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别了,竹奇仁先生!<br>深切地怀念家族文化老人竹奇仁先生<br><br>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中午十二时许,中华竹氏文化研究院常务副秘书长竹有章宗亲给我打来电话说:“竹奇仁老先生走了。”<br> “什么时间?”我急切地问。<br> “就在本月二十日,已于本月的二十二日入土为安了。”<br> 听说老先生仙逝,我心里咯噔一下,恰似有人从背后重重地捣了一拳,除了疼痛之外,就是突然。虽然说老先生八十七岁高龄,也是高寿了,从感情上说,总还是希望老人能够陪我们多走一段。我们这些后生的宗亲离不开他,竹氏家族文化建设与发展需要他。心里想着,一个和蔼健谈的慈祥老人就这么走了?一个热爱家族,有着一副炽热胸膛的文化老人就这么走了?眼眶里顿时盈满了泪水。<br> 我问竹有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们也好准备一下,在文化研究院群里为老人开一个追悼会。竹有章在电话里说,老人家生前对女儿有交待:自己生前没有为家族做多少事情,身后不要给家族添太多的麻烦;丧事一切从简,不设灵堂,不收礼。简短的几句话道出这位家族长者热爱家族文化的宽广胸怀。<br> 我与竹奇仁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二〇一八年清明节,那时已经八十四岁高龄的奇仁老先生,奔波数千里,从四川省成都市到山西省永济市首阳山二贤墓参加伯夷、叔齐清明祭典活动,他不顾旅途劳顿,精神饱满,所到之处,谈笑风生;他就像一团火,走到哪里,哪里顿时就热火起来。中午聚餐时,参加祭典活动的一百五十余名宗亲都为这位和蔼可亲的家族老人敬了酒。<br> 此前,他的女儿还担心老人的健康,不放心他长途远行。说是山高水长的,一旦有个意外,应急都赶不得。老人爽朗地说:“山西之行,寻根问祖,就是一头猝在那里,也是我落叶归根了!”不愧是一位从军二十多年的老军人,言语中充满“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饭后,老先生还随同山西万荣籍宗亲,到万荣去考察那里的孤竹遗风和竹氏家族文化。当他得知西蜀川康竹氏乃山西荣河府(万荣县古称荣河)竹公八祖——竹贞之后,更是激动不已。竹贞乃川西竹氏一世祖,入川六百多年来英雄辈出,老祖宗在镇守川西的征战中阵亡,其弟接过帅旗,前仆后继。弟弟、侄儿、侄孙相继捐躯疆场,真是满门忠烈,全族荣光。奇仁老先生感叹地对为他送行的万荣宗亲说:“我这趟山西之行太值了,太值了!”回川后,老人见到族人宗亲,说起山西之行,仍然是两眼放光:“你们是不知道,远祖居处乃青山绿水、人杰地灵之所在,一弯黄河从雪山奔腾而来,滋润着荣河土地,养育了荣河儿女,也培育了我们远祖大气磅礴的气概和温润婉转、外方内圆的秉性。”并说有生之年,如有可能一定再到荣河走一遭。<br> 竹奇仁老先生热爱家族文化,不是简单的说教,更多的是把心动落实在行动上,从山西回川之后,他就带领族人,积极参与族谱的挖掘、整理、续编工作,随着年事已高,健康每况愈下,他常常是带病坚持工作,为的是把有限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二〇一九年中华竹氏文化研究院授予竹奇仁老先生“全国竹氏家族老寿星荣誉称号”,并颁发了一枚梅花奖章和荣誉证书。二〇二〇年新年伊始,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竹氏宗亲大团年暨中华竹氏文化研究院新年年会、《竹氏之歌》发行仪式在成都举行,考虑到老先生的健康,不敢告诉他。所谓没有不透风的墙,况且老先生是军人出身,有什么能瞒过他的眼睛。一个迂回便把情况摸的一清二楚。女儿无奈,只有开车送他赴会。她知道老爸军人的秉性,军人的秉性一旦形成,那是不可轻易改变的。<br> 从交谈中得知奇仁老先生是一位不满十八岁就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一九五〇年参军,从西南剿匪到川康平叛,一路打到西藏,一九五三年又随部队从西南折转东北,囤兵边境线,饮马鸭绿江,并且换发了志愿军服装,随时准备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正在这时,前线传来消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逼退在三八线以南,战事已停,正在准备谈判。竹奇仁所在的部队奉命开赴河南,驻守中原。中原是国家战略要地,地大物博,交通方便,且机动灵活,是极好的囤兵之地。在此一驻就是十七年,奇仁也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中级指挥员。一九七〇年,他回乡探亲,发现乡亲们的生活仍然是极度贫困的,有些地方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障,而报纸上、广播里每天还是形势一片大好的宣传,回到部队以后,在一次党的生活会上,他把自己回乡的所见所闻向组织进行了汇报,没想到被组织上抓了典型,被戴上右倾分子“小彭德怀”的帽子而受到错误处理,按战士退伍。一九七六年底粉碎四人帮以后,竹奇仁的冤案得到平反,按营级干部补办了转业手续,安排在武汉铁路局宣传部,至此,颠沛多年的生活总算结束了,可是,远在成都的老父亲又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为此,竹奇仁向组织申请调回四川成都。由于是对调,对方是铁路系统的一所偏僻的子弟中学,所以,他就调回到学校负责总务工作。离开武汉的时候,送行的领导很替他惋惜,说是很多人挤破脑袋想谋取这份职位,你却要主动放弃,到底为什么?<br> 竹奇仁说,我十七岁参军入伍,四海为家,离多聚少,没能在父母跟前尽一份孝道。作为一个儿子,我做得很不够,我欠父母亲一份当儿女的责任,我很内疚。现在母亲不在了,父亲又卧病在床,我要求调回原籍,就是为了离父亲近一点,照顾老人方便一点。<br> 整整十年,他每天奔波在学校与家的路上,忙完工作就守在老父身边。十年间,他把一个战士曾经的坚守,在父亲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每天给父亲喂药喂饭、擦身洗澡;夏天驱蚊打扇,冬天生火暖房,直至父亲病故。竹奇仁经受了人生的第二场考试,并且交了一份圆满考卷,他完成了从军人到孝子的身份转换。一九八六年,已经五十二岁的竹奇仁被调到机车厂纪委工作,一九九四年秋,年满六十的竹奇仁,在子弟小学党委书记岗位上退了下来。几十年人生之路,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诠释了一位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的人生观、世界观,尽了一个儿子应有的孝道!<br> 奇仁老先生走了,他带着满腔的热忱。有他在的地方,天堂里的冬天不寒冷。虽然,他奔波的脚步定格在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二十日二十二时二十七分,但是,他热爱家族文化的思想,还将继续引领着竹氏家族文化建设健康前行!让我记住这位文化老人吧,祝福老人天堂温暖!<br> 别了,竹奇仁老先生!<br><br><br> 中华竹氏文化研究院顾问:竹庆臣<br>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晚</h3>