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天气微寒,瑞溪中心学校全体数学老师仍欢聚一堂,积极热烈展开本周的教研活动。本次教研在蒋乾泽老师教学的《认识周长》中拉开了帷幕。</p> <p> 开课伊始,蒋老师创设运动场跑步一周场景导入新课,使数学课堂趣味化、生活化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p> <p> 教学中,蒋老师从让孩子摸一摸周边物体是否有周长的情境入手,通过说一说、指一指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认识周长,在探索周长的测量方法环节上,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说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说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不规则图形)求周长,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p> <p> 知识的积累在于知识的运用,蒋老师设计了描一描:描出封闭图形的周长,学生积极上台展示汇报。算一算:算出周长。猜一猜:它们的周长一样吗?形式多样,层层递进的练习帮助孩子们巩固新知,突破难点。</p> <p> 整节课,学生在动手、思考、交流、汇报展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到"学进去,讲出来"的意义。</p> <p> 课后全体数学老师成员集中在一起,积极的进行研讨交流,老师们都积极进行发言总结组内的研讨心得,都对这一节课做了深刻的分析与评析:</p><p>一、非常准确地把握了这节课的重难点。</p><p>课开始通过让学生描出数学书的一周,明确周长的含义。让学生探索进一步明白封闭的图形的一周才叫周长。整堂课巧设问题情境,环环相扣,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p><p>二、练习的设计层层递进。</p><p>由基础题计算各图形的周长,再加大难度比较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直观地一条一条边进行比较。</p><p>三、注重对孩子自我探索能力的培养。</p><p>季巧设问题情境,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充分让学生思考,动手操作和语言描述,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师生互动较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p><p>四、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p><p>在“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环节,学生体会对不同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应该灵活地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了解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和 “转化”的数学方法。</p> <p> 本次活动丰富了我校数学老师驾驭课堂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全体数学老师今后课堂的多样发展,为我校数学教学发展勾勒浓墨重彩的一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