p> <p class="ql-block">科技馆在疫情期间关闭,此前不久曾重新开放,但又因为飓风造成房屋设施破坏而关闭,无法入内,我们只能在门前短暂停留,并摄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公园北端附近, 是“体育中心”区。</p><p class="ql-block">我们进入公园以后,首先看到的是网球中心,也是美国网球公开赛比赛场地。美国公开赛是世界三大网球赛之一,九月份赛事进行时,世界各地的球迷蜂拥而至,连带公园的这一部分也人满为患,近旁的皇后博物馆为安全起见,还在赛事举行期间闭馆。</p><p class="ql-block">2006 年,这个网球中心以职业网球运动员比利·吉恩·金(Billie Jean King) 的名字命名,称为美国网球协会比利·吉恩·金 国家网球中心。</p><p class="ql-block">在公园的最北端,是花旗球场,自 2009 年以来,成为职业棒球纽约大都会队的主场。</p><p class="ql-block">这个公园受到体育界的青睐,原计划在此建造多个球场,但都因为附近社区居民的反对而腹死胎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即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比利·吉恩·金 国家网球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的是公园七个区域中的“历史悠久的世界博览会核心区”。</p><p class="ql-block">这个区域位于公园北部,由世博会展馆、喷泉和雕塑等组成。</p><p class="ql-block">这一区域以一个长廊为中心,长廊长2500英尺(760米),是根据吉安·洛伦佐·贝尼尼为梵蒂冈圣城圣彼得广场的形状设计的。长廊以美国总统命名,北侧称为赫伯特·胡佛长廊,南侧称为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长廊。</p><p class="ql-block">位于这个区域的主要建筑包括地处长廊中心的皇后博物馆,两端的皇后剧院和网球中心。</p> <p class="ql-block">位于长廊一端的网球中心。</p> <p class="ql-block">长廊向前延伸。</p> <p class="ql-block">长廊区域众多雕塑之一。</p> <p class="ql-block">长廊即景,远处塔楼是皇后剧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皇后剧场塔楼在望,开始时不明所以,以为是自来水塔,还暗自思量,为何水塔建于公园以内。</p> <p class="ql-block">皇后博物馆和皇后剧场遥遥相对。</p> <p class="ql-block">皇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越过皇后剧场,是马罗夫溜冰场(Maloof Skate Park),这是长廊的另一端的尽头。我们到达那儿时,不见溜冰的人,但感到这是滑板的天下,不少年轻人驾驭着滑板在此跳跃驰行,他们身手矫健,在不大的场地纵横驰骋,如履平地,视栏杆阶梯若无物。</p> <p class="ql-block">巨型地球仪(Unisphere)矗立于这个区域的中心,是1964年世博会的象征,现在已经成为纽约市皇后区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皇后剧场、巨型地球仪和皇后博物馆在纽约乃至世界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因而我准备浓墨重彩,详加描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受先介绍皇后剧场。</p><p class="ql-block">皇后剧院,全称为公园里的皇后剧院(Queens Theatre in the Park),由此名称即可看出这家剧场和法拉盛草原科罗纳公园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皇后剧院目前用于歌舞表演、音乐会、百老汇歌舞剧、喜剧和儿童活动等多种文艺表演,是新人新作品的首演场所,还一直是独立电影展的举办场地。</p><p class="ql-block">皇后剧院的宗旨是发挥多功能活动作用,满足纽约市、特别是皇后区不同人群的各种兴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皇后剧院使用效率很高,每年举办的活动多达300 场次。</span></p><p class="ql-block">从1997 年起,皇后剧院由独立的非营利组织经营,但其部分资金来自纽约市政府属下的文化事务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皇后剧院的前身是1964 年纽约世界博览会专属剧院。</p><p class="ql-block">这届博览会耗资 600 万美元兴建各种建筑物,该剧院的建筑即为其中之一,由观景塔和一个名为“明日帐篷”的露天展馆组成,观景塔鹤立鸡群,傲视广袤的公园草原林地,成为该剧院与众不同的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世博会期间,剧院只有一个圆形的房间,观众站在房间中间观看投影在四壁屏幕上的全景电影,一种以360度全方位旋转展示场景的电影,播放的电影是介绍纽约州旅行景点的纪录片,这是世界博览会对主办城市表达的谢意。</p><p class="ql-block">1970 年代,这个简单的电影播放厅扩建成现在这样的多功能的剧院,增加了舞台、公共卫生间、大厅和更衣室。</p> <p class="ql-block">巨型地球仪(Unisphere)由格里莫尔·克拉克(Gilmore D. Clarke)为1964年世界博览会设计,承建这一工程的是美国钢铁公司下属的一个部门 美国桥梁公司(American Bridge Company)。</p> <p class="ql-block">这个地球仪的横空出世,有其政治背景。</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逐步升级,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相继发生,原子弹氢弹也研制出来,世界和平岌岌可危。与此同时,反战运动也风起云涌。因而<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一届世博会的主题就被拟为“通过理解,实现和平”。</span></p><p class="ql-block">冷战从地面发展到空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竞相发展太空技术,试图以此遏制对方,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登月行动相继出现,这又标志太空时代的来临。</p><p class="ql-block">建造并展示这个巨型装置,旨在彰显世博会主题,呼吁世界和平,同时又反映太空时代的特点。</p><p class="ql-block">这个大地球仪的名字Unisphere的字面意思是地球是一个统一的天体,寓意地球是一个整体,在太空时代,地球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距离缩小,关系更为紧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依存,而非相互冲突,不同理念的人应该和平相处。</p> <p class="ql-block">这个地球仪高 140 英尺(43 米),直径 120 英尺(37 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表面由500 多块代表大陆的钢片组成,还有三个钢环,代表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 </span></p><p class="ql-block">地球仪坐落在一个 20 英尺高(6.1 米)的三脚架底座上,而这个底座则隐藏在一个直径 310 英尺(94 米)的圆形池中。池中设有喷泉,池水喷涌时万箭穿空,十分壮观。可惜现在时值初冬,又逢疫情,池水抽空,我们只能想象这个奇异瑰丽的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博会为其标志的设计煞费苦心,方案几经周折,首先提议的是一个高 170 英尺(52 米),四周围绕螺旋的倒锥形。然后则是一个直径300 英尺(91 米)、与地面倾斜 18 度的碟形建筑,建筑物内部是一个<span style="font-size: 18px;">“行星观测站”,以及</span>餐厅、展览、教育和娱乐设施。但这两个提案都被否决。</p><p class="ql-block">巨型地球仪的想法出现在 1960 年 9 月,其设计者克拉克在从俄亥俄州飞往纽约途中拿着笔随意涂鸦,在信封的背面勾画出一个金属浑天仪。 当他到达办公室时,这个灵感已经俨然成形,细化成一个带有经纬度环的旋转地球仪。</p><p class="ql-block">浑天仪是中国古代用来观察天象的伟大发明,这个地球仪的出现,其实也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大放异彩。</p><p class="ql-block">克拉克请在他办公室工作的建筑师威廉·S·博伊斯 (William S. Boice) 将其设想绘制出结构草图。博伊斯在原稿的基础上增加了喷泉增辉,并将地球仪具体设定为倾斜 23.5 度,直径为160 英尺(49 米)。这个设计最终定稿,并获得批准。</p><p class="ql-block">由于成本高昂,美国钢铁公司否定了让地球仪旋转的设想,但保留了在基座设置喷泉的设计,地球仪的尺寸也略减,从 150 英尺减少到 120 英尺(从46 米减到 37 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在皇后博物馆内眺望地球仪的景象。地球仪就在皇后博物馆的正前方,两者相距不远,有伸手可及之感。</p> <p class="ql-block">美国钢铁公司对这个巨型地球仪贡献巨大,</p><p class="ql-block">首先,该公司免费为世博会建造这个巨型装置,世博会则投桃报李,在整个展会期间,让该公司的名字出现世博会资料上。</p><p class="ql-block">其次,博览会结束后,美国钢铁公司还捐赠了十万美元,使这个巨型地球仪成为法拉盛草原-科罗纳公园的永久景点。</p><p class="ql-block">作为 1964 年世界博览会的标志,1964 年 4 月发行世博会特别纪念邮票时,巨型地球仪理所当然名列其中。</p><p class="ql-block">这届世博会吸引 了5100 万人前来参观,这个巨型地球仪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与两次世博会关系最为密切,也最具历史意义的是皇后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皇后博物馆,曾名皇后艺术博物馆。 该馆历史悠久,原为 1939 年世界博览会展馆。</p><p class="ql-block">从 1946 年到 1950 年,该馆是联合国大会的所在地,联合国在此作出许多决定性决议,例如,宣布成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承认韩国分裂分治以及授权以色列建国。</p><p class="ql-block">1964 年,这座建筑进行翻修,以再次用于世界博览会,并成为 1964 年世界博览会的纽约市馆,在那里展示了至今仍在展出的纽约市全景模型地图。</p><p class="ql-block">1972 年,改为皇后区艺术文化中心,更名为皇后区艺术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1994 年,该建筑进一步翻新,重新配置画廊、教室和办公室。</p><p class="ql-block">2009 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将曾占据大樓南半部長達 60 年之久的滑冰場迁至公园东北部,博物馆成为整幢大楼唯一的单位,规模扩大一倍,达到100,000 平方英尺(9,300 平方米),还</span>启动耗资 6,900 万美元的扩建计划,增加了 50,000 平方英尺(4,600 平方米)面积,用作展览、教育和办公空间以及八个新艺术家工作室,扩建<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于 2013 年 10 月完成。</span></p> <p class="ql-block">底层大厅。</p> <p class="ql-block">展览场地共二层,这是通往二楼的楼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展览由不同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反映纽约市民生活的各种展品。</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放映的影片反映了纽约市多姿多彩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影片反映的是纽约市警察维持治安的鲸须。</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展览展示国外的生活场景。这个展厅正在展出台湾的饮料。</p> <p class="ql-block">纽约市供水系统的救济图。</p><p class="ql-block">在 1939 年的世界博览会上,城市机构受邀为纽约市馆制作展品。供水、燃气和电力部(纽约市环境保护部的前身机构)委托工程进度管理局的制图调查组创建纽约市供水系统和流域的大型浮雕地图。 1938 年,一个地图构建者团队开始工作,预算100,000 美元(相当于 2020 年的 1,861,000 美元),当时正值大萧条,这笔开支极为可观。但是,这个地图面积达 540 平方英尺(50 平方米),对于城市馆来说,占用空间实在太大,不得不忍痛割爱,不在那届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十年后,该地图在曼哈顿举行的城市黄金周年博览会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公开亮相。 </p><p class="ql-block">这儿展出的是其缩略模型。</p> <p class="ql-block">作为皇后区的博物馆,皇后区以及博物馆所在的法拉盛的历史当然也是展示内容。在展出场地播放的以下三个视频描述了法拉盛河和法拉盛海湾的历史演变。</p><p class="ql-block">从这些展览的实物和影视资料,我得以一窥居住了二十年的法拉盛地区历经的变化。</p><p class="ql-block">法拉盛地区在冰川时期形成,原为冰川湖,冰融化后成为沼泽,哈德逊河借道法拉盛河谷流入大西洋,从而形成法拉盛湿地。</p><p class="ql-block">住在这儿的原为印第安人中的阿尔冈原住民,他们居住在今天的纽约市皇后区和布鲁克林区的沿海湿地。</p> <p class="ql-block">1640年起,荷兰人定居于此,在西部建立纽顿镇(今天的艾姆赫斯特、科罗纳等地区),在东部建立法拉盛镇。到1666年时,美洲原住民已经被迫迁离此地,尽管根据他们与荷兰人签有协议,可以在此狩猎。十七世纪中后期,富有的地主开始在此建立农庄。</p> <p class="ql-block">荷兰人的殖民地以荷兰首都为名,称为新阿姆斯特丹,荷兰人被迫将其卖给英国以后,英国人则将其英国化,根据英国地名约克更名为新约克,也就是纽约。从那以后,法拉盛就成为纽约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这儿的一座农舍曾被用作英国军队的总部。</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马观花,突然看到蒂芙尼制品的展览,蒂芙尼珠宝名闻遐迩, 奥黛丽赫本主演的蒂芙尼早餐更令其家喻户晓。得以在此一探究竟,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p><p class="ql-block">蒂芙尼公司(Tiffany &amp; Co.俗称 Tiffany's)是一家总部位于纽约市的美国奢侈珠宝公司,销售珠宝、纯银、瓷器、水晶、文具、香水、水瓶、手表、个人配饰和皮革制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蒂芙尼公司由珠宝商查尔斯 刘易斯 蒂芙尼 (Charles Lewis Tiffany )于 1837 年创立,20 世纪初在其儿子 路易斯 康福特 蒂芙尼(Louis Comfort Tiffany)的艺术指导下成名。2018 年净销售额总计 44.4 亿美元。 2019 年,蒂芙尼在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以及欧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在全球经营着 326 家门店。&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张贴在展场墙上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路易斯 康福特 蒂芙尼的肖像和简介。</span></p> <p class="ql-block">蒂芙尼以其奢侈品而闻名,尤其是其钻石和纯银首饰,但这儿展示的是其玻璃器皿,主要是灯具,这些灯具色彩绚丽,造型古朴典雅,极为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个展览展示的是</span>诺伊斯塔特(Neustadt )蒂芙尼玻璃收藏,是诺伊斯塔特博士与其妻子自1930年代开始收藏的蒂芙尼玻璃制品。</p><p class="ql-block">1995年以来,博物馆一直展出这些收藏。展出的物品包括窗户、灯具和相关物品,在这些收藏中还近 300,000 件以前由蒂芙尼工作室使用的平板玻璃和平板玻璃的档案。&nbsp;</p> <p class="ql-block">  蒂芙尼玻璃是指 1878 年至 1933 年在纽约蒂芙尼工作室开发和生产的多种类型的玻璃,由 路易斯 康福特 蒂芙尼等设计师团队设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865 年,蒂芙尼前往欧洲,在伦敦参观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那里收藏的大量罗马和叙利亚玻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他欣赏中世纪玻璃的着色,并相信当代玻璃的质量可以提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色调丰富,是由于使用了充满杂质的锅金属,也因为玻璃的厚度不均匀,但更多是因为当时的玻璃制造商放弃使用油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蒂芙尼工厂工人工作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蒂芙尼原是室内设计师,1878 年他的兴趣转向了彩色玻璃的创作,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和玻璃铸造厂,因为他无法在室内装饰中找到所需的玻璃类型。</p><p class="ql-block">他作为窗户的设计师和制作窗户的材料的生产商的创造力闻名于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灯具制作过程中的工具和半成品。</p> <p class="ql-block">蒂芙尼生产多种特色玻璃,名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Favrile”的玻璃即是其中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蒂芙尼希望玻璃本身能够传递纹理和丰富的色彩,因而开发了“Favrile”的玻璃。而且在1892 年获得了 Favrile 玻璃的专利。</p><p class="ql-block">该玻璃于 1901 年至 1932 年在位于皇后区 943 街96-18号的芙夫尼工厂制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展场有关玻璃制作的说明。有意思的是,根据这份说明,玻璃制作就像烹饪,配方就像食谱,各种原料就像蔬菜肉类,然后在一定温度下烧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Favrile 玻璃通常具有在一些古典时代的玻璃中常见的特征:具有表面虹彩。这种彩虹色会导致表面闪烁,但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透明。</p><p class="ql-block">玻璃的这种虹彩效果是通过在加热时将不同颜色的玻璃混合在一起而获得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视频是展场对蒂芙尼台灯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根据蒂芙尼的说法:</p><p class="ql-block">“浅色玻璃以鲜艳或深色调的颜色为特色,通常像某些美国蝴蝶的翅膀、鸽子和孔雀的脖子、各种甲虫的翅膀盖一样呈虹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关玻璃制作过程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皇后区博物馆最著名的常设展览是纽约市全景,为 1964 年世界博览会委托罗伯特·摩西 (Robert Moses) 制作。</p><p class="ql-block">制作这一全景是为了展示纽约市的市政基础设施,由9,335 栋建筑组成,这些模型与实际建筑的比例为 1 英寸比100 英尺(1:1200)。</p> <p class="ql-block">全景图是在 1964 年世界博览会开幕前的三年内,由 100 人的工作团队建造。这些模型由 273 个部分构成,共描绘了 895,000 个独立结构;由于空间限制,远洛克威社区的部分未曾安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全景图现场,站在玻璃地板上,俯瞰整个纽约市。</p> <p class="ql-block">全景是 1964 年博览会上最成功的景点之一 ,博览会结束后,仍然对公众开放,并在 1967 年、1968 年和 1969 年进行了更新。 1970 年至 1992 年期间只进行了很少的更改,在博物馆建筑物进行两年的全面翻修之时,模型也进行了更新更改了 60,000 多个结构,使全景保持最新状态。&nbsp;</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世贸中心的原始双子塔仍在地图上,尽管在实际场地上已经建造了一些新建筑。机械“直升机”车辆出现磨损迹象,并在 1994 年重新开放之前被拆除。&nbsp;</p><p class="ql-block">在全景上方,还有微型模型飞机飞翔,这些飞机模型在拉瓜迪亚机场模型起飞和降落,由长电线机械引导。</p> <p class="ql-block">全境还反映白天黑夜的变化,包括晨曦和晚霞。</p><p class="ql-block">下图即为黎明之前的曼哈顿。</p> <p class="ql-block">这次游览时间不长,仅三个小时,但内容丰富,与两次世界博览会和联合国的最初活动邂逅,还了解了居住了二十多年的法拉盛地区的历史发展。深深感到只要稍作留意,不必出远门,就能寻寻觅觅,发掘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