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华的美篇

嘉年华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i>永远怀念我亲爱的母亲</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i></i></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i>——写在母亲诞辰百年之际</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1年农历腊月17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世间最珍贵的感情是亲情,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母爱是神圣而伟大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我亲爱的母亲和父亲与党一样迎来了她(他)们二老的百年诞辰。母亲出生于农历1921年腊月17日。值此母亲百岁诞辰之际,我和我的家人们都深深怀念和无限思念着我们永远亲爱的母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亲爱的妈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女儿我永远怀念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妈妈:您老人家还好吗?亲爱的妈妈:女儿我想念您老人家了……🙏🙏😭😭</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亲爱的妈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女儿我永远怀念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妈妈,给了我摇篮的妈妈;给了我童年的妈妈;给了我阳光的妈妈;给了我春天的妈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妈妈:可听见女儿我连连呼唤着您?可知道女儿我深深想念着你?可梦到女儿我天天依偎着您?可叹息女儿我远远地离开了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妈妈:感谢在您温暖的怀抱中,女儿一天一天地长大;感谢在您晶莹的泪水中,女儿一年一年地开花。妈妈:从我来到我走,我只记得一个字。啊,妈妈,妈妈,妈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母亲于1997年农历8月16日下午2时30分,在清涧县医院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永别亲人,享年77岁。母亲已经离开我们24个年头,8880多个日日夜夜了。有多少离开来不及告别,有多少再见成了再也不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呀,您可知道:正是因为您的匆匆离去,给女儿留下了多少悔恨的泪水和终身的遗憾;亲爱的母亲啊,无论您离去多久,都是女儿心中永远的思念和悲痛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我的母亲韩云珍,乳名明宇。1921年农历腊月十七出生在清涧县二郎山乡薛家渠村,初小文化。母亲是外爷外婆的独生女儿,是其爷爷奶奶唯一的亲孙女。从小外爷外婆把母亲当作宝贝,疼爱有加,视为掌上明珠。</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万没料到就在母亲14岁那年,外婆因病突然去逝,时隔一年外爷又被黄河水夺去了性命。真可谓锅不单行呀,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使母亲处于无比悲痛之中,一夜间由宠儿变为孤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怜我们不到15岁的母亲,短短两年时间失去了两个最亲的亲人,一时间,孤苦伶仃、痛哭流涕、度日如年、以泪洗面,实属可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农历8月26日,不满17岁的母亲,由其爷爷奶奶作主,四个姑姑协助,经媒人介绍,出嫁至离娘家20多华里外的解家沟镇,与同岁的父亲结婚成家。从此,便开始了他们艰难困苦的贫穷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经常可以听到母亲这样的唠叨声:“唉,我的命好苦哟,跌在蜜罐罐里也不会甜呀。从小缺娘少老子,没人亲来没人疼,17岁进了你们白家的门,没过一天好日子。家里穷得叮当响,分家时因为家里太穷了,老人就给我们分得半条烂水瓮,唉,什么也不想说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当听到母亲这样的唠叨,我觉得很好奇,但又不好多问……心想:水瓮怎会是半条呢?总以为是母亲在冤枉爷爷奶奶了,直到后来看了父亲的《回忆录》后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母亲说的全是事实,我差点儿误会了母亲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在《回忆录》中对婚后分家是这样叙述的:“我从绥德师训班结业不久(1940年),家里老人提出分居(家),另设小家庭生活了。当时由于家境贫困,分家时除占一孔土窑外,粮食只分得小米、黄豆各一升,另有一面钉了又钉的破铁锅和半条破水缸。开始工作的头半年,每月发薪米一斗,物质生活是很清苦的,但在精神上却很愉快,工作上还是很上劲的,多次受到县上表扬和奖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的一生可谓从旧社会走来,所接受的都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家庭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母亲还是个半小脚老太太。如果不是外爷外婆当时心疼母亲,偷偷反复放开被爷爷奶奶强行缠着的双脚,母亲肯定也是个所谓的“三寸金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的一生历尽了世事变化,沧海桑田,人生坎坷。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什么:“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官打民不羞”、“父打子不丑”等等旧的封建礼教。因此,母亲常常会用一些旧的传统家教方式,来“规范”我们兄弟姊妹们的衣食住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吃饭,本来是件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在母亲看来,吃饭却包含着很多的学问和讲究。比如,我们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母亲常常会这样告诫我们:“孩子们,吃饭虽然是件很普通的事情,可是如果你们从小不懂得规矩,就会被人家笑话你们没有家教,长大后没人愿意和你们交朋友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的讲究是很多的,而且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一套接一套连续不断。母亲总是重复着老辈子人的家教礼念:“平时,在家里吃饭时,一定要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每次吃饭先让长辈们揣碗拿筷子,然后你们晚辈才能揣碗吃饭;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要连吃带说,更不能敲碗敲筷子;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你们都不能跟大人抢着与客人说话;揣着饭碗不要在调和盘前多停留,放上一筷子盐马上离开;要不然,人家客人就会笑话我们当父母的教子无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乐于助人,富有爱心。母亲虽然是个家庭妇女,且只有初小文化,可母亲自幼性格纲强,天生胆大心细,独立自理能力很强。母亲不仅能够操持家务,养育子女,而且心灵手巧,做的一手好针线,真可谓:“上得了厅堂 ,下得了厨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无论是跟随父亲在农村教书还是进城定居生活,凡有父亲的同事或亲戚朋友们结婚时,母亲都会热情相助,全心全意的为新婚妇夫们义务缝制新婚礼服。所以,母亲是一个深受大家欢迎和敬佩的名符其实的女强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为人善良,对人谦和,尊老爱幼,孝敬公婆。早在结婚初期,生活在农村老家的时候,母亲就常常为家里家外,左邻右舍的亲戚朋友们裁剪缝制各式各样的衣服,母亲不仅衣服做的好,而且还会扎花绣叶、做千层底儿的鞋子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爷爷奶奶去世后穿得回家衣服(老衣),都是母亲一手缝制准备好的。尽管那时母亲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而且患有严重的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母亲硬是忍着疼痛给爷爷,奶奶做着千层底的五颜六色的梨花儿绣花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母亲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又是家里的独生女,所以每次坐月子生小孩从来都没有享受过有亲人来伺候月子的待遇,那时又不时兴雇保姆,父亲工作一直都很忙又经常不在家,没有时间来照顾母亲和家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怜的母亲为了使父亲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每次坐月子生小孩,母亲总是先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从来不为自己的身体负责和考虑,宁肯自己吃苦受累、忍饥挨饿,不记生冷、不避风寒。一辈子任劳任怨的操管着家务,含辛茹苦的把我们一个个都拉扯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就这样,母亲终于在月子里给自己落下了严重的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因为当时家庭条件艰苦,加之医疗条件落后,导母亲营养不良、体弱多病,手指关节都已严重变形,致使母亲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和痛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即便如此,在爷爷奶奶去世后的关键时刻,母亲依然戴着老花镜,忍着剧烈的关节疼痛,用严重变形的双手一针一针,艰难的给爷爷奶奶绣着五颜六色的千层底梨花绣花鞋,真是难能可贵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农历8月28日奶奶去世后,我也随父亲回老家参加葬礼。当我看到84岁的奶奶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合体衣服和千层底的梨花儿绣花鞋时,不免想起了母亲给奶奶绣鞋时的情景……顿时对母亲这种孝老敬宗的传统美德犹然生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我的母亲虽然是一个传统的普通家庭妇女,但在我们儿女们的心目中,我们的母亲却是世界上最可爱、最伟大的好妈妈。这是因为,我的母亲她是一个勤劳善良、正直无私、热心助人的女强人。</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至今,我还收藏一包母亲留下的各种鞋样,虽然已经保存了半个多世纪了,但依然完好无损。因为,每年我都会打开包包翻看和晾晒,每当看到这些母亲留下的珍贵遗物,仿佛母亲从未走远,一直就在我的身旁。🙏🙏😭😭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她总是热忱待人,心里总是装着别人而唯独没有她自己。如果我的母亲生前能够自私那么一点点,能够为自己多考虑一点点;能够爱护自己一点点。我想,我的母亲也许能够活得更长久,也许至今仍然能够陪伴着我们,一起享受这盛世中华的美好时光呢!</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我的母亲与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有着一颗慈母般的心,母亲疼爱孩子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正如父亲在《回忆录》中写的那样:“妻子自从1938年农历8月26日于我结婚,一直操管家务,养育子女,她疼爱子女不惜一切,可称是个好母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对母亲的评价恰如其分,确实母亲是个热心肠的人,她怀善良之心,做善良之事,一生操劳无怨无悔。母亲不仅爱自己的孩子,还非常富有同情心和仁爱之心。我的父亲有兄弟姊妹四个,父亲排行老二。除一个妹妹(姑姑)结婚在延安外,其余兄弟三人都在本县居住。大伯、三叔和爷爷奶奶都在老家农村解家沟以种地为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就在父亲刚刚调回县城,大哥出生不到一岁的时候,农村老家的大妈突然因病去世,留下一双幼小的儿女无人照顾,好心的母亲为了减轻大伯的生活负担,毫不犹豫、毅然决然的将一双侄儿侄女,从农村老家接到县城与大哥一起养育,母亲视两兄妹为亲生的一样对待和照顾。</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因为三个孩子天天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很容易产生共鸣,每当听到堂哥堂姐叫父母二大二妈时,正在牙牙学语的哥哥也模仿着如此喊叫,就这样一个传一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后来我们几个父母亲生的孩子,全都跟着堂哥堂姐们叫父母二大二妈了。我们兄弟姐妹几个这一叫就是一辈子,除小弟以外,直到父母亲离开我们时都没能亲亲的叫一声爸爸妈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此,父母特别是母亲听着很不顺耳,曾明令禁止:“孩子们,以后再不许你们乱叫了,再不改口人家还以为你们都不是我们亲生的了,你们这样执迷不悟真的让我们很没面子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到母亲一脸无奈的样子,我们也很难为情,就是始终没能让父母的心愿早日实现。好在小弟醒悟的比较早,在父母的引导下唯独小弟一个听话叫父母爸爸妈妈了,小弟的明智之举幸许已让父母得到了最大的安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亲爱的爸爸妈妈:女儿真的好后悔,肠子都快悔青了,但是正如母亲您老人家生前常常说的那样:“悔前容易,悔后难呀……”即便后悔莫及,也无济于事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亲生爸爸妈妈:愿您二老在天之灵,原谅我们的任性和不敬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后来大伯又结婚成家,新来的大妈很有本事也很能干,她相继给丈伯又生养了三儿一女,从此光景过得红红火火,再后来堂姐祥英被大伯带回老家出嫁到邻村结婚生子,堂哥祥生参军去了部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那时候,我们家的生活还是很困难的。每当父亲领回工资的时候,母亲就会习惯的到邮局给老家的爷爷奶奶去寄生活费,一个十来口人的大家庭,全靠父亲一个人每月工资来维持生活确实不容易,母亲更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候,我们家就住在东街县政府隔壁赁的一孔很旧的背窑里。窑内一年四季照不上阳光,虽然窑洞很大且是个窑掌炕,所以窑里光线很暗也很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当得知祥生大哥要探亲回来的时候,父母都会高兴的忙前忙后提前做着准备工作。把平时睡在床上哥哥的被褥搬到炕上,将床铺整理一新让给爱干净的祥生大哥来住,因为睡在床上会比炕上既明亮又宽敞,所以那时候我和小弟俩都抢着往祥生大哥的床上躺里,整得大哥哭笑不得,很是无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候,祥生大哥每次探亲回来,从始至终总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大哥和我们情同手足无话不说。在半个多月的探亲期间,母亲尽其所有为大哥调解火食,变着花样做一些家乡风味小吃,如抿节、擦节、疙托、软米油糕和黄米馍馍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祥生大哥爱吃红薯和南瓜子,母亲就打发我们兄弟姐妹去柴市巷的集市上给祥生大哥买回好多的红薯和生南瓜子。回家后,我们都围着火炉烤红薯吃了,母亲却在忙着做她的拿手红薯糕给大哥尝鲜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饭后,母亲却又在忙着为大哥精心炒制南瓜子,将调好的盐水面糊拌在炒好的南瓜子上,吃着味道可香了。现在回忆起当时的热闹情景来,仍然记忆犹新,回味无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家里人都知道,大哥在部队学会了开车,是一名汽车班的战士。听大哥说过,他在部队认了个姓李的干爸(陕北人),为了改善火食更为了吃到陕北的软米油糕,他曾让这个所谓的干爸,一年之内给他过了三、四次生日呢,后来终于被这个聪明的干爸识破了大哥的“鬼八戏”,说到此时,祥生大哥低头“嗨嗨嗨”一笑了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祥生大哥从小在母亲身上得到了慈母般的呵护和照顾,使大哥很受感动。致使大哥一直以来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対我们几个弟弟妹妹也是情同手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我们每个人,不管高低贵贱,都有取之不尽的财富——那就是爱心。当你付出你的爱心时,你会感到这个世界因你而变得更加美丽动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有一年冬天,祥生大哥又从部队探亲回来,看见二哥的手和脚都冻肿了,就将自己部队发的棉手套和棉鞋子拿出来给二哥穿戴;看到我和姐姐冻的满脸发紫,便给我们姐妹俩买了方格的红围巾,当时可把我们姐妹俩髙兴坏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当时那种亲切温暖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经常得到别人帮助的人,一定是一个经常帮助别人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 文革”中期的1967年,我的亲大伯因给生产大队揽羊时失足坠崖而身亡。当时我的父亲已被“打倒”,整天挂着“走资派”的牌子被红卫兵拉去“游街示众”。我的哥哥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了,家里只有姐姐、二哥、我和只有两岁的小弟。在部队的祥生大哥收到家里发去的加急电报后,第一时间赶了回来,在我们家里只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母亲就雇了一辆驴拉车让只有13岁的姐姐,陪着祥生大哥回农村老家解家沟料理大伯的后事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大哥和姐姐走后,母亲坐立不安,不吃不喝的老是在地上走来走去,并且自言自语的念叨着:不知两个孩子现在走到什么地方了?路上不会有什么危险吧。因为“文革”期间,“总部”和“指挥部”两派经常发生武斗(枪战),所以父母亲都在为大哥和姐姐的安全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直到第三天上午收到从农村老家报来的平安,母亲那颗旋在半空中的心总算暂时放下了,因为老家要等几天才能办完大伯的后事,只有等大哥和姐姐都平安回到城里来了,母亲那颗期盼子女回家的心才可以完全放下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在以后的每次探亲回家时,母亲都会让邻居和亲朋好友们给祥生大哥介绍女朋友来家里,大哥胆小又腼腆、不善于言语表达,只要看到有姑娘来家里,他都会红着脸低着头呵呵一笑,这也许就是祥生大哥欢迎人家的到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有好几次,只要有年轻漂亮的姑娘来家里,母亲就会把我们几个统统赶出家门。 那时候,因为时常有姑娘来家里作客,沾大哥的光了使我收到了不少花夹夹和红头绳之类的小礼物🎁,一时间我都变成“白雪公主”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终于有一天,家里又来了一个姓李的阿姨,带来了一个既漂亮又善良的姑娘(丝厂工人),大哥和人家两人相见后便一见钟情,她就是我们后来的艾素珍大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大哥大嫂两人情投意合,母亲就开始跑前跑后忙着给祥生哥张罗着订婚的事了,订婚之后母亲的心总算放下了,终于睡了个囫囵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后来,大哥大嫂在部队举行了结婚仪式,母亲高兴的连做梦都能笑醒来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后来祥生大哥从部队转业回来,就是父亲找熟人帮忙,将大哥安置在县运输公司当了一名正式司机。大嫂婚前是县丝绸厂一名巢丝工人,婚后相继生了四个孩子,为了减轻大哥的压力更为了关心大嫂的身体和方便照顾孩子们,母亲又让父亲几经周折求人帮忙,先后两次给大嫂调整工作,最后终于将大嫂调入粮食系统当了一名营业员,从此大嫂结束了早起晚睡的巢丝工作,能够有更宽裕的时间来照顾家庭和孩子了。至此父母的心总算放下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小时候,每当我因为不会疏小辫儿惹母亲生气的时候,母亲总会这样唠叨:“早知道你现在这么烦人,还不如当初把你给了小伟妈的多省事了……”。虽然我不想听那些话,可我心里明白,那是母亲在说气话了,母亲那么疼爱着我们每一个孩子,才不会轻易将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送给别人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来话长,那是1954年的初夏,绥德地委的一次会议上讨论决定,调我的父亲去子洲县委任副书记,会议决定的同时,主要领导(杨某)提出,既然提拔可把档案再翻一下,以免不测。当时一查档案,却发现有一小纸条,说我的父亲参加什么反动组织的语句,于是又决定“应调查清楚后再作决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就这样,我的父亲背了个“政治黑锅”,整整背了25个年头,从青壮年华,一直背到夕阳偏西,父亲啊您真的好苦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秋,清涧县并入绥德大县。在父亲多次请求下,县委对父亲的历史问题,经过调查于1959年作出了否定的调查报告,并将报告加入父亲的档案作一了结。因无政治问题,组织上又把父亲调回清涧中心乡宣传部任部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0年春,榆林地委又提拔父亲去靖边县委任副书记,当父亲将我们全家搬到榆林后,情况又有变动了,父亲那已经做过结论的“黑纸条”,却又被别有用心之人给“否定之否定”了。这分明是有小人在作恶,而且是三番五次的在折磨着我的父亲,致使我们全家人都不得安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遭遇第二次政治生命的打击后,由榆林地区民政局分配父亲去专区机械厂技校工作,去了之后又没有安排父亲具体的业务,竟然让父亲在榆林街道下乡大办居民食堂几个月。父亲当时认为自己是为了革命,并不是当叫化子似的,感觉很不是滋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确实如此,凭着父亲那种刚烈的性格,是根本不会忍受这种任人摆布、任人宰割、欺人太甚,令人愤愤不平的不公正的待遇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父亲决定请求领导放他去绥德回清涧,父亲这个请求目的虽然达到了,但是,在带全家人回绥德时适逢数九寒冬、滴水成冰的季节,加之乘坐的又是四面透风的敞篷大卡车,防寒保暖措施极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行至半途,使病中的三哥(三和)受到寒冷天气的袭击病情突然加重,当时父母都快要急疯了,车到绥德后父亲情急之下变卖了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手表,将三哥急忙送往绥德医院进行抢救,但因延误了抢救的黄金时机而抢救无效,于1960年12月31日回绥德的路上,不幸痛惜失去了3岁的三哥(三和)宝贵的小生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哥的突然离去,使父母痛彻心扉!使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们悲痛欲绝!!这也是诬陷父亲的那个可恶坏蛋🔫所欠下我们家的一笔血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血债要用血来偿。祈愿有朝一日老天睁眼,让那个陷害我父亲的无耻之徒🔫和他的家人们早日受到应有的惩罚🔫!真能如此,也许能对无故的三哥有个交待!!让含冤而去的老父亲在九泉之下幸许能够得到一点点的安慰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到清涧后,因痛失爱子(三哥),给母亲的身心带来了治命的打击,加之母亲一直以来体弱多病,积劳成疾,一时间使母亲体力不支,严重脱水昏迷不醒,最后严重到了病危抢救的地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幸亏当时清涧有名的老中医霍进堂“霍四先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尽职尽责,针灸加中药双管齐下。经过半个多月的尽力救治,终于使母亲转危为安,幸免于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谢天谢地母亲终于恢复痊愈,将寄养邻居惠大妈家仅有几个月大的我抱回身边照顾,从此以后我再也不用可怜的忍饥挨饿,不然我就真的成了惠家的女儿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后来的慢性支气管炎,就是在母亲病危抢救期间,因为得不到母亲的悉心照顾和母乳喂养,昼夜饥饿啼哭不止,患上了急性肺炎,由于当时正值困难时期,没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致使后来就形成了慢性支气管炎,留下了终身遇寒气就咳嗽的老毛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每当冬天到来,气候变冷或遇有刮风天气的时候,即便我早早的戴上口罩也无法阻止病魔的缠忧,因为支气管炎最怕吸入冷风,如若稍不小心支气管发炎咳嗽就会加重,特别是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咳嗽便会更加严重,害得全家人都无法正常休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院子里的小朋友们都在外面高高兴兴的跳皮筋,跳方块,踢键子了,唯独我不能出去,被母亲牢牢地关在黑洞洞的窑洞里面。每当母亲外出不在家的时候,我都会发疯似的往外面“偷跑”,不一会儿又被母亲无情的捉拿回家。后来,母亲为了限制我“偷跑”的毛病,外出办事就让“铁将军”把门,把我严严实实地锁在了窑里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怜的我只能脸贴着冰凉的玻璃窗子,望穿了双眼羡慕的看着小朋友们在院子里欢天喜地的热闹场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  <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为了能治好我的病,母亲不辞辛苦的求医问药,不厌其烦的寻找偏方,不惜一切的为我操碎了心。终于有一天,母亲如获至宝的拿回了几个鸡苦胆,告诉家人是好心人传的偏方,据说在冬天吃上七七四十九个鸡苦胆,保准能够治好我咳嗽的毛病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为了配合母亲为我根除咳嗽的治疗计划,我每天早晚各喝一个红糖伴鸡苦胆的汁液。现在想来,那时的母亲实在是不容易,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的,到人家卖烧鸡的家里去索取鸡苦胆,回家后又要清洗调制后方可让我入口……那时的我竟然还哭闹着报怨母亲说:“鸡苦胆太苦了,太难喝了,味道要比黄莲还苦……”有时候母亲看着我痛苦的模样,忍不住也跟着我掉眼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终于,老天不负有心人。我咳嗽的毛病,在母亲日复一日的精心调理和耐心照顾下,终于奇迹般的好了起来。从此以后,母亲高兴的再也不提把我送人的事情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母亲是个命苦的女人,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又没有兄弟姐妹,可是母亲心地善良,一直以来就有个好客的嗜好(爱门户)。喜欢亲戚朋友胜过自己的孩子,凡事只为亲戚朋友考虑,从来都不会为自己着想。只要听到有东区口音的老乡路过,不管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那怕是寻吃要饭的,都会热情的带到家里来。宁肯自己挨饿也会将碗里的饭菜让给陌生人,这就是我们特有爱心的母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虽然没有兄弟姐妹,我们也没有亲舅舅和姨姨。可是母亲有四个姑姑,父亲却有八个姑姑,父母俩的十多个姑姑都生活在农村老家,可她们的子孙都在外面。这样下来父母就有数十个姑舅,再下来这么多姑舅家的孩子就数不胜数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年的寒暑假和临年腊月,就是亲戚们扎堆“登门拜访”的旺盛季节,因为他(她)们都要回家探亲或过年,那时候真不知父母到底有多少亲戚在外面出门和工作。什么叔叔、伯伯,姑姑、婶婶,哥哥、姐姐们都会不约而同的路过住宿来家做客,少则一两人,多则三、五人,更有甚者祖孙三代举家迁返,好像我们家就是专门开旅店似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是因为母亲好客心太软好说话,任何事情都不想让别人吃亏,家里的所有事情都是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尽力而为。有时候亲戚们还会把他(她)们自己的姑舅两姨也一起带到我们家里来做客,整得我们哭笑不得很是无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遇有连阴雨☔️和冬天下雪封路就不通班车了,这个时候,亲戚们就会连续数日住在我们家里。因为那时是按人口标准实行供应口粮的,干部、职工每人每月供应30斤粮食,居民不分大小只供25斤,小孩却更少、只有几斤或十来斤。如果一个月内来的客人多了,家里真的就没有主食了,等客人走后,我们只好连续半月二十的吃煮白莱和煮土豆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说住宿也困难,那时我家在东街只赁一孔旧窑洞,家里本来就有7、8口人了,吃住都已经很紧张了。来者都是客,必须客待之。尽管我们兄弟姐妹都不乐意,可是,看到母亲宁肯自己打地铺,忍饥挨饿也要让亲戚们吃好了,住舒服了才算心满意足了,我们也就无话可说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是一种岁月,她担负着最多的痛苦;背负着最多的压力;咽下了最多的泪水。母亲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失去父母,幼小的心里种下了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种子,养成了终身自力更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生活习惯,为我们子女树立了榜样。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我们的母亲是经历过轰轰烈烈“文化大革命”运动过来的坚强女人。是一个“文革”期间被“打倒”的“当权派”的家属。母亲曾多次经历和亲眼目睹了红卫兵小将们,上门打、砸、抢的惊险场面,好在我家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家里唯一的一只白色粗制大木箱里面空荡荡的,只放几件旧棉衣而已。记得小时候耍藏毛毛时我常常都会隐身在这个大木箱子里,另外还有母亲结婚时、其爷爷奶奶给的一对红色陪嫁木箱子,这就是我们家里的全部家当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坚强的母亲,为了父亲和全家人的安全,硬着头皮、咬紧牙关、忍辱负重的带着自己的孩子们,吃糠咽菜、艰难困苦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候,因为父亲的工资被扣除,没钱买回粮站的供应粮,母亲就想法设法去了周围(农户)邻居家,偷偷的买来一些糜谷糠(2分一斤),因为一旦被红卫兵小将们发现了,就会被视为搞投机倒把,拉去游行示众。母亲把买的糜谷糠宝贝似的带回家,加在大哥和二哥从十多里外的山里拔回的苦菜里面,用手拍成厚饼状,在铁锅内烙成苦菜糜谷糖饼子,供全家大人小孩充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次,母亲好意将刚烙好的苦菜饼送给邻居阿姨品尝,阿姨咬了一口连声说道:“难吃死人了……”,当着母亲的面毫不留情的随手将饼子扔进猪槽里,母亲眼泪汪汪的回到家里只说了一句话:“唉,可惜了,我还没舍得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夏秋两个季节还好对付,有两个哥哥每天早出晚归去很远的农村拔回的苦菜救急,有时候遇到刮风下暴雨的时候,哥哥们就会回来的很晚,浑身被风吹雨淋的像个泥人似的。每当这个时候,母亲都会打着雨伞☔️拿着手电筒,有时我也会陪着母亲去郊区的羊肠小道寻找哥哥们,看着母亲声泪俱下地喊着:“共和、奶和,你们俩在哪里了?二妈寻你们来了,天黑了赶紧往回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直到听到两个儿子的回声后,母亲那颗旋在空中的心才算放下了。 此时此刻,两个可怜的哥哥受到的是皮肉之苦,而母亲受到的却是无法治愈的心灵创伤呀!</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文革时期的冬天,怎就那么长呀?怎就那么让人难熬呢?每当冬天到来,地里的苦莱都被冻死了,我们家挨饿的日子又要到来了。因为父亲工资被扣发,家里根本没钱买回供应粮,即便有一点点应急的口粮,那也是给体弱多病、骨瘦如柴正在天天被强制上街游斗,倍受摧残折磨的父亲和只有两岁的小弟留下的救命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愁的唉声叹气,在地上走来走去,明知没人回答,还是自言自语反复唠叨着:“怎办呀,能有什么好法子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母亲舔着脸去了邻居家,竟然把人家用来喂猪的蚕蛹分来几斤(每斤5分),洗净后砸碎、用红薯片磨的面和成面团,将碎蚕蛹包在红薯面内,包成了红薯面蚕蛹蒸饺,供我们几个孩子来充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8年5月中旬,“文革”已进入高潮期,我的父亲已经被人家“油炸”、“火烧”的“不人不鬼”、“半死不活”的不成人样了,都成了挨斗“专业户”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68年5月30日,由文教局下属教研室的“进卫军战斗队”的十几个成员,率领人马开始带着我的父亲全县巡回批斗。此行历时19天,行程470里,涉及17个公社,受批斗17次,参加批斗会的干部、群众约四、五万人次,于6月17日从双庙公社返回县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天临进县城时,还有一队人马敲锣打鼓、呼着口号来“迎接”我的父亲,之后,第一次给我父亲挂上了“三反分子”的牌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全县大巡回批斗,我的父亲是有足够精神准备的,当然,负担也是沉重的。可经过长达19天的批斗证明:父亲原有顾虑是多余的,群众还是通情达理的。我的父亲在整个“旅途”中没有受到冲击,也未受到人格上的侮辱。</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6月下旬,县医院“白求恩战斗队”派来一名“跳梁小丑”——胡X林勒令:明天中午在大礼堂召开批判大会,你要自备一顶“高帽子”参加大会。“跳梁小丑”走后,我的父母犯愁了:做帽子的材料从何而来?后来还是母亲想起去了东门坡呼家奶妈(二哥的奶妈)家,也是我们兄弟姐妹们共同的奶妈。母亲从奶妈家寻的一块布骨子拿回家,圈了一个上尖下圆一尺多长的筒子,用针线缝起,挽了拴绳,“高帽子”终于做好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一早,那个“跳梁小丑”又来专门检验“高帽子”,觉得帽子太简单,不满意,便拿去另行加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就是这个“跳梁小丑”胡X林,三番五次在找父亲的茬闹事,之前曾在一次讨论会上像条疯狗🐶似的打我父亲耳光,被人强行轰出会场,宣布散会。有两人把我父亲直照回家,并好心嘱咐父亲:“要忍耐,注意安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山雨欲来风满楼”,1968年7月23日,也就是父亲被“跳梁小丑”胡X林打耳光的第二天中午12点,父亲又被带至清中某教室开会,讨论澄清父亲是否参加教师集训会?是否镇压过群众?父亲均回答没有,有人替父亲证实说父亲说的是真话,确实没有参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正在为此事引起一场议论时,“跳梁小丑”胡X林,猛的像条恶🐶似的再次串进会场丶丧心病狂兽性大发的猛然揪掉我父亲的一把头发,摔在地上,随后由下而上猛击我父亲的下巴和面部数十次,致使我的父亲鼻青脸肿,口鼻血流直流,当即摔倒在地,昏迷不醒……当两个人把父亲扶着送回家时,父亲满脸鲜血,两边脸颊也血迹斑斑。正是那个“跳梁小丑”胡X林禽兽不如残无人道的折磨,致使父亲卧炕数日不得痊愈,给父亲头顶上留下了拳头大小的一块伤疤,从此以后再也没能长出头发,使父亲和我们全家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就在父亲遭到“跳梁小丑”胡X林摧残殴打数日之后,家里仅有的一点点救命口粮已被母亲给父亲养伤时做着吃光了,眼看着全家人就要被饿死的时候,一天晚上,勤劳善良的呼家奶妈冒着被牵连、受打击的风险,借着月光用围裙包着7斤黑豆来到我们家里,母亲见到奶妈相拥而泣,奶亲家俩姐妹此时此刻虽然没有太多的甜言蜜语,但一切尽在不言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是因为奶妈当年在困难时期的热心相助,才使我们全家走出困境,转危为安。后来,母亲常常提到善良好心的奶妈时,总是嘱咐我们:“孩子们:你们一定要记住特别是在困难时期,好心人对咱们的相助,决不能忘恩负义,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懂得’滴水之恩应该涌泉相报’的道理,一定要做到知恩图报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祝愿勤劳善良,热情慈爱的奶妈在遥远的天国:衣食无忧,无病无痛,一切安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的能耐是有限的,再有本事的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接下来的日子里,母亲实在是再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救我们了,只好眼巴巴的看着我们饿的躺在炕上爬不起来了,母亲心痛的把我和弟弟抱在怀里……此时的母亲早已欲哭无泪了,已经绝望到了极点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终于,天无绝人之路。一天下午,院子里突然来了个身穿棉长袍的老人,左手拿个破饭碗、右手柱个树枝当拐杖,从邻居们关门闭窗的声音来判断,这个老人肯定是个寻吃要饭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不速之客”慢慢的来到我家门前,母亲看见后好客的劲儿又上来了,急忙上前扶住老人就问:“老人家,你是哪里的”?老人低声说道:“唉,我是解家沟的”,母亲惊讶的:“啊,你是解家沟哪个村的?”、“唉,解家沟本村的”,“哎呀,那咱们还是真老乡里,赶快回窑里来,我们也是解家沟的……”。就这样,我的母亲给我们认下了一个讨吃要饭的真老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从母亲给我们认下这个要饭的真老乡“刘瞎子”(老人的绰号)以后,我们兄弟姐妹就再也没有饿肚子,因为有刘“刘瞎子”爷爷连续不断的“救助”,才使我们几个“黑帮”子弟沾了刘爷爷的大光,从此以后几乎天天都可以吃到刘爷爷送来的“百家干粮”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真老乡刘爷爷几乎天天都来我们家,只要刘爷爷来了母亲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把他迎回家,并且扶老人坐在热炕上,接着便习惯的从锅里舀出热饭热菜双手端给老人家。感动的老人边吃边流眼泪,连声说:“你们待我这来好,比我的老婆和儿女们都要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刘爷爷还告诉我们:他家里有老婆有儿女,因为自己老了,眼睛不好使,家里老小都嫌他老了不中用了,就把他赶出家门,不愿给他养老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听了刘爷爷的哭诉,母亲也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我们几个孩子也都非常同情刘爷爷的不幸。因为老人牙齿不好只能吃一些软和的热饭热汤,所以他把要来的各种坚硬的干粮都拿给我们吃了,母亲就顿顿给他吃我们自家做的热饭热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次吃完饭,刘爷爷气愤的说:“唉,真弄不明白,现在这世道怎变成这样了,是谁让那些恶人、坏人整人里,让好人遭罪受批斗里。唉,这世道太乱,只要娃娃们不嫌弃,我就天天来给你们送干粮,正好我也能吃碗你们家的热饭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当看见我们几个孩子,埋头抢着吃箥箕里刘爷爷拿来的干粮时,父亲总是坐在炕头眼泪汪汪的看着我们,然后紧锁眉头、闭上双眼低下了头,用双手不停的在拍打着自己的头部,接着父亲双手抱头不停的摇来摇去,也许父亲是在用这种自残的方式来释放内心的痛苦吧。父亲的这些举动也许母亲能够理解,也只有母亲心知肚明、感同身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天吃过晚饭刘爷爷走的吋候,母亲都会让哥哥或二哥拿着手电筒,扶着老人家去他住宿的地方(破草窑),并且嘱咐哥哥们一定要把老人家送到住宿地后再回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文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家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了。接下来,大哥响应党的号召,下放农村老家解家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了;父亲被红卫兵小将送进“牛棚”接受“改造”去了;母亲和我们这些“黑帮”之弟受牵连被迀返回老家农村解家沟“自食其力”去了。母亲带着我们雇了辆驴拉车就起程了,就在回农村老家起身走的时候,母亲特意将壹块旧被子小心翼翼的包好放在了驴拉车的下面,因为被子里面有母亲缝进去的“宝贝”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秘密只有我知道,那是一年前,就在红卫兵打、砸、抢、抄家前的一天早上,母亲从她的陪嫁红木箱子中取出一个小布包,小心翼翼的从包包里取出了两块我从来都没见过的龙凤呈祥的粉红色被面来,然后就急急忙忙、慌慌张张的将两块被面缝在了这块旧被子内,当时母亲怕别人看见,还特意让我站在门外“站岗放哨”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经过两天两夜的路途颠簸,我们终于回到农村老家解家沟村,幸亏我们老家里还有三孔土窑洞,因为当时家里没钱,只给其中的一孔窑洞先上了门窗,可以临时凑合着住人。大哥下放回去时就住在我家的窑洞里,另外两孔窑洞内的旋土还沒有挖出去。后来大哥一个人吃饭有困难,村委会照顾大哥出民工去了离家50多里外的东风水泥厂,也就是现在的东风水电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回到老家,看到院子里杂草丛生,打开门锁窑里面乱七八糟,根本不像个住人的地方,没有锅灶,更没有粮食,只有一盘土炕。土炕上放着一床布满灰尘的被褥,怪不得大哥要去外面出民工了,唉,见此情景后母亲流下了辛酸的泪水,心疼只有十六、七岁的大哥一人无依无靠,被逼无奈流落他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带着我们回到家里时间不长,乡亲们闻讯纷纷赶到,因为父母曾在家乡工作生活过十多年,所以有好多亲朋好友经常往来。大家都自带劳动工具,齐心协力不一会儿工夫就将院内杂草清理干净了。母亲的姑舅妹妹、贺家姑姑也是个命苦的女人,与母亲同病相怜,同样从小失去了父母,因此一直以来两姑舅情同手足、亲如姐妹,这会儿更是亲热的送来了粮食、生活用品和做好的饭菜馍头。还有邻居曹家门叔门婶子也送了新鲜蔬菜和刚做好的饭莱。因为曹家门叔门婶子是父母多年的老朋友,我们两家一直相处很好,亲如兄弟姐妹一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时间,院子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就像过事情一样热闹,这种令人激动的场面,驱散了母亲心中的痛苦与愁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晚上,贺家姑姑带我们去她家(格朵上)住宿,连续几天我们一直都吃住在姑姑家。直到我们家窑洞垒了锅灶、置办了厨具和灶具,一切收拾妥了才回家居住。姑姑家有三孔窑洞,院内还有几间小平房,院子很大,姑姑人勤快养了猪,羊,还养了一群鸡。姑夫为人诚实、心灵手巧,是生产大队的一名好裁缝,我们兄弟姐妹几个结婚时穿的棉祆、都是贺家姑夫亲手给我们缝制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老家两年多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母亲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带领着我们在农村老家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终于将窑洞内满满两窑旋土全部干净彻底的倒完了。紧接着母亲又从亲戚朋友家借来了钱,刷新了窑洞、盘了炕、垒了锅灶,上了门窗,我家的窑洞终于可以入住了,家也慢慢变得像个家的样子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家是重建了,而且是一个全新的家了。可是又有谁能够理解一个母亲重建家园的那份执着情怀呢?又有谁能知道我们的母亲为了这个家所付出点点滴滴的艰辛和忍受的各种痛苦呢?要知道,这里面浸注了母亲多少的心血、汗水和泪水呀!😭😭如果没有父母亲当年省吃俭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不懈努力,哪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哪能使我们这些白家的子孙后代们,能够无忧无虑的享受着天伦之乐。真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作为我们白家的子孙们:都该知足了!我们都应该牢记父母生前的淳淳教诲,应该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不该怨天尤人、更不该报怨父母亏欠了谁多少,好像父母尽是过错一无是处;好像父母就有尽不完的义务;好像父母天生就活该忍辱负重——老黄牛一头!我们要继承父母的遗志,应该以父母亲为榜样,发扬父母亲终生自力更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努力拼搏的崇高品德。争取做个事业有成、自食其力,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受人尊敬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因此,我们不能忘本,孝老敬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人不孝、天不容;人不敬,事不从。我们都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更应该懂得知恩图报吧!即便如此,也报答不完父母的三春养育之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9手10月7日,我们的父亲终于离开了“牛棚”,终于获得了“解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父亲再次回到农村老家解家沟镇、看到自己的孩子们个个都平平安安、阳光成长,特别是看到了一个如此全新的家园出现在面前时,父亲激动的热泪盈眶,真情的对母亲说了句:“老婆,辛苦了!”母亲却声泪俱下的说道:“你能平安无事的回来,比什么都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哥去水泥厂出民工后,遇到了一个为人诚实,工作认真的老厂长(马志生),正是因为马厂长为人正派,爱惜人才,所以他非常欣赏大哥的勤奋好学、知书达理、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性格开朗的优点,在两年多的相处当中,马厂长时时处处照顾着大哥,大哥也非常敬重这位老厂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确实,大哥非常勤奋好学,也非常优秀。大哥曾经在全县中考中获得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我们兄弟姐妹五人中,要数大哥最优秀,大哥不仅字写的漂亮(各种字体),画的也很好。记得“文革”初期,清涧的第一张毛主席画像就是我的大哥画的呢。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大哥肯定能够考上全国的名牌大学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大哥虽已退休,可大哥还是陕西省摄影协会会员,仍然酷爱摄影,经常参加省地县摄影培训班的学习,搞一些摄影创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哥的好多作品在全国比赛中,多次荣获大奖(前三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终于有一天马厂长忍不住,直接给大哥提出说:他家里有个小女儿,已经快20岁了,经人介绍了好多人家总是不得对事,想让大哥与他的小女儿见见面,大哥不好直接推辞、只是说要征求父母的意见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马厂长得知大哥要回老家解家沟,看望刚刚获得“解放”的父亲去了,就托人捎话让其次子带上小女儿、从他家石盘乡碌碡峁翻山越岭的步行几十里路来到了我们家。母亲听到此事后,热情接待了马家兄妹俩,大哥也好像没什么意见,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久父母就开始忙着给大哥举行订婚仪式,准备交订情礼物了,只是因为马家所要的彩礼是20多丈棉布,这可难坏了我的母亲,因为那时买布是受限制的,那怕买1尺布也要用等量的布票才能买到。一个成人每年只发1丈2尺布票,小孩们就会更少,只发凣尺布票。即便是把自己家里人的布票全部凑齐,那也只是九牛一毛呀。再说了,在当时“文革”期间根本不可能用钱买到布票的,那样做,如果被人举报出来了,就会被当作投机倒把“打击”的,被拉去游行示众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好亏贺家姑姑说自己村里人熟好办事,她可以陪母亲挨家逐户的上门去借,果然这个办法好使,很快20多丈布票凑够了,正好父亲已“解放”了,补发了“文革”期间被扣发的工资,除了首先还清了母亲所借乡亲们的钱,用于整拾窑洞、置办家具时所借欠款外,还有一些节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贺家姑姑的陪同下,姐妹俩很快置齐了订婚礼物🎁,终于交了订亲礼物,清明前后给大哥大嫂举行了订婚仪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紧接着,母亲又马不停蹄、忙前忙后的开始给大哥操办结婚的礼物🎁了,结婚要比订婚更复杂。结婚不仅要置办礼物,而且还要酬备宴席、请引人的和寻找迎接新娘的交通工具等等。这些毕不可少的礼数都要母亲一人亲力亲为,一个环节也不能少。母亲是个爱门户的人,加之,大哥又是家里的长子,是母亲29岁时才得来的贵子,因此大哥从小就是在父母娇生惯养中长大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过了两天,贺家姑姑到家里帮母亲缝制被褥来了,</b><b style="font-size:22px;">母亲当着贺家姑姑的面,从大柜子里取出从城里带回老家的那块旧被子,小心翼翼的拆开被子,取出了两块珍藏多年的宝贝被面,让自己的妹妹先睹为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贺家姑姑看了被面后连声说道:“好着了、好着了,姐姐,你哪里买得这两块好被面?”母亲高兴的笑着说:“买下好多年了,是你姐夫出差到外面买的,’文革’期间怕红卫兵当成’四旧’打、砸、抢、时抄家抄走了,被逼无奈,只好想了这么个笨办法,好不容易才保存下来的”。随后,姐妹俩高高兴兴忙着给哥哥嫂嫂开始缝制结婚时用的被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这就是后来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不理解我母亲的一片好心,更不了解当时的艰难处境,竟然挑拨离间、图谋不轨、搅家不和的当面质问我的母亲:“为什么哥哥嫂嫂结婚时的被面上会有旧针眼?……”致使我的母亲为此伤心难过了数十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今天在此,作为当年的见证人,我替已故的老母亲,向大家揭开这个迷底,替善良无私、委屈求全的老母亲说句公道话,请相信我们的母亲是爱自己的每一个孩子的,为人之母哪有不亲不爱自己孩子这一说的呢?顺便奉劝那些好事者们:从今往后过好自己的光景,千万别再当什么搬弄事非,搅家不和的“跳梁小丑”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大哥当时虽然是个下放知青,但大哥却是个出类拔萃、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的优秀知青,日后总会有进城和招工的机会。大嫂当时虽然是个干部子女,毕竟是农村户口,而且当时只有小学文化。但这些实际情况根本没有成为我的父母阻止大哥或者说低看大嫂的理由,相反父母当时很看重大嫂。这个疑惑可以从当时置办结婚衣服足以能够证实和说明这些问题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当时社会上最流行或者说是最时髦的布料就是毛毕Z和凡立丁了(裤料),接下来就是花稠稠之类的(可做夏衫用),这几样布料我们全家人可以说是见都没见过(毫不夸张),更别说穿过了。可是母亲都想法设法、尽其所能的来满足了大嫂娘家人的所有要求。不为别的,只图大嫂能够心满意足不留遗憾,当然更主要的还是,父母当时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大哥大嫂婚姻幸福美满、婚后恩恩爱爱,百年好合。我想,父母亲的这个愿望是完全可以实现,并且也应该能够实现了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农历5月初6,是大哥大嫂结婚的大喜日子。那天,家里来了好多的乡邻、亲戚和朋友们,大哥的几个要好的中学同学踦自行车踦了120多华里、翻山越岭从县城赶到老家解家沟来参加哥嫂的婚礼,表示对大哥的深情厚谊和对辛轻的新婚夫妻的真心祝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天,现场是既红火又热闹。记得结婚那天,我们家里是雇了毛驴和驴拉车把大嫂接回家里来的,那天二哥也随着迎亲的队伍去接大嫂了。当时大嫂被迎接回来的时候,我正带着弟弟在沟里玩耍呢,突然听到响起了鞭炮声,我和弟弟急忙往回跑,赶到半波上却看见迎亲的队伍已经快到院子里了。真遗憾,没能看到迎亲的全过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婚后不久,嫂嫂的娘家母亲提出一个又信题,要求我的父答应能供她的女儿继续上初中……经过父母慎重商量后,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意想不到的决定,父母竟然同意供已经年满20岁的大嫂开始念初中了。因为嫂嫂在娘家只上了小学(不爱念书、辍学在家)。这个决定并非出于被迫无奈,而是父母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并且是父母一起亲自去我家对面的县办中学,找到了校长商量好,又亲自给大嫂报了初中班(初-)级,与年仅14岁的二哥同班上学。</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当今社会,供自己的儿女们上学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不足为奇),可是供已婚儿媳妇上学的却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而我们的父母却做到了人之意尽、并且达到了极限!而且是在“文革”期间的1970年代,我真佩服我的父亲和母亲!竟然做出如此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决定!!但愿父母的一片好心好意和慈爱之心能够得到回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婚后不到一年,大哥经过考试成绩优秀,被陕西省化工安装公司录取、招工当了一名正式工人。半年后,不足15岁的二哥因家里经济困难退学回到县城,父亲给二哥在县丝绸厂找了个倒炉渣的临时工作,可怜15岁的二哥就当上了一个临时工,每月可挣15元钱来填补家用,为父母减轻家庭生活负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几个月后,因二哥年幼体弱,拉不动倒锅炉渣的铁架子车,有好几次都将满满的炉渣连车翻到大桥下面,看着二哥泪流满面的可怜样儿,父母真的不忍心让自己的亲儿子遭如此之罪,父亲只好找熟人将二哥安置在县汽车运输公司当了一名临时修理工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嫂仍然在老家上初中,由母亲的姑舅小妹金梅二姑相伴着读初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两年后,大嫂已初中毕业,被父母转到县城的水电班继续开始上高中。那时大嫂的户口在农村娘家石盘乡碌碡峁村里,为了解决吃粮问题,父亲将大嫂的农村户口转到离县城20多华里的下二十里铺公社赵家崖崾村落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大嫂上水电班是在离县城5华里外的郊区(师家园则)要住校(食宿),当时凡上灶学生必须凭粮票上灶,大嫂又没有城市户口,农村几乎分不了多少口粮(因为没劳力),所以只好从父母和我们几个孩子们的商品供应粮中取粮票,而且要取粮票只能用细粮才可以取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因为添人没添粮 ,我们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而且几乎吃不上面条和白面馍馍,因为全家人仅有30%的细粮包括小米和白面,正好都给大嫂取粮票(每月30斤)用完了。即便如此,每每到了月底,父母早早就把粮票取好放在家里,等着大嫂回家来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  <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大嫂上水电班(高中)两年学毕业后,被录用在县电力系统的师家园则变电所 上班十多年。因大嫂工作认真,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就这样,我的父母供已婚(儿媳 )我们的大嫂从初中读到高中毕业整整读了四年书。由此可见,我的父母应该是全天下最善良、最无私,也是最心慈手软、最有爱心的好老人了吧。因为,我们的父母怀有一颗仁爱之心,爱子如命的慈爱之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常常听到母亲这样的唠叨:“唉,人穷了费衣赏,你二大的一条棉裤里子(自织粗布),竟然让我反反复复、补了又补的补了17块补丁,还穷的没有钱和布票给你们的老子缝条新棉裤……因为’文革’期间你们老子的工资被扣发了,仅有的一点点生活费还要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了,哪里还敢想着添置什么新衣服呢?!总就是那冻不死的烂衣服,饿不死的猪狗食。那时候真的是太穷了,光顾了你们这些儿女们了,真的把你们的老子给亏了。挣了一辈子的工资,受了一辈子的穷,受了一辈子的磨难……唉,真是儿多父母 受苦啊,这话一丁点儿也不假呀”!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0年代,我们的父亲穿的一条旧棉裤里子,竟然让母亲给补了17块补丁,😭这就是一个县团级老干部的奢侈生活!为了养家糊口,上有一双老父母,下有一群小儿女,真的难为我们亲爱的老父亲了。每当逢年过节,我长跪在已故父母的坟墓前,每当我想起这件伤心的事情,实在让我心痛不已,痛哭流涕;十分伤心,悲痛欲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3月,也就是父亲离开“牛棚”、获得“解放”后的第17个月,我们敬爱的老父亲竟然穿着一条补着17块补丁的棉裤,去了祖国的首都——北京。站在了雄伟的天安门广场,留下了这张意义非凡却又很珍贵的照片作为永久的纪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3年8月大姐高中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插队到下二十里铺公社崔家沟生产大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父母的心目中,大姐从小到大就是家里的乖乖女,因为大姐为人谦虚,性格温柔,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刻苦学习,品学兼优。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班里的“三好学生”、模范班干部,校团委书记,学生会主席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中学时,清涧中学曾有过这样的标语和口号:“全校要开展向白宪芳同学学习的活动,以白宪芳同学为榜样,迅速掀起学习白宪芳同学的新高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的印象中,大姐从来都没说过一句脏话,从来都没骂过一个人,从来都没结过一个仇人。是大家(师生们)公认的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姐下放临走的时候,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们的母亲。因为母亲在每次生孩子坐月子的时候,从来都没有人伺候过,总是自己一个人艰难的生活,所以落下了严重的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双手关节严重变形,基本做不成家务活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值得欣慰的是,在母亲生小弟的时候,只有11岁的大姐,就承担起了伺候母亲坐月子、做家务的重担,每天下午大姐都提前请假回家给母亲熬米汤,给全家人做饭吃,使母亲享受到了大姐细心周到,体贴入微的照顾。母亲常常提到这件事都会很自豪的说:你们的大姐就是上天送给我的一个好助手。因此,大姐这次去下放对母亲来说,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农村下放的时候,大姐因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表现突出,深受全村、全公社、乃至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大姐曾参加过陕西省知青积代会,受到过全省的表彰和奖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姐到了农村后生活很节俭,大姐不仅出勤多而且挣的公分也高,所以分的粮食也就多。大姐知道家里的粮食总是不够吃,就将自己省吃俭用下来的口粮,带回家里解决了全家粮食紧张的燃眉之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大姐也非常善良,凡事都只为别人考虑,从来不为自己着想;而且非常爱好又勤快,从小到大我们家里的家务活都是大姐亲力亲为,大姐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与人相处,做任何事情都不想、也不会让别人吃一丁点的亏;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大姐她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知恩图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10月,18岁的二哥应征入伍去了部队,当了一名汽车班的战士。记得二哥在去部队的前一天晚上,回家来看望全家人时,从军用跨包内掏出一个浅黄色的塑料笔记本、递到了我的手里,眼泪汪汪的对我说:“小妹送给你,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为咱父母和全家人争光……”。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接过二哥送我的珍贵礼物🎁,打开一看,原来是二哥所在的单位、县汽车运输公司革命领导小组赠送二哥的入伍纪念赠品🎁,二哥竟然又转送与我,并寄于我如此的厚望。那时,我就暗暗的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为父母和兄弟姐妹们争光。让家人们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哥当兵那年我刚刚上了初一。记得那天早上,二哥与所有的新兵战士们一样,个个胸前佩戴着大红花,肩膀上跨着黄跨包,背上背着行军背包。排着整齐的队伍,喊着响亮的口号,雄赳赳、气昂昂的从县城的武装部出发,步行到了岔口后乘坐大卡车,就要离开家乡、离开亲人们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天,送新兵的人很多,我也陪着父母亲步行来到了岔口为二哥送行。亲眼看到二哥刚刚上了车,母亲的眼泪就刷刷的直往下流😭,母亲边哭边推开人群,往车前挤了过去,声泪俱下的拉住二哥的手嘱咐:“奶和,到了部队记得给家里多写信记住了,可千万别忘了啊……”听到母亲的哭声后,二哥也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只见二哥不停的用手抹着眼泪。此时的母亲早已哭成个泪人了,泪水早已侵湿了母亲的衣衿,我也忍不住开始低声哭泣了……当时的场面太让人伤心😭了,真是令人终身难忘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哥当兵走后,母亲不知流了多少伤心的泪水😭,那时,母亲整天不吃不喝得,只知道哭鼻子,抹眼泪了。二哥刚走的那几天,因为没收到二哥的来信,母亲就天天往岔口跑了,有时候一天要去两、三次。每次去的时候我都陪着母亲去了,到了岔口后就站在二哥出发前上车的公路上,一动不动的站在路上,边哭😭边说:“我的奶和就是从这里当兵走的,想死我了,想死我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阵子,母亲想二哥想的都快要发疯了,父亲看着也着急,坐在炕头上默默无语,用拳头不停的在捶打着自己的头部。我看着父母如此的伤心和难过,一时间又想不出什么好法子来,忍不住也跟着父母一起伤心流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半月之久,谢天谢地二哥终于来信了。信是父亲拿回来的,记得那时我家住在县医院对面的“八眼窑”院内、临近大门的第一孔窑洞里(房管所的公房)。父亲刚走进大门就高兴的大声说:“奶和来信了,奶和来信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从收到二哥的来信,从中得知二哥正在进行新兵集训,一切都好时,母亲的眼泪好像少了许多,情绪也逐渐稳定了。家里的生活也慢慢步入正轨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爱如山,她比山更高;母爱如海,她比海更深;母爱是天,她比天更广阔;母爱是地,她比地更包容。母爱是春天,有人曾这样精彩妥贴的比喻,春天是温馨的,她正如母亲的手,轻轻地扶摸着我们。的确,当我们一天天的长大,是母爱这种亲情日日潜滋暗长,刻骨铭心的深入我们的心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爱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太阳,她给我们以阳光雨露,伴我们风雨兼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流走,岁月飞逝;一份哀思,一份寄托。我亲爱的父母亲,即便与我们阴阳相隔,但父母的养育之恩,绝不会随着时间而遗忘。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但母亲的声音仍然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声音,母亲的笑容永远是最慈爱的笑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这一天,我的心里便会隐隐作痛,特别是遇到下雨☔️天的时候,我的心里更是钻心的疼痛,因为我的母亲是在八月十六下雨☔️天走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逝去的父母,并没有真正离开我们,因为爱,我们每年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和春节,都要为父母祭祀祈祷;因为爱,父母每年都会重返人间。父母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因为,我深知:父母不仅是我们的一切,更是一种信仰!</b><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说句心里话,我最想妈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娘家亲妈妈,今天百岁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说句实在话,我也想爸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好爸爸,也已百岁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亲爸妈,您们安息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写于2021年农历腊月17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百年诞辰之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女:林芳于清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