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人老了,喜欢怀旧回忆,不自觉中我已迈入古稀之年,念旧之情油然而生,近日闲逸整理照片,翻看到一包老照片,自然又是一番感叹!</b></p><p class="ql-block"><b>父亲母亲均已谢世多年,家又经数次搬迁,属于老人的旧物已消失殆尽,眼前的这些照片也是我从母亲的相框中取出留存的,无意间成了父亲母亲极有意义的留念物了。</b></p> <p class="ql-block"><b>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性格随和,待人诚恳,有点胆小怕事。父亲似乎总是在工作之中,当时任菜场主管会计,白天忙碌了还不够,总将算盘与帐册带回家自觉加班。(父亲退休菜场按排两位年青接替工作,还叫苦叫累,可见,父亲长期默默承担着两个人的工作量且毫无怨言)。父亲性格有点内向,父子间的交流不多,故在很长时间里,我对父亲以往的经历知之甚少。</b></p><p class="ql-block"><b>母亲是位平凡勤劳的家庭主妇,一辈子相夫教子勤于家务,几乎没参加过社会工作,虽大字不识几个,却通情达理,善以朴实的方式周到的关爱竭尽慈母情怀。母亲最为骄傲的是为季家(父亲是季家的独苗)生养了八个儿子。</b></p><p class="ql-block"><b>瞧,多神气的八兄弟!</b></p> <p class="ql-block"><b>我的少年顺风顺水,品学均领先的我小学便成为少先队大队长,初中时又为中队长及后来的班主席,却在申请加入共青团时屡屡受阻,才让我不得不审视起“家庭出身”,断断续续与老爸聊起了这扎心的问题。祖父是“小业主”,爸爸早早就离家独户,在泽国老家建起糟坊酒厂,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由于经营有方渐有积蓄,考虑到男丁兴旺,信奉老古话“家有余粮心不慌”,便陆续购进一些田地,让农户耕作,收取粮食地租,爸的主业还是经商故成份便成了“商业地主”。谈起我家台湾的海外关系时,爸淡淡地说,你大哥解放前夕去的台湾,在基隆海洋大学读书,学的海洋捕捞专业,之后便失去联系。就是这两条,不经意间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升学,文革,上山下乡,直至北大荒。</b></p><p class="ql-block"><b>在格球山农场我是够幸运的,在一次业务培训中,我无师自通的会计能力被场部老会计赏识,不仅成独挡一面的生产队会计,还经常代表场部参加农管局的年终会计决算。贫下中农倒是不嫌弃出身不好的我,还要发展我入团,可审批时却又遇上难题,除了成份海外关系,档案还记有父亲的严重历史问题,这下我又晕了。只得回沪探亲时向老爸求证。原来胆小老实的父亲确还有一段不凡的经历,那时的父亲除了有自家小作坊,更是故乡泽国镇乡坤“阮半街”的帐务主管,阮家去台湾后父亲成阮家产业的留守,並设法将大量银元自海路送往台湾,军管处得知后大怒,将父亲关压了数月,终因帐房先生为东家运送钱款够不上通匪罪名而放人,档案中却烙上了这重重一笔。受此打击,又经土改,乡镇萧条,无法养家,父亲毅然独创上海,待立足后,分批将母亲与孩子接至上海。此事我至今佩服父亲的果断与胆魄。</b></p><p class="ql-block"><b>孩子中我与父母相处时间最长,小学中学,下乡返城,我都与爸妈共同生活,直至结婚成家立业。</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在我家的八位男丁中,季华卿作为兄长,为季家的兴旺立下汗马功劳。在大哥身上体现了季家勤劳、聪明与能干,尚在天真无忧的学生时,大哥就能在失去家庭经济支撑的逆境中,独自一人,面对突变,自持自立,勤工俭学,修完学业,终成事业。家业安稳之后,大哥便千方百计联络乡音,寻找失散多年的父母。联系到父母后,大哥的每年两次汇款从未间断,彻底改变了我家的经济困境,父亲过世后,大哥又扛起长兄为父的责职,承担了老母的生活、医疗、养老的一切费用。</b></p><p class="ql-block"><b>大哥还是弟兄们创业、脱贫、致富的引路人与支持者,扶植老四华义创建“华邦汽配行”;助老五邦寅办“华邦高级轿车修理厂”,同时引导在职兄弟参股,分享收益。业务有起色后,又为扩展规模指点布局,后来的“杭州华邦”“广州华邦”分别为老二华新、老三邦良定制,共同奔小富。</b></p> <p class="ql-block"><b>我的老家应为温岭泽国镇,父亲的家业始于此,兴旺发达也在此,更重要的季家八兄弟均先后诞生于此。既是父母的福地,也是伤心地。父亲远走后,母亲独守老宅,靠变卖旧器具维持六人的生活,吃苦耐劳的母亲用大爱支撑着这个缺衣少餐的家庭。迁居上海后,老宅一直空关着,直至我与弟同赴北大荒时,父母才狠心将老宅变卖,将微薄收入添置我俩的行囊,以不致于太寒碜,可怜天下父母心。</b></p><p class="ql-block"><b>我祖父母家是在温岭松门镇,离泽国不远。严格的讲季家的故乡应是松门,这里的“季家里”曾是族门的发祥地。古时的松门镇三面环海商贸发达,曾是三十六街七十二巷的旺镇,毁于明朝的抗倭“迁海令”…我下乡时,曾提倡回老家插队,当时祖母尚健在,独居松门十字路口的店铺,父母让我去看看。祖居长年失修,四面漏风,年迈老人独住二楼,生活尚能自理,对我的到来很是热情,只是思想太旧,难以适应,镇里人多地少根本不欢迎外来客,我还是随大部队远走北大荒。祖母过世与祖父合葬,清理旧居时还找到压箱底的二枚金戒和一摞银元,我们还都分了一些留作纪念。后来那套正十字街口的店面房如送人似的处理了。</b></p><p class="ql-block"><b>退休后,我曾特意开车重访了故乡,童年记忆已无存,好不容易找到老宅,已成废墟,据称遭遇过一场大火所致,不远处表姐的旧居依然完好,早已换主了。松门已无故人,没进镇,在族人的指引下,找到了祖坟,倒是一片好风水,坐山迎阳面海。</b></p> <p class="ql-block"><b>在编制此美篇时,沉睡的往事不断苏醒涌现,不多写了,摘几段记忆深刻的趣闻吧。</b></p><p class="ql-block"><b>父亲没有特别的爱好,嗜酒似乎是唯一,是酒坊赐予吧,每晚总想咪二口。最精典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市面根本无酒买,我与母亲找到小酒馆,叫了份酒与菜,菜分享了,酒倒进杯子,带回家让父亲解馋。</b></p><p class="ql-block"><b>大哥汇款,我家有了珍贵的外汇券,那时老爸最得意是在福州路副食品总店用外汇券购海鲜,总是从浦东赶来排头位,连营业员都熟悉成朋友了。这也让母亲练就一手好厨艺,做的红烧鱼特别好吃。</b></p><p class="ql-block"><b>大哥在帮兄弟办企业时,曾称:汽配商行如药房,汽修厂似医院,资金与技术要求不同,管理的难度差别更甚。通俗易懂,涵义深刻。</b></p><p class="ql-block"><b>大哥当初代表东星奔驰在上海奔走时,德国佬要找老洋房作办事处,我曾陪同寻遍湖南路高邮路复兴路一带的老洋房,看中的几套,不是产权有点麻烦,就是现住户主太硬气无法深入商议。洋房没买成,倒是办成了一家合资企业,独家代理上海奔驰车的销售与修理。如当时的老洋房购成,那如今的收益可要大大超过麻烦多多的合资企业。</b></p><p class="ql-block"><b>为答谢徐汇区房地局的协助,大哥曾在下榻的锦仓文华设宴,点了整只烤乳猪及经典粤菜,事后大哥私下对我讲,我这种规格的招待,客人中竟有三位车夫,看不懂。我只能打哈哈,算是改革初期的中国特色吧!不过,以后遇到宴请时我都会给司机足量餐费避开那种尴尬。</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父亲1983年谢世,享年77岁。</b></p><p class="ql-block"><b>母亲2008年过世,高寿96岁。</b></p><p class="ql-block"><b>大哥2009年逝世,享年77岁。</b></p><p class="ql-block"><b>谨以此文悼念天堂的亲人!</b></p><p class="ql-block"><b> 2021年岁末</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