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千年

秋水长天

<p class="ql-block">  回想2020年秋与太原的初见,过于轻慢,仅给了它不到48小时作为中转地,也未曾为它做过丝毫攻略。去之前的前夜,忽想起在诺邓遇见的太原驴友,于是向她讨要个方便去机场与经典景点兼得的住地,美女听了我行程安排,除了介绍住宿,热心地推荐了她认为的太原最可人之处——晋祠与山西省博物馆。未料想,被惊艳到一见倾心。</p> <p class="ql-block">  正是这种种美妙的不期而遇,让我走向未知的热情历久弥深。</p> <p class="ql-block">  之前,整个山西以“煤”存留于我高中时代的记忆里,煤矿分布图曾深深扎根于我一个文科生的脑海。潜意识里,太原该是灰蒙蒙尘土飞扬空气污浊的。然而,这次走进它却着实让我领略到了什么叫“时过境迁”,不由感叹我国的环境治理真是卓有成效!公交至晋祠的路途中,天空那纯净的一抹蓝、汾河那清澈的一江碧、那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全然刷新了我对太原的故有认知。</p> <p class="ql-block">  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前1033年—前349年,初国名为“唐”,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姜子牙的孙子唐叔虞的封国,即著名的“桐叶封弟”故事。唐叔虞之子晋侯燮即位后更国名为晋,追封其父为晋王。晋国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春秋五霸之一,维持霸业的时间最长)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而建,始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初名“唐叔虞祠”,后人称为晋(王)祠。西周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2000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建,遂成当今规模。</p> <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悬瓮山和晋水交汇处,它是硕果仅存的古国——晋国的宗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于一体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历史时期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98座逾300年的建筑、110尊塑像、300块碑刻、37尊铸造艺术品及众多古木点缀于山光水色之间,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晋祠还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山西人提起晋祠时,说它不但是“晋源”,也是“晋魂”。</p> <p class="ql-block">  不到晋祠,无法真正领略到它的厚重它的魅力。唐太宗李世民曾形容其“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株树……”。晋祠内部建筑模式基本是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方式,游一圈下来,感觉不似寻常所见的“祠”,它似庙观似祠堂又似宫苑似园林,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既有开敞堂皇的大气又有曲折深邃的雅趣。它文物荟萃,其中尤以“三绝”“三宝”和“三匾”最为出名。</p> <p class="ql-block">  “三绝”指周柏唐槐、宋代彩塑、难老泉。游走晋祠,苍松翠柏成荫,上千年的古树就有20余株,一个不留神就错过了500高龄的古树。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圣母殿北侧的一棵柏树,植于周朝,树高18米,树围5.6米,树干向南倾斜约40度,树干扭曲如虬龙斜卧在一株古老高大的擎天柏上,二者不知如此相偎依着多少年了。三棵槐树分别植于汉、隋、唐,也仍然郁郁葱葱不见垂老之态。“宋代彩塑”指供奉于圣母殿内的43尊彩塑,其主像姿态雍容而慈祥,是唐叔虞的母亲邑姜,其余42尊真人大小的塑像分立于殿内四周,分别是负责服侍圣母的宦官、女官,服饰艳丽、造型生动,最绝在尊尊写实传神,每尊塑像的服装包括神态都恰如其分地显露了其身份、地位和不同的心情,再现了当年的宫廷生活,隔着千年仍感觉到温度,与大多传统神庙中塑像风格截然不同,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据说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一组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难老泉建于北齐天宝年间(公元550-559年),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岩缝,是晋水的主要源头,曾经(1994年以前)天旱不减,雨涝不增,水温常年保持在17℃,被誉为“晋阳第一泉”, 李白曾留下“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的诗句。泉上有一座八角型小亭,亭上悬挂一个竖匾,上书“难老”二字,为清初书法家傅山所题,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首。晋祠中单设了一处傅山纪念馆,在难老泉东胜瀛楼侧,收藏了其百余书画作品和著作。</p> <p class="ql-block">  晋祠“三宝”依次为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献殿是祭祀时陈设祭品所用,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也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瑰宝。其外观酷似凉亭,四周是围栏而非墙壁以利通风避免祭品发霉,整个建筑完全用卯榫连接,最有趣是那匾额状如乌龟(“难老”也是),表达平安长久、远离火灾之意。穿过献殿,便来到建于宋代的“鱼沼飞梁”,古人以方为沼,圆形为池。因为这个池子是方形的,原为晋祠第二泉,流量很大,游鱼众多,故名“鱼沼”,沼上有一座十字形的石桥,下面由18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面东西宽阔,南北下斜如翼,宛如一只巨鸟,翩翩欲飞,因古人有“飞梁石磴,陵跨水道”的说法,所以该建筑被称为“鱼沼飞梁”,是中国最古老的立交桥,这种构造的古桥梁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仅存此一例。跨过“鱼沼飞梁”,便来到了晋祠的主殿——圣母殿,它始建于宋,是现存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宋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是古建国宝,圣母殿气势异常宏伟,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整座殿内部无一根木柱支撑,殿堂梁架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惟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有传说是因鲁班显灵才得以建成。殿前的8条木龙环抱着8根檐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盘龙雕于宋元祐年间(1087年),时过千年仍鳞甲须髯,怒目利爪,豪放健美,似随时欲乘风飞去。由于圣母殿修筑得十分富丽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员都要到圣母殿来献祭祈雨等原因,这座殿堂就成了晋祠的主体建筑,而原来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地位了。</p> <p class="ql-block">  “三匾”除了之前提到的“难老”,还有就是“对越”和“水镜台”。对越坊是一座牌楼,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结构古朴,造型优美,雕刻玲珑,彩绘鲜艳,极具观赏价值,重檐下的匾上写有“对越”二字,“对越”二字是宣扬报答之意,为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行体榜书,金钩贴画,霸气十足。“水镜台”匾悬于一座建于明代的、坐东朝西的古戏台上,戏台具有殿、台、楼、阁四种建筑相融合的风格,戏台正面上悬挂一块大匾,上书“水镜台”三个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间书法名家杨二酉所题。“水镜”二字取自《前汉书∙韩安国传》中“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之句,意思是: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显现原形。</p> <p class="ql-block">  当然,晋祠值得一看的远远不止以上的“三绝”“三宝”和“三匾”,网上的文字、图片介绍很多很详细,有兴趣的可以去细细看来。个人觉得有趣的是有个金人台,在晋祠的中轴线上,约20多平米的方形台子,四个角上各立一个铜人,原铸于北宋年间,大小和真人差不多,神色姿态各有神韵(目前除西南角的那一尊,其余为补建。形象与铸造质量存在差距)据说山西缺水,而在五行中,金生水,因此塑四个金人乞求上天保佑三晋大地雨水丰厚,风调雨顺,中华文明真真浪漫得很。还有一个是贞观宝翰亭,藏有“晋祠之铭并序御制御书”碑,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时年49岁)东征高丽归来途中,率群臣重游晋祠,想起当年发迹于此,唐叔虞保佑他父子夺取江山(李渊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就是借口到晋祠祈雨,曾在唐叔虞祠前祭旗誓师,利用晋地民众强势而悠久的对唐叔虞的崇拜之心,称如得天下必将国号定为“唐”。李世民后扩建了晋祠。)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亲撰铭文,刻石立碑,留下了这块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张和绝妙书法的摹仿王羲之风格的千古名碑,书法遒劲挺秀,文辞也极尽经纬纵横之气,后人称之为继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又一文笔俱佳的行书大作,这个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开创了我国行书上碑之先河。我没想到这个“先河”由一个唐朝皇帝而开,而唐朝国号的由来也这么具有故事性,细品历史有时候真的很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  于我,除了天衣无缝“组合”在这里的跨越历个朝代且囊括了儒释道法各家的古迹,爱极了晋祠的宁静清幽,超尘脱俗。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似乎令这方土地这片天空连同这里的鸟鸣都沾濡了古韵,而且浸入骨髓,中和而平易,含蓄而深沉,我深爱它盎然的古意。坐在古木的浓荫下,我不禁痴想,这些古物,隔着千年的岁月长河因缘聚汇在这悬瓮山下晋水河边,当人群散尽月朗星稀之际,数千年的风云变幻啊,它们是如何的谈笑风生,又是如何的云淡风轻!秋风过处叶飘零,泉水蜿蜒穿流于亭台殿宇之间,鸽子煽动的羽翼把舍利塔檐角的风铃惊扰出声,琉璃瓦在秋阳下闪耀着炫目的金光,古木散发阵阵幽香,独自徜徉于晋祠的我,很是恬逸。我不同寻常地只拍了很少的照片,我更愿专注地让眼睛带着心走进这跨越千年的剧场,去欣赏、去聆听、去感受一个个悠远的故事与传说。历史的车辙辗转,留下千古风流,它们无声地述说岁月的兴衰变迁,而我则有幸品味历史的凝重、沧桑与芬芳。</p> <p class="ql-block">  晋祠若想寻个人多热闹的所在,那便是网红打卡地——王琼祠(王琼与于谦、张居正合称为明代三重臣,历事四帝,因被诬陷,谪戍绥德,嘉靖六年还乡为民。王琼是太原晋源人,还乡后就住在晋祠南侧的晋溪园,后名晋溪书院),其“红”缘于祠前两株传说由王琼亲植的雌雄银杏。银杏是我极爱的,秋阳下,它们正满树纯粹的金黄,华盖擎天,覆荫满地,并列分立于大门两侧,相距约10米,树冠如伞如盖,挽在了一起,被称为连理银杏,南株张扬北株温婉,相濡以沫已500载,真真神仙眷侣羡煞凡人。王琼祠掩映其间,门上悬挂的匾额上书“山高水长”四个字,在我心里,这四个字与银杏极为般配,一样的坚韧一样的沉着,一样的纯正一样的恒久,一样的旷达一样的洒脱,一样的生意盎然、厚重淳朴,集灿烂与静美、庄重与浪漫于一身,或许,这也便是王琼的人生姿态吧。</p> <p class="ql-block">  王琼祠是我在晋祠游览的最后一处,阵阵秋风拂过,金黄的银杏雨背衬着古建纷纷扬扬,秋阳穿过树叶间的缝隙,洒下斑驳光影,点点细碎的金光温情优雅地穿透轻盈翩飞的落叶,充满了诗情画意,叶的这场告别也因此余韵悠长……</p> <p class="ql-block">万物情长,终不负相遇,</p><p class="ql-block">山高水长,唯与爱相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