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喀喇沁旗蒙古族实验小学 李建华</p><p class="ql-block"> 课改是一个不断抵达教育深处的过程,谋变不是为了求新求异,而是为了更好抵达教学的本质,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撬动课堂结构的转变。2019年,美丽的克什克腾旗在最美的8月举办了学习共同体教育峰会,先进的理念吸引着深爱教育的同仁,也深深吸引了我校的李亚斯校长。9月,李校长将学习共同体这艘巨轮驶入实验小学这片辽阔的海域,我们成立了学习共同体研究团队,开启了读书、交流、协同研究之旅,在平稳向前行驶的途中,也曾遇到了暗礁、遇到了巨浪,但是我们并未退缩,而是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为实现“保障每一位学生的高品质学习,并走向深度学习”的目标,我们特别邀请了我们仰慕已久的刘学民科长,韩中凌主任以及克旗的领航教师任德敏主任、唐艳艳老师、付宏慧老师,为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培训充电,教育局和教研中心的领导也为我们扬帆助力。</p><p class="ql-block"> 刘科长在启动仪式上,用概括的语言让我们对学习共同体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习共同体就是基于对话、倾听的协同研究方式,学校的共同体不仅是班级里孩子们倾听、对话、协同学习的场所,也是每位教师、每位领导、大家组成同僚式关系,基于民主对话的方式来不断互动互生,在交互的互动中共同走向每个人的更好的成长。学习共同体在不断读懂孩子的过程中,读懂自己,在不断成就孩子的过程中,成就自己,学习共同体,就是一个知己知人,成己成人的过程。共同体的实施可以很好落实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素养目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同性思维。刘科长还说,学习共同体的意义就在于为了每一个教育人的生命创造,生命就是用来创造的,学习共同体建设,让我们的教学变成协同研究的过程,就是生命的创造过程,每一次的生命创造,就是我们价值的体现。听了刘科长的话,我觉得我虽然已经50多岁,但是在即将离开教育事业的最后冲刺阶段,也是可以实现生命的创造。</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我们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刘科长将若干个模块精心组合在一起,设计了从行到知,知行合一的实践样式。</p><p class="ql-block">一、实践层面——展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研究范式</p><p class="ql-block">1.基于协同研究的课堂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可以说是一次颠覆性的革命,改变以往的备课、上课、课后研讨模式,形成一种新的范式,本次的集体备课称为“基于协同研究的课堂教学设计”,核心是问题的设计,每位教师要不停地追问:“这样的设计蕴含了怎样的教与学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任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数学广角的内容更注重的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这是一节典型的课例,许多专家和教师都上过公开课,他们把重点放在了例1,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间距,间隔数,以及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上,因为停留在这样的画面,开始的独立思考环节,我们也把重点放在了这里。当任老师把他的设计抛给我们,和我们一起讨论时,我们开始是不理解的,任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基于在大概念、大单元、大主题下设计的一个大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设计出栽树的方案来实现三个例题的深度融合,方案和方法不同,方案重在策略,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豁然开朗,明白了任老师设计的意图,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p><p class="ql-block"> 学习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是从问题情境出发去寻找答案的过程,学习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复杂的思维和互动过程,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初产生于学习困境,表现为迷思概念,这种不能解决,不能突破不能澄清的状态,就是所谓的认知冲突。设计出栽树的方案,就是在给学生制造认知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一种强烈的心理矛盾状态,从而引发探究的冲动,不断寻求解决的方案,这个过程包括冲突、理解、分析、试错、验证、修正、重构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互动交流中,通过倾听他人,完善自己的方案,从而更好的解决认知冲突,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这就产生了新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习不断持续和深化。</p><p class="ql-block">2.课堂教学范式</p><p class="ql-block"> 按任老师的要求,我们把学生桌改变了秧苗式的排列,4人围在一起,两边留给教师进行观察。课堂开始,任老师简单介绍自己后,便开启了课堂探索之旅,本节课教师没有一张课件,在创设“我校准备在停车场西侧进行绿化”的情境中出示学习单,学生自主读题,理解题意,接下来教师就把时间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的同学遇到了困难,教师便开启了协同学习之旅,这时的任老师,则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其中的一个小组,成为学生的合作者,20分钟,学生思考着、交流着、争论着,我们在孩子身边静静观察,不去打扰,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真实地看到了他们学习的历程,一人有疑惑时,大家帮助解决,他们团结互助,形成了真正的学习合作伙伴。汇报环节,教师退到台下,把讲台留给学生,任老师用柔软的倾听姿态,静静的倾听,时而眉头紧促,时而又微笑点头示意,时而又竖起大拇指及时评价。当学生讲不清时,教师便走向讲台及时点拨,在学生的思路有些混乱时,教师及时引导,师生配合默契的程度犹如是自己的学生,充分体现出了任老师高超的教学技艺。</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每位教师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竟然在短短的20分钟内,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全部探究出来,而且讲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补充、质疑,孩子们落落大方。一一对应思想,化繁为简思想,数学模型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们由衷的说到“我们太胆小了,太低估了孩子的潜能,总是不相信孩子,总是被那几位学困生给制约着,若把舞台还给孩子,他们定会演绎出别样的精彩”。</p><p class="ql-block">3.教研范式</p><p class="ql-block"> 以往的教研,我们总是坐在教室的后边,用放大镜的眼睛来观察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课后也总是对教师进行种种评价,从来不关注学生。今天,刘科长给我们展示了一次全新的教研范式。视频中,谈杨院长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坐在学生身旁,不打扰他们,用蚂蚁之眼,从微观世界中去观察每位孩子的学习历程,观察他们的姿态变化,记录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不评价教师,也不评价学生,而是透过观察,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p><p class="ql-block"> 我们按着谈院长的方法,4位教师一组,细致地观察了学生一节课的学习历程,学生退场,教师开始了观课后的协同研究,把统一的观点和反思写在海报上,准备交流分享。刘科长让我们按组轮流汇报,我们认真倾听,仔细思考,和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思维碰撞。</p><p class="ql-block"> 纵观本课,学生在开放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协同学习,解决了自己在独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个别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也是正常的,我们要承认差异,每个孩子来自不同家庭,生活背景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学习方法不同,所以同一时间掌握知识的程度也一定不同,我们不必纠结每节课让每名孩子学会,但尽量做到不让每名孩子掉队,让“一个都不能少”落到实处,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把学生当做神圣的生命,尊重他们的经验,允许他们思考,宽容他们出错,引导他们总结,帮助他们体验,那么知识、经验、智慧、品行……,都会在一节一节的数学课中生长出来。</p><p class="ql-block">二、理论层面——专家讲座 理论指导</p><p class="ql-block"> 一天的实践模块,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前的认知。新的学期,我们将按着这样的方式进行研究,进行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理论可以为实践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理论的掌握制约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才能在长期的实践中提出新的观点,并派生出新的理论,所以专家的讲座,理论的指导,对实践的研究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p><p class="ql-block"> 刘科长讲座的主题是《让教育教学变成协同研究》 ——走进学习共同体的生命创造。</p><p class="ql-block"> 刘科长把学共体比作是一头大象,重点要为我们讲解大象的心脏运转功能。</p><p class="ql-block"> 刘科长认为,人的本质是精神、自由和创造,教育者首先是真正的人,欲成为真正的人需做真正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杜威认为人有四大本能:探究的本能、建造的本能、表现的本能、交往的本能。刘科长用一句话概括为:人有天生学习的本能,有创造的本能。人工智能时代所具备的核心素养的种子每人都有,为什么要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精彩的观念,都是一粒种子,只是这粒种子的花期不同,我们教师的任务,应该是精心呵护这些种子,给予他们阳光雨露,让孩子的探究、建造、交往本能,发芽、成长、壮大,这就是课堂生态的保护,是保障每一个孩子高品质的学习权利。</p><p class="ql-block"> 学习是从已知走向未知并创造新知的过程,学习真实发生的标志,是不断产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不断开启新的学习和探究欲望,学生不愿意下课,渴望上学,要想让学习真实发生,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很重要,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路径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以前我们认为“教”是“告诉”,“学”是“倾听”,当学共体进入课堂后,我们才知道“教”是“倾听”,“学”是“告诉”。学习就是让孩子们告诉我们他们的想法和观点,我们就是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困惑,并耐心帮助他们,我们是他们探险路上遇到困难时的帮助者,是他们迷茫方向时的引路者。</p><p class="ql-block"> 一天半的学习,收获太多,不能一一详述,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要建立起“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教研新范式,践行“读书—实践—写作”的成长范式,教师在思索、践行、研究、反思、总结、提升中,和孩子一同成长,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 实验小学建校85年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敬业奉献的精神,熏陶着我们,感染着我们。今天,有专家理论上的引领,有领航教师实践上的点拨,有领导们的高度重视,有实验教师团结一心、永不言败的探索精神,学习共同体这艘巨轮将再次扬帆启航,春风正暖,百花正香,天高水阔,风正帆悬!愿我们行稳致远!为祖国输送优秀人才,为喀喇沁旗蒙古族实验小学的教育再添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