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二三事

绿野萍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大荒二三事</span></p><p class="ql-block">作者 邹太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邹容,1927年生于四川重庆市江津县松溉镇。1958年从山东莱阳海军五七部队复员转业到了北大荒。第二年,我出生在牡丹江农垦密山县兴凯8511畜牧农场青年队,后来曾一度改称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团四连。</p><p class="ql-block"> 记忆里,我出生的地方静谧而美丽。北边是许多开垦出来的大片田地,一块地少说也是几百亩,那里生长着大豆、小麦、玉米......东西两面是起伏的丘陵山岗,南边有一望无际的大草甸,居住着很多朝鲜族人,他们在这水草丰美的地方种植水稻,世代生息。穆棱河畔,广袤的荒野上盛开着马兰花、黄花、百合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来的各种颜色和形状的野花,点缀在无边的原野上,繁花似锦,争奇斗艳。最喜欢的还是绽放在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又叫映山红,朝鲜人叫它金达莱花,粉红色、大红色,一团团,一簇簇,鲜艳夺目。</p><p class="ql-block"> 日伪时期留下一排排砖瓦结构的日本旧营房,在五、六十年代可以算是相当不错的住房了,我和两个妹妹就出生在这里。山上有座战后废弃的钢筋水泥水塔,密山通往虎林的沙石公路旁矗立着两座日本鬼子留下的大石门,旁边长着几株耸入云端的白杨树,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这里玩得忘记了回家。离家近千米的地方有条铁路,1969年中苏边境形势紧张,军列满载着大炮、装甲车、坦克、军车、武装部队,每天源源不断地驶向边境线。我们一帮小孩子天天兴奋地跑到铁路边去看,那才叫过瘾呀!</p><p class="ql-block"> 记得农场周边到处都是成群的奶牛。寒冷的冬天,搬一大块冻硬的牛奶冰垞回家,用刀砍一块儿放在锅里煮沸了,可以每天喝到很新鲜的纯牛奶。这要感谢一位叫张源培的全国著名畜牧专家,他受王震部长的指派来到八五一一农场担任场长书记。据说,他引进了几百头国外优质品种奶牛到这里,筹建并发展成为国家级大规模农垦畜牧业养殖基地,为首都北京和国家提供更加充足的优质奶源。时过境迁,现在北大荒有了驰名中外的完达山乳业集团,令人骄傲自豪。</p><p class="ql-block"> 春天,我们折下柳树枝条拧成口哨,开心地唱着歌儿,去追逐满天飘飞的杨花柳絮 ; 夏季,我们去穆棱河游泳、钓鱼 ,饱吃一堆香瓜、洋菇茑、西红柿 ; 秋日,用玻璃条自制一个万花筒,痴迷寻找着童年的美好梦幻 。还会长时间伏在一个蚂蚁堆旁边,欣赏着成群结队的小家伙们不停地奔忙 ; 冬天,我们可能去滑冰,也可能跟着大人们去附近的水泡子里凿冰窟窿捕鱼。如果运气好,一大堆的泥鳅、青蛙、老头鱼、鲫鱼......竟可以装满一麻袋呢。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这可是一个让人惊喜的大丰收呵!</p><p class="ql-block"> 儿时最开心的事,是翻出父亲在部队时戴过的深蓝色尼子面料海军军帽,帽徽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字样,两条黑绸缎飘带上印着金色的舰锚,再系上一条宽大的铜板扣海军皮带......周围的小伙伴们有陆军行头,唯有我是海军装备,好威风呀,让大家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 父亲平常不苟言笑,沉默寡言。做人做事非常老实,特别认真。记得有一次,骄阳似火,跟着父亲走了十多里的山路,路过连队一片西瓜地,我渴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忍耐不住想进瓜地摘个西瓜解解渴。父亲拉住我的手说 :"不行" ! 任凭我怎么央求就是不行。当时我埋怨极了,怎么都不明白父亲为啥这样固执,这么不通情理。后来长大了,父亲早已仙逝,可是这件小事我一直记在心里,常常想起。几十年过去,认识许许多多和父亲一样的老复转官兵们。走近他们,慢慢才懂得并崇尚敬仰他们特有的北大荒精神。</p><p class="ql-block"> 丁继松先生,安微人,部队复转军人。他是北大荒一位了不起的大作家,60年代就曾受到著名文学大师茅盾先生的称赞。1985年我认识了丁老,当时我在迎春机械厂宣传部任新闻干事。这个单位也称为兵团第一机械厂,距乌苏里江中苏边境线只需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那些年,我经常到佳木斯农场总局宣传部、农垦报社送稿件。</p><p class="ql-block"> 寒冷的冬天,天还没有亮,我就要快速步行,从迎春机械厂赶到八五四农场,等候搭乘从虎林开往佳木斯的大巴车。那个时候的大巴车没有空调取暖,坐在上面近10个小时动弹不了,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双脚冻得几乎没有了知觉。大巴车在冰雪中艰难行驶,途经宝清、集贤等地,最终抵达佳木斯。</p><p class="ql-block">在总局机关大楼,丁老坐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他常常穿一身草绿色尼子面料旧军装制服,戴着一幅黑边眼镜,说着一口南方话,一丝不苟,满脸认真,颇有气质,非常儒雅。后来,他负责《黑龙江农垦系统史志编纂》工作,和我工作联系多了起来,他约我组织兵团第一机械厂的许多历史图片、文字稿件,包括解放天津接收国民党汽车修理厂转战沈阳,又迁移到迎春,隶属农垦部,称黑龙江农垦迎春机械厂。将这段历史及生产农机配件、吉普车、拖车、采金船、喷雾机、粮食烘干机、金属钢板粮仓等等刊登出来。由此,越来越多的新闻稿件陆续被《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科技报》《民族画报》等国家报刊登载。</p><p class="ql-block"> 后来,农场总局要举办十万复员转业官兵开赴北大荒建设28周年纪念活动,丁老经过请示总局宣传部部长郑加真同意,打电话邀请我担任该活动摄影,当时省长陈雷和许多政府官员也参加了活动,我也由此接触到了王强局长。记得当时有28台大小车辆,慰问团一行从佳木斯出发,去了宝泉岭、建三江、红兴隆几个管理局。几天后回到佳木斯总局第二招待所,我感冒生病了,王强局长招呼招待所领导要照顾好我的吃住。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大规模的活动,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首长。为此,我很感谢丁继松老先生给了我见世面和锻炼能力的机会。前不久,我在收拾旧物时翻出丁老送给我的一本散文集,真是睹物思故人呵!</p><p class="ql-block"> 1987年,黑龙江农场总局在北京崇文门举办"黑龙江农垦建设发展成就展览",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农牧渔业部长何康由黑龙江农场总局局长王强、副书记邓灿陪同观看了展览。我用厂宣传部配给我的理光-10照像机拍摄了首长观看展览的照片,后刊登在《农垦工人》杂志封面。</p><p class="ql-block"> 一天,农场总局王强局长跟我说 : "小邹,你明天陪我去看望一下老同志,好吗?"我当即高兴地满口答应。第二天上午,王强局长让我拎着一塑料袋蜜桔,跟着他去了木樨地部长楼,先走进原国家农垦局局长张林池家慰问,尔后又来到著名作家丁玲家,客厅里伫立着丁玲先生在延安时期身穿八路军军服的巨幅黑白照片,毛泽东在照片旁边有亲笔题词,丁玲的丈夫陈明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那年冬天,农场总局将要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龙年春节晚会,费笳、丁继松老先生让我摄影报道。著名演员姜昆、赵炎、林芳兵表演节目,吴祖光、艾青、陈明等等到场观看。晚会将结束时,王强局长招呼我过去小声说 : "明天早上,我去你们在河北大厂县的分厂看看,你安排一下吧"。我立刻打电话通知在分厂的几位领导,并且落实了几辆皇冠、丰田、尼桑进口好轿车。次日清晨,我约定好的六、七台轿车开到农场总局驻北京办事处门前,王强局长问我:"有几个人去呀?"我回答:"有您和邓灿副书记,还有总局计财处处长和统计处处长......"王局长说:"那就要三辆车吧,其它车多余,退掉吧。"我按照王局长的意思立即退掉多余车辆。一行几人,仅几十分钟就驱车来到大厂回族自治县迎春机械厂。王强局长、邓灿副书记在迎春机械厂刘云山、王立清、李玉钧、王海亭等厂领导陪同下,详细了解工厂筹建、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等情况,答应拨款八十万给予支持。中午,大家在简易的房间里围坐在一起吃木炭涮羊肉火锅。我主动端起一杯酒说 :"王局长,邓副书记,我不久将调到四川工作了,非常感谢您们对工厂和对我的支持关心帮助"。王局长说 :"这杯酒可以喝,但是你能不能答应我不走呀?你可以调到《农垦报》社,或者去总局电视中心呀?"邓灿副书记也在一旁咐和着,我还是再三辞谢了领导的盛情婉留。年末十二月底,正值隆冬,我在迎春站乘坐501次火车离开了北大荒,由哈尔滨转乘18次特快到北京,再乘8次特快列车到了四川广元。我在这个城市的电视台工作生活了十年。</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初,曾经和丁继松老先生有过几次长途电话和通信联系。有一年丁老到四川来,曾经联系我想要见一面,竟因为我忙着出差没有再见,而留下深深的遗憾。</p><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过去,常常想起丁继松、郑加真、费笳、张佑臣、吕相全、黄成江、许长山、邓龙、杨凯生、李亿平、刘万超、孙天茂、崔可法、宫晓东、王强、邓灿.......</p><p class="ql-block"> 后来,听说王强局长去世了。近日,才知道丁继松老先生已经离世快七年了。走南闯北,奔波奋斗,现在安居成都。退休两年来,时常独自一人静静回想这几十年,我在北大荒近三十年成长,深受十万转复军人和各地知识青年们的影响和指引,是他们伟大的北大荒创业奉献精神,激励着我坚持信念,一路前行。</p><p class="ql-block">今日,想起斯人旧事,心生思念,久久不能忘怀。忘不了生我养我的北大荒,忘不了那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3日 写于海南三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邹太明,1959年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农垦8511农场。曾经在迎春机械厂(原兵团一机厂)当钳工、美术教师、文体干事、新闻干事。</p><p class="ql-block">1989年调四川省广元电视台任记者、文艺专题部主任。</p><p class="ql-block">1998年借调四川电视台文艺部任摄像、编导。后调入康巴卫视任编导、编委、文艺部主任。</p><p class="ql-block">北大荒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电视音乐研究会理事。担任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教授。</p><p class="ql-block">拍摄编导的作品曾多次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星光奖、国家电视金奖、一等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金熊猫"电视节纪录片奖、"五个一"工程奖、巴蜀文艺奖等等,作品被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选为教材。</p><p class="ql-block">被评为四川电视艺术家"十佳"称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