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嘉兴!游览笔记(运河篇一)

吴跃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开始的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嘉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远古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古战场;浙东运河从这里南北分流,浩浩荡荡穿城而过;唐宋商贸繁荣,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近代,“南湖红船”是党的诞生纪念地,家喻户晓;这一切吸引了无数游客来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苏州吴江盛泽人,与嘉兴只一水相隔,但过去并不很熟悉嘉兴。2016年至2020年五年中有机会在嘉兴工作,就利用工作之余走访嘉兴全城,由于业余时间有限,也只限于城区和邻近乡镇,粗略估计接触过一百多个景点和文物,积累了5万多字记录和3千多张照片,现在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作为粗浅的导读吧,给准备去嘉兴旅游的朋友一点提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计划把资料分10个部分:<b>运河篇、人物篇、古迹篇、民俗文化篇、寺院篇、博物篇、园林篇、遗产篇、南湖篇、郊县篇</b>,一些内容以前曾陆续在美篇发过帖子,现在作一个归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运河篇(一)</b></h3> 京杭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全长3200公里,由京杭、隋唐、浙东三部分构成。嘉兴古运河段属于浙东运河,流经全境81.22公里,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尺渎”,历经各个朝代的不断开凿和修整,至隋朝成型,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运河古河道,没有被人为迁移,运河与环城河天然结合,形成纵横八条水网环绕古城。嘉兴市是全国唯一以原生态运河为环城河的城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运河之城。<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① 三塔</b></h3> 三塔位于嘉兴西门外京杭大运河畔,建于唐代贞观年间。据《嘉禾志》记载:“此处有白龙潭,水深流急,行舟过此多沉溺”。运河流经此处是一个90度的急转弯,人们推测“潭中有白龙兴风作浪”,时正好苏州寒山寺高僧行云云游到此,在他指点下,乡民“运土填潭,建三塔以镇之。”<div><br></div> <div><br></div>三塔建成后成为古运河上的一处航标,往来船只遥见三塔,都谨慎行驶,此后再无遇险。每逢农历三月十六日,这里还举办踏白船等民俗活动,在三塔映衬下,波光粼粼的河面上赛船竞发,你追我赶,十分壮观。<div><br>上世纪二十年代,三塔被国外游客介绍到海外,照片曾刊登于1926年2月号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第225页上,照片上江南运河景色中的三塔,分外秀美挺拔,由此三塔被公认为中国大运河地理标志之一。<br></div><div><br></div> <div><br></div>上世纪七十年代三塔被拆掉造水泥厂,塔砖被用作铺设广场。现塔为2000年在原址上重建,三座塔以中间一座最高有18.8米,均为实心砖塔,没有内梯登塔。塔边有两根石柱为遗存的原物,柱上有一道道纤绳勒痕,是为古代纤工为保护三塔紧靠石柱拉纤所留。<div><br></div> <div><br></div>丰子恺曾画过三张以嘉兴为题的漫画,其中《嘉兴写景》画的便是三塔,画于1948年,画上中间那座塔已无塔刹。历代文人题诗作画很多,以元朝吴镇的《嘉禾八景图》、明末项圣谟的《三塔图》最为出名,至于以三塔为题材印刷的烟卡、明信片、练习本、旅游手册更是数不胜数,三塔是嘉兴这座运河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div><br></div> <b>② 西水驿亭</b> 西水驿亭位于城西小西门横街口,西运河畔的绿化带中,亭中立有元代《嘉兴路重建水驿记》石碑。古代水驿由官府设于运河流经的重要城镇,专为朝廷和地方官府递送公文、转运军需、接待往来官员服务,属于官署,是最早的国家邮政机构和“政府招待所”。<div><br></div> <div><br></div>西水驿是镇江至杭州大运河段的十四座水驿之一。嘉兴的水驿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就有,元代至元年间扩建,厨房、米仓、库房、浴室、马厩设施齐全,还有亭台楼阁、水榭长廊,规模很大。后历经损毁和重建,到清朝康熙年间还有仪门、厅堂、轩室、夫房等建筑。清代朱彝尊在《鸳鸯湖棹歌》中描述:“西水驿前津鼓声,原田角角野鸡鸣。苔心菜甲桃花里,未到天明棹入城。”清末时嘉兴府官员还在西门外排班鸣炮,迎送官员。<div><br></div> <div><br></div>运河水驿在清末民初因铁路、公路陆运以及邮电业的兴起而逐渐消亡。嘉兴西水驿仅留存一块石碑。1998年环河绿化工程施工,在拆除西丽桥东侧旧房时发现此碑,当时石碑砌于民房墙中,拦腰断为两截。1999年在旧址上新建了这座石亭,并安放此石碑。石碑高2.2米,宽1.1米,厚0.29米,碑文共21行,每行37字。<div><br></div> <div><b><br></b></div><b>③ 通越阁</b> <div><br></div>通越阁位于古城西门,古称“通越门”,意为出此门向西就是越国之地。通越门前运河三股水道汇合于此,运河由杭州塘西来,在此折向穿城而过,北去苏州,而东来之海盐塘水,经过绕城河也在此汇合。古时此地有“湖天海月阁”,往来船只以此阁为进入嘉兴西门的标志。<div><br></div> <div><br></div>然而,在城南金明寺里也有“湖天海月阁”的题匾,我都去游览了一番,觉得还是通越阁比较靠谱,通越阁不仅高,而且位置好,朱彝尊在《鸳鸯湖棹歌》中说:“槜李亭荒蔓草存,金陀坊冷寺钟昏。湖天夜上高楼望,月出东南白苎村。”确实,在通越阁上向东南看,能看到南堰桥,而在金明寺则不能。<div><br></div> <div><br></div>新建的通越阁在范蠡湖公园内西南侧,为三层四方形仿古阁楼,阁上就有“湖天海月”的匾额,可看作吴根越角的地标性建筑。<div><br></div> <div><b><br></b></div><b>④ 嘉禾水驿</b> 月河街区有一座重建的嘉禾水驿,古代外国使臣路过嘉兴,会在这里逗留歇宿。嘉兴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是历史上较早和朝鲜友好来往的口岸。宋代由于北方辽金政权崛起,高丽(朝鲜)与我国的来往改道海路,由宁波或青浦往返。高丽使臣前往首府开封,嘉兴是必经之地。<div><br></div> <div><br></div>明代出了一部朝鲜人写的书《漂海录》,记载明弘治元年(1488),即朝鲜成宗十九年正月,朝鲜弘文馆副校理崔溥在返乡奔丧途中遭遇风暴,同船42人在海上漂流了十四昼夜。最终漂泊至临海一个渔村登陆,在宁海逗留了八天,受到中国地方官员和百姓的盛情接待。<div><br></div> <div><br></div>崔溥归国后,用汉文写了这部《漂海录》,长达十四万余字,被译成朝鲜文、英文、日文等多种文本,在朝鲜、日本、美国、中国等国家出版发行,其中有《过秀州西水驿站》一诗,诗中描写嘉兴城市的繁荣和丰富的物产,表达对中国的仰慕和友好之情。<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