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镇长城连记22.界岭口---罗汉洞

忘江湖

<p class="ql-block">长垣百孔罗汉泪 程山抗日血浴关<br></p><p class="ql-block"> 界岭口外有数条通道,其中一条沿着长城外边通往罗汉洞。长城就建在罗汉洞的南山上,俗称罗汉洞长城。今天就走这段,全程5千米,强度不大。</p><p class="ql-block"> 界岭口有东西月城及东关城。登上西月城城堡(银台),关口通道、关城一目了然。它是洪武年建的蓟镇三十二个重要关口之一。关城有二百多住户,旧时有驻军、衙署,寺庙,是一处较大的山间聚落(图一)。因界岭口的洋河之水颇大,常常冲毁关卡,所以关口两边的城池,成为防御关口的阵地。</p> 图一:界岭口东月城及关城全貌 西月城、东月城山顶的建筑,称银台、金台。顶台面积约200平米。台上遗留大柱础,说明原来至少有两层回廊建筑(图二)。一般来说,长城关口、关城、堡城都有门楼或箭楼,但保存至今的极少。 图二:金台银台上的阁楼(也称碧霞宫)想象图 距界岭口西北一千米,是旱水关。关口设在山梁垭口,因无水而得名旱水关(图三)。这里山势平缓,敌楼密集,城墙敦厚,关口外不远矗立一座路台。从形制规格来看,这是万历年建的关口,所以《四镇三关志》没有记载。 图三:旱水关,国军与日军浴血奋战的地方 旱水关是抗日战场,占领这里,利于部队机动和补给,又有长城为阵地依托,是中日两军争夺的重点。<br> 1933年,日军33混成旅团向界岭口进攻,国民党53军116师防守。一个连兵力坚守旱水关,因寡不敌众全部阵亡,日军也死伤多人。此后这里称“血浴关”,其山谷叫“死兵洼”。<br> 关口残留的一座敌楼,明显是被炮火摧毁。其他敌楼、墙体弹痕累累(图四)。睹物思人,思绪万千,向抗日烈士致敬。 图四:千疮百孔的敌楼,是当年枪林弹雨的记忆 日军占领旱水关后,在敌楼内多处刻字,记录部队番号及纪念阵亡人员。但没发现中国守军遗留的文字。<br> 罗汉洞分为大小关。小关建在一道小山梁上,通单骑,两侧各有一座敌楼守卫(图五)。大关为弘治十三年所建,设在黑龙头山脚下,也称石碑沟关。大关可通众骑兵,内设关城(图六)。明嘉靖十四年《山海关志》:“罗汗洞关,官军一十八员,马一匹”。守关兵力有点弱,再分守两个关------,替古人担忧了。 图五:在西南的敌楼上,远看小罗汉洞关 图六:大罗汉洞(石碑沟)关,右侧为关城石墙 罗汉洞关西侧的墙台边,设有一道便门 (图七),估计是平时关门关闭,只走便门。便门窄小,便于控制来往人员。 图七:平缓山峦上的罗汉洞长城便门 <div> 界岭口至罗汉洞这片山脉叫程山。程山是丘陵地带,所筑城墙宽大高耸。尽管战火毁坏了许多建筑,但远远望去,城墙蜿蜒长蛇,敌楼星罗棋布,如八卦巨阵(图八、九)。</div> 图八:罗汉洞长城,远处山尖是黑龙头山主峰 图九:黑龙头山回望罗汉洞长城 从边外小道折回界岭口用餐。在关城长城驿站的农家院里,主人收集的长城遗物,有石雷、石炮、佛朗机炮(图十),这顿饭有穿越历史的感觉。 图十:长城火器,石雷、石炮、小佛朗机炮 <p class="ql-block"> 石雷也称万人敌,石块凿洞,内装炸药,置药捻,封泥即可。《临榆县志》说,每座敌楼配备三百个。可见石雷在长城防守中被大量使用。石雷是从擂石演化来的,又是手雷的前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