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1年6月17日,我和老伴游完安徽黄山后,又来到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宣城市绩溪县东的上马石村和绩溪县龙川村,领略徽商文化、观看徽派建筑和游览龙川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 徽商大宅院(又名“西园”)位于安徽最南端的歙县县城。整座古建筑群集牌坊、戏台、亭阁、花园、水榭等于一体,为组合式的宅第群体,有宅第26座、房屋数百间,天井36个、柱子1580根。其气势宏伟,马头墙层层昂起,飞檐翘首,亭阁桥榭、牌坊宅第浑然一体。大宅院内的古徽州“三雕”精品(石雕、木雕、砖雕)多达14000多处,有识人士曾放言:这是一个空前乏后的旷世之作,是一部徽文化的壮丽史诗。</p><p class="ql-block"> 徽商大宅院因其位于练江之西,与练江之东徽园隔河相望,故本地人一般都称徽商大宅院为“西院”。“北有乔家大院,南有徽商大宅院”已成为歙县旅游业响亮的导游词。</p> <p class="ql-block">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它昭示着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p> <p class="ql-block"> ‘恩荣’的意思是有恩于国家,有恩于老百姓,是朝廷和老百姓的荣耀。‘恩荣’是皇帝给予的赞美和荣誉。明清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p> <p class="ql-block"> “徽文化”是国内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不但在徽州及安徽其它地区流行开来,在江浙一带也颇受影响,在徽商大宅院景区内就能“一站式”的了解到徽州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p> <p class="ql-block"> 进入徽商大宅院以后,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我最先直观地感受到这里就是“大户人家”。进门后的天井是徽派建筑主要的采光和通风系统。下雨天还会把雨水聚集进来,用一口大缸给接住。因为徽州人视水为“财富”的象征,万万不会让落入家中的雨水拒之屋外。而且徽州的老建筑都是木质架构为主,用大水缸聚水,也算是起到了很好的消防作用,一举两得。</p> <p class="ql-block"> 徽商大宅院完美重现了明代建筑肥梁瘦柱,简约舒展,清朝及民国建筑内涵丰富、雕饰细腻的特征风貌。无不尽显徽商大家族宅第礼仪、教化、进取、休闲等诸多功能。宅院精华,体现在那一幅幅繁丽多姿的雕刻细节上,有代表吉祥的三羊开泰,有象征富贵的牡丹,有寓意富贵的麒麟,有象征平安的孔雀,有喻为夫妻和睦的鸳鸯等,雕刻无处不在,尽展徽派之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镶嵌在民居、祠堂和牌坊之上的砖雕、石雕和木雕,称之为徽州 三雕(石雕、木雕、砖雕)。几乎拥有徽派建筑中你想要看到的一切。更贴切一些的说,这里更像是一座民间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徽州三雕”十分精美,这些雕刻造诣极高,其中有一处石雕顶端还有仅存的“活页”小门,会随着风力而变化,有一定的“天气预报”作用,且这样的石雕手法难度极大,在现在徽州的其它古村是看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 紫园位于安徽宣城市绩溪县东的上马石村,绩溪紫园距县城1.8公里,往龙川景区的必经之道。绩溪紫园浓缩了徽州民居构建的各种风格,将徽州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精华汇聚于一园,是一座园林式的建筑群。园中四面环山,一池碧水,山上松枫掩映,山下房舍栉比。整座园中由五凤楼、待云阁、环翠桥、葫芦池、松凤堂、高云堂等组成,集中了亭台、楼阁、民居、祠堂等徽州建筑的元素和典型的江南格调。小巧玲珑,小桥流水、小家碧玉、古色古香,凸显了古徽州的建筑风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潜力。</p> <p class="ql-block"> 绩溪龙川景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龙川村,是胡姓聚族而局的古村落,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为明代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清朝红顶商人胡光镛的族祠。是近代学者胡适、原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家乡。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珠联璧合,浑然天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村为何叫龙川村呢,那是因为东边这座高山是龙须山,是这村中龙脉,从村中穿过小溪古称川,所以就叫龙川。在水街西边的小山叫鸡冠山,和在东边相对的龙须山一起按风水学上说是天龙地凤,龙凤呈祥。南边就是胡氏祠堂对面的这座山叫天马山,是这龙川一村之朝山,北边有条长河,叫登源河。当年胡氏祖先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就是因为东耸龙峰耸,西峙鸡冠,南有天马山奔腾而上,北有登源河蜿蜒而来。</p> <p class="ql-block"> 奕世尚书坊.它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是一座纪念明代胡姓的胡富、胡宗宪两尚书的石牌坊。牌坊有四柱三门五楼,南北朝向,通高10米,面宽9米,抬梁式建筑,主体结构由4根柱子、4根顶定盘坊和七根大小额枋组成.在四根柱子的南北两面,各抱鼓石护座.牌坊采用侧脚做法,柱子采用梅花柱的抹角做法,这是明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整座牌坊气势磅礴,充分展现出我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牌坊主楼延下正中有一块竖匾,"恩荣"二字耀眼夺目,匾的四周则盘以双龙戏珠纹.在恩荣匾的下面,4只宝瓶托起的天花板,写有楷书"奕士尚书"和"奕士宫保"8个大字,字体端庄厚重,行笔秀润潇洒.句考证,这书法出自明代四大家之一的文征明之手,奕世尚书坊是明代正宗石雕牌楼,为徽派石雕之最。</p> <p class="ql-block"> 都宪坊是为副都御使胡宗明而立。都宪坊最上方是“圣旨”二字,在牌坊等级中属于第三等。以前建造牌坊必须得到皇帝恩准才可以,根椐不同等级牌坊一般分为三等。一等牌坊是“御赐”,是皇帝同意以后由国库出钱建造;二等牌坊是“恩荣”,是皇帝同意以后由地方财政支持建造,相当于现在只给政策不给钱;三等牌坊是“圣旨”,是家族出了人物,向皇帝申请,皇帝恩准后由自已或家族出钱为其建造。</p><p class="ql-block"> 圣旨下方是“都宪坊”。“坊”,指牌坊,起楼的称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以标榜功德,宣扬礼教,多用木、砖、石等材料建筑。南方多雨,多用石料。</p> <p class="ql-block"> 龙川胡氏宗祠建于明代嘉靖25年(1547年)清光绪4年(1878年)重修。宗祠坐北朝南,前后3进,占地总面积1271平方米,以山带水,气势飞动。祠内装饰精美,尤以保存完好的各类木雕为最,有关专家赞誉它是中国古祠一绝,江南第一祠,素有“徽派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之美称,</p> <p class="ql-block"> 胡宗宪(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明朝军事家,抗倭英雄。</p><p class="ql-block"> 胡宗宪早年中进士后,直接进入了刑部,开始了仕宦生涯。在其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期间,勤政爱民,招抚山贼。累迁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在任期间忠心为国,平定浙江的倭患,取得了抗倭的重大胜利。后因严嵩父子被查,胡宗宪受到牵连而被陷害。1565年,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死后追谥襄懋。</p><p class="ql-block"> 誉称“徽州第一家”的龙川胡宗宪尚书府,座落在安徽绩溪龙川村中央,从胡宗宪至胡氏“炳”字辈共12代人曾在此居住。龙川村呈船形,东耸龙须山、西卫凤凰山,登源河与龙川河村前交汇相拥,是一块藏龙卧虎之宝地。‘</p> <p class="ql-block"> 龙川水街。具有悠久的历史,保存完好,水街及沿街两边建有许多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具有极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龙川水街长约500米,水街之水源于石金山麓,南流经岭里至岭外,折向东流,在龙川村凤山下入村,穿村汇入登源河,河床比降为500:1,所以枯水期流水潺潺,汛期河水奔腾,荡涤村中的一切污泥浊水。河岸由青石和花岗岩石砌成。河岸陡直,沿河岸设有石踏步下河,以利居民浆洗取水,更有一处下河处,形同小码头,用青石和花岗岩砌成,为清代早期所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