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16号下午,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报告厅,正在进行着一节自读课文的竞赛课:《雨的四季》,独特的授课角度,让人耳目一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节课的教学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同学们,逐步走进文字地课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第一部分,汉字竞猜导入。猜一猜甲骨文“雨”字,调动了学生上课的兴趣和课堂氛围。明显都感受到孩子们地积极性都被这样一个有趣的小猜谜调动起来了,更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就是新授部分了,这一部分开头老师提出了过渡问题: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看看和前面的讲读课文有哪里不一样的?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课文旁边有旁批,后面有阅读提示。于是教师因势利导,1.“运用支架,自读学习” 四个小组对应讨论旁批2、4、5、6,然后交流展示,从而引导将文中所有的旁批进行分类。1、3是赏析型旁批,2、4、5、6是启思型旁批。了解了旁批类型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下面让学生自主学做主编,添加旁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学做主编,添加旁批。学生自主动手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①试着给课文结尾处添加一条赏析型旁批,使它和第一条旁批形成呼应,并男女生分开读开头和结尾,让学生懂得关注一般性文章的结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②在课文2.3.4.5段旁边各添加一条赏析型旁批,揭示四季雨的各自特点。春天的雨_____而____,夏天的雨______而______,秋天的雨________而_______,冬天的雨______而_____。这样引导学生摘录文章中雨的特点的词语,而有些特点则需要结合语句来提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③.在第二段旁边添加一条启思型旁批。如何揣摩和品味本段中的精彩语句,____________句,运用了____________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选一个你喜欢的句子,运用该句式来品一品)。那么当中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来朗读,才能更好的表达出这样的情感呢?我认为在品味语言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看书后的阅读提示,点出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来进行描写,运用美妙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带来全方位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④指导学生朗读。以课文第二段为例,运用换气符号和重音符号,让学生来练习更生动表达的朗读,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则是:以诗解文,诵读品味。教师选取作者的一首《中国的土地》,将文中代表田园风光的词语用醒目的红色标出,再让大家从课文中2-5段找出田园美的词语,写出《田园的美丽》小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从而引导学生可以从描写的景物所反映的季节、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调动了人物的哪些感官等等方面来比较,从而体会文章的田园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以为课就这样结束了,哪里知道教者又设计了接下来的环节,让这节课的学习更为深入,更为发散:朱自清在《春》的结尾将春比作三个不同时期的人,模仿这样的思路,你觉得四季的雨又像一个女子一生的哪四个时期呢?通过巧妙地发散引导学生善于找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融入自己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本节课的最后,课后作业的布置也是很有针对性,真的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能够紧扣旁批和阅读提示来指导教学,每个环节的设计体现着教者的智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p> <h3>编辑</h3></br><h3>辛宣萱</h3></br><h3>审核</h3></br><h3>郑冬前</h3></br>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7XivbvxxsTO5um6mx9g3w"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缪德梅老师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