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阅读内容梳理:<br> 之前阅读有关“课程”类的书籍,大多解读都是源自国外教育家的见解。第一次阅读到来自国内的课程词源分析,倍感亲切和感动。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立课程大立工夫”等。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与当下多数人对“课程”的理解基本相似。 课程的界定 课程的类型 隐形课程的特点:<br>1.隐形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只要存在教育,就必然存在隐性课程的影响。<br>2.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br>3.隐性课程的影响即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br>4.隐性课程的内容及课程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br>5.隐性课程的存在具有依附性。 <h3><b style="">提炼:教育者的教育艺术集中体现在如何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教育影响和减少隐性课程的消极影响上。隐性课程一般隐含或依附于校园物质环境、师生互动、校园文化、社会背景等载体。</b></h3> 隐性课程的存在形式和发挥作用的渠道:<br>1.物质——空间类:校园建筑、活动场地、绿化美化、活动室设置等。<br>2.组织—制度类。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制度、生活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br>3.文化—心理类。主要包括正规课程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师生关系、教师的期望与态度、心理行为等。 <b>提炼:显性课程(有计划的学习经验)与隐性课程(非预期的学习经验)共同构成学校课程的全貌——实际课程。</b> 提炼:显性课程(有计划的学习经验)与隐性课程(非预期的学习经验)共同构成学校课程的全貌——实际课程。 <b>提炼:原来隐性的课程就转化为有计划的、预期性的课程,而这些显性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隐性课程影响。因此,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动态转化是永恒的、无止境的。</b> 反思小结:正式课程实施(显性课程)——生成课程(隐性课程)——实施——显性课程——实施…… 幼儿园课程的概念与特质 三种倾向:<br>1.学科倾向的界定:以学科来组织课程内容。领域课程出现,单一课程基本消失。<br>2.活动倾向的界定:注重儿童的学习活动,强调课程的动态过程。<br>3.经验倾向的界定:关心幼儿在活动中所得到的有益的经验,尤其是直接经验。 <b>幼儿园课程的内涵:是指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b> 幼儿园课程的特质:基础性与启蒙性、全面性与生活性、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整合性、潜在性。 <b>提炼:幼儿园课程隐含在环境、生活、游戏、材料、活动以及教师不经意的行为中。</b>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邀你来思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每人尝试给“幼儿园课程”写一个具有个性化的涵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案例说明:幼儿园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显性课程~~......的动态转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跟帖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