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红色印迹,汲取奋进动力—商城县教师培训学校党史学习教育篇

今宵别梦寒

<p class="ql-block">  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12月22日,商城县教师培训学校全体教师前往光山县白雀园镇踏寻红色印迹。</p> <p class="ql-block">  位于光山县的白雀园镇,自古商贸繁荣,素称豫南“小汉口”,是南茶北运的集散地、中转站。它如同一部活着的历史传记,见证了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无数革命先烈在白雀园生活的点点滴滴,诉说着革命先烈们崇高的理想信念,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p> 白雀园殉难烈士纪念碑 <p class="ql-block">  1931年9月至11月,时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的张国焘,为了维护他个人的独裁专政,实施他个人的政治野心,把党的集体领导变成家长统治,对持不同意见的红军指战员进行残酷打击,无情迫害,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制造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肃反”运动,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9月底,张国焘强令红四军从胜利的战场上全军撤到白雀园明清街上。仅在白雀园和徐畈,被张国焘以“改组派”、“第三党”、“AB团”等莫须有的罪名而逮捕杀害的红军高级将领就有许继慎、周维炯、庞永俊、肖方、熊受暄等,还有中下级干部和革命战士2500多名。为了悼念含冤九泉的烈士并警示后人,在白雀园南端白露河畔的香炉山上树立了由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碑文的“白雀园殉难烈士纪念碑”。</p> 红军巷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白雀园明清古街一侧的百米红军巷,不仅感受到小镇的古朴风韵,也有一种在时光隧道里穿行的苍凉。砖缝中的青苔,红色的木门,门头的标签,灰色的瓦片,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段峥嵘的岁月,古老的建筑留下了太多红色的记忆,镌刻着让人敬仰的荣光。红四方面军、红25军曾在这里得到空前的发展。当然,鄂豫皖红军也在这里遭受最严重的损失。</p> 红军广场 <p class="ql-block">  青山有幸埋忠骨,革命精神万世传。白雀园镇红军广场东侧,曹官记烈士的雕像庄严肃穆。关于曹官记烈士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1926年,受先进思想影响,出生于白雀园曹家畈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曹官记走上革命道路,并于1927年8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7月,曹官记奉命带领部队深入敌占区,在麻城宋埠附近筹粮。转运过程中,被追赶来的敌五十八师重兵包围,曹官记率领三名战士断后,却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而不幸被俘。被俘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他丝毫没有动摇。1934年2月13日(大年三十),曹官记在宋埠河滩英勇就义,时年29岁。1988年,曹官记烈士的儿子在宋埠河滩捧回一把沙土,算是迎接父亲回到故乡。2019年,曹官记烈士的孙子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捐建红军像。</p> <p class="ql-block">  位于曹官记烈士雕像不远处,一口传承自宋代的古井,见证着当年红军驻扎白雀园时,军民情深的故事。1932年红军驻扎白雀园时,由于军民人数众多,饮用水源不足,为了解决饮水问题,红军战士帮助当地居民一起加深了这口古井,以此增加地下水出水量。为了铭记这段历史,白雀园人就把这口古井称为“红军井”。附近的老人回忆道。“小时候我们经常从这口井打水喝,清凉解渴。”当时红军在白雀园生活时,村民纷纷让出自己的房间给红军住宿。但战士们有纪律,为了不打扰村民,他们大多都住在祠堂或者空弃的老旧房子里。除了帮大家干农活,红军战士们还积极开展宣传工作,教大家识字。2019年,曹官记烈士后代曹荣生出资用花岗岩石料雕刻了井台,并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咱红军”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  曹家三代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和记录着革命的火种。</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鲜血浇灌出花开的国度。此次踏寻历史印迹之旅,让我们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坚强与不屈,也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奋进的动力。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家乡振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