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0——那一年、那一天

靳博忠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诚感谢美篇的关注和推荐!</p> <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篇写给家乡同学和同行知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题记】</b>这是半个世纪前的事情了。至今我依稀记得,1971年12月末的那几天,是我知青生涯最紧张的一段日子。当时,我正忙着办理从通辽县选调到长春市的有关事宜。其中的经历和情节,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我想借助于美篇,回忆和“留住”那一年、那一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道木车站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  那一天,我很早就从五道木车站出发,赶往通辽市;到那后又集中乘火车前往长春市;最终于12月28日到达长春火车站,并在所报到单位的独身宿舍入住下来,正式成为我“第三故乡”的一个新市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道木车站小得“可怜”,连个正规一点的候车室都没有,充其量算是距通辽市还差一站地的“临时停车点”。以往我们从天津乘火车到通辽县,就在五道木下车。从火车下来,就走轨道枕木,再一下坡便是生产队的庄稼地,也没有检票、验票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27日一大早的五道木火车站,却给我留下了隆重和难舍难分的感受。我是第五生产小队知青集体户第一个“正式选调”的,集体户的大哥、大姐们全都陪我一道,步行5里多路送我到五道木车站,这个场面是颇为“动情”的。临登火车前,想到知青生活就此结束,原先的“战友”将就此别过,我的泪水还真是止不住的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通辽市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只身到达通辽市后,激动和忐忑不安的心情依然难以平静。我又回想起前天(25日)途径通辽市的那一幕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叔伯妹妹和我一道插队落户,同在一个集体户。她虽是第一个被“选调”的知青,但去向“不很正规”,是选到另一个公社的供销社当营业员。我接受选调“安排”非常突然,又是卖粮食、转粮户关系,还要亲自同叔伯妹妹告别,毕竟今后将各在异地,她听到我要走的消息哭的不得了。我们两个公社相隔60里地,就有一天多的时间,我该怎么办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困难面前见真情、关键时刻见友情。我们同一个集体户的姜东大姐(文革前的名字叫美娜)挺身而出。她对我说,我陪你去!路上一旦遇到什么困难,我可同你一道分担;你妹妹那要是有什么麻烦,我可以替你挡一挡。我俩就这样出发了。且不说我妹妹那的麻烦,也不论我俩返程走黑路是多么害怕,25日晚返回到通辽市时,已经没有火车了。我俩是在一个社员的通辽市的亲属家过的夜。一大家子人,挤在南北大炕上对付了一宿。对于姜大姐这样的女孩子,能这样“两肋插刀、拔刀相助”帮助小老弟,此情此景是毕生难以忘怀的!好人好梦,姜大姐后来参加高考,回天津上医科大学,并留在天津医院工作。我祝愿她一生平安,永远幸福!此是后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长春市老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2月28日下午,我们被选调的25名知青(准确说是100名,分别被4个企业接收安置,每个企业25名),统一乘火车抵达长春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一出站台,便由管理科长高忠良亲自前来接站,还让我们坐上了宽敞明亮的大客车。当时这个“接待规格”,我们都有些受宠若惊之感。</p><p class="ql-block"> 上车没有多会儿,大客车绕过站前广场转盘,就向胜利大街驶去。可在这条大街行驶没有几分钟,我们就下车了。因为我们单位就在长江路三商店对面,仅一街之隔。而我们所住的独身宿舍,就在原长春杂技团后身那个楼。后来我们懂了,不是单位讲究排场,而是怕我们这帮小生荒子会“走丢了”哪一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春市老长江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通辽来到长春,从小农村步入大城市,我们真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什么都觉得新鲜。在独身宿舍分配完房间和床位,没有多会儿,我们又被集中领到单位食堂。每个人换了一些食堂的钱票和粗粮、大米、面粉的粮票,就自行自愿地用晚餐了。原来在集体户吃饭,那是“大锅饭、上来吃抢食”,现在改成了想吃啥、就买啥,吃多吃少、自己做主。大家都觉得新鲜,仿佛一个个都变得很矜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吃过晚餐,就开始自由活动了。我们这些在天津市过惯了城市生活的年轻人,一看见长江路,就像刚刑满释放,又像刚关完禁闭,这下可自由啦!有的进了三商店,又买“烟卷”(不抽卷烟了)、又购零食;我和几个人,购张电影票、进了长江路电影院,看朝鲜宽银幕故事片《卖花姑娘》了!</p><p class="ql-block"> 那种幸福的感觉,就是“解放”,就是“自由”,就是“重生”……而那一年、那一天,我才刚满20周岁;那一年、那一天,至今整整过去了5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