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艺术家之: 袁赣忠•他是书法界的追梦人

黄薄几

记得2010年秋天的某个周末,我的一位在市机关工作的朋友约好我去位于芦溪县万龙山乡槽下村的牧云山庄见面。那时候,我在县委任副书记已经一年余,公务有些繁忙,与这位朋友见面的时间也少了许多,心中有些过意不去。这一次他说引荐几位萍乡书法艺术家,我不便推辞,欣然答应。<br> 到达山庄,看到正门左上角挂了一块牌子,很是显眼:“萍乡市书法家协会创作基地”。接着,又见到了几位书法家,其中的这位:个头一米七,稍稍有点习惯性弓背,所穿竖领外套不扣扣子,晒得黝黑、气色极好的方脸上嵌着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微高的鼻梁下留着浓浓的两撇胡,显得有些威风和艺术范,他就是袁赣忠,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协常务理事、萍乡市书协主席。<br> 俗话说,亲戚是攀的,朋友是交的。简单的交流和寒暄,我俩得知双方都出生于高坑镇,他大我十一岁,进一步的这层老乡关系让我们俩似乎有了交往的充分理由。于是接下来的年份里,我俩会在不同的场合下时不时的相见。<br> 袁赣忠,1954年生,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先后获2000年及2007年政府最高奖、第八届全国群星奖、优秀作品奖,入选省书协第一、二、三、四届书法展览,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杂志、上海书画出版社杂志、《中国青年报》等发表作品。<br> <b><font color="#ed2308"> 追梦路上,他几经波折,但从未放弃书法</font></b><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br> 袁赣忠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从小就喜爱书法。父亲是地质专业中专生,写得一手好字,他对书法的兴趣最初就缘于此。然而,在那个年代,他找不到一本可以临摹的字帖,只能是父亲手把手的教导,跟着父亲学。上初中时,他才偶然从一位老师手中借得一本字帖,他如饥似渴,在有限的时间里下攻夫潜学。<br> 15岁那一年,袁赣忠随父亲下放到黄冲煤矿,并开始半工半读;次年,他转为黄冲煤矿的一名矿工,拖料、掘进、采煤;接下来,短暂转入青山煤矿做职员;18岁时,他又转入安源煤矿,继续从事井下采煤工作。他在该矿工作,直至1988年。<br></div></div> 在井下劳累后的袁赣忠没有放松自己对书法的追求,他仍然勤奋练习。在那个年代,只要稍稍有点文化的人就会想着从井下脱离,动点脑筋转为地面上的工作。袁赣忠也在想,自己如若没有一门手艺、或者说个人的特长,怎么能实现目标呢?自己家里又没有背景,也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矿工家的孩子,怎么办?他横下一条心来,决定写好字,多看书,学习文化。 大约1974年间的某一天,他在工区上班之余拿起粉笔在墙面上书写,正巧被工区党支部副书记发现。次日,他被班组长通知前往这位领导的办公室。矿友们得知此事,以为他闯下大祸,为他担忧。不想,领导的决定是将他调到工区进班室负责宣传工作。他的书法第一次派上用场,从此有了用武之地。他也暗暗窃喜,看来多年的坚持和追求,算是有了第一次回报。 那时候的他,根本没想到最后会成为一名书法家,只是一门心思的想维持自己在地面工作的可能。矿区是按照“三班倒”来执行作息时间的。他的工作职责就是要将上一个班次的生产进展情况及时收集到位,总结并在黑板上书写出来,对上一个班次的好人好事也要及时用红纸书写出来、张贴好,这样就让下两个班次的矿工们看到相关消息、熟知情况,起到明确目标、振奋人心、激发工作动力的宣传作用。<br> 为此,他努力做、勤奋做,珍惜这份难得的工作。几乎每天清早五、六点钟,他就要赶到矿区收集早班次的情况,在第二班次和第三班次也同样要把握到位。他做的很开心,也做的很好,深受领导的欢喜与器重。他十分珍惜自己的这一次在工区进班室工作的机会,心理甚至在想:如此也就足矣。这一干,就是连续三、四年。<br>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响彻中国大地。对于年龄段“惬好”的袁赣忠来说,正是一个好消息。当时,他也憋足了劲,撸起袖子想上一把,跳一下“龙门”。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到株洲、长沙等地学习美术,并于次年参加了美术专业高考。怎奈高考失利,这对于一心想在艺术方面有所建树的袁赣忠,不得不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来自他身边的压力可想而知。他冷静思考,痛定思痛,毅然放弃继续参考,一如既往地埋头苦练书法,写呀、写呀、写呀,始终不曾放弃自己热爱的书法艺术,一有时间就铺开纸,提起笔习字,不停地探索、追求。 <b><font color="#ed2308"> 追梦路上,他几经磨砺,仍然坚持书法</font></b><div><br></div><div><br> 袁赣忠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我说:或许只要多坚持一些,命运总是会出现转机的。他仿佛看透了高考,认为这条路自己也走不下去,依然咬紧牙关,沉下心来坚持在工区继续做宣传。<br> 此时,工区的领导并不限于他只做进班室宣传的一些事物,还要求他负责整个工区的黑板报。要知道,黑板报的制作可不简单是写几个字的,还须懂得怎样来设计版面,画一些插图。接下来,写写画画成了那段时间他的主要职责,矿区的领导和职工们对他每一期的制作总是要点点评评的,似乎都很满意,他也越干越来劲。甚至在全矿年度黑板报评比中还能够获奖,并获得物质奖励,他自然也是开心之极。<br></div> 于是新的转机开始降临到他的身上。有一天,矿领导下基层指导工作,发现他写得一手好字,有些文化,水平比较高。在这位领导的积极举荐下,上级党委政治部一纸调令将他派往矿小担任老师,开启起了他“以工代干”的老师生涯。<br> 老师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哪怕是小学老师。袁赣忠虽然被安排教三年级文艺班的语文,但有些吃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很快,校长也发现了这一点。那时候学校也有黑板报的任务,学校工宣队的工作任务很繁重,压力也大,责任更重。校长了解到他之前就是从事矿区黑板报宣传的,决定将他安排进入校工宣队,专门负责学校黑板报。他又不得不“重操旧业”,为此也乐得其所,还认为“自己就是干这个的”。<br> 然而,上级组织可不会那么轻易的“放过”他。既然发现并认定他是一棵苗子,那么干脆就培养一下。1978年底开始,他被组织安排脱产进修一年的英语专业,目的在于培养他成为未来的一位英语老师。那时候英语老师齐缺,采取这种手法来培养,也是迫不得已的举措,在当时很正常。<br> 这可难倒了他:吃过体力的苦,现在要吃脑力的苦,还要吃智力的苦。他的英语是零基础,26个字母都认不齐全的他,成为班上成绩倒数那一梯队的人,何况所学的还是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br><div> 这也难不倒他:既如此,哪怕是一块硬骨头也要啃,哪怕是拼了命也要学。人就是这样,生怕掉面子,涉及到个人荣誉的事情不能掉链子。袁赣忠有一股子犟劲,有一股子毅力,有一股子精神。这一年,他几乎每天都比别的同学起的早、睡得晚,“笨鸟先飞”,背单词,学语法,汉译英、英译汉,硬是通过整整一年的时间,跌跌撞撞、浪里浪呛的结业了。这一年,他瘦了整整的15斤。<br></div> <br> 当时,英语老师奇缺呀!袁赣忠一结业,就被派往矿中任教。这可真的将他吓出了一身冷汗,自己连半罐子水都没有,赶鸭子就要上架,他着实“害怕”。眼下,他还真是不太会教书,加上又没有学历文凭,有些吃力,不太适宜教师岗位,显然在“落伍”。原本只是想逃离井下工种的他,心想还不如不学这一年的英语,继续做黑板报工作,写写字,干干脆脆,自己又拿手,还来得更实际一些,更符合自己的兴趣,自己还挺开心。<br><div> 思前想后,他有了继续在矿区做黑板报的想法,几经申请,上级组织竟然答应了他的请求。1980年初,他又重返了矿区。<br> 这一年,他26岁;也就在这一年,他收获了爱情,成了家。<br><br></div> <font color="#ed2308"><b> 追梦路上,他几经沉淀,方才厚积薄发</b></font><div><br></div><div><br> 袁赣忠虽然重返了矿区,可并没有按之前的想法如愿。组织花那么大的精力培养他、让他学习英语、当英语老师,可他又不情愿,领导对他还是有一些意见的,并没轻易“饶过”他,将他派往了离家更远的紫然冲矿通风区。他虽然每天只需要完成简单的几个工序,就可以守在那,有了宽裕的时间,也比较自由,似乎“乐得其所”,但是他有些彷徨,工作当然更轻松很多,这可不是自己理想的境界呀。他仿佛失了魂一样,不知所措。<br> 在这几年中,袁赣忠沉下心来,不断参加萍乡矿务局、省、市以及全国煤炭职工的各类比赛,均获奖项,他的毛笔小楷出了名,作品工整而不乏飘逸,灵动而不失法度,博得了大家的欢喜。<br></div> 大凡每一位成功者在人生关键之时都会遇到贵人相助,哪怕对方只是提供了一个信息,也终身有益,这就是天机,就是命运。有一天,萍乡矿务局宣传部的一位干事遇到了袁赣忠,鼓励他参加全国书法作品的比赛,并将比赛的日程、内容、投稿地址告诉了他。 突然被提醒去参加全国的书法比赛,袁赣忠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踊跃投稿了。那时候的通讯方法比较简单,在漫长的等待中,终于迎来了获奖的消息,让他喜出望外。他从此也一发不可收拾,接连投稿,接连斩获奖项。上海书画出版社刊发了他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中国书法》杂志也刊登了他的部分优胜作品。1986年9月,他在中国青年报杂志社组织的“全国青少年书法银河大赛”中获得青年组一等奖,《中国青年报》也刊登他的作品。 1986年,他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成为整个萍乡市的第一个、也是当时的唯一一位。他在萍乡甚至全省书法界更有了名气。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正在蓬勃开展起来。为了适应和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一套《文化与生活》丛书,挑选袁赣忠主编《毛笔小楷字写法——附小楷字帖》。该书于1986年12月第一次印刷39000册,定价0.45元,由陕西省新华书店发行。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书写毛笔小楷的基础知识、执笔法、用笔、八种基本笔画写法,笔势连贯等,并附有小楷字帖和图例说明,易学易懂,深受广大读者的爱好。<br> 这本书的出版,让袁赣忠在全国书法界名气大震,尤其他的小楷风格让不少书法爱好者崇拜。多年的积累,多年的凝聚,多年的沉淀,终于让他有了收获,厚积薄发。<br> <b><font color="#ed2308"> 追梦路上,他几经荣耀,仍不断追求卓越</font></b><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 在湘东区东桥镇边山村的一处山坳之中,袁赣忠和自己的一位发小共同租用了一栋多年荒废的二层楼房子,装修一新。此处,一股山泉从房子的左边绕行,潺潺溪水伴随着鸟儿的叫声,四周山体树木茂盛,显得秘境幽静,这成为他俩接待自己友人的佳处,后勤保障也一应俱全,来者可在此居住一段时间。 2018年的夏天,我也曾来到这里与袁赣忠一起小聚。<br></div><div> 明朝大思想家王阳明年轻时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曾留下格竹七天七夜、意在格出圣人之理的典故。袁赣忠遵从格圣人之理的王阳明,还有另一个原由是:王阳明是一位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书法理论的书法家。基于此念,袁赣忠意将房屋取名为“格竹草堂” ,在当今影视剧作家中名气旺盛的发小认为可在“竹”字下加个“二”,指他们俩,定为“竺”字,随之演变为“格竺草堂”,众人皆大欢喜。<br></div> 袁赣忠认为,一位优秀的书法家也应该是一位文人,而不是匠人,因为书法不仅仅看功力的深厚、点画章法的精巧,更在于作者的修养与气质、胸襟与精神。所谓字如其人,字的最高境界是书家精神的一种体现,让欣赏者透过作品能与书家对话。如他的小楷抄卷《金刚经》,洋洋洒洒5000余字,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宛若天成。 袁赣忠是一名草根出身的书法家,没有家族传承、没有高层背景、没有土豪包装,之所以能在书法界有些造诣,凭的就是一颗对书法艺术执着追求的心,凭的是自己吃苦、打拼、用力,凭的是自己所处时代的造化,凭的就是自己在不断的逐梦。<br> 袁赣忠名气越来越大,实力也越来越强,反而他为人处事越来越低调。1988年,他的人生出现重大转机。在时任市委书记方正平的亲自批准下,他被调入市文化局所属事业单位市书画院。对这个舞台,他想了多年;在这个舞台上,他的心有了高飞的遐想;在这个舞台上,他开始了他的表演。<br><br><br> 他又有了新的荣耀,2010年被选举为萍乡市书协主席,2011年被推荐为江西省书协常务理事。 这期间,他想方设法在我市组织开展书法作品展和各种讲座、交流和公益活动,持续组织书法家开展春节义务写春联、作品义卖、义务授课等活动。<br> 这期间,他将外地优秀的书法艺术家、书界有影响力的老师请过来,在萍乡进行交流、授课,同时带头走出去学习,并鼓励年轻的书法家多外出观摩、学习。“红色龙岗•红色萍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联展分别于2021年10月21——28日在深圳市龙岗区、12月17日---27日在萍乡展出,在两地还分别开展了书法交流笔会,萍乡多名年轻书法家有幸参加、学习交流。 这期间,他团结书友,共同发展,以老带新,甘为人梯。新发展市一级会员315人,新增省级书法家协会会员95位、新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0位,鼓励书法家参加各种赛事,多幅作品在全国书法作品赛展入选及获奖。2021年10月10 --20日,“袁赣忠、卢林 《追梦留痕》书画艺术作品联展”在萍乡博物馆展出。从个人实力的角度来看,袁赣忠完全有能力搞个展,但他还是基于对卢林的支持与帮助,认为联展意义更大,这就是他的为人处事风格。 他喜爱看书,自嘲为书法宅男,虽多次荣耀,仍不停滞,继续追求。不论多忙碌,他必研习和临摹王羲之、黄庭坚、王献之、文徵明等古人的名帖,反复推敲,不断揣摩。对于他来说,书法已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br>他喜交朋友,为人直爽,偶尔小酌一杯,便侃侃而谈。他对我说:“有人说我的书法形成了什么什么风格,我则诚惶诚恐,不敢造次。艺海无涯,学无止境,对艺术的探索与追求,我将永生永世。”<br> 透过他的人生点点事例,我们正好印验当下一位领袖人物所说的话:“我们都是追梦人,在前进的道路上努力奔跑。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梦想在前、使命催征。只要有志气、有闯劲,普通劳动者也可以在宽广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br> 袁赣忠就是当下书法界的一位追梦人。<br> 文/人物及部分艺术作品摄影:黄薄双;感谢袁赣忠提供文中资料图片和拍摄场合,感谢卢林提供小视频资料。 本人与袁赣忠于2021年10月15日在萍乡博物馆展出现场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