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村原来叫松溪,远山近溪,青松碧水,颇有诗情画意。据记载,大约清朝末年改为“坎头”村南有平溪江,现在叫金庭江。</p> <p class="ql-block">究其原因,据《嵊县民政志》记述,当时村前平溪江上能行驶竹排,而村西有一处叫排撑岸头供竹排停靠的石砍,排工们无生意和息工时经常把竹排停靠在这里,而岸上有可供排工休息的棚子,用现在的话说,后来排工为了方便生活,把家属也接到这里团聚,慢慢的日积月累,历经数代人的繁衍,形成了群落,但也不知道当初是哪位排工的口吃,还是后人的耳背,把当初的撑排岸头说成了“坎头”,从此以后松溪变成了“坎头”。但坎头村也即将淡出历史。</p> <p class="ql-block">村在剡县东部,距县城大约25公里左右,正常驱车大概35分。“越中山水奇丽,剡为最;剡中山水奇丽,金庭洞天为最。”而松溪距金庭观5、6里路,是历代文人墨客朝圣的必由之路,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孟浩、张锐、皎然、刘言史、裴通、施肩吾、皮日休、僧小白、罗隐等名人曾从村子经过。</p> <p class="ql-block">村落三面环山,村东是鸟头山麓的长山,村南有邮(游)亭山,北面有后门山,邮(游)亭山顶部建有邮亭,但从我懂事起从来没有看到过,只有二根高压线杆屹立在山顶,后来在八、九十年代后人重建了一个亭子,据老辈人说,邮亭形似毛笔,亭子里有一面镜子,当镜子照射到鸟头山脚下的灵鹅村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会引起火灾,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纯属巧合,而引发村民猜测而已,也是当初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谈知。</p> <p class="ql-block">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邮或游亭其实是当初人们用来传递信号的,就像北方长城上的烽火台一样,邮(游)亭山海抜189.9米,在所处位置周边都低矮的小山丘,地势比较高,周边村落有利于邮亭山发出的信号。</p> <p class="ql-block">村民大部分姓储,明初从宁海储氏13世初迁应家山至16世转迁到松溪,至今已有600多年,剡地各村的储氏均由松溪分迁。全村200多户人600余人,其中70%为储姓,另有李、王、张、竺、韩等姓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