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喜庆情景。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p> <p class="ql-block">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即使再远、再累,都会在春节这天赶回家。春节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最难以割舍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我们常把春节称作“过年”,这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时,就有对“年”的不同叫法。据古书记载:唐虞叫做“载”,这是万象更新的意思。夏代叫“岁”是表示新年一至,春天就来了。商代叫“祀”是表示四时已尽,该编入史册的时候了。</p> <p class="ql-block"> 直到周代才开始叫“年”。“年”的基本概念大概是从新石器时代初期开始的。我们祖先都是庄稼人,他们以农、林、牧、副、渔业为生。因此,古代关于“年”的概念初义来自农业,古文上有“年,谷熟也”的说法,以谷熟为一年。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样子。可见,“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为庆祝丰收和迎接新的一年开始,人们就在“立春”前后的旧历年正月初一欢聚在一起”过年”。可见,关于“年”的最初概念,都和人类生产劳动的周期性一致,都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性的客观反映。</p> <p class="ql-block"> 据《诗经》记载,每到农历新年农民喝“春酒”祝“改岁”,尽情欢乐,庆祝一年的丰收。到了晋朝,还增添了放爆竹的节目即燃起堆堆烈火,将竹子放在火里烧,发出僻僻啪啪的爆炸声使节日气氛更浓。到了清朝,放爆竹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了。清代潘荣升《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除夕之夜,子夜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竟响……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于前野,彻夜无停。”</p> <p class="ql-block"> 民间把过春节叫做“过年”,有一段古老的传说听起来十分有趣。相传在太古的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长着血盆大口,凶残无比,人们称之为“年”,每隔365天,晚上,“年”就要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因此人们都要熄灭灯火,避灾躲乱。一次,这个妖怪到了一家门口恰巧这家人穿着红衣,点了一堆竹子取暖,先是一个小孩不小心,把一个盆子碰落在地下,“当啷”一声把妖怪吓了一跳。紧接着燃烧的竹子又“啪啪”地几声爆响,“年”因怕响怕红,怕火而吓得掉头逃窜。这家人取得胜利,便兴高采烈地相互道喜。</p> <p class="ql-block"> 此后,每逢年末岁首,人们就敲锣打鼓燃放爆竹来驱邪消灾,祈望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谓之“过年”。这样年复一年,逐渐演化为每逢过年,人们相互拜年,表示庆贺。同时,用贴红对联来代替穿大红衣服用点旺火,放鞭炮来代替爆竹等风俗也次第出现。这种传说,是洪荒时代创造诞生的,远古流下来的故事,自然就带着浓厚的神话“色彩。</p> <p class="ql-block"> 春节古时也称“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殷商时,以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了汉武帝时,由于“观象授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至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p> <p class="ql-block"> 不知道美友们有没有发现,2022年的除夕竟然不是年三十!据天文专家介绍,这“都是月亮惹的祸”。月亮圆缺变化一周称为一个朔望月,月亮最圆的那天称为“望”,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天叫做“朔”。从“朔月”到“望月”再回到“朔月”,这样一个周期平均为29.5天。然而古人在制定历法时,需要整数的天,因此一个月有时候是29天,有时候是30天。恰逢2022年腊月是小月,年三十就消失了。</p><p class="ql-block">“没有年三十”这事儿已经发生过好多回,2003年、2006年、2013年、2016年都没有大年三十。不过,专家表示,由于“除夕”指的是岁末的最后一个晚上,只要正月初一还在,前一晚都是除夕。</p> <p class="ql-block"> 没有大年三十的日子其实并不少见,有时候还会连续出现。从2025年开始,一直到2029年,连续五年也都不会有大年三十了。</p><p class="ql-block"> 憨厚忠诚牛品德,高昂奋勇虎精神。我们虽然路远隔万里,心中仍然对《美篇》的朋友们深藏情谊,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节日快乐、幸福安康、生活美滿、万事如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