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万寿尊赋》笔筒,难了解万寿尊蕴藏的玄机

博物馆学文化

2021年4月30日故宫武英殿陶瓷馆重新开馆时,就有朋友约我去看。<br>我当时还在忙着看国家博物馆的《海宇攸同》和《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加之自己是一个瓷器的门外汉,并无多大兴趣,也就一直没去。<br>国庆节期间,我去了一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可当时展厅里的人实在太多了,每个展品前多停一秒钟都怕后面人不高兴。为了弥补遗憾和不甘,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连去了三趟,一个区一个区地看,一个窑一个窑地赏,一件瓷器一件瓷器读,短视频拍了几十条,有关瓷器的书读了好几本,自己喜欢的展品也写了好几件,自媒体也发了几十条,也得到了不少朋友的反馈和指导。<br>今天要聊聊第九单元“登峰造极——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朝景德镇窑及清代地方窑陶瓷”部分的排头兵“清康熙青花万寿尊”。<br>这件尊高76.5cm,口径37.5cm,腹径47cm,在整个展厅里也算是巨人般地存在。它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整个尊上用青花釉色在口、沿、身、足四个部分写满了1万个篆体“寿”字而得名。具体分布是这样的:口部2行,每行77个字,计154字;口沿外部1行48字;器身75行,每行130个字,计9750字;足部1行48个字;共计一万个寿字。粗看好像是一个经过严密设计的计算题,其实这些字的排列蕴藏着玄机。玄机就藏在这个尊边上的那个笔筒里。<br>笔筒的名字叫《万寿尊赋》笔筒,只看名字就知道它们两个有莫大的关系。<br>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萌生于战国,《史记》和《汉书》都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归于赋。汉代时,赋是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文学样式,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并称为“汉赋四大家”,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br>赋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它的发展经历了“短赋”“骚赋”“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阶段,著名的赋有屈原的《招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左思的《三都赋》、曹植的《洛神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br>赋发展到清代,又出现了兴盛气象。康熙帝就十分重视赋,将赋学与经世致用结合起来,为重新实行考赋制度开启了大门。康熙帝还亲自推动编印《御制历代赋汇》,并为该书作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康熙帝对赋学的推崇,对清代赋学的复兴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激起了清代作家极大的作赋热情,试赋制度也逐渐推广开来。<br>据著名陶瓷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前馆长林业强教授推测,“青花万寿尊”和“青花《万寿尊赋》笔筒”是由画家刘源绘制、督窑官臧应选督造、两江总督于成龙敬呈给康熙皇帝的寿礼。<br>那么这个赋就应该是于成龙创作的了,这也算是康熙帝自己培养的学生为自己祝寿,用赋写成的贺词了。全文如下:<br>万寿尊赋<br>制器于古,则象于乾;仰观俯察,奇画偶连。智周万物,理肇先天;变通不倦,品类斯全。百工巧备,群圣道传。神器是作,风火司权。炼土石而参造化;配阴阳以运玑璇。攻工进芟,斯于弗逮;制于补虞,滨于未然。其形也,广则合天度之周,厚则揆地气之式;外持圆而秉坚,中含虚而受益。岁差之数,七十五横列,其字以如之,积其余以象闰;国风之名,一十三直垂,其墨以均也,借其行以分域。其质也,如圭如璧,无偏无陂。弗追琢而同金玉,弗作会以事宗彝。守朴之华,宣彰施于五色;含章之美,特自畅于四支。若夫蝌蚪缤纷,虫鱼辐辏,穗书着体。夫农轩鸟迹,成文于颉籕。或会意而表云雯,或象形而图辰宿。风樯阵马,笔端认石鼓之周宣;卧虎惊龙,墨沈灿琱戈之夏后。河洛重开,英姿再觏;焕有文章,介兹眉寿。至于所作之旨,其义当研。无二上以合寰区,名因九五;集百家以搜坟典,篆广十千。法孔圣春秋之书,必系王于正月;遵周雅江汉之什,惟祝寿以万年。不必登中岳而听嵩呼,俨然对大宝以瞻魏悬。至哉尊也!非晋廷之白兽饮于臣,非尧宫之比斗倾于陌。卜世卜年,树德并九鼎之巍巍;可勒可铭,振声重九钟之赫赫。教以道而喻以义,体大禹击镛铎之心;景星见而庆云生,符帝舜陈鼓旌之迹。举当朝宁,九天展帝座威仪;捧达枫宸,万国觐天颜咫尺。虽曰器资水火,必藉天工而化成;然而美备甄陶,全由臣力之区尽。臣功懋而应天心,皇恩浩而膺福泽。介景福于弥疆,庆海宇于咸边。凛乎覩万寿之恃尊,允矣昭九重之令德。<br>在这篇500多字的赋中,对康熙帝的文治武功给予了极高的赞扬:“举当朝宁,九天展帝座威仪;捧达枫宸,万国觐天颜咫尺”;“臣功懋而应天心,皇恩浩而膺福泽”;“凛乎覩万寿之恃尊,允矣昭九重之令德”等等。这是臣子的必修课和拿手好戏,我们就不再多说了。<br>康熙还是一位科技达人,对物理、数学、历法、天文和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推动中国历史上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历法改革,影响深远,如果他能把自己对科学和技术的热爱在全国普及推广,中国的历史或许就要改写。<br>为了赢得康熙帝的喜爱,在《万寿尊赋》中,于成龙还特别写明了“一万个寿”字是如何按历法方式布局的。“岁差之数,七十五横列,其字以如之,积其余以象闰;国风之名,一十三直垂,其墨以均也,借其行以分域”。<br>“岁差”,指的是隋代大儒、天文学家刘焯在《历书》和所造《皇极历》中精确计算出古代最接近实际的岁差结果,即春分点每75年在黄道上西移1度。于是,在尊的一周安排了“七十五横列”。<br>每列要排多少个字呢,这也是有讲究的。“岁差”是每75年1度,那么1万年就是133.3333度,大数取整就是130。于是“其字以如之”,每纵行就是130个字。75x130=9750字,10000-9750=250字。还差这250个字怎么办呢?“积其余以象闰”,将它们排列在尊口上沿、外侧和圈足外侧。<br>尊口上沿2行,每行77字,计154字;口部外侧1行48字;圈足外侧1行48字。154+48+48=250字。<br>如此精美的万寿尊,加上构思精巧,完整无缺,浑然天成的理念,特别是对自己功绩和兴趣的无缝吻合,康熙帝在寿辰之日看到这样的贺礼怎能不高兴。我们也可以从中领会到一些工作成功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