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家乡白于山三边一带上世纪时居住在土窑洞,窑洞里有三样质地——铁(铁灶具)、木(木家具)、瓷(瓷器)家具外,很少有其他像样的东西。有文化艺术的东西很少,只有贴对联、剪窗花、木柜油漆画是家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艺术表达。</p><p class="ql-block">收集了几支木柜,<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支是村庄尉叔家的木柜(成型于1974年),</span>一支从红柳河北岸高家湾崔阴阳家收集(成型于1984年)。</p><p class="ql-block">收集时和主人打听有关木柜的信息,主人不能清楚记得木柜的事情,油漆画是哪位画匠所画,柜主人不能记得。</p><p class="ql-block">两支柜运回后,摖去灰尘,从斑驳脱落的油漆画中,寻找有关信息,从柜子窥探当地风土民俗,解读时代发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尉叔家的这支木柜个头较小,是一支两斗柜,画匠在柜面整体布局,画了一幅牡丹图。九十年代后,村庄木柜多为三斗柜,油漆画面以柜面结构分为三部分或两部分构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三福画面木柜绘制耗时费力,匠人工价要比独单幅高。从柜体大小和油漆画繁杂程度显示出经济发展对制作家具的制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尉叔家的木柜</p><p class="ql-block">尉叔家的这支柜放在新农村脑畔半山坡三间青砖木大梁房子里,房子是尉叔从山顶土窑洞搬离后修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21世纪后村庄在山脚下修建了新农村,尉叔从这里搬入新农村。砖木结构的房子没人照看,房顶坍塌,椽木朽坏,柜子上落满灰尘。</p><p class="ql-block">我向女主人尉婶子打听有关木柜的信息,尉婶子说柜子是他老公公手上就有了,具体年代记不清楚。柜子拉回摖干净后,看到柜子左下角有画匠留下的落款,<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时间为1974年。</span>当地油漆匠人很少在油漆画题字,油漆匠人的名字书写潦草,不能准确认识,这个叫东涌、东蒲或东辉的匠人不知是哪里人士,从何而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于一九七四年十月一日为国庆习写。于字习字用繁体字书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画匠叫东涌?东辉?东蒲?</span></p> <p class="ql-block">油漆匠人和其它匠人木匠、泥水匠、毡匠、砖匠不同,油漆匠需要一些绘画天赋才可以胜任。改革开放后三边一带有名的油画匠有定边冯画匠,高家湾高画匠,水路畔张画匠,堂哥景鹏是远近有名的油画匠。改革开放后,土地林业、树木六畜包产到户,白于山一带流行做木柜,木柜做好后要请画匠画油漆画。</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前,油画匠是各种匠人中最有身份地位:油漆活相对其它活干净轻松,匠人要具有一定的天赋。那时候匠人使用传统工具,工具相对简陋,做工以结实耐用为主,早期木质家具样式以木箱木柜为主,后来流行梳妆台、碗柜、五斗橱。</p><p class="ql-block">绘制一幅柜子先要将木柜面打磨平整,那时候没有现在各种免漆成品木工板,需要木匠将大树用大锯解成木板。打磨柜面是油漆匠最基础的活,如果匠人带徒弟,往往由徒弟完成,师傅刷底漆,抹清漆,构画面,最后绘图(绘图的形式以花卉为主,这里不赘述,可翻阅久前文章)完成。</p><p class="ql-block">油漆一幅木柜往往需要三五天,八十年代后期,经济发展后,主家一次要打制两三支木柜,匠人在主家一做就是十天半月。往往一个庄有一家要画柜子,邻家承着有匠人上门,也请画匠上门画柜子。匠人在一个庄一画就是一个季节(一般在农忙后)。</p><p class="ql-block">匠人在主家吃住,主家要“待”匠人,主家要拿出最好的招待匠人,希望匠人将活做好。</p><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以黄米干饭或小米粘饭(当地音读燃饭)为主食,大米白面只有过年过节才吃到。匠人上门做活,主家想办法过三五天给匠人改善伙食,荞剁面、杂面、烙饼子算是好伙食,白面馍馍只有家境盈实的家庭才能偶尔吃一次。</p><p class="ql-block">匠人们以手艺为生,在做活主家好吃好招待,在那个清贫的年代,匠人是让人羡慕的职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柜子上的木桨子、铁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窗花。随着窑洞废弃,贴窗花已经消失。</span></p> <p class="ql-block">这支木柜成形的1974年,村庄还是大集体时代。出生于这个时代的我正是童年孩童,柜主人尉干爷爷住在村庄一处叫“当庄”最高的地方,站在当庄硷畔圪堵上可以俯瞰山脚下的整个涧地。</p><p class="ql-block">尉干奶奶是瘦小而声音洪亮的老太婆。我家住在“西沟”,位于当庄对面山沟下的几孔窑洞里,在院子里每天能听到尉干奶奶喊叫着她的几个孩子。</p><p class="ql-block">他最小的儿子海旺和我同岁,顽皮而好勇,小学没读完就早早离开村庄,那年头交通并不发达,海旺是同龄人中最早离开村庄外出的人,那时候三边一带人最远的地方是走宁夏,他在盐池宁夏一带混社会。十多岁的孩子又没有手艺,海旺在外不知吃了怎样的苦,没有父母的庇护他走了歪路,最终客死异乡(那年我大病体会到生死,写下了离开家乡童年伙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也许是基因中带有游牧民族人的特性,尉干奶奶的大儿子很早就去了新疆。</p><p class="ql-block">从相貌判断,尉叔明显带有少数民族特征,弯钩鼻子直而挺。尉家几辈人和祖辈走的近,愿意和父亲拉话。他拉叨起他的家道光景,唠叨说“瞎眼窝雀天照应着了”,县城有房,儿子在政府工作,新农村房子刚换了门窗,不比庄里人光景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尉叔尉婶将过去的双卡录音机送给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父亲和尉叔尉婶。尉叔是村庄外来人家。从他父亲尉干爷爷时期从红柳河北岸定边县迁到村庄,尉干爷爷和我爷爷结了“拜式”(磕头兄弟)。父亲常说,年轻时他和尉叔离开村庄去乡政府修大坝搞基建,他们拜了把式。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小社会,人情世故和城市或单位相同,相处有远有近。</span></p> <p class="ql-block">尉叔的父亲尉干爷爷我小时候见过他。高老大个子,黑红脸,他是村庄最早懂经营会买卖的人,以农为主的时代,一个村庄只有大队罗涧有一处小卖部,在我的记忆中,只卖几样东西,饼干(散装,按斤秤卖)、点心(个小,包冰糖),洋糖蛋蛋,洋火、洋胰子(早期肥皂。从名字可以知这些东西是从西方的舶来品),似乎还有纽扣、针线、胶鞋、散装酱醋酒,这些东西好像永远摆放在简易木板做成的货架上,小孩是没有能力购买的,大人们只有过年时打些散装醋酒,除了买包洋火平常很少光顾小卖部。</p><p class="ql-block">小孩变卖从山上摘下的杏仁、酸桃核攒下几毛钱,或过年大人给的几毛压岁钱,会到小卖部买一毛钱十颗的洋糖蛋蛋。货样式很少,洋糖品种几年才换一种:一种带糖纸一种散粒。就是这种现在看来带有酸味或苦味的洋糖蛋蛋让童年的味蕾大过其瘾,能吃上洋糖蛋蛋是最幸福的事,就如同现代人能拥有一款名牌手机,或者爱车的年轻人买了豪车一般开心。</p><p class="ql-block">小卖部高高的柜台后漂出一种极香的味道,最便宜的货是炒葵花瓜子,<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茶缸一毛钱,</span>嗑瓜子是当时最奢侈的事情。那时候庄里人没有大面积种向阳花和西小瓜。尉干爷爷在自留地最早种向阳花,用大颗粒盐炒熟拿到集上或七月会卖。他是最掌握种西瓜小瓜技术的人,种的小瓜又大又甜。</p><p class="ql-block">我拉柜时尉婶打扫柜,从柜子里翻出一包大粒盐,说是她老人留下来的,感叹着人没了东西留了下来。近几年村庄吃政府发放的碘盐。大粒盐只能腌菜,腌酸菜也很少有了。每隔几天有小贩们沿村庄叫卖各种蔬菜水果,夏天每家每户在院子里种着各种蔬菜。腌酸菜吃一年的时代已经过去,时代的变换、生活的美好是老一辈人不可想象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改革开放的前夜,各种运动的余韵仍在延续,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等帽子那代人依然记忆犹新。在新中国成立25年之际,</span>1974年的国庆前,尉干爷爷请来了一个叫东辉或东蒲的油画匠,好吃好招待,匠人在窑洞里在煤油灯下(家乡八十年代中期才有了电),将木柜油漆彤红,画下了一幅牡丹图,匠人画完木柜,题写下了为国庆习写的字样,收拾好画笔,又赶到下一家去画柜子。</p><p class="ql-block">柜子摆放在窑洞里散发着新鲜的油漆味,柜面上的油漆画熠熠生辉,它伴随着主人一直走完了一生。尉干爷爷奶奶九十年代前去世,他们没有看到新世纪后村庄大变化,没有享受到出行有小车,不住土窑洞的时代。</p><p class="ql-block">上世纪木柜在过去是一个家庭的大件家具,盛放地里收回的粮食,有攒下几柜粮食的人家就是殷实家庭。</p><p class="ql-block">尉叔今年地里大丰收,尉叔说,现在一家人产的庄稼比过去一个生产队还多。他整天<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大棚里忙碌,大棚油桃将要在明年三月开花结果。尉婶农闲时在县城看孙子,过着城市人和乡村度假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村庄人和尉叔的日子就如柜面上那朵盛开的繁花一般更加繁荣!</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崔阴阳家的木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崔阴阳和婆姨倒腾柜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罗涧河,高家湾位于河畔</span></p> <p class="ql-block">家住高家湾的姑舅说他看到崔阴阳家有一支木柜撇在鸡圈里,崔阴阳在河两岸很有名气,周围村庄过白事都要请他做法事念经。他父辈就是当地有名气的阴阳师。我通电话要收藏那支木柜,崔阴阳爽快的答应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夏天的时候,</span>我和父亲开着三轮翻过罗涧河,顺着河北岸山脚下的简易公路来到阴阳家,寒暄过后,从鸡圈将木柜翻腾出来拉回。</p><p class="ql-block">拉回柜子,这支柜子上有画匠题写的款式与年代。一首王维的“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题写在四个画面上。最后一幅画面左下角油画匠写下了成画日期:于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九日新峰字样。柜的主人说不清楚具体年代和画匠,只记得是他老人手上做的。匠人的题字准确记录了柜子成画年代。</p><p class="ql-block">一些主人们看我收藏旧物,有时会将年代往久说,乡民们以为年代越久远越有价值。随着新材料出现新科技的应用,旧的物品必将淘汰,材料本身的限制,它们没有多少经济价值。<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现代人和老一辈人走了两个极端,老一代人惜物如金,甚而吝啬,新时代人过于浪费,不懂珍惜。我主张物尽其用,一者从这些昔日用具中寻找童年快乐记忆,二来从这些所谓的古董种寻找时代脉搏,供后人们记住往昔,更好地生活。满足自己的爱好后做一点点有意义的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村庄老人去世出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脱落的油漆画</span></p> <p class="ql-block">从1974年到1984年,从吃穿用住的物质生活,到人民的精神世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十年时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这两支柜面油漆画上的细节可以体现出时代脉搏的变化。</span>两支柜都是十月间画成,这个季节正是秋收后农闲时间,每个家庭有了新粮,可以招待匠人。</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正是家乡包产到户盛行的时期,家家户户有了余粮,户户光景过的丰盈。各种匠人最风光的年代,“60后”正当年,村庄年轻一代在父母的主张下有学木匠的,学毡匠的,学画匠的,几个哥都以匠人讨生活。</p><p class="ql-block">砍伐几棵从生产队分到的大杨树或成材柳树,请来木匠做木柜,做新式家具——五斗橱、穿衣镜、写字台、组合家具,家家户户像比赛一般赶做家具(大集体生产队时树木是不能随便砍伐的,木料在那个年代成为最值钱的东西,随着时代发展,木材贬值,匠人改行:木匠泥水匠成为农民工装修工;画匠画庙画墙画)。家住高家湾的老崔家,请木匠做了好几支木柜,又请来一位叫新峰的画匠将木柜油漆一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题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和平鸽</span></p> <p class="ql-block">乡间有特定的审美情趣,以工整端庄秀丽为主流审美为标准,油漆画越细致越好。八十十年代,物质相比七十年代丰盛了许多。从柜面画看,油漆更细腻厚实,画的内容从花鸟转向多样化,有上山下山虎、延安宝塔、南京大桥、梅兰竹菊、熊猫吃竹、鸳鸯戏水、戏剧人物……</p><p class="ql-block">油漆画在当地有相当长的历史,当地县志记载:吴起油漆画经常用于家具、墙壁、大厅、门窗以及生活用具的装饰,不仅美观,而且可以保护家具、墙壁、门窗以及生活用具表面不受破坏,即可防晒,又可防潮,它集美观、实用于一体,在我县倍受青睐,被广泛应用。</p><p class="ql-block">在农村生活中,油漆画随处可见,尤其应用最多的是油漆画箱柜、米柜、衣柜、炕围画等,其次在寺庙墙壁装饰及城市仿古建筑的装饰上也出现的较多,它是区别于现代城市风格的一种仿古风格,色彩鲜艳,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阳光洒在柜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收集的木箱木柜</span></p> <p class="ql-block">柜子拉回收藏后,阴阳婆姨打来电话似乎后悔将柜子送给我。他男人在电话那头喊叫不让婆姨说。白于山人都有大男子主义,说出的话就是泼在地上的水,阴阳在当地是受人尊重的一种职业,近几年白于山白事上不可少了他们的身影。崔阴阳多年行走于在红柳河畔,组织起来一批念经师,为亡人超度念经,有时献土顺心,靠手艺养家过上好光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收集的双卡录音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白于山刺绣拼花布</span></p> <p class="ql-block">我答应着旧居改建需要献土会请崔师傅来献土。她说都是河畔上的邻家,她不想让人说她不好打交道。过了几天,我在高家湾不远处的新渠庙会又遇见她,阴阳婆姨穿戴一新,我差点没认出她来。庙会、过事、集市是当地人的大聚会,平日里干农活的他们灰土灰脸,每到集会,他们会打扮一番,带上孙子赶会。</p><p class="ql-block">献土是当地的一种民俗,已经有很久的历史。我在另外一篇文章里写到:人们在土地上修建家园,种植庄稼,探取资源,大地无怨无悔的供养着人类生存,土地是要感谢的!民间艺人们更需要尊敬,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都需要互相尊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局部,王维诗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柜腿上的花纹</span></p> <p class="ql-block">这款黑底木柜将近40年,主人没有好好存放,油漆画已经脱落,它比起1974年的木柜更繁杂一些。以王维的诗句《画》为内容,说明画匠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p><p class="ql-block">十年间,家乡面貌大变化,从忍饥挨饿到解决了温饱。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正以稳步向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传统纹饰花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红柜</span></p> <p class="ql-block">往事已经封尘在岁月中,“尽物之美、得物之趣”民间艺人利用不同材料的固有特性,如质地、色彩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因简就陋,巧妙地加工成精美的工艺,自身讨生活外创造美好,当敬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村庄涧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村庄过事</span></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手艺与文化正走的无声无息,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的个性特征便是艺术的生命,而民间艺术品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p><p class="ql-block">凡艺术品都有其个性,民间工艺品就是以其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引人注目,中国民间技艺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它们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白于山油漆画更具有这种特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村庄新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村庄设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物尽其用之美、得者惜之”民间艺人善于利用不同材料的固有特性,如质地、色彩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形态上的特征,巧妙地加工成精美的工艺,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带给人们美好的启迪和享受。</span></p><p class="ql-block">我把他们的优秀部分展示出来,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做一总结,希望后代们对故土、对美好事物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p><p class="ql-block">在2021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祝福人类<span style="font-size: 18px;">健康</span>平安,万物亨通昌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