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放光彩 唢呐声声入校园 <p class="ql-block"> 秉持以倡导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为中心,利用课余时间打造丰富的校园音乐文化环境,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目标,为广大同学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我校在本学期开设了唢呐社团。</p> <p class="ql-block"> 唢呐,英文名称souna,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也称喇叭,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p> <p class="ql-block"> 本学期学校特邀马自刚老师作为唢呐社团的指导老师。</p><p class="ql-block"> 马自刚,男,汉族,现居西峰区。唢呐艺术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甘肃省非遗协会副会长、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庆阳唢呐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在2018年荣获第二届“陇东工匠”荣誉称号,2021年7月又被推选为甘肃省非遗协会副会长,为传承和发展陇东唢呐艺术不遗余力,堪称“陇东唢呐改革创新的带头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马老师在用心指导学生吹奏唢呐时的指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马老师在讲解唢呐的构成及吹奏技巧。</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马老师在示范吹奏练习曲。</b></p> <p class="ql-block">学生们正在按照马老师的指导吹奏练习曲。</p> <p class="ql-block">马老师正在给学生修复唢呐哨片。</p> <p class="ql-block">马老师在耐心的手把手给学生指导吹奏的指法。</p> <p class="ql-block">马老师正在吹奏民间小调让学生们欣赏。</p> <p class="ql-block">马老师正在领唱练习曲目简谱。</p> <p class="ql-block"> 学习压力大,课余时间少,在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中,每位学生都能认真听讲,用心练习,功夫一定不负有心人,希望所有唢呐社团的小演奏家们早日登上舞台表演。</p> <p class="ql-block"> 在当下这样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的新时代里有更多人能用所接受到的教育,去挖掘凝炼传统精髓,一起来发掘唢呐艺术,用中国人的特有的情感、思维,创造与时俱进的中国民族音乐"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