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雨后初霁的一个深秋,与友人参观完水口战役陈列馆,信步来到旁边不远处的大部桥。</p><p class="ql-block">所谓桥,基本释义是指驾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而横跨于浈水河上的大部桥,却是一座并不寻常的桥。它是一座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桥,又是一座可歌可泣的英雄的桥。</p><p class="ql-block">大部桥始建于1907年,原名永安桥,解放后改称大部桥。座落于南雄市水口镇大部村,是两岸村民通行的一座七孔石桥。桥身是红色麻石砌筑,桥面为青麻石铺设,边上有麻石栏杆,桥墩前设鹅胸分水尖装置,整座桥外形美观,具有重要的建筑价值和文化价值,被誉为“浈水上的水口古桥”,是南雄市不可移动文物。</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带着些许凉意的秋风扑面而来,置身于这古朴庄重的桥中,望着桥下平缓东去的浈河水,心中泛起波澜,脑海里浮现出那烽火硝烟的战争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转战赣南时期,1932年7月,在南雄水口发生的“水口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大部桥就是主战场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1年9月,中央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蒋介石不甘心失败,让广东军阀陈济棠的粤军“助剿”。</p><p class="ql-block">1932年6月,中央军委命令红一、红五军团回师粤赣边,准备痛击粤军。 1932年7月初,粤军奉命由韶关、信丰兼程赶赴南雄,与红军在水口圩的大部桥一带遭遇而发生大规模激战。</p> <p class="ql-block">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往前冲,浈水两岸,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大部桥头弹雨如飞,喊杀声响成一片。倒下的红军战士和敌军尸体互相枕藉,滔滔浈江河水,也被染成红色。有的同志疲劳过度,倒头便睡,第二天醒来,才发现是和敌人的尸体露宿在一起了,有的同志夜间口渴,摸到河沟里去喝水,有一股血腥味,第二天拂晓一看,原来河沟里的水泛着红色。</p><p class="ql-block">这场战役历时三天两夜,三千名红军战士近百名南雄儿女牺牲在这片红土地上。大部桥在颤抖,浈河水在呜咽。</p><p class="ql-block">“双方伤亡之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当年参加指挥这次战役的聂荣臻元帅回忆说。</p> <p class="ql-block">无疑,这是一场恶仗和硬仗,这场战役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时间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大部桥那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巍峨身姿,桥下波澜不兴的浈河水见证了那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p><p class="ql-block">如今,站在桥头,历经风雨沧桑的大部桥依然横跨于浈江河上,仿佛诉说着那些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耳畔似乎还听见当年的枪炮声、喊杀声。</p> <p class="ql-block">一阵秋风袭来,把我从沉思中拉回到现实。放眼四顾,青山如黛,草木葱茏。桥面上汽车、摩托车穿梭往来,两岸村庄矗立着一栋栋新楼房,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先烈们曾经浴血奋战的这块红土地上,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p><p class="ql-block">大部桥,一座革命的丰碑,大部桥,一个时代的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