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老街、老宅

隋勇

<p class="ql-block">  故地重游总会让人感慨,因为在同一个空间内看到了不同时间的自己。每一次故地重游,都是与回忆中的自己久别重逢。</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23日,是发小同学相聚的日子。大家约好在中午聚餐之前,先去小时候曾经居住的老街、老宅探访一下,来一次怀旧玩耍。我们集合地点在大学路、鱼山路交叉口的青岛网红打卡地红墙处。这里是龙口路的东起点,也是我们发小同学儿时的记忆,我们的怀旧之行就从这里开启。</p><p class="ql-block"> 再次来到这条儿时居住、生活、学习过的老街,看到熟悉的老宅,心中千头万绪,有欣喜,有激动,有亲切,有想念,有回忆,还有一丝轻轻的叹息。曾经,这儿的街道胡同,都是那么熟悉。曾经,这儿与我朝夕相伴,留下太多的印记。曾经,这儿我度过了最美好的光阴,也有过一生中最难忘的青春记忆。</p> <p class="ql-block">  大学路、鱼山路交叉口的黄瓦红墙内是“万字会”旧址,如今的青岛市美术馆。不知从何时开始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处。</p> <p class="ql-block">  赶一次时髦,我们几位发小同学也在这里拍照合影。</p> <p class="ql-block">  青岛市美术馆大厅内正在举办中国人物画泰斗,“浙派人物画”代表画家之一、黄土画派创始人、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的作者刘文西画展。</p> <p class="ql-block">  美术馆院内松树下是我们儿时常来玩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在青岛美术馆后院的六角亭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这是航拍的龙口路20号大院(东方菜市)全景,现已拆除。</p> <p class="ql-block">  沿常州路这条小路走到头就是原来的菜市场。发小同学和清家就住在二楼头上。</p> <p class="ql-block">  东方菜市东面的邮电局,当年给在此居住的人们书信、通讯与外地交流沟通带来很大的便利。</p><p class="ql-block"> 小学同班同学马丽萍就住在邮电局楼上。</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东方菜市的西北门处,发小同学应万耀、高维青就住在二楼。</p> <p class="ql-block">  万耀、维青在已拆除家的原址上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和清、万耀、维青三位曾在大院内居住的发小同学,在已拆除的东方菜市旧址银杏树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走在东方菜市的原址上,看着眼前的景象,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与三位曾在东方菜市居住的发小同学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事过境迁,原来的东方菜市拆迁后,变成了今天的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  龙口路南起鱼山路大学路路口,北至江苏路青医路口,也是德占时期的老街。相传清朝末年,青岛口是一个繁荣的市镇,商店林立,作坊众多。</p> <p class="ql-block">  广西路路牌,墙内就是我们原来的家。</p> <p class="ql-block">  对面是龙口路15号、17号,是我与王安、王宁兄妹居住的地方。13号现在楼上是“山东中信德律师事务所”,楼下是“顺利家常菜馆”。三十年代这里曾经是所医院,解放后这里曾是“金口路派出所。”</p> <p class="ql-block">  漫步龙口路,不管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老宅,还是路边一排排路边小店,不管是弯曲的道路,还是零散的行人,都不曾掩盖住它曾经美丽的身躯。</p> <p class="ql-block">  在老宅楼下拍照留念。院内仅有的一棵老槐树,不知何时也被移走了。</p> <p class="ql-block">  在龙口路老宅的楼梯上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四发小同学在隋勇老宅院内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在龙口路15号院内拍照留念,对面就是王兄的老宅龙口路17号。小时候去他家或是来我家玩耍,经常是爬墙而过。</p> <p class="ql-block">  离别时在门口再拍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发小同学在王安、王宁兄妹老宅院内合影留念。院子里两棵高耸的银杏树,一到深秋满树黄叶云蒸霞蔚,大风一起,遍地金黄。</p> <p class="ql-block">  发小同学在王安老宅院内合影,发张照片给远在澳洲的王兄看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熟悉的门洞小时候不知来过多少次。</p> <p class="ql-block">  这是王兄的老宅,50年前我曾在此借住过一段时间。</p> <p class="ql-block">  龙江路是一条很有特色的街区,你会看到路边的墙上挂满装饰的鲜花。</p> <p class="ql-block">  这个叫做“多多洛”的奶茶店,是几个年轻人一起开的一家奶茶店。因为店家喜欢画画,又是“宫崎骏迷”,于是在墙上陆续画下动物里的“经典人物”。</p> <p class="ql-block">  在龙江路2号发小闫学为同学院门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在发小学为同学院门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龙江路2号楼,红瓦四向坡屋顶,一层、二层入口拱门拱窗,其余竖起矩形长窗,黄色抹灰墙面,花花岗岩基座。</p> <p class="ql-block">  在龙江路2号甲发小同学陈伯成老宅院门口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在发小同学伯成老宅院门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伯成院内右边的平方里曾经住着我们小学同班的一名女生。</p> <p class="ql-block">  在通往伯成家院内小胡同里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伯成院内的三棵法国梧桐树,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在伯成家院内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龙江路上的“不舍昼夜”咖啡屋,这栋小洋楼老建筑当网红已经好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  来到龙江路游玩,可能没进去喝过咖啡☕️,但在小楼前留个影,那是必须的。</p> <p class="ql-block">  在龙江路上特色建筑“不舍昼夜”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发小同学沿着龙江路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来到龙江路10号大院,这里是小学同班同学房竹青、袁晓光家的旧宅。当初的四座两层小楼,如今被七座高楼代替。</p> <p class="ql-block">  发小同学在龙江路10号大院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维青同学在曾经工作过的中国海洋大学门前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的和清同学与维青同学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章波同学在鱼山路14号报社宿舍老宅院门前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章波同学指着前面的二层楼房,那就是我曾经居住过的老宅。</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去班主任赵老师家,要从金口三路沿坡而上。</p> <p class="ql-block">  站在龙江路遥望“迎宾馆”,那厚厚的花岗岩围墙仍然笼罩着一层神秘而威严的面纱,葱葱郁郁的花坛和行道树依旧如故,只是几十年前的乱石明沟没有了,成片的白杨树没有了,围墙下的小道没有了,取而代之是一层接近1米高的石墙,略显面生。</p> <p class="ql-block">  迎宾馆“德国总督官邸”已经对外开放。疫情期间要提前预约,带口罩,看健康码。</p> <p class="ql-block">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门票。</p> <p class="ql-block">  今天来参观的游人不多,显得有些冷清。</p> <p class="ql-block">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是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德国总督府”前的这棵大松树,枝繁茂叶有年头了。</p> <p class="ql-block">  在“德国总督官邸”院内大松树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在迎宾馆院内散步。</p> <p class="ql-block">  青岛迎宾馆与青岛总督官邸是同一个建筑,位于信号山脚下。建成初期因作为胶澳殖民地后总督的官邸,因此最初被称作胶澳总督官邸。现为博物馆与涉外宾馆。</p> <p class="ql-block">  “总督官邸”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主楼高4层,附楼高4层。</p> <p class="ql-block">  在总督官邸楼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德国总督官邸院内的碉堡。</p> <p class="ql-block">  迎宾馆是一座典型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是德皇威廉二世时代的典型建筑试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在迎宾馆楼前的休闲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在迎宾馆楼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在“德国总督官邸”楼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99年5月1日起德国总督官邸不再作为迎宾馆使用,而是作为博物馆的形式接待海内外游客。</p> <p class="ql-block">  参观德国总督府官邸从此进入。</p> <p class="ql-block">  这座建筑最初为德国驻青岛殖民地最高军政首脑——总督的住所,故称之为“总督官邸”。</p> <p class="ql-block">  迎宾馆2001年7月重新装修,修缮原则是“修旧如旧”,保持了原来的格局与风格。</p> <p class="ql-block">  “德国总督官邸”内的会客室。</p> <p class="ql-block">  总督官邸内的小接待室。</p> <p class="ql-block">  迎宾馆楼内的花房。</p> <p class="ql-block">  在迎宾馆花房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总督官邸”内的宴会厅,小音乐厅。</p> <p class="ql-block">  迎宾馆展出的“德国总督官邸”模型。</p> <p class="ql-block">  发小同学在迎宾馆楼梯上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章波在迎宾馆楼梯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迎宾馆我们来了。</p> <p class="ql-block">  在迎宾馆内壁炉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在总督官邸内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总督官邸里的小教堂。</p> <p class="ql-block">  “德国总督官邸”里的酒窖。</p> <p class="ql-block">  总督官邸旁的信号山登山入口。</p> <p class="ql-block">  上午的怀旧玩耍结束了,送每位发小同学一幅柿子挂历画,祝福大家在2022年事事如意,万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  发小相聚一起,谈着天,说着地,还是那么的亲,还是那么的好玩。</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发小,一起成长的同学,相聚时的心情,是多么美好,多么如意,聚时甜蜜,想时开心。</p> <p class="ql-block">  老街、老宅怀旧玩耍结束了,大家感慨万千,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应万耀:今天发小相约,来到童年时期生活、学习和玩耍的老宅。一条条小路,一座座小院,让我想起一些往事、一些老友、一些时光,那些人、事、景、物浮现在记忆中。</p><p class="ql-block"> 时光犹如奔涌不息的洪流,瞬间60年一去不复返,甚至还来不及阅读和回顾,回顾是有色彩的,怀旧是有味道的。金色的童年昰快乐的,回忆金色的童年是兴奋的。愿我的挚友们记住这快乐的时刻,一生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王安:@隋勇 ,谢谢,龙口路无人住,只等我回去。再次感谢发小的到访及拍照给予我的惊喜和感动。[握手][强][流泪]</p> <p class="ql-block">孙和青:终于又到了几位发小好友聚一把的时候了,大家商定就从闻名全国的打卡地大学路鱼山路红墙角开始,故地重游回顾童年的时光,然后去预订酒店喝酒。从墙角往北一直到广西路的龙口路这一段,是发小们出生上学长大成人的老地方,承载全部的童年回忆。路的东面几乎保持了原样,有隋勇家,王安家,龙江路陈伯诚和闫学为家都原封没动。龙口路西则成了临时停车场,东方菜市拆除了,新老东方饭店也拆除了,还有一些连带的破旧棚户也清除干净,只剩下了几棵白果树。</p><p class="ql-block"> 然而,没有了建筑物的参照记忆也变得迷茫,其中最大最著名的老东方饭店门前的那一棵,是不是感觉它不应该那么靠近路口?</p> <p class="ql-block">章波:重访老街、老宅,感想很深,感慨万千,回忆满满!</p> <p class="ql-block">高维青:五位发小在冬至的次日,从大学路鱼山路口集合,一路游览了老万字会,现青岛美术馆,青岛迎宾馆!</p><p class="ql-block"> 一路走过东方菜市旧址,鱼山路大学路山路报社大院老楼,龙口路15号隋兄居住过的老楼,生活林安兄家老楼。然后,在东方菜市旧址观看那儿颗老白果树,树下曾是修钢笔的南方人老朱的小屋,东方市场菜店一条小街大体位置也找到了,卖糖稀的,租小人书的大头和老徐,杀鸡的老常。</p><p class="ql-block"> 走到龙江路2号,2号甲,知道学为兄老母亲还在此安渡晚年,不敢进入惊动老人,在一墙之隔的伯成家院内大家在楼前拍照留念,沿龙江路走到10大院,大家都知道是房竹青,袁晓光家的旧宅,目前已被拆迁、改造,面目全非了。一路走来,全是儿时的回忆,六十年了,时间过滴真快!</p><p class="ql-block"> 迎宾馆近在眼前,德国老建筑非常状观,解放前后发生大事件,住过的大人物,当年的物品保留完好,很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 中午惯例,发小同学相聚喝酒,满滿的愉快一天!</p> <p class="ql-block">陈伯成:太熟悉的道路,太熟悉的场景,五六十年前的日常,只是看着有些陌生,小了好多,鞠洪亮曾解释说,是视角大了。那时候约伴去上学,去买菜,去打酱油,去压面条,买油条,去看小人书,买面包,买杂货,去上小组,去科技兴趣班,去…。有时还要去照相馆留张全家福,每天太多的时间游荡在家和东方菜市之间,那个时候,小孩子心里,这个世界只有家和东方菜市,太平路小学、二中都是远方。一天一天,不知不觉长大了,劳动,学工,学农,学军,文革中隔几天去图书馆布告栏看报,下乡,就业,工作。回家后,也一直走在这条路上。不知不觉,我们都已过花甲,人家说,物是人非,我们是,路在,常州路小学、东方菜市没了,人也劳燕分飞,甚至跨海隔洋。</p><p class="ql-block"> 新年到来之时,感谢各位发小,旧路重走留影,勾起好多金色童年的美好回忆,祝福各位健康幸福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