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p class="ql-block">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语言使用的典范作品,也是设计充分使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使用以及落实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的资源。科学地巧妙地利用课文教学资源,设计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课堂实践活动,最终在学生充分地习得语言、充分地训练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获得精神的濡养和心灵的丰盈,将是学生获得语文课堂幸福感的源泉。</p> 关键词 <p class="ql-block"> 积累 感悟 运用</p> 正文 <p class="ql-block">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语言使用的典范作品,也是设计充分使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使用以及落实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的资源。科学地巧妙地利用课文教学资源,设计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课堂实践活动,最终在学生充分地习得语言、充分地训练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获得精神的濡养和心灵的丰盈,将是学生获得语文课堂幸福感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回望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语文同仁们越来越重视在教材编写中体现对语言的学习、使用和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的落实。语文新课标中有一句话,也印证着这一共识:“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p><p class="ql-block"> 那么怎样能切实地突出语言学习和使用、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的地位,真正地把课标提出的这两个“注重”在课堂实践中放置在该有的高度呢?笔者在一线教学中,进行了探索,现将近来在这方面的一些作法记录下来,为以后自己的教学提供一些经验积累。</p> <p class="ql-block">一、引导学生对四字短语、二字雅词进行创造性使用。</p> <p class="ql-block"> 《背影》这篇课文以它的真实和诚挚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简单的导入后,我希望学生能结合文本,用四字短语描述“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在我带的班级中基础稍显薄弱的学生的表现也令我刮目相看。学生侃侃而谈:“我从父亲说的一句话看出,这是一位‘坚强乐观’的父亲。”我问:“从哪句话呢?”学生说:“祖母去世,家中经济状况不好,在这时,父亲还能安慰‘我’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从这句话看出父亲的坚强乐观。”“坚强乐观”这个四字短语立即被我板书在黑板上。接下来,又产生了两个四字短语:“无微不至”“体贴周到”。我心里暗暗吃惊于这样基础的学生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良好表现使我坚定了大胆给予学生创造性使用语言的实践机会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在南方,有‘走局’的说法,‘走局’就是‘走运’。你们看‘局’和谁谐音呀?”</p><p class="ql-block">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橘子的‘橘’。”</p><p class="ql-block"> “父亲和儿子送别时,送儿子‘橘子’,是希望儿子走运,其实,我们从文中的二、三段了解到,此时的父亲是最需要‘走局’的。父亲当时的处境,还不仅仅是文中提到的这些。父亲和‘我’之间也产生了一些矛盾。“我”因为父亲包办自己的婚姻而有怨言,父子生隙。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将自己的名字‘朱自华’改为‘朱自清’,父亲因此很生气。朱自清是家里的老大,父亲为培养他花费了很大的心血,父亲认为,儿子的名字也是自己给孩子的一个生命记号,寄托了自己对孩子的祝福。孩子将名字改了,令父亲不能接受。</p><p class="ql-block"> 在这时,父亲还是这样细致周到,满有祝福地为儿子送行,请你寻找合适的二字雅词,总结这样的父爱。”</p><p class="ql-block"> “伟大”“深沉”“无私”“宽容”等词语又令我内心充满欢喜。</p><p class="ql-block"> “相对于这样的父亲,作者又是怎样的一个儿子呢?”</p><p class="ql-block"> “幼稚”“自大”等词语也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这是文中那个过去的儿子。文中还有一个儿子与过去那个儿子并行,就是后来的儿子。后来的儿子是怎样的呢?”</p><p class="ql-block"> “懂事”“成熟”,等学生说完了,这些词就出现在了黑板上。</p><p class="ql-block"> 鼓励学生、期待学生、给予学生机会去多一些机会引导学生对四字短语、二字雅词进行创造性使用,是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课堂机会,加厚课本厚度,提高语文教学资源利用率的一个作法。</p> <p class="ql-block">二、利用课本资源,设计片段写作的训练环节</p> <p class="ql-block"> 《老王》这一课,以深刻的自省意识,深沉的情感,获得师生们的喜爱。文中作者介绍老王经历的一段文字,可以变换记叙人称,以老王自述的口吻,写一篇简短的片段作文,作为老王给作者说的一段自我介绍的聊天记录。</p><p class="ql-block"> 《永久的生命》一课结束时,我当堂让学生写一段文字。</p><p class="ql-block"> 学生梦瑶写道:“生命的价值在于永恒,像草原与田野上的小草一样,生生不息,以坚韧顽强的毅力面对自然的磨难,像春风一般,带给人希望,带给人新生。逐去寒冷与彷徨,像初生婴儿的笑声一样,以天真、快乐的神情,带给我们安慰,带给我们对生命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我赞美生命,赞美它给予万物希望,赞美它曾给予我们青春,它赞美给予世界以色彩,给予世界以芬芳。”</p><p class="ql-block"> 学生佳宇写道:“从科学角度上看,生命只是一个个体从出生到从这个世界消失的过程,生命消失了,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但一个人的生命不只是从有到无的过程,他应有一些贡献,他也许为世界带来了一些东西,一支笔、一股力量、一篇文章、一种精神,这样传递着、传递着……就形成了世界。从无到有,这是生命的精神;从有到无,这是生命的结束。让我们赞颂生命吧,它所经历的、它所创造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所经历的、所创造的,都会成为这个世界的一份子,会伴随着这个世界,并将永久地伴随下去。”</p><p class="ql-block"> 可见,善于利用课本资源,设计契合文本特点,切合学生实际的片段写作的训练环节,就有机会看到学生深刻的感悟和多彩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三、关注文本中意义丰富的副词,引导学生品咂、琢磨。</p> <p class="ql-block"> 《背影》中有一段副词使用得很精彩的文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段文字中的副词:“本已”“再三”“甚”“终于”“颇”“终于”就突出了父亲在难以抽身的繁多事务中,再三犹豫,因为对儿子的爱而最终决定送行的艰难过程。</p><p class="ql-block"> 这一段,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副词,有意识地强调这些副词的使用,并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落实在平时的课堂学习进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语言细节的能力和精细化的思维习惯。</p> <p class="ql-block">四、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课堂细节体现</p> <p class="ql-block">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学生思维品质的创新性、多面性、批判性等在语文课堂中的落实可以从平时的文本解读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来达到训练的目的。比如:《春望》能否换一个题目?《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文章的关联点和它们的共同特点。</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写到阿长的八件事,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几件事?能否删掉其中的几件?</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标指出;“在理解课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在课堂上要做学生创新思维的领路人。</p> <p class="ql-block">五、用备课的充分拓展语文课堂的涵盖面。</p> <p class="ql-block"> 在《背影》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这样一个尝试。“其实,在文中,还有另一个文中没有提及的故事。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是在一个中学任教,这个中学的校长是朱自清父亲的同学。因为这样的亲近的关系,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发生了剧烈的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的父亲是一位很传统的老式长辈,当时二弟几乎失学,面对这样的家庭情况,父亲认为,朱自清为家庭做出贡献是理所应当的。何须知会一声?而后来,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拒之门外,父子从此开始了多年的冷战。”</p><p class="ql-block"> 在课外,我搜集了《背影》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从课文背后的真实故事体会作者的真实的自省和内疚,体悟中国式父母言语背后的心酸、苦弱,学会站在不用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备课的充分能尽量拓展课堂的涵盖面,使学生通过老师的眼睛,看到更多,更美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线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针对语文学科发展中的问题,积极探索,不断改进,大胆实践,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多样语言运用和实践活动为语文课堂增添活力。</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①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p><p class="ql-block">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p class="ql-block">③熊川武《教学通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p> <p class="ql-block">图文:张瑜</p><p class="ql-block">设计:别明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