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及书法演变

青阁·船长

<p class="ql-block">2021 122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工作为谋生,理应尽责任,坚持梦想,减少三毫自信,格物修身务实,辛勤必收获</b></p><p class="ql-block"><b>闲暇有兴趣,意在习品行,陶冶性情,增添半点虚荣,正心兼爱致知,分享更欢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汉字及书法演变</b><b>(一)</b></p><p class="ql-block">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能把文字变成艺术品的语言文字,并且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书法。</p><p class="ql-block">书法,是人类所有艺术门类中最难的品类,只有黑白,只有线条,没有任何其他装饰。而且,一挥而就,不能修改。而书法又延伸出更具特色分支——的篆刻艺术。汉字是中国古代先民发明的记载工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篆、隶、草、楷、行诸多书体变化。</p><p class="ql-block">●<b>汉字起源</b></p><p class="ql-block">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的造字历程和汉字系统的形成是一个极漫长的历史过程。得到公认的用于记录口语的本义和本音的系统造字开始于黄帝时代,但是传说仓颉和沮诵创造的大约500字左右的最早的文字系统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殷商之前的夏代也是有文字的,但是尚末见系统的夏代文字传世。殷商甲骨文体系的造字以殷商方言为造字和注音基础。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系统化的汉文字是殷商的甲骨文。</p><p class="ql-block">在长达三万多年的人类历史中,图画诞生并发展,但是这些图画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本义。图画没有对应的声音、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因此它们还不是文字,更不是文字体系。这些碎片化的远古图画也不能构成完整的表意系统。</p><p class="ql-block">所以,图画的一个本质属性就是表义不表音。而文字的本质属性是表音的,对成熟的汉字系统而言,它不仅是表音的,同时还是表义的。这是图画和文字的本质区别。</p><p class="ql-block">汉字的造字滥觞于中国的父系社会,系统初成是殷墟的甲骨文,字体的初步规范化是秦朝的小篆,其演变成熟和全民普及是西汉的隶书。推动汉字进化的动力是人类日益增长的表达和交流的需要、口语不能保存不便传承的缺点、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中国已经进入口语时代,中原地区己经有了画在陶器上的图和纹(贾湖龟板上契刻的目字和陶寺扁壶碎片上的文字图案)。图是具象的图画,如人、鱼、太阳等;纹是抽象的条纹和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亚字纹、绳索纹、水波纹、饕餮纹、云纹等。远古的图、纹是针对具体的本义的表达,没有统一的形的规定,也可能还没有约定俗成的口语发音,所以这些图纹还不能称作文字。这些图纹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演化为后来的汉字,另外两个方向是抽象为八卦或融入后世的主流绘画。这一时期的一些象形图和指事图后来成为夏、商文字的一部分。所以,汉字的象形造字和指事造字最初是源于口语时代人类的约定俗成,这也就是后来许慎在六书中将指事排列在首位的原因。</p><p class="ql-block">约5000年以前,父系氏族社会之初,伏羲发明了八卦,用“—”与“--”交错形成八种符号: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记载了人类接触最早的八种主要的自然现象,即:天、泽、火、雷、风、水、山、地。这是汉字历史上最早的用抽象符号表示客观事物的八个“字”。这八种自然现象正是人类最初接触到的自然界的最主要的八种现象。这八个符号催生了后来的中国占卜术,也催生了汉字系统。但是现在很难确定原始八卦的卦名和口语发音,没有固定的发音就不能算作成熟的文字,因为文字是为了记录口语而创造的。远古的语言都是口语,其发音都是基于方言之上的。清末民初学者章太炎就有一个很精辟的观点:语言不凭虚而起,文字附语言而作。</p> <p class="ql-block">●<b>汉字造字方法</b></p><p class="ql-block">从目前存在的资料分析,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很多汉字造字方法,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随着造字需求的不断加大的过程中相继出现的。随着新的更便捷、更简易、更科学、更多产的造字方法不断出现,有的造字法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nbsp;》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p><p class="ql-block">《说文解字》将指事排列在造字法的第一位。反切造字是中原人试图创造系统化汉字的起点,由于反切造字只是单纯记录一个口语音节,所以每一个反切字就代表了该音节所有的同音字。和世界上其他许多的表音文字体系一样,这一时期的汉字体系也曾经历了一个单纯表音的阶段。自觉的音义兼表的汉字造字方法在殷商甲骨文系统中已经表现得非常成熟,这就是象形造字、会意(指事)造字、右文造字。在殷商甲骨文造字体系中仍有极少数的指事造字和象形造字,但是这些造字比起远古约定俗成的指事和象形符号有了较大的改进,它们在造字时兼顾了表音和表义两个方面,在表音造字的同时兼顾了表义造字。西周的金文中开始出现了形声造字,东汉许慎在前人形声造字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并创造了以形声造字为基础的转注的方法。</p><p class="ql-block">上述六种造字方法中,每一种方法都是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主流造字法,这六种造字法之间的继承和创新关系,既是汉字造字的进化历史,也是汉字注音的进化历史。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六书是后人对汉字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也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当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汉字及书法演变(二)</b></p><p class="ql-block">●<b>汉字古文字演变</b></p><p class="ql-block">汉字古文字是汉字的历史形态,主要指先秦到汉代早期的汉字。约4000年以前,黄帝有两个属臣叫仓颉和沮诵,他们“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并借助当时既有的图、纹创造了最早的一批汉字,用不同的发声符号——笔画和独体象形字——通过直音或者反切产生的不同的口语发音,记载并表达了一个完整的口语叙事。</p><p class="ql-block">◆<b>文字载体的变化对汉字演化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汉字是世界上至今通行的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经久不衰。从甲骨文起,汉字的发展经过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演变。同样,汉字的载体也经过了动物甲骨、金石器铭、竹木简牍、帛布织物、纸张书籍,以及电子存储等介质演变,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体现了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700年左右,商王盘庚率领万民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到殷(今安阳小屯村),史称“盘庚迁殷”。由于统治者对祭祀和战争的占卜活动的记载需要,产生了刻在兽类肩胛骨和龟腹板上的系统的甲骨文字。从已经出土的十五万余片甲骨记载看,甲骨文只是一种小范围使用的保密的官方文字。甲骨文时期是目前有据可考的汉字造字史上第一个繁荣期。甲骨文的造字,先后使用了由反切注音导致的假借、象形、会意和右文造字四种主要方法。指事字仅仅是史前人类对图案和口语的约定俗成,汉字中的指事字极少,夏商时期己经很少被用来造字。早期的造字是利用笔画反切来记录口语语音的,笔画反切记录的是音节,由于每一个音节对应的是很多同音字所代表的不同的本义,所以与反切造字伴生的一个原始文字现象必然就是假借字。这一时期的不成熟的汉字系统,是一种单纯的表音体系,出现了殷商甲骨文系统化文字,汉字才演化成为音义兼表的基本成熟的汉字系统。</p><p class="ql-block">殷商甲骨文系统的造字特点是每个音节只对应一个口语发音(音节),所以同音的假借字依然很多。例如,当时有一个方国叫卫国,卜辞中就有为、卫和韦三种记载。汉字发展史就是假借字被越来越多的新造同音字代替,最终走向消亡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汉字都获得了造字、注音和本义,所以甲骨文体系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子系统,即:字形子系统、注音子系统和本义子系统。</p><p class="ql-block">在商、周时代,甲骨文进化为金文是因为文字载体变化了。殷商末期已经出现铭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周武王伐纣灭殷以后,汉字正式进人了青铜器时代——钟鼎铭文时代。从造字方法来看,汉字造字从此开始进入了形声造字时代。形声造字法是一种科学快捷的造字方法,是用一个单纯的声符只注音不表意,另外用一个单纯的意符只表意和给文字归类,但是并不注音。此时的声符和意符在造字结构中的左右,上下及内外的位置仍然没有固定下来。</p><p class="ql-block">青铜器是从夏商饮食容器逐步发展成为祭祀活动的礼器的。在西周以后为了防止被征服的异族用青铜制造武器,每一次征伐所缴获的青铜器大多被熔化铸成礼器,礼器上所铸的铭文多是记载和夸耀武功的。青铜器是用土范铸成的,其上面的文字被称为金文,字体就是籀文,也就是大篆。作为一种官方文字,籀文的使用贯穿整个周朝。据王国维考证,《史籀篇》收录的汉字不超过3300个。由于文字载体的改变引发了汉字字体的改变,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金文都是没有固定规范的文字。尤其是甲骨文的造字,每一个字常常出现细节上的增减变化,这是由造字的场景不同所致。</p> <p class="ql-block">◆<b>百姓交流的需要对汉字演化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代,因各国的百姓普及文字的需要,文字和字体的创造进入一个爆发阶段,大篆和古文的造字呈百花齐放之势。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文字有秦八体,秦八体除了大篆、小篆、隶书以外,还包括专门刻制虎符的刻符,模仿凤鱼虫鸟体形书写的虫书,用于摹刻印章的缪篆,还有刻在竹杖上的殳书,题于书封和门楣上的署书等专用字体。由于字体多种多样,又用于不同的书写载体,所以字形也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但是,因这些不同的字形字体缺乏统一的规范,普通百姓在交流使用中十分困难,所以秦始皇发动的“书同文” 运动是一个历史的必然。</p><p class="ql-block">◆<b>国家治理的需要对汉字演化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秦时期文字泛滥,简化文字和统一规范文字体系已成为大势所趋。秦始皇统一各国,这个时期在中华大地上通用的汉字字体有东周王朝的官方字体大篆(籀文),六国和民间使用的各种非官方字体古文,秦朝指定的官方字体小篆。这些字体的统一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3 年),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将秦朝民间书籍除医药、卜筮、种植之书外,尽行烧毁。秦始皇统一文字,一是为了推行政令,以便能够直接有效地对各地进行控制;二是为了促进各地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三是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统一文化,最重要的就是统一文字。虽然秦朝历史很短,但是“书同文”却意义非凡,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础。在以后的两千多年里,由此形成的文化认同观的作用非常重要,至今还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字的统一是中华民族融合大一统的一个伟大的成就。到了宋代,宋人发明了著名的宋体字,成为此后最常用的汉字规范文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汉字及书法演变(三)</b></p><p class="ql-block">●<b>汉字古文字的书写方法</b></p><p class="ql-block">◆<b>契刻</b></p><p class="ql-block">甲骨文和金文的书写方法都是契刻,即甲骨文是用工具刻在龟和兽的甲骨上,金文则是用工具将某个字的“反字”(镜像)刻在铸造青铜器的模具上。</p><p class="ql-block">殷墟考古发现,在一片龟甲残片上有一个毛笔写成的“祀”字,说明当时可能有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出现了。《周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里的“典、册”显然是指用毛笔蘸漆书写在竹简上的国家文件,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出土殷商到春秋时期的可以辨认的简书文件。由于甲骨文是官方的专利,也由于民间尚无迫切的书写和记载的要求,这种简便易行的书写只是用在契刻胛骨和竹简的官方典册。但是《尚书•禹贡》已经明确漆是贡品之一,甲骨文中也出现了“丹”“青”“聿”“划”等涉及书写的文字。</p><p class="ql-block">◆<b>毛笔书写</b></p><p class="ql-block">东周开始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群雄纷起、战乱频仍,中国的文字造字也进入了一个各行其是的大爆发时代。战国时期普遍出现了用毛笔蘸墨汁、朱砂或漆写在竹简和丝帛上的汉字,其字体有了明显的简化,主要用于除东周以外的吴、越、楚、魏等国的官方和民间文件的书写,这种字体被称为 “古文”。由于古文作为一种字体得到民间的广泛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规则的变体(又称或体),这些变体在秦朝以后被称为奇字,但大量的奇字因为秦始皇的“书同文”运动导致使用者越来越少,最终消亡。</p><p class="ql-block">●<b>汉字书体</b></p><p class="ql-block">书体是指汉字书法传统书写字体、字形的不同形式和区别。当代书法一般把汉字的书写形式分为篆、隶、草、行、楷五大类书体,每一大类中又可细分。</p><p class="ql-block"><b>篆书</b>。隶书之前的字体,可笼统地称为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等古文字。小篆,是秦始皇实施“书同文”采用的规范字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2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这种规范化的文字就是小篆。缪篆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亦称“摹印篆”。缪篆的结构特点是方、平、均、叠、满。即字形方整、横平竖直、笔画均布、线条折叠、充满顶格。</p><p class="ql-block"><b>隶书</b>。“隶书亦程邈所献,主于徒隶,从简易也”。由于“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从此绝矣。”战国时代,人分十等: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可见秦的隶书最早是供下层百姓书写文书的字体。隶书出现后,古文却并未“从此绝矣”,不仅古文未绝,其他字体也得以存世。其原因,就是研究历史文献的需要。秦朝、西汉直至王莽的新朝,在录用史官的考试中,对不同字体的掌握是必考的基本功课。汉承秦制,史试中书考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王莽新朝书考六体:古文、奇字(古文或体)、小篆、佐书(隶书)、缪篆(摹印)、鸟虫书(虫书或蝌蚪文),这就是 “新莽六书”。上述字体古文(含奇字)和大篆已经废止,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只是小篆在不同器物上使用的变体。所以,秦、汉的官方字体是小篆继之为隶书。</p><p class="ql-block"><b>草书</b>。《说文解字• 叙》载:“汉兴,有草书。”草书是为了应付紧急状态下起草奏章用的,所以在隶书的字体上进一步作了简化,“草书起于汉世,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创之义故曰草书。〞所以草书还有一个名字叫章草。至此,汉字的演化从造字到字体己经基本完成。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作为一种简便易得的文字载体更加便于书写和保存。公元121年许慎写成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汉字分类、记录发音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全书收汉字9353个。由于许慎成书时晚商发明的甲骨文字还深埋在殷墟的地下,所以许慎没有能够看到。他以当时能够搜集到的商周金文、春秋战国时的各国古文、秦统一前的大篆(籀文) 和秦统文字以后的小篆为主要素材。</p><p class="ql-block"><b>楷书</b>。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楷书始于汉末,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楷书的萌芽期——秦汉,楷书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楷书繁荣期——隋、唐、五代,楷书守成期——宋、元、明、清。楷书始于汉末,长盛不衰,通行至现代。</p><p class="ql-block"><b>行书</b>。行书起源于汉代,是以正书为基础,简化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它的发展变化,其中汉末年间是行书的创始阶段,魏晋时期为黄金期,唐朝为发展期,而宋朝则是高峰期,在当时各个书体中占主流地位。行书与楷书起源的时间比较接近,它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按照其特点,又可分为行楷和行草。行楷指的是行书楷化的,接近楷书的行书。而行草指的是行书草化,接近草书的行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古今汉字数量变化</b>。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54600块。发现甲骨文有约4500个字,已识别约2500字,未识别约2000个字。《说文解字》编入篆字9353个字。《康熙字典》收录47035个汉字。《新华字典》(第12版)收录约13000个汉字。目前汉字总数约10万个,常用汉字约几千个。据测算3000个常用汉字就能覆盖约99%的书面资料。在书法创作中,甲骨文等书体没有的字,可以借用同音、同义字,或按照一定规律特点造字。</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与宝贵的智慧财富,依靠汉字得以保存和弘扬。汉字为推动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始终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大放异彩。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形成牢固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这是维护国家统一、地区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使用、宣传推广汉字和书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p> <p class="ql-block">瑞典的汉学家林西莉对汉字起源研究,出版的专著《汉字王国》很有影响</p> <p class="ql-block">1985年在南京4元钱买的一本书,相当于每月15元生活费的四分之一强</p> <p class="ql-block">《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为东汉的许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