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学习心得及经典语录

小麦

<p class="ql-block"><b>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心理学家及医学博士,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德勒最重要的著作是1927年出版的《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与《理解人性》。</b></p><p class="ql-block"><b>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鼓励你做一个被人讨厌的人,而是,如果我你想要实现身心的自由、绽放生命的光华,那么,即使与周围格格不入、被人讨厌,也要自己作出选择,勇敢地走向那里。这本书是日本学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撰写,由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渠海霞翻译,于2015年完成出版的。</b></p><p class="ql-block"><b> 阿德勒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心理学不同,在对人生影响方面,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阿德勒认为,如果我们一直强调成长经历、原生家庭等过去因素对人生的影响,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想,你就能有所作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许多点密布的一个个刹那”,往事不可追,未来不可知,所以,我们应该“活在当下”。</b></p><p class="ql-block"><b>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阿德勒心理学强调“课题分离”,即人际交往中的界限,“你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强调做好自己人生课题,贡献社会和他人,不要干涉“他人课题”,也不要被他人干涉。阿德勒认为的人生课题有三,即“交友课题”、“工作课题”和“爱的课题”。</b></p><p class="ql-block"><b>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阿德勒反对康德的“被认可欲望”,认为“自己被认可”或“认可别人”都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不平等的上下级关系,即“纵向关系”。要摒弃人际交往的烦恼,就要把人际关系看作平等的“横向关系”,把交往、工作过程看成“合作过程”,把他人看做“伙伴”而非“竞争对手”或“敌人”,把爱看做贡献。而自由就是摆脱“纵向关系”对自己的束缚,不再寻求认可,只和自己比,做更好的自己。</b></p><p class="ql-block"><b>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是“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即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共同体感觉不仅存在于人际关系,还包括过去和未来,甚至从生物到非生物。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b></p><p class="ql-block"><b>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人应该用整体的观念来看待问题,即,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所以,看问题应该摒弃“自我中心”。视野扩大了,你看到的世界也就不一样了。而实现幸福的路径,就是“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b></p><p class="ql-block"><b> 经典语录:</b></p><p class="ql-block"><b> 1.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 2.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b></p><p class="ql-block"><b> 3.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b></p><p class="ql-block"><b> 4.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一个人不喜欢自己,那是因为他太害怕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b></p><p class="ql-block"><b> 5.自卑感是人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自卑感可以成为促进努力和进步的契机。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自卑情结表示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不同于自卑感。</b></p><p class="ql-block"><b> 6.自卑情结的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优越情结。其根源在于强烈的自卑感。“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阿德勒)</b></p><p class="ql-block"><b> 7.“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阿德勒)”想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引起特别关注。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b></p><p class="ql-block"><b> 8.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自己”的比较。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我们不断向前迈进,不是为了与谁竞争,而在于不断超越自我。</b></p><p class="ql-block"><b> 9.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b></p><p class="ql-block"><b> 10.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b></p><p class="ql-block"><b> 11.当你能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b></p><p class="ql-block"><b> 12.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b></p><p class="ql-block"><b> 13.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不要活在别人的人生中。</b></p><p class="ql-block"><b> 14.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b></p><p class="ql-block"><b> 15.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b></p><p class="ql-block"><b> 16.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共同体感觉不仅存在于人际关系,还包括过去和未来,甚至从生物到非生物。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b></p><p class="ql-block"><b> 17.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b></p><p class="ql-block"><b> 18.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b></p><p class="ql-block"><b> 19.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b></p><p class="ql-block"><b> 20.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b></p><p class="ql-block"><b> 21.请不要用“行动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b></p><p class="ql-block"><b> 22.“肯定性的达观”,就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b></p><p class="ql-block"><b> 23.“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尼布尔祈祷文)</b></p><p class="ql-block"><b> 24.阿德勒心理学行为方面的目标是“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的意识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b></p><p class="ql-block"><b> 25.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幸福即“贡献感”。“贡献感”来源于“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真正拥有“贡献感”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受认可欲束缚的人不具有共同体感觉,也不能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b></p><p class="ql-block"><b> 26.人生就象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只要“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这就是“现实性的人生”,而想要达到目的地的人生就是“潜在性的人生”。对人生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b></p><p class="ql-block"><b> 27.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