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书香 •与书为友——平城区十四校集团校教师读书沙龙活动

平城区十四校集团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阅读是一种遇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阅读是一种约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阅读是一种成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阅读是一种生活。</p> <p class="ql-block">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为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打造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以读书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2021年12月,平城区十四校集团校举行了第十三届教师读书沙龙活动。</p><p class="ql-block"> 读书是一次旅行,漫步的是自己的心灵,打开自己,让文字牵着思想远行。</p><p class="ql-block"> 沿途山川河流,有旖旎风景,这是快乐的出发,也是幸福的围城......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师们的阅读世界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推荐书籍:《瓦尔登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推荐官:大队辅导员 郭富存</p><p class="ql-block"> 结缘《瓦尔登湖》是源于高中时期读过他的一篇描写湖的文章。其文清新、细腻富有血温与质感,于浮躁、迷惘中予人以恬静、智慧、质朴。多年后再读《瓦尔登湖》,心境已迁,感受非同。梭罗以超验主义精髓全文白描大自然的原始森林、湖泊、动物、田园,也铺陈他的孤独、恬静、哲学与智慧,其思游离于自然、科学、宗教、生活,目的却直指真善美,探讨人的本真与自由。“我最大的本领是所需甚少”梭罗如是说。远离尘嚣与物质的束缚,他漫步于浓郁的林间,游荡于清澈见底的湖面,他的归隐有别于陶渊明,他不仅批判俗世的利欲熏天,更是探求人性的解放。他说“文明人也就是一种更有经验、更加聪明的野蛮人”他喜欢奥维德的《变形记》,以此讽刺人们“从此人变成了硬心肠,忍苦耐愁,证明我们的身躯,生来铁石结构”字里行间他强调人的完整性——这与爱默生有着先天的契合与呼应:“人们已经成为他们的工具的工具了”。正如霍桑评价梭罗一样,“他否定了一切正常的谋生之道,趋向于在文明人中过一种不为生计做任何有规则的努力的印第安人式生活的非凡一生。”诚然,社会的变迁带给我们更便捷的生活方式,更丰富的物质享受,但精神与物质并非均衡发展,情绪消费已沦为趋势。扪心自问,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出发?人或许真的应该时时从工作岗位中,从庸碌中回归生活,回归亲情,回归人的本真。</p> <p class="ql-block">推荐书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推荐官:教导副主任 尹玉</p><p class="ql-block">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这本书,内容丰富,讲解精彩,使我们受益匪浅。读了这本书之后,在制定教学目标方面有了明确的方向。通过学习,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以下方法:</p><p class="ql-block">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目标应符合《课程标准》中,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要求是课程标准中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采用以下简单的策略:</p><p class="ql-block">一、研读教材</p><p class="ql-block"> 教学目标的合理确定,首先立足于教材的正确解读,解读教材时,要聚焦两个问题,一是“学什么”;二是“怎么学”。前者是学习内容,后者是学习方法,“学什么”主要指向科学概念层面的目标,“怎么学”主要指向科学探究层面的目标,要在学内容的过程中学方法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p><p class="ql-block">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p><p class="ql-block"> 我们常说的“备教材”,但也要“备学生”。教学目标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先了解学生现有的概念水平,只有找准了起点,才能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正确定位,我们在教学中也才能对症下药,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认识的转变。</p><p class="ql-block">三、制定合适的课时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的根本,如果教师能在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后,制定一个清晰有致,层次分明,合适可行的课时教学目标,我们就可以说他的课已成功了一半。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体现着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理解,指导着课堂教学实践。</p><p class="ql-block">(1)根据教材情况调整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2)根据教材特点调整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3)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4)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都是面向全体学生,若要更细致的话,可以按学生的学习水平再分解目标,使之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无论如何,教学目标都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此外,教学目标还要有课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可测量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梦回红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语文教师 任晨丽</p><p class="ql-block"> 月华如水,悄然浸满窗楣。捧起一本《红楼梦》,倚窗而坐,轻轻翻开书页,一处胜景映入眼帘,我悄悄地走进了书的世界……迈入荣宁二府,浏览华贵的大观园,瞥见群芳的芳容与斗才,见证大家族的兴与衰。不知何时我被深深吸引,因其欢欢喜喜,因其悲悲戚戚。犹记得黛玉提着花囊,拿着花锄,在潇湘馆一般清泉流过的沁芳闸,用纤纤细手撒落花瓣,悲吟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书外的我为此紧锁眉头,多愁善感的女子,自命清高的黛玉,怎能不让人牵肠挂肚?“哟,老祖宗,”王熙凤是人未到而声先闻,“我可想死你了!”精明的人儿带着甜甜的嘴巴一同倒在贾母的怀中,喜得贾母乐不可支。只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胭脂里的英雄竟落得可悲下场!“露轩影,惆怅离情,落月成孤倚。”“莺儿,送这个给林妹妹,倘不够,再来拿。”宝钗牵挂着黛玉的病,虽然黛玉对自己总是冷嘲热讽。啊,真不愧“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难得如此大气,难得如此宽容,不愧是我之最敬。“声声催,忆当初辉,新月几流星。”眼前掠过睛雯撕扇子做千金一笑,宝玉称“姐姐”叫“妹妹”地哄,香菱痴迷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湘云“襁褓之间父母违”的身世与青石板上酣然的睡态……“一声弹,指浑无语,独自立瑶阶。”有人看《红楼梦》望出了轮回的悲苦;有人亲眼见证了世代的变迁;有人为大家族的兴衰而遗憾心头。而我,同样如此,痴迷其中自拔,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三生石前,黛玉得以甘露滋润,脱草胎成人形时,为报灌溉之恩下世为人,“我把这一生的眼泪给了他,便也偿还得过他了……”故所谓“冷月葬花魂”,花魂是谁?是黛玉自比罢!她仿佛早已预料到自己的结局,看到了落花尽头穷途的幻灭。《红楼梦》,我的心之所想,心之所向。我爱你把凡尘看的透彻,爱你把人物写得多姿,爱你把“荒唐”写得入木三分。一把辛酸泪,把我的生活也化作甘甜。正如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红楼梦》,我魂牵梦萦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好课是这样磨成的》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语文教师 王璇</p><p class="ql-block"> 《好课是这样磨成的》(语文卷)通过实录和过程叙述以情景和细节再现了名师课堂,既有众多一线教师对名师经典课例的思考、赏析,又有名师们自身对课例的教学反思,启发老师们真正领悟什么是通过千锤百炼磨出来的好课。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聚众人之精华,不断提升每一个参与者的自身素质。品读此书,您可以发现每个课例都有独特的色彩、丰富的内涵。我最喜欢其中摘录的崔峦老师曾说的话:“依标种好自家田,扣本找准训练点,识书读写动天君,惜教丰学谱新篇——语文教学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还要‘得法’,’得趣’。”我很欣赏这些话,崔栾老师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式方法,这本书值得我们去反复咀嚼、品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诗酒趁年华,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苏东坡传》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语文教师 关圆圆</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传》是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所作,语言通俗易懂,用他独特的视角解读了苏东坡的一生,本书分为四卷,分别是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苏东坡用诗词来书写内心的情感,不同时期的诗作也代表了他当时的生活现状。初到杭州时,写下“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杭州像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而杭州西湖也因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而闻名于世,杭州做官两年期满后,到达密州,在此时心中十分思念弟弟子由,用一首《水调歌头》表达思念,流传千古,写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乌台诗案”像是苏东坡的人生分割点,由此苏东坡在黄州变成一位农民,变成一位隐士,苏东坡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足以彰显他乐观的天性,此后写了著名的《赤壁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的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通过阅读此书,我对苏东坡成长的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有了清晰而细致的了解,并对他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受到苏东坡独有的人格魅力,对教学苏东坡诗词有很大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爱,创造奇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语文教师 张晓侠</p><p class="ql-block"> 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让我获得了一场意外的心灵之旅。书中雷夫老师提倡的“好孩子,行事要努力!”是教室的口号,“成功无捷径”是教室里每个孩子的信念,在他看来教育应该是彼此的互相信任和没有害怕的。雷夫老师还强调培养孩子品质的六个阶段,同时不断提出“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就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雷夫带着自己的学生走到了第六阶段,原来基于信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根本。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他更看重孩子们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想着阅读对现在的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可碍于缺乏一定的方法或者是阅读的环境,让很多孩子变得不喜欢读书了,当然不爱读书的孩子,写作起来就变得困难多了。雷夫老师在针对孩子阅读和写作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和尝试的。他将许多有趣的游戏、带领学生组建乐团、排演戏剧等融入学习,让孩子们爱上学习、爱上艺术;让他们明白有效学习才是最重要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来自于一位普通的教师对孩子们无比的爱,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够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也许这种爱和对教育的热情本身就是奇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数学教师 王静文</span></p><p class="ql-block"> 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全书让我读懂了什么是“爱”。李镇西老师在本书的第一章就提到:“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知己好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如果没有爱,他就不会坚持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如果没有爱,他就不会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从书中真实的事例中,感受到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李镇西老师提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孩童时代得到爱的人,往往更容易健康成长。我们要走近学生的内心,用我们赋予给他们的爱能够收获更多的爱,在他们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能够懂得爱,去爱护和关心他人。去展现他们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我们做教师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并且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好,这也是学生进步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好习惯成就精彩人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小习惯》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数学教师 张鑫</p><p class="ql-block"> 比起那些遥远的目标和空洞的口号,更相信脚踏实地的微小努力!《小习惯》70余篇习惯养成建议,建立有秩序的人生!这是一本有关“习惯力”的实用类自我提升、职场励志书,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做些小改变的实用指南。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95%以上的行为都是习惯性行为。好的习惯能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更好的规划,能帮助我们摆脱负能量,强化正能量,健康生活,提高效率、行动力,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告别“没有时间”“没有动力”“没毅力”“总是想不起来要去做……”告别懒散、拖延、完美主义,养成好习惯,收获理想的自己!借口清单+未来年表+萌趣插图+脑科学,改变人生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小习惯。</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你,决定了今天的你”。更准确地说,是你过去的语言、行动和思考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形成了今天的你。也就是说,“习惯”决定你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分享书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学大道——写给小学数学教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数学教师 叶春兰</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多读书。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教学大道——写给小学数学教师》。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从小学数学教师的角度提醒和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解决问题就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途径和手段,这就是策略。这种策略无不受到数学思想的影响和支配。数学思想指导着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既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运用,我们不必给学生讲这是集合,这是函数等概念,但老师首先要有函数等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潜移默化,这样才是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数学教育。在读书中,我一天天变得充实,一天天领悟了教育的真谛,一天天感受着教育的神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文“化”人——小学数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化的育人视界》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数学教师 张玉婷</p><p class="ql-block">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数学教师正是说着逻辑与方程的语言启迪着一代代孩子们心智的人。当天衣无缝的推导过程跃然纸上,数学的美方才显得淋漓尽致。而要化深奥为易懂,化抽象为有趣,把蕴含理性之美的数学教给学生,数学教师又怎能不多多阅读呢?今天我们六年级数学组把《以文“化”人——小学数学文化的育人视界》这本书推荐给大家。</p><p class="ql-block"> 顾亚龙编著的这本《以文化人--小学数学文化的育人视界》从数学文化教学实践推进的角度出发,将数学文化分为“学术形态的数学文化、课程形态的数学文化、教学形态的数学文化”,着力探讨“以文‘化’人——以数学文化浸润课堂的路与径”,即回溯数学之源、叩问数学之真、感受数学之美、建构数学之模、触摸数学之魂。书中选取大量教学案例,并在每个案例中都以点评的方式穿插若干“文化看点”和“文化品鉴”,对每一个教学案例的核心环节作出精彩的文化解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ownbear,brownbea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what do you see?》</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阅读英语绘本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英语教师 王荣</p><p class="ql-block">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Brownbear,</p><p class="ql-block">brownbear,whatdoyousee?》这本书。我想和大家分享几点读书过程中的所感所想。在英文绘本阅读过程中,我们设置推动故事情节的提问是好的,既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并且能开动孩子的脑筋,但是有些问题不提倡。比如,大人问这是什么颜色,孩子回答,黄色。接着又问黄色用英语怎么说?类似这样的提问不提倡。首先,这样容易打断故事情节,影响孩子专注力;其次,孩子已经知道的知识点,没必要反复提问并且要求回答。再者,什么东西用英语怎么说,这样的提问也不利于英语启蒙,破坏英文思维,只要英文和物对应即可。最后,如果特别想问这几个问题,建议读完绘本以后,直接用英文提问,用英文回答。因此,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适当提问,给孩子留点思考时间,大人不要急于告诉答案。不要贴标签,还没开始读书,大人就说我家孩子不爱看书。读书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是考察知识点的,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不应该一直停留在简单的认知阶段,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坚持输入就好。语言是传播的手段,但如果语言不能激活意象,那么它就不能传播意象背后的文化与价值。而能激活语言的,就是讲故事者自己丰富的体验和意象。阅读英文绘本既能提升英语阅读水平,又能很好地培养孩子们的思维品质,希望作为英语教授者和学习者的我们,能坚持不懈去摸索。</p> <p class="ql-block">分享书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电脑教师 李天保</span></p><p class="ql-block"> 在本学期,我读了一篇题为《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文章。这篇文章讲述了从第一台只能用于计算的“埃尼阿克"到现在的高科技电脑,只是经过几十年,却奇迹般地繁衍了好几代。这篇文章还提到了多媒体,多媒体就是一种既能当电视也可以当收录机,还具备通话功能的“百宝箱”,人类把它们跟电脑合为一体,它可让人类在家中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的感受和作者一样,计算机的发展迅猛极了。计算机还在不断地推进,也在不断地发展,它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协助我们轻轻松松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它在社会上已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计算机在未来的发展是不可预料的,但是可以肯定它的发展会越来越快,用途越来越广,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次腾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受艺术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音乐教师 王怡超</p><p class="ql-block"> 《聆听音乐》的作者克雷格 •莱特,系耶鲁大学音乐教授,曾开设“音乐欣赏”课程三十余年,如今作为著名“耶魯公开课”的组成部分之一,艺术培养不仅仅在于“技艺”的习得,同时在于“理念”的提升。音乐素养也绝不能仅仅狭隘地被等同于基本乐理。相反,作者将音乐素养理解为一套完整的维度的能力组合。依照从实践到理论的逻辑,它应该贯穿乐理、实践(演唱、演奏、创作)、历史(常识、风格、作品)、美学(鉴赏与批评) 等方面。并且,不同身份的个体,对于这些能力的把握呈现不同的权重。《聆听音乐》全书正是构建于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从声音的物理属性到历史文化属性,从对音乐的感性层面的感知到理性层面的理解。余志刚教授的译文清晰流畅,学生自行阅读也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再者,《聆听音乐》打通了传统音乐教学中严肃音乐 (中世纪宗教音乐到二十世纪现代主义音乐)与大众音乐(流行音乐与摇滚乐),以及西方音乐(欧洲与美国)与世界音乐(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之间的隔阂,从而建立了一种更加积极和开放的音乐观。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通融的音乐观有助于扩展其音乐表达的手段,进而丰富其整体的艺术表达。在实操方面,《聆听音乐》采用了有声谱例的方式。读者通过手机扫描则可以播放相应的音乐片段。最后,全书在末章提供了一份详尽的类似百科词条式的音乐核心术语表(包括中英对照),带有较强的工具书属性,由此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查阅,以及课后的自我检测。音乐文化充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音乐元素赋予了人们精神力量,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感觉和行为。而如何“聆听音乐”,将欣赏音乐的过程由被动转为主动通常是需要指导的。《聆听音乐》一书正是这样一部音乐欣赏指南,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各个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聆听技巧。</p> <p class="ql-block">分享书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艺术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术教师 闻逸卓</p><p class="ql-block"> 借着这次学校组织开展的读书沙龙活动,我拜读了一本艺术著作《艺术的故事》。《艺术的故事》,这里的“艺术”指“建筑、雕塑与绘画”,不包括其他的艺术,诸如音乐、文学、书法等。这本书的文字,与所有读过的书都不太一样,我感觉到作者平心静气、谦恭文雅、睿智生动向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行业精英娓娓道来,作者不像在书中,而是在你的对桌和蔼可亲地将他知道的、理解的毫无保留地含蓄托出……由于内容太多,我仅讲述印象最深的“文艺复兴”和“印象派”部分:“文艺复兴”这个词汇想必大多数朋友都不会陌生,所谓“复兴”是指什么呢?简而言之,欧洲在1000年的黑暗中世纪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化、艺术几乎停滞不前,而以乔托、文艺三杰等著名艺术家掀起了“复兴”的浪潮,“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灿烂的文化,因此,艺术内容不再古板,则有了《蒙娜丽莎的微笑》以普通人为主角的艺术作品,即便主题大多还是以宗教题材为主,然而,从拉斐尔的《圣母抱子》、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我们已经看到了人文情怀、生动变通的因子孕育而生,犹如一个新世界的光亮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光点逐渐变成了阳光,从而哺育了伦勃朗、卡拉瓦乔、贝尼尼、鲁本斯等一大批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画作真实、生动、极富感染力,从神到人,无所不包,“神性”至此有了“人性”,“求美”与“求真”和谐共存!大多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的历史背景与原因,印象派就是其一,一方面,摄影技术在19世纪产生,艺术家们发现自己的画作再真也真不过相片,再快也快不过拍摄,因此,除了另辟蹊径别无他法;另一方面,日本的浮世绘(书中叫做木版画),作为废纸机缘巧合漂洋过海的来到了欧洲,欧洲的艺术家醍醐灌顶、如获至宝,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浮世绘”的表达方式重意而不屈于型,内容包罗万象,深刻并直接影响了莫奈、梵高、高更、塞尚、雷诺阿等一系列印象派大家,这是东方艺术对西方艺术可谓最大的一次影响与推动。据说,当人们整理“印象派之父”莫奈的遗物时,发现了大量日本浮世绘作品。今天我们在文学语言中常提到“浮世绘”用于比喻社会的林林总总、美丑善恶、百态千怪、人情世故,从侧面也说明了浮世绘的题材之广。而今,我们对于绘画的派别最耳熟的依然是“印象派”,而其画作,给予我们及其深刻的印象也无需多言,其型与意的交融,既让人知其为何物、也令人赏心悦目,相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达利艺术、抽象艺术、立体派艺术,更为亲民,也成为当今普通人可以接受“欣赏艺术”“抽象性”的极限。最后,以作者在本书中最经典的一句话结尾:“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p> <p class="ql-block">  读书能启人心智,撼动心灵,丰富人生;读书能积淀素养,激发思考,指点迷津。让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与书籍携手同行,共赴教育生涯的心灵之路。</p>

教学

音乐

学生

数学

教师

目标

孩子

苏东坡

艺术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