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与禁锢——访科举博物馆北苑

李语墨

科举名人 <p class="ql-block">  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自隋历经唐宋元明至清,这1300年里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都考过科举,他们有的没考上,有的考上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考上状元的有我们熟悉的王昌龄、杨炯、王维、贺知章、文天祥、元稹,还有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还有一些,虽然名落孙山,但是后来的名气却比那些考场得意的同伴们要大得多,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今天,就让我们讲讲这其中的几位科举名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位是唐寅,出生在明朝的苏州府。自小十分聪慧,十几岁就考上了苏州府的案首,苏州的实力强悍,历史上共有42位状元出自这里。如果一切顺利,唐寅本该是第43位,但他却因自大连累了徐经和一位主考官。他认为自己和徐经必中,两人便在京城走亲访友,他们访问的一位高官正好被皇帝任命为主考官。后来因为试卷过难,考生几乎全军覆没,唯他们俩得到了高分,有人说主考官泄题,于是把它们三人抓了起来。经过严刑拷打后他们终于被释放,但终身不能为官,只能当吏。唐寅便不干了,回家去卖字画,攒了很多钱后买了一大片山,种了许多桃花,盖了间桃花庵,自封桃花仙,写下了《桃花庵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位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他连考三次都没中,但他的同学沈坤于1541年考中了状元,在应天府做了国子监祭酒。他没有像范进一直考下去——生命不息,考试不知。而是罢考,回家写了本《西游记》。还有《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等等。</p><p class="ql-block"> 这些科举名人并非考中科举而有名,是因为它们留下来的作品景点,才能使它们名流千古。这启发我们,考试失败并不需要伤心欲绝,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成功。</p><p class="ql-block">字数630,用时90分钟</p> 《千字文》的诞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梁武帝当皇帝时想给自己的皇子皇孙写一本识字课本,于是派人从王羲之的字里抠出一千个字,但他觉得这些零零散散的字就像满地的碎珍珠,串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串项链,如果能把这一千个字编成一篇文章,而且朗朗上口,还前后对照,皇子皇孙们岂不是不仅能学习到生字和书法,还能学习到平仄和这篇文章的意思了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梁武帝想了想,突然想到了一位文笔非常好的大臣,便把他叫了过来,让他回家写一篇一千字的文章,内容尽量不要重复,最好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要有一定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个人回了家,一夜没睡,整夜都在写这本书,第二天就把它上交了。梁武帝十分吃惊,一看,999个字都不相同。这是因为9为阳数,999是一个很吉利的数字。另外它每两个字为一对,共500对,读起来朗朗上口。</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南京第三——排在《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之后的又一传世经典——《千字文》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字数 350 ,用时40分钟&nbsp;</p> 进步与禁锢——访科举博物馆北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南京的冬天一直很温柔,气温始终保持在十度上下,暖和到花儿都误以为到了春天。本以为就这样可以一直幸福下去,不料,冬至之后却骤然变了脸,气温陡降至零度以下。突如其来的寒冷,令人尤其无法接受,然而就在这本已难捱的降温日,却接到上课的通知,是在户外的科举博物馆北苑。身未至,心已抖,试探着问女儿要不要请个假,却遭到鄙视,被断然拒绝。于是,只好默默地穿上最厚实的衣服,包裹上围巾手套雪地靴,全副武装地迎接本学期的最后一次户外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挨冻,也就算了,比挨冻更可悲的是,发现自己是文盲,连考场都找不到的文盲!这是真的,即便此刻,我正身处应天府江南贡院之中,然而,当我拿着自己的“号舍”编排走向考场,发现号舍居然不是数字而是文字,且这些文字是以“千字文”为序,定然是惊吓多于惊喜的。须知,每一号中又设置几十个舍,有时一场考试多达两万多个号舍,文盲加路盲如我,必然成功得迷失在这号舍的汪洋大海之中。科举考试的号舍编排方式也太坑人了点儿,找个位置还顺带考查“千字文”的背诵情况,思路清奇,富有文化,效率超高,真是令人佩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字文诞生于南北朝时期,梁武帝为了让王孙们学习文字,令人将王羲之的碑帖拓印下来,幼儿既可习字又可练习书法。只是,单个文字学习起来无趣又易忘,为了学习更为方便,又下令将拓印下来的文字写成韵文,是为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当何老师问有哪些人会背“千字文”的时候,一群学霸们昂首阔步得上台了,一番激烈得角逐之后,一名探花两名榜眼横空出世,状元之位暂时空缺。然而,这并不打紧,一个状元倒下去,千万个状元站起来。在状元牌匾之下,太师椅之上,郑重立志要全篇背诵千字文,争当新科状元郎的孩子们纷纷摩拳擦掌,合影留念。心甘情愿被何老师下套的娃娃们在瑟瑟寒风之中,热情高涨,豪气万千。我的宝贝女儿本来是起身准备背上三五十句的,见到这般阵仗,顿时偃旗息鼓,偷摸着坐回原位。回家路上偷偷告诉我情愿当个秀才(按照何老师的要求,全篇背诵千字文的算状元,背五十句以上的为秀才,一百句的为举人)就好,状元就算了。我高兴得为女儿点赞,识时务者为俊杰,亲亲她的小脸,表示妈妈也愿意利用寒假时间晋升秀才,母女俩携手并进。女儿立刻变了脸,表示要当举人。多么痛的领悟,原来在我女儿心中,为娘只配给她作垫脚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活该挨冻的文盲与绝地反击的准秀才</p><p class="ql-block"> 宝宝心里苦,有苦难言。不仅难言,而且不敢言。何老师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指出了“十年寒窗苦”,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数十年如一日,寒窗苦读,我们这些被空调暖气宠坏了的现代人哪里能懂当年的辛苦,正好趁这一日的功夫小小体验一把什么是“寒”什么叫“苦”,那些囊萤映雪的读书人可不就是经年累月得忍受酷暑与严寒嘛!——其实,何老师自己说漏了嘴,分明是自己来考察的时候正是冬日暖阳的美好时光,没有算计到年底的天气说变就变,又偏偏嘴硬不肯承认自己考虑不周,左右要为自己找个合适的理由分辩。可是,又不得不承认,人家找得理由光明又恰当,我竟无法反驳,只好默默挨冻。私心想着可以送何老师一个绰号——墨索里尼,总是有理!</p> <p class="ql-block">二、 南闱放榜与榜下择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对着贡院大门的照壁上画着“南闱放榜”的景象,凌晨时分,天色还未大亮,参考的学子们纷纷打着灯笼,仔细在刚刚公布的榜单上来回寻找自己的姓名。落榜的唉声叹气,高中的手舞足蹈。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若是金榜题名时尚未婚配的学子,此刻就有可能就要双喜临门了。因为,等着放榜的人群之中,除了当年参考的学子之外,还有一部分是权贵人家的管事。他们早早得等候在那里,在兴高采烈庆祝上榜的读书人之中物色年纪适当,相貌堂堂者,作为家中老爷的东床快婿。这种事情往往是僧多粥少,必须要先下手为强。</p><p class="ql-block"> 考中的年轻学子往往尚未婚配,这时,他们以科举考试胜利者的身份来挑选妻室,便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与选择权,选中的妻族的地位比自己是一介布衣的时候要高得多。若是考中的学子年轻有为,相貌堂堂,却偏偏已经婚配,那么他的婚姻就得经历一番考验了,那大名鼎鼎的陈世美便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老师替孩子们总结,在求学路上,尤其是在中学阶段,不要着急恋爱,毕竟两人身上尚无功名,恋爱会分散精力,更加重要的是,一旦高考放榜,两人的成绩相差悬殊就意味着身份地位的天差地别,感情付诸东流,凭添伤感。不如等到高考完毕,成功晋级,在大学之中,世界崭新、视野开阔、选择更多,找一个与自己能力相当,门当户对的异性,这份感情会更值得期待。何老师不仅是国学老师,还是婚姻专家,为孩子们的恋爱与婚姻操碎了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过头来再说说“闱”字。“闱”是古代宫廷建筑之中的侧门。其中,正门留给帝后,旁门留给官员,这些都是已经跻身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者,最旁边的侧门则是留给平民百姓的,那便是“闱”。“南闱放榜”正暗示着统治阶级对社会阶级的规划和划分方式。在既得利益者之外,尚留出了一条通道给没有任何背景家世的百姓,允许他们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从下层社会跻身统治阶级。因此,在科举考试最初设立之时,它成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重要工具,维持了社会的正常流动,为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 宁做桃花仙,不在车马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在女儿的强烈要求下,我家今日的晚餐是在唐寅的《桃花庵歌》中度过的。大约今日下午的游学课上被赵一唯同学甩了一脸诗文,羡慕嫉妒恨,比不过《大学》、《道德经》,连《千字文》也干不过,只好捡个诗歌来背几句,聊以自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很怀疑,这个出生在1470年的唐寅是不是从21世纪穿越过去的人,要不他怎么能如此准确得描述出现代人的心态呢:情愿做一枚肥宅,也不肯当一只社畜。不过,与我等只配当社畜的芸芸众生相比,唐寅同学可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天生学霸体质,魁星附体,16岁参加苏州府考试一举成为"案首"。不过,成名虽然够早,却实在嘚瑟骄傲。在后来去应天府参加乡试的时候就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其实吧,说来也不能怪他,谁叫江南贡院的地址非选在秦淮河对岸呢!还弄出个规定来:“君子不过桥,过桥非君子”。须知,自古美女爱英雄,英雄难过美人关。河的这一边才子汇聚,河的那一端美女如云,文德桥横跨秦淮河,天堑变通途,更有那小舟画舫往来如织,怎让人不心神荡漾、心驰神往!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唐寅同学越了界,又被学正抓了个正着,差点被开除。好在朋友文征明的父亲鼎力相助,才勉强保住学籍。只是,此后因污点沾身,仕途不顺。直到1498年,遇到一位开明的评卷教师,才终于在应天府乡试高中解元。结果,在进京赶考时,不好好读书,四处游玩交友,拜会达官显贵,卷入了“徐经舞弊案”。在狱中,受到锦衣卫的严刑拷打,依然坚持为自己辩白,皇帝动了恻隐之心,才将其释放。只是按照大明律法,“疑罪从有”,因此,虽然被释放,但从此失去为官资格。受此打击后,唐寅同学无法正确面对挫折,自暴自弃,与兄弟分家在前,与妻子和离在后,终落得孤家寡人一枚,靠卖字画为生。后半生穷困潦倒,靠友人接济度日。即便如此,艰苦的物质条件也无法泯灭一个渴望飞翔的灵魂,唐寅同学,呃,唐寅老先生,最终写下了《桃花庵歌》,为21世纪热爱国学的小伙伴们送上了一份精神大餐(背诵任务)。借此表达了自己的心志,宁可做一个贫困的自由村夫,也不为权贵奴役驱使。虽然免不了“酸葡萄”心理的嫌疑,但文辞华美,人格独立,不愧是一代才子手笔。在当时能够发人深省,在现代可以拿来标榜自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我偷偷跟着背了,只不过,一顿饭的功夫,女儿记诵了全文,我最多不过三句。然而,智慧如我,怎么能跟小学生一般见识,我记了三句也能运用自如,她背了全文也不解其意。老年痴呆记忆减退属于自然灾害,老母亲不必因此心生自责,愧不如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科举制度成就了唐寅风光无限的前半生,也导致了他凄凉悲惨的后半生,正如这一制度之于中国。它开始于605年,结束于1905年,自隋唐至明清,共产生了700多名状元、十一万进士和百万举人。它曾是封建时代最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推动了社会阶级的上下流动,为统治阶级注入新鲜血液,维持其先进性。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以犀利尖刻的笔法毫不留情得对这一制度进行嘲讽和批判。曾经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在彼时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巨大阻碍,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割裂了当时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当欧洲大陆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科技带领整个社会飞速向前发展时,中国仍然沉浸在之乎者也中妄自尊大。因此,科举制度最终被丢入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之中,正如它一路伴随的封建制度一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走进科举博物馆,了解科举制度,重点不在于这一制度本身的结构,而在于它所起过的作用,承载的历史。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事物的新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通过了解历史,总结经验,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为现代社会服务,最终造福人类。同样的一个事物,对社会的影响是进步还是禁锢,关键在于它与当时社会的适应程度。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才能跟得上社会前进的步伐,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p><p class="ql-block">(当然,既然到了夫子庙这样的好地方,寒风也挡不住我们适当娱乐放松的美好心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