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岗惊魂

守望麦田

<div><br> “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这句简练粗暴的话语体现出当年由大集体到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型过程中农民对领导由衷的感激之情。<br></div><div><br></div><div> 老家至少1980年之前已分田到户。<br></div><div><br></div><div> 因为1980年5月,中央高层对包产到户给予明确肯定,1980年9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文件肯定了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等家里的小喇叭(一种有线话匣子),生产队里的大喇叭天天吆喝这件事的时候,我们早已收获过家里自留地、口粮田里产的水稻和小麦了,已经吃得肠满肚圆,农民正偷着笑呢。</div><div><br></div><div> 我们和安徽仅是淮河之隔,离78年最早实行土地分到户的凤阳县小岗村不过300公里,两地情况相当,有个风吹草动,互相传的快,甚至宽泛的包产到户谁最早实行的都不好说,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了多种自主经营土地形式,比如分田到组、包产到组、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等,单纯的包产到户,可能小岗村是最早的。老家一开始是分了自留地,后来分了口粮田、责任田,最后集体的土地一股脑一亩不剩的全分到户下了,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彻底打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土地高度集中经营模式。<br></div><div><br></div><div> 那时我有个自家哥哥叫胡功海,父亲做屠宰,同时间个别省市还在以割资本主义尾巴为荣。哥哥家生活过得相当可以,已经能买得起收音机,夏日的夜晚我们会聚集在他家稻场上听着收音机消夏,可见当时已经不能满足于接受大小喇叭宣传了。收音机里说到一段顺口溜,我听了一遍就记住了:“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河南兰考县农民对大包干最直接的体会,这种话当时喇叭里是不会讲的。<br></div><div><br></div><div> 分田到户最开始的时候,生产队的牛也分了,好几家合用一头,每户家底都不厚,最节省的办法是轮流饲养,老家人朴实,轮到谁家,谁家放牛积极,生怕饿了牛肚子,影响各家种地。有一次像往常一样,天没亮我便骑着牛往北野岗子去了,不用多操心,出门往东往西,往南往北,只要大方向定了,牛会自然顺着主人意愿去要去的地方吃草。北野岗子的露水草嫩且茂盛,因为那里是填埋死人的地方,胆小的不敢早去。小放牛们很少有睡够觉的,都是迷迷糊糊趴在牛背上半睡半醒,北野岗子有大片的坟地,这也意味着有大片的场地用来自由放牧,不用害怕牛吃庄稼,可以放心大胆的睡觉,是一处放牛的好地方。<br></div><div><br></div><div> 正常情况下我是在牛背上睡到天露鱼肚白才会醒的。<br></div><div><br></div><div> 抓住了技巧,在牛被上睡觉是件很惬意的事,牛在走动过程中晃如摇床,瘫软着身子,四肢趴在牛背上,这种姿势也是睡觉的最好姿势,小孩子骨头软,能很好的贴合牛背形状,要是背部浑圆的那种牛,更别提多舒服。<br></div><div><br></div><div> 与以往不同,快亮天时,我被牛频繁的蹦跶跳跃折腾醒了,这次牛绳也不在我手上,我赶紧从牛背上下来,查看怎么回事。借着微弱的月光,这一看不打紧,吓得惊出一身冷汗来。原来有一具婴儿的尸体,包裹着碎花簿棉被,棉被的一角让牛踩进泥水里很深,把棉被的绑布都拽开了,以至于尸体半个身子都暴露在外面,连眼睛都是睁着的。<br></div><div><br></div><div> 直到天亮我才发现有些蹊跷,今天牛就吃了身边周围不到10米范围内的草,翻来覆去,有些草都见根了,由于是转着圈的走动,把土都踏出翻动的样子来。抛尸的地方是一洼凹地,雨水不大见干,能陷进去牛蹄子,水周围的草长势好,这也是吸引牛来此吃草的原因。虽说是牛的无意之举,却惹恼了未入土(好像老家有规矩,夭折的小孩子是不能埋的),游荡在尸体周围的亡灵,也许是牵着牛绳,不让它走远,终究幼小,没什么法力,奈何不了更多,看来入土为安还是有道理的。<br></div><div><br></div><div> 我也很庆幸,这时候的人们已经能吃饱肚子,生活条件好了,狗也跟着沾光,要是大集体时候,饥饿的野狗会来争夺尸体,吃到一定程度,两眼泛红,露着凶光,直勾勾的盯着人看,甚是吓人,遇上的话,搞不好就会出乱子。<br></div><div><br></div><div> 没有办法,我比以往至少延长了一个小时的放牛时间,回家没吃早饭就去了学校,可是,还是迟到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