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今天介绍一下“毛泽东号”机车组最具传奇的人物—胡春东,外号“快车胡”。他是首批的“毛泽东号”机车乘务员,曾担任机车组党小组长,1946年上车,1971年下车,在毛泽东号车上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 是跟车25年的“六朝元老”,为“毛泽东号”立下汗马功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现在就开始讲他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46年,当“毛泽东号”机车尚在修复中时,“毛泽东号”机车组就开始成立了,机组人员一确定便加入到机车的抢修工作当中。当时是年仅18岁的胡春东扛着铁鈡,跑到煤台,把召唤工人上煤的铜钟换了过来,精心打磨,把擦的曾明瓦亮的铜挂在了机车头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机车组的第一件传家宝——“万宝箱”是他找来红油漆,在上面深情地画上三个五角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1946年冬,司机秦永树、司炉袁全海、学习司炉胡春东牵引军列,冒险闯乙线,开通了滨绥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1947年10月学习司炉胡春东提出专跑一面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49年随军入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1951年3月 “毛泽东号”派胡春东赴朝参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52年4月从朝鲜前线回来,赶上全路正展开“满超五”运动,局领导让“毛泽东号”先行实验。胡春东开车,王清权焚火进行的大超轴首次实验成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提起胡春东的外号“快车胡”来,不仅丰台机务段,就是全国许多老司机也都知道,这个外号是从1952年起在群众中逐渐传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胡春东援朝回来,重上毛泽东号,这时候全路开展“满、超、五”劳动竞赛。平时他善于钻研驾驶技术,久而久之摸索出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机车操纵法,大风天、大雾天、信号看不清,他都能做到正点或提前到达目的地,而且不出事故。有人问他为啥开快车?他没直接回答,反倒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一分钟等于多少?”没法算,可咱必须经常算,接着他讲起朝鲜前线亲身经历的事。一天在朝鲜山洞里隐藏的两台机车,要到车站附近给机车上水,他抓紧上完水,马上返回山洞里,就在这时,敌机来了,另一台机车因为动作慢了一分钟,机车被炸毁,三个乘务员当场牺牲,这件事深深刻在他的记忆里。当天夜里,他负责运输一列弹药车去平壤前线,当机车通过重重险阻准时到达平壤时,志愿军仓库弹药已经用光了,如果晚到几分钟,后果不堪设想。讲到这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所以我宁可早一分钟,也不能晚一秒。用他的话说“大轱辘转得快,任务完成的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岳尚武和蔡连兴结合胡春东操纵法的优点,统一思想,集中三个司机长的长处,形成“好、快、稳、准、狠”统一操纵法,即:准备好、起车快、进站稳、停车准、下闸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此外,有时货物列车后边有旅客列车在后边追着,列车运行图上,也标定在某站停车,这时就得给旅客列车让道。有时列车调度员,一看是胡春东所担当的货物列车,前边有挡子(也就是前边有空着的区间),调度员就会通过无线电话,让胡车快跑,赶出几分钟來,不用让道后边的旅客列车,能提前几分钟安全到达目的地,这样不影响后边的旅客列车正点运行。所以,调度员就给起了叫“快车胡”的外号。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所担当的货物列车,因某种原因晚点,这时就会让胡春东所担当的列车,在安全的前提下,快跑赶出晚点的时间,使列车恢复正点到达目的地。当时这种情况只有胡春东能作到,这也是获得外号”快车胡”的原因之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58年2月全国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丰台至天津间货物列车的运行时间,比过去压缩了二十九分钟。对此,一些乘务员缺乏信心,认为跑不了这么快。胡春东一马当先,进行试验。他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结果比新运行图规定的时间早点二十四分钟,还节约了一吨煤。就这样,传统的驾驶模式打破了,把乘务员们给带动了起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毛泽东号”机车技术改造中,胡春东“爱走这份脑子”,跟机车组一道与技术人员,提出改造方案,刻苦钻研,不断的实验,为机车技术革新做出了贡献,成为工人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1966年胡春东参加国庆典礼,作为毛主席的客人,被请进中南海并留宿在毛主席所住的隔壁,中南海这一夜成为胡春东最珍贵、最美好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毛泽东号”诞生之初胡春东就在这台车上,除抗美援朝到朝鲜前线,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毛泽东号”,胡春东说过“我的生命已融入了毛泽东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75.5.3—1984.8.25任验收室主任,1984—1988任特备机车队队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在我收藏的“毛泽东号”照片中,我发现有些照片,他站在后边或是边上,作为元老级老司机,通常拍照都会把他安排到最前边主要的位置,司机长拉他往前,或是到中间位置,他总是说站这儿挺好的,就在这吧!通过这些照片也反映出胡春东为人处世低调谦逊的性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笔者心目中,“快车胡”就是属于甘做孺子牛的幕后真英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俯身甘为孺子牛,愿为绿叶衬红花”就是胡春东的人生写照。</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胡春东(右一)正在传授机车操纵经验。</b></p> <p class="ql-block"><b>正在对机车改造进行性能实验。操作者身后是胡春东</b></p> <p class="ql-block"><b>司机长蔡连兴(右)与胡春东(左)制定新的行车计划</b></p> <p class="ql-block"><b>为了多拉快跑,机车组提出日牵引180万吨公里的指标,向全国机车挑战。左三胡春东</b></p> <p class="ql-block"><b>司机长蔡连兴和胡春东(左二)为青年工人进行车史教育</b></p> <p class="ql-block"><b>机车组正在研究工作计划。胡春东(右一)</b></p> <p class="ql-block"><b>纪念“毛泽东号”机车命名20周年全体乘务员合影。前排左一胡春东</b></p> <p class="ql-block"> 在此感谢原“毛泽东号”司机长陈福汉、原“毛泽东号”司机李素芳、任云生、赵新正,为笔者提供信息及照片资料等重要历史线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