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校长名片:</p><p class="ql-block">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 张基广。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教育部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名校长领航班首批成员。2019年,张基广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p> <p class="ql-block">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p><p class="ql-block">12月26日上午,有作为的新锐校长,张校长为大家分享主题为《教育就是播下美好的种子》专题讲座。展现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的办学智慧、办学理念,以及在学校管理上的新思路、新探索。</p> <p class="ql-block">刘校长致辞</p> <p class="ql-block">教育,就是播下美好的种子</p><p class="ql-block">张基广</p><p class="ql-block">请问在座的各位,一年之内,有没有到电影院看过五部电影?有没有去正规的音乐厅听过一次音乐会?有没有完整地品读过五本书?有没有经常和你的学生在大树底下聊天(不是谈学习,是谈自然,谈世界,谈生活,谈人生……)?</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我经常问自己、问全校老师的几个问题,我觉得:校长和老师要有浓厚的生活情趣,要有美好的生活感受,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然后,他才能把这份生活的美好传递和迁移到教育教学之中,传递给学生,他的教育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p><p class="ql-block">我一直认为:教师不一定是完人,但一定不能是一个庸俗的人。什么是庸俗,就是没有见识过美好。所以,师德教育不仅靠要求,靠告诉,靠制度约束,更重要的是用美好来感召老师。老师不断受到美好的感召,就会把美好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p><p class="ql-block">我想起曾在我生命中播撒美好种子的两位师者:教我初中语文的朱老师,每到上语文早自习时,都会在黑板的右上角用漂亮的粉笔字,抄写一首唐诗宋词,什么话都不说,同学们都心知肚明地背起来,背不过关的,下午放学后还需要留下来“补火”。久而久之,班上大多数同学“背功”日进。我那时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虽然我不怕背书,但有一个问题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为什么朱老师要我们背那么多唐诗宋词?背这些有什么用呢?终于到了初三中考前夕,有一次我实在忍耐不住,就问了朱老师这个问题。总记得当年朱老师的回答:你们背这些唐诗宋词,中考不一定会考,现在不一定要用上,但是将来肯定有用……</p><p class="ql-block">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朱老师不是为了考试而教,而是为了学生语文素养而教,不是为了分数而教,而是为了学生未来而教。他就这样在我的少年时代播种下一颗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种子。时隔十五年,我当上了一所小学的校长,在学校大力开展“20+20”的活动,全校学生每天早晨诵读20分钟经典,每天中午习练20分钟书法,我又把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孩子的心田。</p><p class="ql-block">另一位老师我至今叫不上他的名姓,但他是我初中时代一抹美好的记忆。他是一位上海知青,上山下乡到我们当时的乡镇初中,任教音乐。我记得他瘦高个,白净面庞,在一个乡村少年的眼里,有一种玉树临风的感觉。我那时就读的乡镇初中,条件十分简陋,教室是砖瓦结构的平房,老师办公室也是一排低矮的平房,土操场上一年四季全是灰土。一到上音乐课,他就会从低矮的办公室走出来,穿过满是灰土的操场,脚底下还溅起一阵阵灰土,走向同样低矮的教室。而他的手上,永远会拉着一把黑白的手风琴。于是,他拉着手风琴穿过操场的画面就成为我——一个乡村少年眼中的一道文化风景,而他穿过土操场的身影和悠扬的琴声永远刻在了我少年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这位不知名姓的老师,他那高贵的教育气质和学科气质,总能让学生记忆和景仰,而他在孩子心中悄然播下的艺术种子,也会伴随孩子终身。后来,每当学校招聘音乐老师时,我都要看看哪位老师能拉着手风琴,或是吹着横笛穿过操场,能为学校增添一道艺术风景、文化风景……时至今日,我在学校定期举办师生个人演唱会、专场音乐会、师生书法展、画展、摄影展等,让学校多了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一颗颗艺术的种子。</p><p class="ql-block">时常有人问我:理想中的教师是什么样子?我总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麦田的守望者”,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无比美好的教育画面:在一片大麦田里,有一大群孩子在游戏,几千几万个孩子,而我呢?我就和老师们坐在田埂上,站在麦田里,走进孩子们中间,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我们笑着,望着,欣喜着。我们的身边,是一望无垠的金黄的麦浪……我成天就喜欢做这样一件事,我愿意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p><p class="ql-block">守望童年的美好,守望教育的美好!</p><p class="ql-block">然后,把美好的种子不断地播种下去……</p> <p class="ql-block">一年中,五个点,您做到了吗?</p><p class="ql-block">犹太民族,平均每人每年阅读65书</p> <p class="ql-block">教师,至少不能庸俗,见识过美好的咱们,用美好感召老师们。</p> <p class="ql-block">人生的思想,灵魂修养需要地下室:自渡 修炼 体悟人生理想、教育情怀。</p> <p class="ql-block">活法就是教法,教师具备品质:善良 激情 性格开朗。</p> <p class="ql-block">张校长心中的美好:</p><p class="ql-block">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师朱老师,每日板书经典的唐诗宋词,孩子们每日清晨诵读经典。大量的阅读,积累基本功。</p><p class="ql-block">校园里行走的文化符号,定格在心中的美好:高挑白净的音乐教师,手拉手风琴,飘过操场去上课,语言的艺术熏陶,激发艺术萌芽。</p><p class="ql-block">值得借鉴:全体孩子们早读经典、午练写字✍️。</p><p class="ql-block">从小打下童子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语文可以这样学</p><p class="ql-block"> 张基广</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密密麻麻一大片。不少学生怕语文、怕写作文,想提升语文成绩却不知从何下手。语文学习真的难吗?我认为如果厘清了三个关键问题,语文就不会“密密麻麻”,语文学习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问题:语文到底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在一般人的认识里,“语”就是口语,“文”就是文章。语文就是教学生说好话、写好文章,教学生将来会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p><p class="ql-block"> 从专业角度来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文以载道”,语文不仅是纸面的文字文章,更有文字背后的道理。语文其实包括文字、文章、文化、文明这几个层面,写在纸上的是文字,印在书中的是文章,传递的是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透射的是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问题:语文到底学什么?</p><p class="ql-block"> 学语文就是学语文书吗?学语文绝不是仅仅学几本语文书,语文教材是学习语文的重要载体,但学语文不等于学语文书,而是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拓展和延伸,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文字、文化、文明的情感价值观。</p><p class="ql-block">语文是听讲听出来的吗?语文学习绝不仅仅靠听老师讲,语文课堂绝非学习语文的唯一场所,语文的功夫常常在课堂之外,真可谓“语文”更在“《语文》”外!</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问题:如何学好语文?</p><p class="ql-block"> 其实古人早就很智慧地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诀窍。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表达了一个意思——练好“童子功”,厚积而薄发。在今天,学好语文可以概括为四句话:</p><p class="ql-block"> 一是“写好字”。学好语文,首先要把汉字认对、认准,把祖国文字写对、写好。如我们学校每天进行书法练习、每天坚持听写就是“写好字”的有效方法。</p><p class="ql-block"> 二是“说好话”。就是能够流利、有感情朗读诵读,并能大胆、大声、大方地进行口头表达。像我们学校各学科每节课前三分钟轮流演讲就是比较好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三是“读好书”。广泛阅读有益书籍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这在当前已形成共识。但这种课内外阅读不是盲无目的地读,更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要积极引导孩子读书,如很多学校都在做的“阅读升级”活动,就是一种较好的引导阅读方式。当然,除了阅读经典名著的“有字之书”外,还要带领学生读“无字之书”,读“自然”这本大书和“社会”这本厚书,亦即古人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p><p class="ql-block"> 四是“作好文”。不是功利性地写好应试作文,而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习惯,让学生不怕作文,乐于动笔,勤于表达。我们学校每天坚持让学生进行“童书创作”,就是让学生自由写作,乐于动笔,久久为功。</p><p class="ql-block"> 记得国学大师刘文典先生谈学好中文时用了一个形象的说法——“观世音菩萨”:“观”,阅读观察;“世”,世间万物,社会百态;“音”,语音韵律;“菩萨”,善良心肠,慈悲之怀。做好这几个字,还真的能够超越《语文》课本,走向“大语文”,获得“真语文”。</p> <p class="ql-block">一、教育本是美好的事情 </p><p class="ql-block">为“双减”点赞👍</p> <p class="ql-block">立德树人”四个字其实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我的理解是“立德”就要立个人道德、社会公德和国家发展大德;“树人”就要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听党话跟党走的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p> <p class="ql-block">教育应该有三重意义:一是让人成为人,就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二是让人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三是让人成为未来幸福生活的人,也就是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p> <p class="ql-block">大先生心中美好的教育境界:教师节短信分享👍</p> <p class="ql-block">作为先生的咱们:</p><p class="ql-block">见自己</p><p class="ql-block">见天地</p><p class="ql-block">见众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具备品质:微笑 善良 慈悲</p> <p class="ql-block">二、让孩子们生长在我们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金句: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孩子们:爱国 爱校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p> <p class="ql-block">我是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在国歌下的讲话</p><p class="ql-block"> 张基广</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名字,一个是自己的名字,一个是共同的名字——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的名字是父母给予的,我们共同的名字是国家给予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国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p><p class="ql-block"> 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国。</p><p class="ql-block"> 中国,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不只是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它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熟知的“小英雄雨来”的故事中,老师教小雨来牢记的两句话就是“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p><p class="ql-block"> 在南开大学新学年开学典礼上,张伯苓先生发出“爱国三问”直击灵魂——</p><p class="ql-block">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p><p class="ql-block"> 这“爱国三问”,一问民族血脉,二问家国情怀,三问责任担当。发问声已过八十余年,犹在耳畔,振聋发聩。</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有一个家 名字叫中国,</p><p class="ql-block"> 兄弟姐妹都很多 景色也不错。</p><p class="ql-block"> 家里盘着两条龙 叫长江和黄河,</p><p class="ql-block"> 还有珠穆朗玛峰 是最高山坡。</p><p class="ql-block"> 看那一条长城万里 在云中穿梭</p><p class="ql-block"> 看那青藏高原 比那天空还辽阔……</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大中国,需要我们每个中国人去热爱。</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国家,值得我们用整个生命去爱它。</p><p class="ql-block"> 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国。</p><p class="ql-block"> 我是中国人,我愿用一生的信念捍卫——“祖国利益高于一切”!</p> <p class="ql-block">武昌区实验小学兴建于1905年,红色底蕴厚重。</p><p class="ql-block">校训:祖国利益高于一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校园看“双减”</p><p class="ql-block"> 张基广</p><p class="ql-block"> 开学已两周时间,“双减”工作在校园里稳步推进,通过两周来的观察、摸索,我对学校实施“双减”工作有以下几点思考:</p><p class="ql-block"> 第一点思考:吃好午餐、睡好午觉是基本前提</p><p class="ql-block"> “课后服务”并不等于“延时放学”,延时放学只是课后服务的一部分,学生中午在校吃午餐、睡午觉也是课后服务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一般学校都是在中午十二点左右为学生提供午餐,如果延时放学到下午六点钟左右,则学生下午在校近六个小时就需要足够的能量和清醒的头脑来支持,如果没有吃好午餐,睡好午觉,则下午的学习就很低效,延时托管服务更是低效甚至无效。因此,学生在校吃好午餐、睡好午觉十分重要。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创造条件,为学生下午的延时托管适当提供晚点,解决学生肚子饿的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 第二点思考:延时托管服务重点是做好作业</p><p class="ql-block"> 虽然大家都知道“1+x”是延时托管服务基本要求,但我认为“1+x”的“1”是首先要保证的,在做好“1”的基础上可以做好“x”,也就是说首先要保证学生在校完成作业,同时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活动。没有“1”的保证,“x”就可能成为花架子。如我们学校提出“不带作业本回家”的基本要求,就是避免“晚间服务是鸡肋,回家还得做作业”的尴尬。</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们还在研究延时托管服务工作质量标准,给所有参与晚间托管服务的老师一个基本工作标准,确保托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延时托管服务吸引学生参与、让家长满意最重要的还是“含金量”,不是简单的“延时”,更不能是“混点”。</p><p class="ql-block"> 第三点思考:家长和学生自觉自愿是基本原则</p><p class="ql-block"> 学生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绝对不能“一刀切”,一定要尊重家长和学生意愿,尊重家长和学生实际需求,一定要因人而异、尊重差异、尊重选择。</p><p class="ql-block"> 如我们学校就给少数有不同选择的学生量身定制,为每个有不同选择的孩子做了专用的出校牌,注明其出校的时间,并派专人在校门口和保安师傅一起守护这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放学,学生则亮牌出校。</p><p class="ql-block"> 第四点思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才是根本</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双减”绝对不是“一减了事”,而是在做减法同时做好加法。“双减”有两个目标:学生减负,教育提质。要实现“学生减负,教育提质”,主阵地、主战场就是在课堂。课堂教学永远是学生发展的“正餐”。</p><p class="ql-block">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呢?途径和方法可能有千万种,但其主旨就是一条: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站到课堂的中央,站到学习的中央;把“讲堂”真正变为“学堂”。我把它概括为八个字:精讲精练,分类分层。也就是说,把有些基本练习和作业放在课堂上当堂完成,而且布置作业练习时一定要关注到差异,做到分层作业、菜单自选,解决好有的孩子“吃不下”、有的孩子“吃不饱”的根本问题。</p><p class="ql-block"> 第五点思考:改革评价是落实“双减”的“牛鼻子”</p><p class="ql-block">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行为和教学行为,紧紧抓住教育评价改革这个“源头”和“牛鼻子”,“双减”政策才能更好落地。</p><p class="ql-block"> 对小学而言,就是要按照“双减”政策要求,不随意举行考试,即使是中高年级的考试也要淡化分数,不断倡导和树立“进步即质量”的评价观和质量观。对初中而言,就是要不断研究中考,改革中考的内容和方式,不刻意增加中考的难度。</p><p class="ql-block">第六点思考:集团化办学、学区建设、学联体建设等是长远之策</p><p class="ql-block"> “双减”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回归本质,实现教育公平,最根本、最长远的还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让老百姓的孩子上家门口的好学校。</p><p class="ql-block"> 优质均衡并不是简单的“削峰填谷”,不是绝对平均,而是让更多的学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就需要优质学校尽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把优质资源、优秀经验辐射到更多学校,集团化办学、学联体建设、学区建设等在很多地方都有有益尝试,确实是有效之策。</p> <p class="ql-block">先生存在的意义:教书育人</p> <p class="ql-block">避免教育尴尬</p> <p class="ql-block">好学校的“四个面”</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好学校</p><p class="ql-block">张基广</p><p class="ql-block">每个人心目中的好学校会有不同的样子,也会有相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要追问的“好学校”,是今天中国的好学校。那么,新时代中国的好学校是什么样子呢?我认为:今天中国的好学校会做好两件事——“为未来育人,为国家育才。”</p><p class="ql-block">“为未来育人”,也就是说“好学校”首先必须“目中有人”,学校不是孤立地盯着分数和升学率,而是看到鲜活的生命、鲜活的个体、鲜活的人。今天的好学校所培养的人,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拥有未来幸福生活的人。而在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长过程中,学校对学生价值观、审美观、想象力、健康身心的教育和培养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为国家育才”,也就是说“好学校”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在我们的土地上做好几个方面的教育:一是中国心的教育,我们的学校首先要培养一个中国人,要让中华优秀文化成为学校和师生的精神标杆,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家国情怀、民族自信、社会责任的中国人。 二是价值观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又是一所好学校的孜孜所求。 三是创造力的教育,当下的中国最需要的是创新性人才,好学校就是能够培养出未来社会和国家需要的创新人才的学校。</p><p class="ql-block">教育有两大重要功能:不但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要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好学校一定会致力做好两件事:“为未来育人”和“为国家育才”。</p> <p class="ql-block">“见人问声好”比100分更重要</p><p class="ql-block">早晨,我照例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进校。</p><p class="ql-block">一位朋友来找我,与我一起站在校门口,饶有兴致地看孩子们上学。</p><p class="ql-block">他看到无论是一年级小朋友还是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进校门时见到值日的校长、老师、同学都十分礼貌地问好,很是感动,轻声问我:“我那个小家伙就是见人不愿意问好,让我很是头疼,你们学校是怎么训练的?”</p><p class="ql-block">我笑着对朋友说:“我们好像不是用高压锅压出来的,而是用文火慢慢熬出来的。”这时,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从我身边走过,好像忘记了问好,我连忙走上前去主动地向他招手:“小朋友,早上好!”他愣了一下,腼腆地停下来回应我:“老师好!”朋友看到这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我们学校一直坚持慢慢培养学生的“八个好习惯”:“见人问声好,走路靠右行;清洁自己做,饭菜吃干净;写字姿势正,做操有精神;每天勤读书,主动常提问。”同时,对每个好习惯都会有具体的提示细则。如“见人问声好”习惯的培养,我们提出“见人问声好比100分更重要”。在学校,进校门、在教室、在操场、离校时都要见人问好;在校外,见到家人、客人、朋友都要问好;问好可采用多种方式,可点头微笑、可挥手致意、可以喊出声问好,还可以行少先队队礼、行鞠躬礼等等。</p><p class="ql-block">教育不是高压锅压出来的,而是文火慢慢熬出来的。</p><p class="ql-block">教育不只是告诉、要求、训练、打造,教育更是氛围熏陶、上行下效、潜移默化、春风化雨……</p> <p class="ql-block">风筝节活动</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 孩子们自己在教室里动手包饺子,在校园一角支起锅灶台,煮饺子</p> <p class="ql-block">党员陪伴日</p><p class="ql-block"> 张基广</p><p class="ql-block"> 下午放学后,在不少小学和幼儿园门口,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个别因家长未准时接走的孩子,孤零零地坐在学校门口,眼巴巴地等着家长,而在孩子的旁边,是忙前忙后的保安师傅。</p><p class="ql-block"> 考虑到个别家长不能准时接孩子的实际困难,为了让孩子在风雨天气和大冷天有一个相对舒适的等候环境,几年前,我们学校就在学校门房旁边开辟了一间等候室。等候室内配置了舒适的桌椅、益智玩具和书籍,学生可以安心地在等候室内看一会书、玩一下玩具,等着家长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但即使如此,最后走的孩子依然是孤零零地。有时候,我下班走得较晚,就会下意识地到等候室看一看,看着还未被家长接走的孩子,眼神里满是期盼和落寞,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怎么办?能不能每天派一名老师来陪伴这个别的孩子?如果派该派谁呢?</p><p class="ql-block"> 就在前不久的一次主题党日上,一位党员老师一席话点醒了我。他说:党员的先进性要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体现在立德树人的细节之中,体现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中,尤其是要关爱和帮助最需要帮助的孩子……是呀!党员教师的党性和先进性,就是体现在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得更细更实。当即,我就向全体党员老师发起一个倡议:我们学校将开展一项爱心陪伴活动,由党员教师轮流陪伴下午放学后不能及时接走的孩子,给这些孩子一份党的关爱、帮助和温暖。</p><p class="ql-block"> 党员老师纷纷响应:有的说可以陪孩子聊聊天,有的说可以陪孩子共读,有的说可以陪孩子做一做游戏,有的说就把这项活动叫做“党员陪伴日”……</p><p class="ql-block"> 昨天,轮到我的“党员陪伴日”,放学之后,我来到学生等候室,最后还有三个孩子未被按时接走,我就和他们围坐在一起聊天,聊他们最开心的事情,聊他们最爱读的书籍,聊他们的理想和未来……聊着聊着,天渐渐黑下来,当家长来接他们的时候,他们似乎还有说不完的话,舍不得走。</p><p class="ql-block"> 一股温暖的力量充满了整个等候室,这份温暖笼罩着孩子们和我。而我,更是从孩子发光的眼神里,享受到一种教育的满足、温情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可以做的,也是应该做的。</p> <p class="ql-block">泼水节:爱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赠新书仪式</p><p class="ql-block">张基广</p><p class="ql-block">记得我们读中小学的时候,对新学期发的教材充满敬意,在新教材发放和使用的过程中充满了仪式感。</p><p class="ql-block">新学期报名的时候,母亲会提前把书包洗晒得干干净净,开学都会背上干干净净的书包去报到,哪怕是旧书包、打上补丁的书包也绝对被洗得干净发白,闻起来还有阳光的味道。在学校领到新书回家,我们迫不及待、不约而同地做着一件事,那就是给新教材“包书皮”,用干净的纸张把新书的封皮包得齐齐整整,四个角抻得平平展展,再在包过的“书皮”上工工整整地写上自己的姓名。同学见面还要认真地比一比谁的手更巧,谁的“书皮”包得更漂亮。</p><p class="ql-block">但是,这份对新书的期待、敬意变得越来越淡薄。“包书皮”基本成为历史记忆,因为有很多设计新颖的“书皮”可买,再也不同动手去包了;学生的书包也不用洗了又洗,买一个新书包成为寻常之事;而每学期学生报到之后领新教材,在大多数学校和班级也很平常和随意,似乎新学期报名和领新教材再也难以让孩子们兴奋和激动。</p><p class="ql-block">本学期开学,我们精心设计了一项活动——“赠新书仪式”,不再像往年那样,由老师和同学把一个班级的各学科教材集体领到班上,很随意地发到学生手上。而是由各学科老师和学生代表、家长代表一起,把每个学生的各学科教材用红绸带精心包捆好,由各学科老师一起给每个学生赠发精心包捆好的教材。学生穿上整齐的校服,戴好红领巾,双手举过头顶去接新书。同时,还给每个孩子拍下接新书时的照片……整个过程中,充满了仪式感。有的年级和班级还让学生回家动手给新书“包书皮”,把劳动教育有机地渗透在这次发新书活动中。</p><p class="ql-block">据说犹太民族有个习俗,在孩子出生后不久,母亲就会在书上涂上蜂蜜,让孩子去舔书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从小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当然,书中的知识和读书的味道也是甜的。</p><p class="ql-block">愿我们的赠新书仪式能让孩子对书籍,对知识、智慧和学习产生更深的敬意,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品味读书和学习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过生日的孩子们,一起吃长寿面、荷包蛋,诵《游子吟》</p><p class="ql-block">送两颗🍭,一颗送给亲爱的妈妈。</p> <p class="ql-block">独立学习日</p><p class="ql-block">张基广</p><p class="ql-block">孩子在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用他的本能在认知,用他的方式在学习,用他的眼睛在看世界。</p><p class="ql-block">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p><p class="ql-block">然而,在进入学校的学习中,很多时候,我们担心孩子不会自己学习,往往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往往追求“教”的效率而忽略“学”的过程,往往关注学生的“学会”忽视学生的“会学”。我们的老师很多时候好心地“剥夺”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牵着、拽着甚至拖着学生在学习,越俎代庖地“喂食”。</p><p class="ql-block">针对以上的现实状况,我们学校自去年起尝试开展每月一次“独立学习日”的学习活动。每月用一天的时间,充分地把学习的自由权、自主权、选择权还给孩子们。</p><p class="ql-block">在每次开展“独立学习日”活动之前,老师们都会认真地开展专题教研,精心设计“独立学习日”的内容和方式——有对前期所学内容的整体回顾、梳理,有对学科学习方法的总结、提炼,有用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拓展性学习,有跨学科设计的主题活动、项目学习……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学科都能根据学段和学科特点来进行设计,每一间教室、每一堂课都能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独立学习的内涵,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沉浸在独立学习之中。</p><p class="ql-block">瞧!语文课堂上,孩子们有的正在利用网络图来梳理前期所学文章,有的在进行“有趣的汉字”专题学习,有的在自己制作“感恩贺卡”,有的在设计一份期中考试试卷。走进数学课堂,学生们有的在整理前期所学的知识点,有的用思维导图在比较解题策略,有的在收集课本、练习本上的错题,开一个小小的“错题银行”,有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互评。而其他学科的课堂更是丰富多彩,体育课变成了一场小小的运动技能展示会和体育运动项目设计赛,音乐课开成了一次像模像样的、由学生自己设计的音乐会、舞林大会,美术课上更是独立创作,精彩纷呈。</p><p class="ql-block">教育的本质是尊重,是唤醒,是激发。独立学习,尊重了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尊重了孩子的天性;唤醒了师生对学习本质的深层思考,对教育原点的思考;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p><p class="ql-block">一切学习归根结底是自我学习。独立学习日,让学生慢慢体悟到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如何选择自己的方法,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从而达到更有效的学习——而这,恰恰也是我们的终极追求:让孩子站在学校的中央,让学生站在学习的中央,让他们由“学会”走向“会学”……</p> <p class="ql-block">永远的黑板 永远的粉笔</p><p class="ql-block"> 张基广</p><p class="ql-block"> 我对汉字和书法的喜爱源于黑板和粉笔。</p><p class="ql-block"> 犹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教我语文的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每当他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书写时,我都会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盯着老师手中那支神奇的粉笔,惊喜地看着一支小小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个、一排排漂亮的汉字,小小的心灵惊叹着黑板上的汉字之美。那时的我一直有个小小的心愿,长大后我也要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这么漂亮的文字。甚至下课的时候,我也抢着奔到黑板前面,拿着黑板擦,恋恋不舍地擦黑板,期待着下一节语文课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老师使用电子白板、多媒体一体机的时间越来越多,而使用粉笔黑板的时间越来越少,以至在很多优质课、竞赛课的课堂上,老师们也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率,追求板书的美观,课前直接做好了字条,上课时直接粘贴在黑板上,不再一笔一划地当堂书写,导致课堂失去了本该有的教育味道,也逐渐丢失了板书特有的育人功能。</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有多少孩子像童年的我一样,是在老师吱吱作响的板书中,伴随着黑板和粉笔成长的;有多少孩子在老师板书的时候,聚精会神地盯着老师神奇的手和工整的粉笔字,对汉字、汉语和民族的爱悄悄发芽,悄悄生长;又有多少孩子在下课之后,在作业本上,悄悄地模仿着老师的字体,满怀喜爱、满怀欣喜地看着自己的字一天天写好。</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妨细想一下:一位语文老师在用粉笔板书的时候,他的心中蕴含着、洋溢着多么深的情感,对汉字的情感,对语文的情感,对课堂的情感,对教育的情感,对中华文明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又通过一支小小的粉笔,通过粉笔在黑板上的一字一划,慢慢地展露在孩子们的面前,浸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一位数学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随手画一个漂亮的圆,一位地理老师、历史老师用粉笔信手画一幅中国的雄鸡地图,引得孩子们惊叹而羡慕的目光,透过这目光,对学科的爱、对学习的爱、对祖国山河的爱愈来愈浓烈,一颗颗爱的种子悄然播下。</p><p class="ql-block"> 而这一切,是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体机、电子白板和显示屏所无法达到的。屏幕是冰冷的,没有教育的温度和情感的,课件投影出来是没有过程的,与学生的距离是很远的,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而粉笔和黑板则在一笔一划中,在慢慢的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尖和背影里,透露出无限的教育温度和情感,浸入学生的心灵深处。</p><p class="ql-block"> 两年前,我校就实行了“黑板日”的教学举措,规定每周四整天,全校各科老师关掉一体机,关掉屏幕,用粉笔和黑板上课。“黑板日”的施行,有效地保护了孩子们的视力,一度边缘化的粉笔和黑板,又回到了我们的课堂,回到我们的教育,回到师生的中间。我们的教育教学不断回归质朴,回归本质,回归原点。</p><p class="ql-block"> 再先进的教学设备只是手段,人的发展才是终极目的。我们不能舍本求末,更不能误入现代化的陷阱。</p><p class="ql-block"> 我想说:黑板和粉笔是最古老的教学媒体,也是最现代的教学媒体。黑板和粉笔古老而年轻!我们要永远留一支粉笔给教育,留一块黑板给未来!</p> <p class="ql-block">呼唤男教师</p><p class="ql-block">张基广</p><p class="ql-block">今天,有20位师范院校即将毕业的学生来校实习。</p><p class="ql-block">虽然我事先有些思想准备,但与20位实习生集体见面后,我心里还是挺不是滋味:20位实习生,只有一位男生,还怯生生地坐在被女生遮住的一个角落里。</p><p class="ql-block">中小学教师“阴盛阳衰”的现象早已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关注,但目前尚未有权威数据统计。近期,有媒体记者随机调查了山东、湖南、四川、浙江等省的140多所中小学,发现绝大多数中小学存在男女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现象,较为严重的学校男女教师比例达了1:10以下。也就是说,在一些学校,男教师比例不到10%。</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某市近三年新进教师902人,其中男教师只有127人。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在目前招考补充机制下,不仅不能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据某市教育局主管人事的负责人介绍,在教师公开招考中,因招考内容、方式等诸多因素,男生在笔试、面试等环节都不及女生。也就是说,即使有男生有意愿当老师,也有可能在招考中被拒之门外。</p><p class="ql-block">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的状况无法随新教师的补充而自然改善,与当前师范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关系也很密切。有数据统计:某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有硕士生中,男生只有22人,女生有206人;本科生中,男生只有66人,女生841人。另一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中,男生11人,女生256人;本科生中,男生57人,女生833人。这两所师范院校的数据在当前颇有代表性。</p><p class="ql-block">男女教师比例失调问题如此严重,那为何男生不愿意从事教师行业呢?我随机与这20位实习生进行了对话。“听原来毕业的师兄师姐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教师队伍,月收入也就三四千元,除去一些必要费用,一个月下来囊中羞涩。”一位女生这样回答。“其实社会上长期有一种偏见,认为男性当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做小学教师‘没出息’,所以男同学都不太愿意当老师。”另一位女生为男生设身处地地着想。而20位实习生中唯一的男生小文则道出了师范男生们的心声:“即使是专科的男生也不太愿当小学老师,如果进不了好的中学,大家会选择考研,或者干脆在求职时避开教育系统。”旁边的女生也频频点头,可见他的这一说法在师范男生中很有代表性。</p><p class="ql-block">看来,男生不太愿当老师,男生在招考中不能考上老师,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男教师的缺乏将带来什么呢?一是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不可否认,男女因为性别差异所带来的气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大多数男性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带来阳刚、果敢、坚毅、敢于冒险的一些特质,会给学生终身的影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二是对男生发展的影响。男教师阳刚、幽默、坚韧、宽容、大度等特点,会直接对男生产生积极正面的榜样作用,如果校园里缺少男教师就像家庭里缺少父亲的教育,就会缺少阳刚之气,男孩子举手投足间女性化动作、言辞会越来越多,心理承受能力也会较差,就可能导致“男孩危机”,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娘娘腔”和“假小子”变多。三是对创新精神的影响。相比而言,男教师更具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像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创客教育、劳技教育等方面,男教师有比较明显的性别优势。四是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有些学科像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需要教师有较缜密的思维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相比男性教师理性思维能力更优,对这些学科比较胜任,而女教师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p><p class="ql-block">“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自古民间就有对教师的偏见。而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教师似乎是一个清贫而单调的职业。如何让男教师走进校园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落实好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切实提升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让教师职业更有吸引力,让教师真正成为全社会尊重和羡慕的职业;二是加强师范院校的建设,师范院校可以适当地在专业设置上做做文章,体育、科学、信息等学科,可以多招收和培养男生,为中小学多储备一些男教师资源;三是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增强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挑战性,要让教师职业像医生、律师那样变得有挑战性和专业性,不至于像人们心目中那样“单调”;四是改进教师招考工作,人事部门可以在教师招考中,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为男性教师开辟一些平台和通道,如在有些学科开一些口子,让男性教师能够进得来。</p> <p class="ql-block">创意滑滑梯</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玩细沙,刺激大脑发育</p> <p class="ql-block">我会爬树,你会吗?😄</p> <p class="ql-block">咱班的菜园子,四季轮回。</p> <p class="ql-block">特别的泥土吧</p> <p class="ql-block">留一块泥土吧</p><p class="ql-block">学校田径场中间有一块土操场,一直是我心中最关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在学校的水泥路、柏油路和塑胶操场之间,它是一块独一无二的泥土。连续几年,在暑假里,学校都要为这块土操场植上草坪。但秋季开学后,学生在草坪上活动多了,草坪就日渐稀疏,到了秋冬季节基本上就只见泥土了。特别是在冬天,草木凋谢,晴天,尘土飞扬,下雨则是一地泥水,似乎太煞风景。有些老师和家长建议把这块土操场换成塑胶操场,“种”上人工草,就会一劳永逸。</p><p class="ql-block">然而,我对这块土操场却情有独钟,任它春去秋来,草长尘飞——操场上青草茂密的时候,学生在操场上做操、游戏、玩耍,那是一种草地上的自然幸福。操场上草叶稀疏的时候,虽然晴天见土,雨天见泥,孩子们照样玩得开开心心。对孩子而言,真实的草地和泥土,永远是他们最亲近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一直有这样朴素的想法:一个城市,除了水泥路、柏油路和高楼,还需要绿地、湖泊和泥土,这个城市才能呼吸,才是一个有生长力的城市;一个学校,除了水泥路和塑胶操场,还应该有土操场,有沙坑,有大树和树林,这个学校才有灵气和灵魂;一个人,也只有在泥土里摸爬滚打,才能接上“地气”,让生命像树木一样拔节、生长。</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一直留着这块土操场,就是想给学校留一方“地气”,也让学校有了生长的灵魂,让学校里的人有了生长的灵气。</p><p class="ql-block">那就且留一块泥土吧……</p> <p class="ql-block">就在学校,足不出户观四季。</p> <p class="ql-block">守望者在</p><p class="ql-block">咱们有安全感</p> <p class="ql-block">会说话的墙壁</p> <p class="ql-block">转角遇到惊喜</p> <p class="ql-block">手绘教室门</p> <p class="ql-block">书屋 树屋</p> <p class="ql-block">鸟巢 书屋</p> <p class="ql-block">卫生间 香香滴</p> <p class="ql-block">咱🈶️不间断香薰</p> <p class="ql-block">创意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放养”才安全</p> <p class="ql-block">校长是干什么的?</p><p class="ql-block">张基广</p><p class="ql-block">开学的第一天,天清气爽,春和景明。</p><p class="ql-block">清晨,我踏着欢快的步子走进校园,经过教学楼一楼的一年级教室门口时,一位早到的一年级小男生跑出教室,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校长,早上好!”清脆的童声,单纯美好得让人心颤。</p><p class="ql-block">我马上微笑着向他问好,并表扬他很有礼貌。但是,他并没有离开的意思,而是仰起头盯着我看了半天,瞪着一双清澈透亮的大眼睛问我:“校长是干什么的?”</p><p class="ql-block">我一下子愣住了,蹲下身,看着他,与我对视的儿童的眼睛清澈得让我敬畏。小家伙在一学期的学校生活中认识了同学和老师,他大概知道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体育老师、音乐老师……每位老师都代表着一个学科,那是每位老师所做的事情。那校长是做什么的呢?他还真不知道。</p><p class="ql-block">我握着他胖嘟嘟的小手说:“我是你的伯伯,是你的大朋友,你以后有什么事可以到我的办公室来找我,我的办公室就在对面楼的二楼,第一间就是。还有,我的办公桌上有好吃的糖,你可以到我办公室来吃糖……”我指着对面的办公楼告诉他,他满意地笑了,又似懂非懂地眨巴着眼睛,蹦蹦跳跳地进了教室,却把一个大大的问号留给了我。</p><p class="ql-block">校长是干什么的?老师是干什么的?学校是干什么的?教育又是干什么的?这些教育的原点问题我们似乎思考过,又似乎从来没有得到清晰的答案。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我们时刻要追问的。</p><p class="ql-block">回到办公室,我在办公桌前呆坐了半天,一时还回不过神来。校长到底是干什么的?校长到底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一年级小男生童言无忌的一个问题,倒真是一个教育的终极问题。</p><p class="ql-block">校长是干什么的?我想,校长应该是学校里这样的一个人:</p><p class="ql-block">他是一个思想者——校长应该是学校的精神领袖,引领着一所学校,引领着学校里的师生精神的生长、成长和发展,把师生不断地带入新的精神高地。</p><p class="ql-block">他是一个领导者——他是学校办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领导,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的领导,是师生品格和人格教育的领导,他高举着思想的旗帜走在队伍的前头,领着大伙儿一起往前走。</p><p class="ql-block">他是一个行动者——在行走的过程中,目光深邃而坚定,步履有力而清晰,把教育思想和办学思想转化为一个个实在而有效的办学举措和行动,让师生真实受益,让学校稳步前行。</p><p class="ql-block">他是一个服务者——心中时刻装着学校,装着每一个老师和孩子,为学校发展师生需求尽己所能,躬身为大家服务而心甘情愿,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他是一个同行者——他是老师们的伙伴和朋友,是孩子们的亲人和大朋友,与师生一起欢乐而幸福地行走在校园,行走在教育生活的路上,朝浴晨曦,暮看晚霞,共渡生命中一段又一段时光……</p><p class="ql-block">至于校长具体是干什么的?还真的一时难以言表。他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与学校、与师生一起生活,一起往前走,哭过、笑过、累过、乐过、欢呼过、抱怨过、痛苦过、痛快过。然后,他说:我问心无愧!这可能就已足够!</p><p class="ql-block">不过,对孩子而言,校长最应该是校园里一个真实的人,是孩子们眼中一个和善的爷爷、奶奶、伯伯、叔叔、阿姨……</p> <p class="ql-block">人,总要做点激动人心的事</p><p class="ql-block">张基广</p><p class="ql-block">学校有位小刘老师,教音乐,进校不到两年,但很受学生喜欢,被学生昵称为“巧克力老师”。</p><p class="ql-block">最近,小刘老师找到我,说想在学校的阶梯教室办一场个人演唱会,演唱会上将要请他的学生和同事一起助演。我当即应允,并叮嘱他和同事们好好策划,好好准备,学校将倾力支持。虽然我知道小刘老师并非声乐专业,只是学音乐教育的,但对年轻教师这种热情和激情,学校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又反复琢磨此事,认为学校既然要支持、鼓励这样的尝试,就应该树立一个标杆,让其成为学校的一次“文化事件”,成为学校的一个“文化符号”。于是,我们就与武汉音乐学院联系,借用音乐学院的正规音乐厅,为小刘老师举办一次像模像样的师生演唱会。我想:他演唱水平的高低并不重要,学校需要的是他这份热情、勇气和精神。</p><p class="ql-block">由此我又想到学校的其他几位老师:教语文的汪老师自费在武汉琴台大剧院举办个人的独唱音乐会,因为这是他儿时的梦想,演唱会后,他又在学校自发办起了融戏曲与吟诵为一体的学生社团,让无数孩子为之向往;做学校后勤工作的欧阳老师痴迷摄影,学校为他举办了个人摄影展,因为他喜欢,所以很多孩子也成了摄影爱好者;美术贾老师一直自学油画,在个人收入并不丰裕的情况下,不断追求成本较高的油画艺术,前不久举办的“贾老师油画展”让师生驻足,由此他的课堂上也多了一份油画的色彩……</p><p class="ql-block">记得前几年我到台湾的一所学校参观访问。一般的学校总要先介绍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特色、课程设计等等,而该校的校长一开口就花很长时间介绍学校的一位老师。这位天文老师到学校的第一天,就在学校楼顶架起了一台天文望远镜,坚持天天观测天象。为了观测,他甚至直接在楼顶支起帐篷,观测晚了就睡在帐篷里。然后,他将观测的照片贴满学校的墙壁,并带领孩子们一起观测天象,做天文方面的课题。而最有意思的是,一位同校的女老师因为他的痴心而爱上了他,从此每天观测星空的就成了两个人。</p><p class="ql-block">一所学校,一所有文化的学校,需要有这样的老师,他们虽然怀里夹着的还是教案本,手里拿着的还是一支粉笔,指缝间还留着批改作业本的红墨水痕迹,他们行走在校园的泥土上,但他们的眼睛却透过黑板、粉笔,透过校园的围墙,去仰望那浩瀚深远的星空,做着一个儿时就在做的梦。然后,他们会心甘情愿地、情不自禁地带着他的学生,带着孩子们把眼光投射到更高的星空、更大的世界、更远的未来……想想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好!</p><p class="ql-block">人,一生总要做点激动人心的事。教师,一生总要做点与教育有关无关的梦。</p> <p class="ql-block">先生分享 醍醐灌顶 学以致用 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感恩遇见 同道不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