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恢复了能力与信心,心头敞亮啦,晚上“黑屋夜话”煥发异采,在各显神通的吹牛大赛上,我套用了小学课文诗“大喝一声我来了”,这样写道;“到太阳上去支锅立灶,到银河里去洗脚,用扫帚星扫炕,蘸〈天井〉水磨刀。大喝一声我来了,太空万系愁相撞。屋友哑言,我乘兴又补上个倒春联:左联是,抬头见喜。右联是,低头见财。底横是,让我们在拣钱的大道上高歌猛进吧!睡不着觉的穷哥们一阵欢呼哗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就在我们最最困惑,最最迷茫的时候,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党中央是知情的。针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遇到的困难与问题,1970年5月12日党中央向全国下发了一个“二十六”号文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件中讲了七条,特别强调了对于知识青年各级领导必须做到政治上有人抓,生产上有人教,生活上有人管。但关键是落实,在当时那混乱的年代许多事情的落实,决不是仅凭一份文件就能解决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此份文件的发表,对知青下乡的后来者却大有益处。如此规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些问题的发生程度出乎意料,只有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吸取了老三届的经验教训,后来无论是七O届的毕业生,还是七二届七四届的毕业生再也不敢往最艰难困苦的地区或生产队派送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知青问题的真正解决还是在一九七三年三月十二日。福建莆田有个叫李良模知青的父亲~李庆霖,就孩子下乡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然了,他儿子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远远比不上当年的我们),给党中央毛主席写了信。在中南海游泳池旁,毛主席接过王海容递过来的信读了起来,读到悲凉处,毛主席的双眼慢慢地红了,泪水潸然而下:“寄上三百元,略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应当统筹解决”。(看来关健时候还得毛主席他老人家发话呀。)紧接着党中央又下发了一个“二十一号”文件,这才引起了全国上下普遍高度重视,执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前已经下乡的知青由五七战士接手管理,有困难与问题向上级反映,“必须解决”。再下乡的,不许往困难队安排,厂校挂勾,必须有带队干部专人负责管理。从此以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才真正走上正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一晃,老三届知青下乡己经五年啦,望着这迟到的春天,我们只有苦笑。但后继者毕竟有救了,我们这些知青的先驱,用自己的苦难经历,为后来者提供了生存空间,生活的保障。我的青弟,青妹们,你们要感恩。</span></p> 谢谢欣赏 <p class="ql-block"><b>本文插图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