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25日下午3:00,位于海棠区藤桥龙海路上,三亚国际免税店前面大约200米处,过去的“海棠人家”,现在的“海棠渔家”,由三亚市海棠区委宣传部主办,三亚市海棠区文化艺术产业协会承办的“烟火海棠”周末美食分享会第五期就在这里举办。</p> <p class="ql-block">店名虽然改了,但经营人没变,之所以在这里举办,是因为今天推出的美食——藤桥米脂,是店主人——三亚市海棠区文化艺术产业协会副会长蓝扬伯先生的祖传手艺。</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环境优雅的大堂,服务员正在做清洁,整理餐桌,为即将喧闹的晚餐做好迎接客人就餐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大堂后面,早到的嘉宾已在这里品茶闲聊。</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今天的主角——藤桥米脂,因为“脂”和“纸”同音,而且形状是薄薄的一片,所以藤桥人也形象地称之为“米纸”。藤桥米脂巴掌大的一块,雪白如脂,在灯光的照射下,泛着金黄色的光泽,让人一看就垂涎欲滴,食指大动。</p><p class="ql-block">说起“藤桥米脂”,其实是以往藤桥古镇人非常熟悉的,一种过年过节自制的特色小吃。现在各种小吃种类多了,为了图方便,大多数家庭都选择去超市购买年货甜品,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有这个小吃了,来参加分享会的很多嘉宾都是看到了米脂,才记忆起儿时母亲制作“米纸”的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今天制作的米脂不少,有心的主人还配上香蕉、桔子,还有鹧鸪茶——有吃有喝,真好!</p> <p class="ql-block">这位是蓝扬伯先生的爱人——梁菊大姐,今天的米脂都是她做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梁大姐给我们介绍了藤桥米脂的做法:</p><p class="ql-block">材料:糯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制法:糯米泡几个钟头,隔水蒸到刚熟即可,趁热撒上白砂糖,搅拌均匀,放入模具成型,用香蕉叶垫着晒干,打包备用。</p> <p class="ql-block">吃时用不要太热的油炸酥,即可出㶽。</p> <p class="ql-block">炸出来的米脂入口酥脆,随即化开,初时似乎淡而无味,但越嚼越香。</p> <p class="ql-block">梁菊大姐说有一种吃法:用水泡开,加入阿华田等,又别有一番风味。看看这位,左右开弓,吃得根本停不下来,看到有人拍照,有点不好意思了,呵呵,不用害羞,其他人也跟你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乡贤朱兴琦老先生说:以前人泻肚,用米脂化水来喝即可痊愈,虽然是油炸食品,但不燥热。蓝扬伯先生也补充道:米脂的确能健胃暖胃,家人常吃,胃都很好!</p> <p class="ql-block">品尝之后就听老人们说藤桥老故事了。</p><p class="ql-block">蓝扬思大哥说,蓝家祖上是广东省大埔客家人,来海南至今已有九代传人,米脂是他们逢年过节必备小吃。这手艺传了一代又一代,也成了族人谋生的手段之一。</p><p class="ql-block">梁菊大姐的父亲是藤桥中学的退休校长。梁校长先祖从福建迁移而来,早期住在下市五,所谓的“下市五”是早期海榆公路穿过藤桥市(现解放路),被现前进路和红卫路纵向交叉切成三段,分别称为“市头”、“市中”和“下市”,都是藤桥商业繁华地带,“下市”段有藤桥大队的五队、六队、七队三个生产队,人们就叫“下市五”、“下市六”、“下市七”,例如前期讲过的“米糖圣”就住在“下市六”。梁校长有一个伯父早期参加革命,也不做生意了,其实祖父“白毛公”梁安锦制作出售的“鸡母粑”(舂饭粑),是很受欢迎的,做都不够卖。他的粑都是在市场周边农村售卖,白毛公主要经营地盘是在龙海,椰林,番园,军田一带,走村穿巷,田间地头,特别是打海的渔民与耕地的村民,是供不应求,有时排队都买不到!虽然家人有的参加革命,有的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但手艺还是传了下来。</p><p class="ql-block">梁菊大姐对父亲所讲的曾祖父“白毛公”的故事感到惊讶!因为她从来就没有听到父亲讲过家族里有这样的人物与故事,正是因为“烟火海棠”周末美食分享的活动,才勾出年已八旬的父亲怀旧的话题。</p><p class="ql-block">岁月荏苒,涛声依旧 。想当年,军田村的村民在海边拉长网捕鱼的呼喝声与“白毛公”买“鸡母粑”的吆喝交集,俨然是一部绝版的海棠湾美食交响曲,让人充满对美食热情的追求和无限的畅想。</p><p class="ql-block">白毛公最后也在“海棠渔家”这里定居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过去的“军田”,也是革命老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优良传统。梁菊夫妇利用自家房子靠近路边的优势,开起了农家乐,起名“海棠人家”,因为物美价廉、诚信经营、菜肴充满地方特色,客人是络绎不绝 ,回头客更是不少。后来扩大规模,融资后改名“海棠渔家”,以海鲜为主要特色,在老区精神的激励下,他们的生意蒸蒸日上。</p> <p class="ql-block">朱老先生介绍说,“舂饭粑”是用蒸熟的糯米饭,放到石臼中舂烂舂实,看到没?图中这个用来垫花盆、养浮萍、圆圆的用石头凿成的器物就是用来舂饭的石臼,现在吃快餐的人多了,费时费力的小吃就少人做了。舂好的饭泥用手捏成圆形、较小个的就叫“舂饭粑”,压扁后形状变大了就叫“鸡母粑”,主要是给外出劳作的人作干粮,易携带,不易馊!蓝扬思大哥说,其实就是“糍粑”,做法是一样的。呵呵,地域不同,方言各异,叫法其实这里的最令人意会!</p> <p class="ql-block">原来这对伉俪的祖上都是做米粑的,缘分啊!</p><p class="ql-block">三亚市海棠区文化艺术产业协会余贤栋会长说:我看家里常做粑的家庭,通常婆媳关系都非常和睦融洽,一家人边做粑边拉家常,其乐融融,羡煞旁人 。</p><p class="ql-block">朱兴琦老先生也说:从家里的菜式可以看出家庭的和合程度,饭菜精致、丰盛、可口的说明做菜的人爱家人,用心做,心情好、口味佳,可见家庭和睦。家庭和睦通常家风好,故家人都能事业有成,家业兴旺,心情愉悦,身体健康,延年益寿。</p> <p class="ql-block">从“藤桥米脂”的制作过程,让我们从另外一个侧面去了解老海棠湾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简单的工艺,绵长的过程,融入了一家人对生活的诗意与期待,亲情在制作“米脂”的炊烟中袅袅上升,传承了家和万事兴的传统。</p><p class="ql-block">小小米脂,吃出大道理,传承老手艺,开创新事业,需要家人和睦,家风优良,才能产业兴旺,福寿绵长,所谓家和万事兴。同理,只有国家文明和谐,才能富强民主美丽,才能让人民都过上向往的美好新生活!</p> <p class="ql-block">下期是“烟火海棠”周末美食分享会的第六期,届时大家将继续品美食、听故事,精彩内容,敬请期待!</p> <p class="ql-block">撰稿:黄玉琼</p><p class="ql-block">审核:余贤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