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施山是个名不见经传,地处慈溪市最东北端偏远的近海自然村,区域面积约130公顷左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许多人或了解,或熟悉甚至居住小施山,但不见得清楚它原来还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典范村:听从共产党领导,追随社会主义制度,紧跟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创了造致富的奇迹。个中有不少奇妙之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奇妙之一</b>:迁徙旋风。话说八十多年前,不知那股旋风,催生了从绍兴、上虞、泗门、庵东及胜山等地,一大批贫苦百姓不约而同,携老带幼,挑着一担破行头,徒步来到这块茫茫海滩,下寨求生,落户繁洐,终身不再回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发现小施山最早是在1921年,由罗大敖,施張元,姚文炳三个西边人,乃是小施山的先辈了,到小施山下面的海涂为的是牵沙蟹而来。牵沙蟹就是用一大捆网片,撒在涂面上,然后用力拖拉拢来,把涂面上爬行的小沙蟹捉拿归笼的捕捉法。日久生情,他们三人觉得这个荒涂不错,广而告之,随后就逐渐有人开始迁移而来,按这样计算村史正好是百年计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批量的迁徙应该是在解放前后的十来年间,一下子形成了二百多户中等规模村。沿329国道以南一带的人们,那时候他们不叫小施山,而喊海地舍,至今老一辈还有这样的称呼。并且当时还有"有囡不嫁海地舍”的习俗。但小施山人也尊称住在上面的人为"上等人”,自贬为下底人,逃荒求生而来的要饭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小施山人真正的一无所有,白手起家,苦不可言。小施山人的唯有的特质:思想单纯,意志坚定,从不气馁。唯一的笃信:节俭可以持家,勤劳定能致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奇妙之二:</b>村名的起源。小施山名曰山并无山,紧倚海不取海,而是考虑到南面有个施公山村,并且起始耕种的土地也属于施公山村村民所有,小施山人以租耕谋生。随着开荒开垦的不断增加,随后两村的土地便交织一起,施公山村也允许小施山开垦不断向海延伸。小施山人心里想着,还是拜大施山为老大哥吧,既不会吃亏,又有个靠山,何乐不为。于是,先辈们便冠小名施山,小弟弟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果然,在之后的近百年历史变迁中,有了小施山这个好村名,大施山与小施山两村的关系真如兄弟一般,大哥哥总是扶着帮着小弟弟。文革时期曾改用过“东风大队”,但拨乱反正后仍改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小施山碰到困难,施公山会尽力帮助。大台风来了,小施山人就直奔施公山村。村民之间一旦发生纠纷,施公山的村干部决不含糊,从来不允许以大欺小。为此,一直来,有了施公山的靠山和关顾,使得小施山村相安无事,一心种地拷海,村民的生产生活过得顺风顺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奇妙之三</b>:简约的桥联。小施山的唯一名桥一一优胜桥,就是施公山华姓师傅在解放初期帮助建造的。优胜桥建成后,桥脚南侧题有一付对联: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这简单直白的8个字,诠释了小施山人面对生死富贵的明朗态度:泰然自若,随遇而安,坚定不移建设发展小施山。现在桥两边加宽通车,优胜桥和对联字样已被遮盖在桥的下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奇妙之四</b>:天降神医村名扬。小施山村初成雏形后,第一个诞生的娃,姓马名先春,现已亡故。马先春小学毕业长大后,拜庄黄医院俞士英医师开始学医,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却一举成了"胃病神医”,手到病除,医务室内挂满了锦旗。</p><p class="ql-block">"看胃病,小施山",一传百,百传万,慢慢传开了全国,包括香港、台湾及新疆的病患都有慕名远道而来。"看胃病小施山",一度名扬天下,从国道线接送的三轮卡车们也赚得盆满钵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奇妙之五</b>:海瓜子兴村。靠海吃海,开荒谋生这是小施山人不变的初衷。公社化大跃进,小施山村波澜不惊;三年暂时困难低标准,小施山没有暂时,只有更困难;破四旧立四新,全村最大的财富是破草舍,无谓新与旧;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了,批斗地富反坏右,村里只有一个二婚的曾经的地主婆,装个佯子批无可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在此时,小施山悄然迊来了生机,一夜之间家家户户住满了男男女女、前来挖海瓜子的镇海蟹浦人。一场轰轰烈烈下海抲海瓜子的热潮由此掀起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者都是客,善良的村民们不收房租不搭伙,蟹浦人自带床铺,席地而睡。于是乎,小施山全村男女老幼,拜他们为师,跟着蟹浦人面北向海,起早贪黑,潮起潮落,成就了挖海瓜子的村和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本蟹浦人不叫海瓜子,称"黄夹"或"黄跟",在小施山人看来,"黄夹"、"黄跟"是宁波口音,听不惯话勿来。蟹浦人叫"黄跟",小施人听起来似"黄狗"。这哪里是狗,而是酷像瓜子。小施山人便直呼为“海瓜子”,自此响亮的“海瓜子”之名远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人称“黄泥螺”的伏龙山,它那长长的舌头还长长地伸在海涂中呢。近代民族资本家虞洽卿曾经建造了龙山码头,现在全被埋没在龙山工业园区的脚底下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起初海瓜子收购价是2至3角一斤,一人出门一天,少的可挖一二元,多则5元,甚至10来元。小孩眼尖手快反比大人厉害,这样的收益无本万利不得了啊!在生产队全家干一年不知年终可分几个铜钿,有的甚至可能还要吃倒挂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瓜子铜钿好赚,哪是个天大诱惑哟!这下可害苦了渴求知识的孩儿们,于是缺课成了家常便饭,弃学的为数不少,补课班、潮水班等独特的教学形式应运而生。整正影响了一代人之多,我亦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美珍,沈幼春,楊惠君,毛志妙,陈增荣,范文堪,黄惠云,楊先堂,齐云悌等众多优秀教师,在小施山最困难最渴望文化知识的时候分配到了小施山,与村民一样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乃是给小施山子孙后代送来的福星啊!可惜海瓜子加文革的冲击波实在太强大了,老师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跳入“火海”,无可奈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小施山为中心的挖海瓜子热潮悄然兴起,并似燎原之火迅速漫延到慈溪沿海各村,连许多“上等人”也下海来了。没过几年蟹浦人撤回,以小施人为主的产销链随即迅速形成。因为小施山地理位置优越——近海;交通相对便捷,有一条乱石铺就的机耕路通往329国道;再加人勤劳厚道,诚实守信。还有得天独厚的是,龙山的泥涂质优、细腻肥沃,所出产的小海鲜,味道鲜美,享誉中外。海瓜子是其中的佼佼者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瓜子最开始是销到宁波城市各大菜市场,都是用人力自行车运货,一车海瓜子,少的一百多,多的二三百斤,一天来回要骑100多公里,小施山的海瓜子行贩成了天兵天将。后来扩大到大上海,晚上宁波落轮船,早晨上海十六铺码头上船也方便。再后来用小货车销往温州,因为温州人富裕,赚钱更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0年“一打三反”运动的到来,小施山没有什么可打,唯有用自行车贩运海瓜子的小行贩,可以列为投机倒把的打击对象了。可是小施山人笑了,怒了,再后来不了了之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1980年代,改革开放,分地到户,滩涂收归政府后从新发包,进入了专业户养殖管理的新阶段,小施山的抲海瓜子的历史告了一段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慈溪的围海造地,沧海变桑田,大规模建设杭州湾工业园区,龙山工业园区,慈溪农业开发区分別开始孕育。新世纪新产业要在海滩上蓬勃发展,对小施山而言,又是一颗大福星正在由天徐徐降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涂虽然外移,海瓜子大幅减少,本地人逐渐收手。目前附海新浦那边的海瓜子相对多些,挖的基本上换了是贵州、四川、安徽等外来打工者,一天也可挖上2,3百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奇妙之六</b>:鳗苗富民。鳗苗,小施山人叫鳗秧。鳗鱼的繁殖也很奇葩,它是雌雄同体,长大到一定长度自然而然会产卵繁殖。排卵又须在咸淡水交界的浅海地带,待鳗卵孵化成幼苗后,又再洄游到淡水的河湖长里来長大。循环往复完成一生周期,人类还没有人工可以繁殖的技术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鳗秧一般在冬春季节洄游,即为抲鳗秧的旺季,时间长达半年之多。鳗秧重约0.1克/条,长似小号针,透明晶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抲鳗苗又是小施山人最早发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有少量村民在出海闸口用网斗捕捞,那时候由供销社收购出口到日本,还是最吃香的外贸创汇产品。从八十年开始抲鳗秧爆发了,一直兴旺到2015年前后,长达3、4十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鳗秧的价格以条论,由最初几角一条到后来几十元/条,贵胜黄金,人们称为"软黄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捕捞方式由近海固定拦网到用船游动,地点由近及远,南至福建,北至山东等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小施山鳗秧村的带头行动,亦带动了沿海各村,当然最狠收益最多的自然是小施山村,这么多年来收获了多少个亿?我没详询过,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诚然,抲鳗苗的辛苦、寒冷,常遇大风海大浪的风险,并且吃睏生活在船上,一般人是无法承受的。由此给渔民带来病痛,甚至命伤大海的悲哀在所难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奇妙之七</b>:内外和睦的家园。小施山村原本姓众上百,没有宗族派别与文化矛盾,是个和谐相处、朴实共生的众姓村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新世纪后,龙山42平方公里的工业开发区拔涂而起,大批的外来打工仔随即蜂拥而至,小施山这块风水宝地便又成为首选之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民又来了天赐般商机,凡可腾出的房屋用来出租,有空隙的地皮建房。日前小施山本村人口1500人,而外来者达4000人之多。最近几年,村民仅房租收入一项,据村民们估算,每年达3千万之多,并且还有上升增长空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地人,本地人,相逢一笑,其乐融融。这么多年来,没有发生过斗殴争吵的事情。早晚相见,友好相处,许多还联姻结亲,成了传承世代友爱的大家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小施山,由南往北,跨过五塘横河村口,首先碰到的是停泊在施山泓旁的汽车,一路甚是。本地车,外地车,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到处停满了有全国各地牌照的小汽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早晚两个时光段,站在村中心优胜桥上眼观四方,人车拥堵似集市,公交没有一次可以顺利通过。随时到村里转悠转悠,许多村民拆旧翻新,拆低翻高的建房户常年不断。实质上,小施山村的发票史就是伴随着村民的建房史,从草舍、瓦房、楼房到别墅,建了拆,拆了建,还在继续。小施山的村民一生之中,都须经历建房之事,少则2、3次,一般4、5次,多的6、7次。因为这乃安身之本,美好追求,民心归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奇妙之八</b>:好邻相携先得月。五十年代来了个好邻居——慈溪国营第二农场。二农埸应该是新中国的新生事物,以高产棉花为样板,以示范农业而骄傲,场长多次进京受国务院奖励表彰和周总理接见。小施山村民自从有了这个好邻居,引以自豪,脸上放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农场选址小施山为邻,包括七十年代又建立了棉花科学研究所,使得小施山近水楼台先得月。通电通水、优良种子、机械运输、做路造桥及劳动用工可赚钱,等等,都会优先考虑到小施山,照顾给小施山,小施山的困难与它们息息相关。当时很流行的一句话:小施山人讨饭篮,二农场是小兵舰,足见差距之大。但村与场,村民与场民交往非常密切,关系亲如一家,所剩不多的老一辈的在场老场员,至今仍与村民有密切的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了这个富邻强场的扶助相携,小施山很快也成了县内农业高产的标兵,良种培育与供应的基地,远近闻名的先进单位,促进了小施山的提早走进了先富之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时候我们特别喜欢二农场,因为二农场有蔬菜队,种着大片的果蔬,我们经常光顾偷些瓜果蕃茄吃,也包括喂猪的洋大头菜,红红的像苹果;因为二场有畜牧场,畜牧场里的公猪像小牛一样,我们当作了旅游景点;因为二农场有农机厂的垃圾桶里有废铁,农药房旁边有农药瓶。废铁料和2斤装的农药瓶很值钱,我们捡了卖给供销社回收站,可以买吃买玩具。二农场出工收工以升红旗,吹洋号告知,让我们知道了时间钟点;二农场有电影队,矗立着20多米高天线的黑白电视免费供大家观看,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还有二农场的同学小伙伴,他们有吃有玩有书看,我们常去常往好处多多。还有许多当年的小朋友,是我们终身的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改革开放年代,二场的年轻一代全都进城经商务工,变身为事业编制,福利待遇依然光鲜优越。只是现在的场落已经人走茶凉,那时欣欣向荣的情形不见了,而今的行政管辖权反而划归为小施山管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首小施山村历历往事,叫人感慨万千: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尽享,优越制度加勤奋,发挥得淋漓尽致。贫穷落后早已走得无影无踪,福禄禧寿永续辉煌依然绵延留长。</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