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城里住久了,往往乡村就成了生活理想,安静天然,小家小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概乡村最适合两类人,特别勤快的人和特别惰性的人,勤快人在乡村可以找到无数的动手机会,惰性人在乡村可以找到无数的躺平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郑一直说她喜欢乡村,老郑是个勤快人,手里总要找事做,她还真适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熊大也一直说喜欢乡村,熊大可不是个勤快人,乡村的慢节奏也还真适合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像我这种半懒不懒之人,对乡村有情怀没理想。不知秋红对乡村是什么个想法,没探讨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是到乡村的阡陌田塍走走路,那还是既朴实又浪漫的事。赶上湾区百公里第五站江门乡村行,我们仨一拍即合,随大部队浩荡而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江门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到江门必到开平,因为开平有闻名遐迩的碉楼,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7年12月,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十公里徒步,一路经过很多广东特色的乡村,各村庄的标志基本都是一个大门牌坊,后面大都拍有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起点的第一个村庄叫田心村,远远就看到了江门建筑特色——碉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出田心村,下一个地点叫谭溪村,没见门牌楼,只是看到小学和扎根在社会最小细胞里的党群服务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过两个村子,来到塘口镇,虽然叫镇,房屋也不够密集,大街上也很少当地人,我们徒步的大部队陆续走进来,可能有暂时性的鲶鱼效应吧,零星的小卖店有了小规模的启动。幼儿园很醒目,一所宝树中学在镇边低调座落,能看到走廊里挂满了成人大小的校服,因为是周末,校园沉默着,想象着学生周末回家路途的长短,再长也还好吧,不用翻山越岭趟大河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东乡村有一个现象,似乎也是中国乡村的现象,差不多每一个村庄入口处都有一棵茂密的大树,好像一个村子忠实的门卫,守着留守的乡愁,望着远方的亲人,召唤他们常回家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村庄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开阔地平铺,搭配站立的碉楼,一股视野清流汩汩而来,入眼入脑,冲刷着平时城市的拥挤,心也就跟着开阔起来,平铺休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村里都没什么村民,宣传标语却一个都不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东乡村与北方乡村最大的区别,我觉得不在于房屋格局和制式,而是广东乡村哪怕再小都有一个驻庙,不管供奉的是哪位神仙,驻庙一定是村子最好的建筑,驻着神仙,更驻着村民的心里支柱,自然要修建得最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是说回碉楼吧,当初能修成碉楼的人家一定是富有的大户人家,一般都是下南洋赚了钱的儿孙回家修建的,楼房就带有了西方建筑的特点,而有钱就怕被抢,于是楼房修成碉堡的功能,也就有了特别的样子,成了世界建筑遗产,如今碉楼的主人和他们的后代早已移民海外,人去楼空,空余黑黑灰灰的矗立,一种有点可怕的死寂趁虚而入,野生的植物也趁机入侵,年深日久,高墙深巷都被它们占领,那可不是瓦尔登湖的诗,那是时间刻骨铭心的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碉楼的窗子因为要防御所以都很小,甚至影响到当今的房屋窗口设计,所以说,文化传统看不见摸不着却流传得根深蒂固,精华的自然留下,而糟粕的也是难以根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碉楼里设有瞭望孔,看照片就明白了,里面大外面小,孔口下斜便于开枪射击,一旦发现有敌匪,那真是一夫当关万夫难开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着窗口沉思,脑海里闪烁着无数不可思议的画面,那些沉寂于历史可能性的细节太迷人了,可惜全是想象无法捞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尽管是世界建筑遗产,大多数碉楼也已经有凋败的迹象,仅剩历史性记忆,也留下一些老人家陪同老旧的碉楼一起风雨飘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东乡村还有一个特点是村子往往伴着池塘,塘里有水养作物,如果说碉楼是村庄的强硬,那么水塘就是村庄的柔软,软硬兼施对抗外面的觊觎养育着村里的子民,让我心动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开村庄是成片的田地,一路能拍到各种南方特色的作物。</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芋头</p> <p class="ql-block">这是木瓜</p> <p class="ql-block">这是柚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甘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收割后的稻田里散放着大鹅,忙着捡食散落的稻粒,没空引吭高歌,这就是城里人中意的美食~溜达鹅。队伍里有年轻的女孩大喊:这么多鸭子!呵呵,五谷不易分辨还可理解,五禽也不分,这女孩子小时候看图识字没学好啊哈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没收割的稻田中有勤快村民的小制作,做农民做出了这等趣味,离被羡慕也不太远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途径的这个村子没看到名字,村口的守卫大树是一棵壮美的花树,引来一阵不同角度的镜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村田里帐篷一样的搭放着竹竿,有小孩子在里外嬉闹,玩着原始的游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路旁堆放着干枯的豆枝,应该是较好的烧柴吧,估计这个主人一定勤快,每天抱一捆回家燃火煮饭,炊烟袅袅,乡村的诗意在清晨和黄昏分外鲜明,诗意面前可能很少人会想到绿色和环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接下来路过的几个村庄不叫村,而是叫“里”,“里”也叫“里甲”,是明初时期设置的基层组织形式。也是明朝政府推行黄册制度的基础之一,“里甲”的最高长官叫里正,明朝宣德年间也就是朱瞻基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促织》,讲的是一个里正被逼迫给皇上进贡蟋蟀,闹得家破人忙,儿子被逼投井化为蟋蟀帮助父亲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几个村子仍然叫里,行政长官肯定不叫里正了,但是后缀保持下来挺有历史年代感的,懂历史的会浮想联翩,不懂历史的也会有地方神秘感,存在价值不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徒步的最后五公里到达开平碉楼最有代表性的“自力村”,村子大门很大很醒目,走进去到村里还要经过大片开阔的稻田。稻田里竖立着大标语“让农民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什么时候农民不叫农民,而是使用机械化侍弄土地并被称为庄园主的时候,那就不止于羡慕了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村里有废弃的老宅,也有堆放的生活和建筑垃圾,然而,转个弯就有个诗情画意的咖啡屋,屋旁裸露的土地上一棵小树开放着粉色的花,树下却随意几个破损的瓦罐,我对这种美丑的转折有点不耐受,它们就像一首打油诗,诗也不是诗,土也不是土,包括后面那个网红打卡地厕所,外观确实不仅仅是厕所,里面确是黑漆漆看不到洁净度的蹲坑。不过,仅是观看倒也能给人一些环境和意境的安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梭罗写了一本《瓦尔登湖》,描写自己的隐居生活,他那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让很多人羡慕或者效仿这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到深山老林、田野乡村去洗涤心灵、触发灵感。不过梭罗没告诉你全部的故事,瓦尔登湖其实离城市很近,所以他可以定期去城市的家里获取生活用品。</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也有池塘边的民宿,里面的洁净度应该很符合现代人的要求,可是,居住在里面的诗意很足,环保不够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公共供水、清洁的环境和公共卫生防疫可以有效地促进市民的健康。因为城市的人口更密集,提供这些服务也更容易,成本更低,所以城市居民的寿命很容易超过农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此来看,到乡村讨生活,看上去简单朴实,无欲无求,其实是非常奢侈的要求,因为成本不低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乡村里,为了到城里买生活物资,需要开车,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成本更高,因为人居住的分散,通水、通电、通网络的成本都远远高于城市,所以说并不绿色、不环保,非常奢侈。如果你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你关注气候变化的危害,那其实你更应该待在城市里,生活在更加密集、更加城市化的地区,这样会产生更少的碳排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么,话说回来,途径的村子让我看到了城市化的进程,这是伴随着痛苦和遗憾的进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顺利到达终点,获得了盖好了章的签到卡和纪念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广东江门为代表的乡村行用了六个钟的时间完成,走马观花,速写成画,姑且记之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